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市級有關部門:
《達州市食品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已經市政府第3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3年2月26日
達州市食品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
為進一步加強我市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提高飲食用藥安全保障水平,推動食品醫藥產業持續發展,維護公眾健康權益,促進和諧達州建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藥品安全規劃(2011—2015年)》、《四川省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達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一)“十一五”成果
“十一五”期間,是全市食品藥品監管系統發展最快、跨越最大的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食品藥品監管的重視前所未有,各級黨委、政府對食品藥品監管的支持和投入前所未有,社會各界對食品藥品監管的關注前所未有,食品藥品監管系統解放思想、服務全局、創新監管、整治市場的工作力度前所未有。5年來,國家、省、市都適時出臺了配套政策,逐年加大了投入力度,有力地促進了我市食品藥品監管系統基礎設施、執法條件、技術裝備的改善,全市食品藥品安全水平持續提升。“十一五”發展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監管體系日趨健全。一是市、縣(市、區)行政監管與執法體系基本建立,依法監管、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權責一致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全市食品藥品監管系統共設立行政機構8個,其中市級1個、縣級7個。二是食品藥品檢驗與技術支撐體系有效加強,全市檢驗檢測機構共4個,其中市級1個、縣級3個。三是食品藥品安全檢測與評價、藥品不良反應及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體系逐步完善。四是農村“兩網”已初具體系。以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為龍頭、縣鄉政府為核心、縣級監管部門為主體、村級信息員為補充的市、縣、鄉、村四級農村食品藥品監管網絡初步形成。全市農村醫療機構基本藥物實行統一配送制度,鄉鎮醫院覆蓋率達100%,農村藥品供應網絡進一步健全,極大地滿足了農村群眾的用藥需求,農民用藥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2.監管機制不斷優化。穩步推進法制建設和體制改革,食品藥品監管長效機制不斷完善。一是食品安全綜合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全市統一領導、地方政府負責、部門指導協調、各方聯合行動、社會廣泛參與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二是食品安全協調機構建設進一步加強。統一權威、運轉高效、各負其責、信息互通的組織協調和安全監管機制基本形成。三是食品藥品安全問責機制進一步強化。制定了《達州市食品安全工作責任制度》、《達州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市政府堅持每年與各縣(市、區)政府、市食安委各成員單位分別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和食品安全責任書,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職責任務進一步細化和有效落實,應急處置能力得到提升。四是行政審批改革取得新突破。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承擔的11項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全部移交政府服務中心窗口辦理,所有審批事項當場辦結率100%,提速率49%。五是藥品安全監管執法機制更加科學。進一步完善和規范了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監督檢查等行政執法行為,進一步完善案件協查機制和行政復議工作機制,強化了內部控制和監督,實現了行政許可受理、現場檢查與決定相分離、行政處罰調查與決定相分離,有效提高了科學監管、依法行政水平。
3.監管能力有效加強。一是全系統獲得國債資金基礎建設項目8個,共落實資金1009萬元,其中中央投資到位741萬元,地方投資到位268萬元;實際建筑面積7037平方米。全系統經費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間省、市、縣三級財政經費投入7793.3萬元(其中:專項經費2125萬元)。中央財政能力建設資金投入255.22萬元。二是食品藥品檢驗與技術支撐體系完備,技術服務機構技能明顯提升。“十一五”期間新配置食品藥品檢驗設備價值613.6萬元,比2005年底增長5倍多,檢驗檢測能力大大提高。三是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建成了藥品電子監管系統,特殊藥品、基本藥物的電子監管基本全覆蓋,藥品器械生產企業監管覆蓋面達100%,藥品生產質量信息、經營環節產品流向可溯可查。四是隊伍素質全面提高。積極適應監管事業發展需要,著力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大規模、多層次、多形式開展綜合監管知識、食品藥品監管專項業務、法律法規培訓,輪訓人數逾500人次,有效提升了全市監管隊伍的依法行政能力、科學監管能力、應急處置能力。
4.監管效果明顯向好。一是藥品質量持續提高。全市7家藥品生產企業全部通過GMP認證,63家藥品批發企業、2800余家零售企業全部通過GSP認證,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顯著提高,藥品評價性抽驗總體合格率大幅提高,監督性抽驗不合格率逐年下降。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藥品安全監測網絡預警作用顯現,藥品安全事件發生率逐年下降,藥品安全事故損害得到有效控制。二是食品安全形勢持續向好。深入實施放心食品工程,積極推進食品安全信息和信用體系建設,全面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嚴肅查處危害食品安全的違紀違法案件,全民食品安全意識明顯增強,食品生產經營秩序進一步規范,食品安全形勢逐年向好。全市發生一般食物中毒事件逐年下降,連續五年沒有發生一起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三是藥品市場秩序有效規范。藥品安全專項整治成效充分體現,特別是隨著農村藥品監管網絡和供應網絡的不斷延伸和完善,藥品連鎖配送進縣到鄉實現100%,農村藥品市場秩序混亂局面得到有效遏制,游醫藥販明顯減少,農民買藥難、用藥貴等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5.食品醫藥產業健康發展。一是中藥產業加快發展。地道藥材的規范栽培研究和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中藥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地道藥材示范基地、種植基地達7.5萬畝,種植大戶1500戶,帶動農戶10萬戶,中藥材加工企業2家。二是醫藥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支持企業技術引進和升級改造,重點幫助地奧天府藥業、琦云藥業研發化學原料藥及制劑新藥研發,幫助福瑞藥業大輸液技術改造等項目,積極引進四川科倫等大企業入駐達州,積極引導、指導藥械批發企業的兼并重組、做大做強,我市藥械經營企業散、小、多、亂的局面得以改善。三是餐飲服務業整體水平顯著提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包裝達州地道餐飲品牌,使“美食文化”、“巴人文化”、“紅軍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形成了縣縣有特色、城城有亮點、處處有美食的的局面。四是食品安全源頭治理成效顯著。各相關職能部門團結協作、整體聯動,加強對食品生產重點環節、重點領域的專項治理,更加注重食品生產的源頭治理,從農田到餐桌,每一個環節都增添了監管舉措、加大了監管力度,收到了明顯成效。
(二)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市食品藥品安全水平總體有序可控、穩步向好,但在公共安全體系中仍屬薄弱環節,特別是迅速發展的健康產業和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的國際化趨勢,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影響食品藥品安全的相關因素呈現多樣性和復雜性,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
1.監管能力建設亟待加強。一是現行監管體制與食品藥品安全要求不相適應。食品安全實行分段、分環節監管,涉及農業、畜牧、質監、工商等多個部門,協調配合不力等問題依然存在,監管缺位、監管盲區或監管空白難消除。二是監管力量薄弱,機構不健全,執法能力、技術水平較低,無法滿足日常監管需求。三是技術監督體系與行政監管要求不相同步。檢驗檢測能力不足,技術裝備與能力要求不相協調,不具備器械檢測能力,食品、保健食品、化妝品檢驗檢測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
2.醫藥產業發展滯后。一是企業數量太少、規模較低。我市現有制藥企業7家,僅占全省總數的1.8%。二是研發人才缺少,企業創制新藥能力不足,醫藥研發主體仍是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三是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低。部分品種低標準、同質化問題突出。四是發展方式欠妥,融資渠道狹窄,經營能力較低,難以做大做強。
3.藥械安全監管風險加大。一些跨行業兼并藥廠的企業不重視藥品安全,只追求自身利益,給藥品質量管理帶來新的隱患。臨床應用不盡合理,過度用藥、藥物濫用現象突出;公眾盲目自我藥療,藥品使用風險加大,消費者不遵醫囑用藥,家庭藥箱管理混亂,病急亂投醫、亂用藥現象嚴重。藥品流通渠道雜而亂,中間環節“多、小、散、低”問題嚴重,物流管理水平不高,經營粗放、效率低下,質量管理水平低,特別是偏遠農村供應網絡不健全,游醫藥販時有出現。藥品招標政策不完善,執行不到位,集中采購低價位評標取向激發的價格大戰,導致優勝劣汰市場機制失靈,醫院重價格輕質量、企業重利潤輕責任傾向明顯,部分成本底線被突破,藥品質量受到威脅。
4.餐飲安全監管任務艱巨。我市餐飲經營主體多元化,消費需求多層次。餐飲服務單位多、小、散、低現象突出,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不高,既有現代化飯店,也有大量低水平的小餐飲店,甚至還有大量無證經營攤點。企業自律不強,有些餐飲服務提供者的責任意識、誠信意識還比較淡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有的餐飲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從業人員健康管理、進貨查驗記錄、餐具清洗消毒等操作規范執行不到位,給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帶來了諸多隱患;個別企業還存在濫用添加劑、違法使用非食用物質等行為。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履行餐飲服務食品、保健食品、化妝品和藥品醫療器械安全監管職責,狠抓基礎設施、人才隊伍、監管網絡、技術支撐建設,大力改善辦公條件,迅速提高檢測技術水平,創新監管機制,規范監管行為,提高監管效能,全面提升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科學監管和服務發展相結合,著力安全的原則。大力踐行科學監管理念,正確處理監管與發展的關系,重監管,強服務,促進食品醫藥產業健康、安全、科學發展。充分運用科學的監管模式,采取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食品藥品安全保障,加快充實監管力量,合理配置監管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監管效能,有效化解食品藥品安全可能引發的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
2.堅持全面提高和重點加強相結合,注重實效的原則。圍繞全面提升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全面加強食品藥品監管職能,突出薄弱環節,在進一步提升藥品、醫療器械安全監管能力的同時,重點加強餐飲服務食品、保健食品、化妝品的監管,不斷豐富監管手段、提高監管能力、創新監管機制,力求在藥品、醫療器械安全監管上取得新突破,在餐飲服務食品、保健食品、化妝品的監管上取得新加強。重基層,強基礎,健全機構,延伸網絡,盡快解決農村鄉鎮食品藥品監管機構人員問題,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食品藥品監管能力建設。
3.堅持行政監管和技術監管相結合,提升能力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行政監管體系,加強監管隊伍素質、行政執法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分級管理和部門協作機制。加大財政投入,積極向上爭取資金、項目,加快建設適應監管需要的技術支撐體系,重點加強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項目建設。完善遠程電子監管網絡平臺,推進監管技術的信息化和人才隊伍的專業化,增強公共服務和風險控制能力,實現行政監管與技術監管同步協調發展,全面提升科學監管能力。
4.堅持分級負責與統一協調相結合,強化聯動的原則。立足分級管理體制,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體系,明確市、縣(市、區)、鄉(鎮)政府責任。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監管責任,建立完善協調聯動機制,綜合執法,形成合力。對分散在各級部門的監管職能、技術資源,進行統一指揮調度,分工負責,協同作戰,聯合執法,保障對食品藥品安全各領域、各環節的全程動態、科學規范監管,有效消除監管盲區、監管空白。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市情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機制,建立有利于各級地方政府履行職責的激勵機制和工作平臺,為確保食品藥品安全提供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同時,要充分發揮餐飲協會、藥業協會等社團組織的作用,進一步強化行業自律,形成企業自我約束、行業內部監督、政府有效監管、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廣泛參與的食品藥品安全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