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
最近,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贛府發[2007]6號),就加快國有糧食企業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權制度改革,支持國有糧食企業做優做強,進一步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促進糧食經濟的全面發展等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上饒是產糧大市,年糧食商品量約90萬噸,糧食流通量達140余萬噸,因此,以創新的思路,切實的舉措,貫徹落實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我市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上饒糧食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做優做強糧食企業,大力扶持各類糧食龍頭企業,積極組建糧食集團
各地和有關部門,尤其是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與加工企業進行整合,組建糧食生產、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經營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并繼續享受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優惠政策。加快其組織結構創新,鼓勵各種資本參與國有糧食企業的改組改造。同時,要加大對國有、民營及其他非國有糧食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鼓勵支持糧食加工企業做強做大,引導企業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鼓勵發展糧食訂單生產、訂單收購和基地建設,實現農民增收和企業增效的雙贏。
當前,市糧食局要會同有關縣政府,重點抓好兩個糧食集團的組建工作。以萬年貢貢米集團為基礎,整合全縣的糧食加工企業,組建新的萬年貢米集團。萬年縣要充分利用萬年貢米的品牌優勢和濱湖地區充足的糧源,通過資本運營和品牌輸出,迅速提升擴張力,力爭用2-3年的時間,達到年產50萬噸以上規模,使之成為國家級的龍頭企業,成為江西米業第一品牌,并積極爭創中國名牌。此外,上饒縣要抓好以遠泉集團、綠香米業有限公司為基礎的新的綠香米業集團(公司)的組建工作,年加工量要突破10萬噸,產值(銷售額)達3-4億元。
其它縣(市、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在區域內重點扶持一批有特色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條件的可以建立糧食加工生產基地,如鄱陽縣蘆田糧食產業加工園區。各地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因地制宜做強做響自己的特色品牌,如德興的百勤異VC鈉、露野山茶油、源森紅花茶油、玉山的得爾樂茶油、上饒縣的恩泉茶油、弋陽的龜峰年糕、余干的衛彩大米等,極力為各類糧食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打下堅實基礎。
二、完善糧食市場體系,重點建設萬年和上饒贛東北兩個糧食物流園
上饒是“四省通衢”之地,得市場發展之先機,這一地域優勢和糧食資源優勢,為加快市縣兩級糧食市場建設提供了前提條件。據此,我市將重點建設兩個糧食物流園。
(一)萬年糧食物流園。在萬年現有的"江南米業"市場的基礎上,做大規模,提升整體服務功能。將現占地50畝的"江南米業"市場向南、向中擴展成占地350畝左右的大型糧食物流園。形成三個功能板塊:一是精制米、品牌米等成品糧批發;二是原糧和飼料批發;三是糧食倉儲和加工。屆時,該物流園將成為幅射周邊、跨區域的糧食物流中心,并逐步發展成為江南較有影響力的糧食市場。
(二)新建上饒城東區贛東北糧食物流園。用3-5年時間,由上饒市市本級、信州區、上饒縣和有關單位聯合,在上饒市城東區物流園區內,建設一個占地500畝,倉容3.6億斤,加工能力日產大米400噸、飼料100噸,流通量30萬噸(其中玉米、大豆、面粉、飼料等約12萬噸)以上,2010年,銷售收入達到6億元,集糧食儲藏、精深加工和批發交易為一體的上饒市糧食物流園。
各地要以全市重點建設兩個物流園為契機,進一步完善轄區內的糧食批發市場建設,各有關部門對市場建設要在規劃、財政、信貸、土地、稅收、運輸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依法減免有關規費及簡化有關手續,共同打造有利于糧食批發市場建設的良好環境。
三、健全糧食安全保障機制,完善糧食應急機制
《上饒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上饒市糧食應急預案》業已頒布,各地要制定適合本地實際的糧食應急預案,并抓好各項應急措施的落實,重點掌握或指定一部分糧食加工和批發、零售企業,服從糧食安全應急調控需要。
根據糧食購銷市場化的新形勢,從增強本級人民政府對當地糧食市場應急調控的需要出發,各地要從2007年起,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量,銷區保持6個月銷量"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相應規模的縣(市、區)糧食實物儲備,并參照國儲、省儲補貼標準,將市、縣儲備糧利息費用補貼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四、加強糧食市場監管執法,確保糧油質量安全
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有關政策的要求,建立糧食行政執法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妥善解決糧食行政執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管理全社會糧食流通、開展糧食行政執法和糧食流通統計工作以及維護糧食安全的需要,進一步完善糧食行政執法和糧食質檢體系,加強糧食行政管理機構建設,確立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行政執法主體地位。要盡快核定并落實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或主管部門行政執法、監督檢查、統計調查的職責、機構和人員。
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糧食經營者從事糧食收購、儲存、運輸活動和政策性用糧購銷活動,以及執行糧食流通統計制度情況的監督檢查。
要從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保證用糧安全的需要出發,加強對糧食質量的監管。加強和完善市縣兩級糧油質量監測檢驗體系建設,提高糧油質量監測檢驗能力,讓人民群眾放心。
五、加強對國有糧食企業的國有資產管理,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進一步明確糧食行政主管部門對國有糧食企業的監管職責,理順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與國有糧食企業的關系。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對國有糧食企業主要負責國有資產監管、領導班子管理與考核、政策性業務的管理與指導,不直接干預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要切實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經營和監管,確保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對糧食倉儲設施的維護和管理,對登記在冊的糧食倉庫報廢、拆除、產權轉讓或改作其它用途,須經市糧食局審核后轉報省糧食局備案同意,并按規定程序辦理。對地處城區的糧食倉庫,可以按照“退城進郊、拆一還一、先建后拆”的原則進行置換。對閑置的糧食倉儲設施,在確保資產不流失的前提下可以對外進行租賃、承包或公開處置。對有困難的國有糧食企業的生產經營性用房和土地,按規定程序審核批準后,減征或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
六、加強產銷銜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活做強糧食經濟
發揮我市的糧食資源優勢和毗鄰閩、浙等糧食主銷區的區位優勢,按照"政府推動、部門協調、市場調節、企業運作"的原則,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搞好糧食產銷銜接,完善與主銷區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發揮我市資源優勢,擴大我市糧食市場的占有率。
鞏固和發展各縣(市、區)長期以來與粵、閩、浙等地的產銷合作關系。通過開展購銷協作、積極引進鄰省糧食企業和其他客商來我市建立糧食生產基地、代購代儲、引資辦廠、開展糧油精加工等形式,主動尋求與糧食主銷區進行產銷銜接,建立和密切產銷合作關系,實現互利共贏,做活做強我市糧食經濟。
加大對外接軌,尤其是對接浙江的力度。市糧食局要穿針引線、搭建平臺,并有計劃地組織我市糧食管理人員和經營人員到浙江等地跟班學習和業務交流,擴大對外交往與協作,做好優質服務。
七、加強領導,確保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一)全面落實糧食工作地方首長責任制。各縣(市、區)政府主要領導必須對本地區的糧食生產、流通和安全等切實負起責任,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總量平衡,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維護正常糧食流通秩序,保持糧食價格的基本穩定,保證市場糧食的有效供應。
(二)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講政治的高度,遵循省政府6號文件精神,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推進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密切配合,確保將中央和省制定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根據糧食部門的工作職能,各級人民政府應盡快落實糧食行政執法、監督檢查、統計調查、糧食質檢、軍糧供應管理的有關職責、機構和編制,并將其人員工資和工作經費一并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三)繼續做好國有糧食企業分流職工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我市在國有糧食企業改制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遺留了一些問題,主要是改制資金不足,部分企業欠繳社保醫保,以返聘職工交納的保證金彌補改制資金不足等。各級領導必須對此予以高度重視,要從關注民生的角度,切實落實好國有糧食企業分流安置職工和離退休人員所需資金。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改制中依法出售的資產,要優先用于企業繳納社會保險費、安置職工。仍有缺口的,由各縣(市、區)籌集資金解決。
(四)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整體方案和貫徹落實省政府6號文件的組織實施。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各項糧食政策,加快國有糧食企業的組織結構創新,積極推進和規范國有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支持國有糧食企業做優做強,加強對國有糧食企業國資監管,依法履行糧食行政許可和糧食流通監督檢查、流通統計等職責,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做好糧食宏觀調控工作,促進糧食生產和糧食市場穩定。要轉變作風,為糧食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搞好服務。要進一步實施市委、市政府關于發展上饒商貿流通大物流的決定,以新的風貌,新的思路,促進我市糧食經濟全面發展,為把上饒建設成為贛、浙、閩、皖四省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和快速發展地區而努力。
二OO七年七月十三日
最近,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贛府發[2007]6號),就加快國有糧食企業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權制度改革,支持國有糧食企業做優做強,進一步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促進糧食經濟的全面發展等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上饒是產糧大市,年糧食商品量約90萬噸,糧食流通量達140余萬噸,因此,以創新的思路,切實的舉措,貫徹落實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我市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上饒糧食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做優做強糧食企業,大力扶持各類糧食龍頭企業,積極組建糧食集團
各地和有關部門,尤其是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與加工企業進行整合,組建糧食生產、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經營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并繼續享受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優惠政策。加快其組織結構創新,鼓勵各種資本參與國有糧食企業的改組改造。同時,要加大對國有、民營及其他非國有糧食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鼓勵支持糧食加工企業做強做大,引導企業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鼓勵發展糧食訂單生產、訂單收購和基地建設,實現農民增收和企業增效的雙贏。
當前,市糧食局要會同有關縣政府,重點抓好兩個糧食集團的組建工作。以萬年貢貢米集團為基礎,整合全縣的糧食加工企業,組建新的萬年貢米集團。萬年縣要充分利用萬年貢米的品牌優勢和濱湖地區充足的糧源,通過資本運營和品牌輸出,迅速提升擴張力,力爭用2-3年的時間,達到年產50萬噸以上規模,使之成為國家級的龍頭企業,成為江西米業第一品牌,并積極爭創中國名牌。此外,上饒縣要抓好以遠泉集團、綠香米業有限公司為基礎的新的綠香米業集團(公司)的組建工作,年加工量要突破10萬噸,產值(銷售額)達3-4億元。
其它縣(市、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在區域內重點扶持一批有特色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條件的可以建立糧食加工生產基地,如鄱陽縣蘆田糧食產業加工園區。各地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因地制宜做強做響自己的特色品牌,如德興的百勤異VC鈉、露野山茶油、源森紅花茶油、玉山的得爾樂茶油、上饒縣的恩泉茶油、弋陽的龜峰年糕、余干的衛彩大米等,極力為各類糧食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打下堅實基礎。
二、完善糧食市場體系,重點建設萬年和上饒贛東北兩個糧食物流園
上饒是“四省通衢”之地,得市場發展之先機,這一地域優勢和糧食資源優勢,為加快市縣兩級糧食市場建設提供了前提條件。據此,我市將重點建設兩個糧食物流園。
(一)萬年糧食物流園。在萬年現有的"江南米業"市場的基礎上,做大規模,提升整體服務功能。將現占地50畝的"江南米業"市場向南、向中擴展成占地350畝左右的大型糧食物流園。形成三個功能板塊:一是精制米、品牌米等成品糧批發;二是原糧和飼料批發;三是糧食倉儲和加工。屆時,該物流園將成為幅射周邊、跨區域的糧食物流中心,并逐步發展成為江南較有影響力的糧食市場。
(二)新建上饒城東區贛東北糧食物流園。用3-5年時間,由上饒市市本級、信州區、上饒縣和有關單位聯合,在上饒市城東區物流園區內,建設一個占地500畝,倉容3.6億斤,加工能力日產大米400噸、飼料100噸,流通量30萬噸(其中玉米、大豆、面粉、飼料等約12萬噸)以上,2010年,銷售收入達到6億元,集糧食儲藏、精深加工和批發交易為一體的上饒市糧食物流園。
各地要以全市重點建設兩個物流園為契機,進一步完善轄區內的糧食批發市場建設,各有關部門對市場建設要在規劃、財政、信貸、土地、稅收、運輸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依法減免有關規費及簡化有關手續,共同打造有利于糧食批發市場建設的良好環境。
三、健全糧食安全保障機制,完善糧食應急機制
《上饒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上饒市糧食應急預案》業已頒布,各地要制定適合本地實際的糧食應急預案,并抓好各項應急措施的落實,重點掌握或指定一部分糧食加工和批發、零售企業,服從糧食安全應急調控需要。
根據糧食購銷市場化的新形勢,從增強本級人民政府對當地糧食市場應急調控的需要出發,各地要從2007年起,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量,銷區保持6個月銷量"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相應規模的縣(市、區)糧食實物儲備,并參照國儲、省儲補貼標準,將市、縣儲備糧利息費用補貼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四、加強糧食市場監管執法,確保糧油質量安全
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有關政策的要求,建立糧食行政執法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妥善解決糧食行政執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管理全社會糧食流通、開展糧食行政執法和糧食流通統計工作以及維護糧食安全的需要,進一步完善糧食行政執法和糧食質檢體系,加強糧食行政管理機構建設,確立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行政執法主體地位。要盡快核定并落實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或主管部門行政執法、監督檢查、統計調查的職責、機構和人員。
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糧食經營者從事糧食收購、儲存、運輸活動和政策性用糧購銷活動,以及執行糧食流通統計制度情況的監督檢查。
要從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保證用糧安全的需要出發,加強對糧食質量的監管。加強和完善市縣兩級糧油質量監測檢驗體系建設,提高糧油質量監測檢驗能力,讓人民群眾放心。
五、加強對國有糧食企業的國有資產管理,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進一步明確糧食行政主管部門對國有糧食企業的監管職責,理順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與國有糧食企業的關系。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對國有糧食企業主要負責國有資產監管、領導班子管理與考核、政策性業務的管理與指導,不直接干預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要切實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經營和監管,確保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對糧食倉儲設施的維護和管理,對登記在冊的糧食倉庫報廢、拆除、產權轉讓或改作其它用途,須經市糧食局審核后轉報省糧食局備案同意,并按規定程序辦理。對地處城區的糧食倉庫,可以按照“退城進郊、拆一還一、先建后拆”的原則進行置換。對閑置的糧食倉儲設施,在確保資產不流失的前提下可以對外進行租賃、承包或公開處置。對有困難的國有糧食企業的生產經營性用房和土地,按規定程序審核批準后,減征或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
六、加強產銷銜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活做強糧食經濟
發揮我市的糧食資源優勢和毗鄰閩、浙等糧食主銷區的區位優勢,按照"政府推動、部門協調、市場調節、企業運作"的原則,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搞好糧食產銷銜接,完善與主銷區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發揮我市資源優勢,擴大我市糧食市場的占有率。
鞏固和發展各縣(市、區)長期以來與粵、閩、浙等地的產銷合作關系。通過開展購銷協作、積極引進鄰省糧食企業和其他客商來我市建立糧食生產基地、代購代儲、引資辦廠、開展糧油精加工等形式,主動尋求與糧食主銷區進行產銷銜接,建立和密切產銷合作關系,實現互利共贏,做活做強我市糧食經濟。
加大對外接軌,尤其是對接浙江的力度。市糧食局要穿針引線、搭建平臺,并有計劃地組織我市糧食管理人員和經營人員到浙江等地跟班學習和業務交流,擴大對外交往與協作,做好優質服務。
七、加強領導,確保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一)全面落實糧食工作地方首長責任制。各縣(市、區)政府主要領導必須對本地區的糧食生產、流通和安全等切實負起責任,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總量平衡,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維護正常糧食流通秩序,保持糧食價格的基本穩定,保證市場糧食的有效供應。
(二)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講政治的高度,遵循省政府6號文件精神,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推進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密切配合,確保將中央和省制定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根據糧食部門的工作職能,各級人民政府應盡快落實糧食行政執法、監督檢查、統計調查、糧食質檢、軍糧供應管理的有關職責、機構和編制,并將其人員工資和工作經費一并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三)繼續做好國有糧食企業分流職工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我市在國有糧食企業改制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遺留了一些問題,主要是改制資金不足,部分企業欠繳社保醫保,以返聘職工交納的保證金彌補改制資金不足等。各級領導必須對此予以高度重視,要從關注民生的角度,切實落實好國有糧食企業分流安置職工和離退休人員所需資金。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改制中依法出售的資產,要優先用于企業繳納社會保險費、安置職工。仍有缺口的,由各縣(市、區)籌集資金解決。
(四)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整體方案和貫徹落實省政府6號文件的組織實施。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各項糧食政策,加快國有糧食企業的組織結構創新,積極推進和規范國有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支持國有糧食企業做優做強,加強對國有糧食企業國資監管,依法履行糧食行政許可和糧食流通監督檢查、流通統計等職責,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做好糧食宏觀調控工作,促進糧食生產和糧食市場穩定。要轉變作風,為糧食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搞好服務。要進一步實施市委、市政府關于發展上饒商貿流通大物流的決定,以新的風貌,新的思路,促進我市糧食經濟全面發展,為把上饒建設成為贛、浙、閩、皖四省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和快速發展地區而努力。
二OO七年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