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我區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桂政發[2001]90號)的文件精神,從2002年開始,全市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現結合實際,制訂進一步深化我市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
一、我市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基本內容
1、取消糧食定購任務。原來每年向農民收購的195萬公斤(貿易糧)定購 糧不再向農民收購。公糧是國家的農業稅,原來征收的額度不變,由農民自主決定交實物還是交代金,公糧結算價格按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執行。取消糧食定購任務后,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鼓勵和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自主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努力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2、放開糧食購銷市場。鼓勵符合一定條件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經縣級以上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審核糧食經營資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登記后,按照國家規定從事糧食收購;支持市外糧食主產區糧食企業通過聯合經營、代儲代銷等多種形式與我市企業開展產銷合作;鼓勵市內糧食企業在市內外糧食主產區建設原料基地,建立穩定的糧食產銷關系。
3、放開糧食購銷價格。進一步完善政府宏觀調控下市場形成糧食價格的機制。在正常情況下,糧食購銷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糧食企業按照隨行就市經營糧食。當市場糧價過度波動、超出合理的價格水平時,主要通過儲備糧的吞吐等經濟手段,調節糧食市場供求,促使糧食價格合理形成,保持糧食價格的相對穩定。
二、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措施
1、落實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市計劃(糧食)、財政、物價部門和農業發展銀行要密切配合,確保2002年底前把儲備規模落實到位。
2、完善糧食縣(區)長負責制,確保糧食安全。自治區對我市糧食風險基金包干基數調整后,各級人民政府要對本地糧食生產和流通全面負責,建立嚴格的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主要是:①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不允許擅自將耕地改為非農用地,以確保我市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產銷基本平衡。②由自治區和市人民政府核定的地方糧食儲備任務必須落實到位。③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資金要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保證足額到位,專款專用,不得擠占挪用。糧食風險基金撥補到企業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抽回。④積極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妥善解決企業歷史包袱,建立企業促銷機制,企業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⑤繼續加快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維護正常流通秩序,穩定市場糧價。
3、因地制宜調整農業和糧食生產結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各縣(區)要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優化糧食品種、品質結構,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種糧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加大實施種子工程的力度,加強糧食優質品種的引進、選育、繁育和推廣工作,擴大優質品種的覆蓋面,堅決淘汰劣質品種。有條件的地方,可積極推進糧食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扶持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前景的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養殖業,提高糧食精深加工水平,促進糧食轉化增值。
4、加強糧食市場管理,維護正常的糧食流通秩序。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會同計劃(糧食)等有關部門,規范交易規則,加強糧食市場監管,嚴厲查處無照經營、欺行霸市、哄抬物價、摻雜使假等違法違規行為。要積極支持糧食市場的發育和糧食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加強對“訂單農業”合同的監管,防止合同欺詐,保護糧食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工商行政管理、計劃(糧食)、物價、質量技術監督、衛生防疫等部門要加強對糧食收購市場和糧食產品質量的管理和檢查監督。
三、加快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步伐
1、大力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內部改革,堅持實行減員增效,轉變經營觀念,完善經營管理機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要高度重視扭虧增盈工作,通過深化企業改革,增強競爭意識,擴大市場銷售,降低經營和管理費用,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嚴禁發生新的虧損掛帳。凡因經營或管理不善造成新的虧損掛帳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要追究企業負責人的責任。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后,為了增強糧食購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必須按照經濟規律,對企業進行優化重組、撤并。要合理設置糧食購銷網點,擔負軍糧供應、退耕還林、水庫移民、“兩戶兩屬”、水源林地區等政策性糧食供應的網點,以及城市郊區和老少邊山窮海島地區的糧食購銷網點,所需人員費用繼續按1998年糧改的有關規定執行。
2、切實做好國有糧食附營企業的改革。要分類指導,一企一策,采取多種形式,徹底放開,加快“國有退出”步伐。加大國有糧食企業人員分流力度。購銷企業重組、撤并后,將產生大量富余人員,加上附營企業原有的人員,必須進行有序的分流。分流方式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縣、區人民政府要大力支持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把糧食企業職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妥善安置企業離退休職工和富余人員。對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要按照政策、法規給予經濟補償。經濟補償所需資金可根據具體情況,多方籌集。
3、妥善處理好歷史遺留問題。對1998年以前的糧食財務掛帳和其他不合理占用貸款,在過渡期結束后,縣、區人民政府要研究制訂消化計劃,分清責任,逐年消化。對已出現的陳化糧,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審批程序經批準后,集中用于生產酒精、飼料等,不得作為口糧流入市場。對因處理陳化糧和高價位糧所發生的價差虧損,要分清責任,屬政策性造成的,由各級糧食風險基金分年消化。
四、加強領導,確保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
1、提高認識,狠抓落實。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影響重大,意義深遠。認真落實好這次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對于促進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樹立全局觀念,轉變工作作風,周密部署,狠抓落實,確保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順利進行。
2、廣泛宣傳,做好引導。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與農民的利益密切相關。各新聞媒體要廣泛、深入宣傳這次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實行購銷市場化的政策措施。要抓緊時機,及時組織力量,深入村屯,采取各種宣傳形式,做好農民群眾的政策宣傳和教育引導工作。讓廣大農民群眾理解、支持改革,并根據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新的形勢變化,安排好農業生產。
3、部門配合,各負其責。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牽涉面廣,為了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市直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糧食宏觀調控和行業指導,加強監督、檢查和協調,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計劃(糧食)部門要強化和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加強對糧食行業和糧食企業改革的指導。農業部門要進一步搞好農業和糧食生產結構調整的指導和服務。財政部門要按糧食風險基金監管辦法,督促落實好配套基金。農業發展銀行要在堅持封閉運行的前提下,適應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要求,改進和完善資金供應管理,改善金融服務。國土資源部門要研究制訂我市基本農田保護的政策和措施,進一步嚴格征用基本農田的審批手續,確保我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工商行政管理、物價、質量技術監督和衛生防疫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分工協作,加強對糧食市場、價格、質量和糧食食用安全的管理和監督檢查。
4、加強學習,搞好培訓。為適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需要,縣、區要抓好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和購銷企業干部職工的學習和培訓,努力建立一支精干、廉潔、高效的糧食管理干部和職工隊伍。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糧食購銷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違法違紀人員必須依照有關法紀嚴肅處理。
二OO二年三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