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各縣(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批準實施的《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吉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經省政府同意,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貫徹落實《規劃》的重大意義
《規劃》闡明了“十二五”時期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意圖、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對實施東北振興戰略的再部署,是國家對東北地區的重大支持,也是我省發展的重大機遇。深入貫徹落實《規劃》,對于實現“科學發展、加快振興,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統籌推進“三化”,加快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規劃》的核心內容體現在“五個著力”上。其中,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和著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是統籌推進“三化”的動力支撐,著力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統籌推進“三化”的重點任務,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統籌推進“三化”的根本目的,著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統籌推進“三化”的重要保障。深入貫徹實施《規劃》,將有力促進我省“三化”深度融合、互動發展,走出一條具有吉林特色的統籌“三化”之路。
(二)有利于強化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增強我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生動力。
《規劃》更加突出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自主創新這一動力機制,提出了進一步破除制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沿海沿邊和內陸全面開放的新格局,用創新引領東北地區振興。深入貫徹實施《規劃》,將有力促進我省通過改革開放和制度創新推動發展和轉型,以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引領發展和轉型,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有利于突出“發展”和“民生”兩個關鍵,把改善民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規劃》提出了擴大就業、保障性安居、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六大工程。深入貫徹實施《規劃》,將有力破解我省生存性、發展性、安全性民生問題,讓全省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過上更加殷實富裕、自信尊嚴、充實快樂、和諧安全、舒適健康的美好生活。
(四)有利于完成省十次黨代會確定的奮斗目標,實現我省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和全面振興。
《規劃》描繪了東北振興的宏偉藍圖,提出了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產業轉型升級達到新水平、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開創新局面、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邁出新步伐、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共六個方面的具體振興目標。深入貫徹實施《規劃》,將有力促進省十次黨代會確定的“兩翻番”、 “雙倍增”、“七躍升”目標順利實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二、貫徹落實《規劃》的目標要求和進度安排
(一)目標要求。
“十二五”時期吉林振興的總體目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努力實現 “科學發展、加快振興,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1.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力爭實現總量翻番。到“十二五”末,全口徑財政收入和地方級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到17%和9%,三次產業比重達到10∶50∶40,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700億斤。
2.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速。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十大產業發展計劃扎實推進,支柱優勢產業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支柱優勢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68%和20%。
3.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開創新局面。全省資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資源開發補償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接續替代產業成為新的戰略主導產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協調性和環境友好性明顯增強。
4.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更加協調。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五年累計分別下降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減少,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4.2%,森林蓄積量增加4600萬立方米。
5.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在12%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每年新增就業50萬人,實現全省城鎮職工和居民五項社會保險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城鄉三項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2%,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650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科教、醫療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6.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進展,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3%,招商引資水平顯著提高,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和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取得實質性進展,對內對外開放的深度廣度進一步拓展。
(二)進度安排。
2012年,《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在各地、各部門全部啟動實施。
2013年,《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取得實質性進展,重點工程項目按計劃推進,主要指標完成過半。
2014年,重點工程項目進入收尾階段,經濟建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民生改善、改革開放等方面成效顯著,相關主要指標完成總目標的80%以上。
2015年,重大工程全部建成投產,《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和指標全部完成。
三、強力推進十大重點任務
根據《規劃》要求,結合我省十次黨代會的戰略部署和“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強力推進十大重點任務,加快振興發展步伐。
(一)推進新型工業化。
實施十大產業發展計劃,加快建設新型工業基地。進一步做大做強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加快把軌道客車等裝備制造業培育發展成為新的支柱產業。推動電子信息、醫藥、冶金、建材、輕紡等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生物化工、生物醫藥、新材料、光電子等最具潛力的領域。大力發展特色資源產業。推動服務業實現跨越發展。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培育發展新型業態。進一步挖掘、整合、提升旅游和文化產業,盡快培育成為新的支柱產業。促進集群配套發展。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積極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加快發展,推動民營經濟實現新的跨越。
(二)推進特色城鎮化。
全力推動長吉一體化、帶動中部城市群發展。加快形成中部經濟隆起帶,帶動和支持長吉圖先導區發展。大力推進區域中心城市、重要節點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建設。進一步強化產業支撐,實現產城融合互動。全面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完善城市功能。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推動畜牧業、林業產業、園藝特產業加快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產品市場體系。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發展農村和農業循環產業。推進現代農業制度創新。實施農業農村抗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建設,著力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切實加大農村扶貧工作力度。
(四)促進“三化”深度融合、互動發展。
大力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戰略,更加注重投資方向和次序、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投資與消費協調拉動,更加注重優化項目選擇,更加注重釋放各類創新要素。著力優化空間發展布局,加快重要經濟板塊和重要區域節點發展。支持國家和省級開發區擴區及升級,推動縣域經濟實現新的跨越。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加快城鄉市場一體化。
(五)增強統籌推進“三化”的保障能力。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五縱五橫三環四聯”高速公路網、“五縱三橫”鐵路網和“一主多輔”機場格局。深化水利改革發展,完善抗洪減災體系,推進重點地區、重要城市水源工程和水資源調配工程建設。加大重要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保護和統籌調配力度。加快推進“氣化吉林”工程,切實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強信息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打造“數字吉林”。推動金融創新發展,切實改善發展環境,大力實施人才興業戰略。深入推進“雙百千萬”人才計劃,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六)強化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
深入推進國有企業、廠辦大集體、集體林權、行政管理體制、財稅體制、地方金融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收入分配制度以及社會管理體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加強與東北亞各國合作。大力推進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充分發揮中國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以及各類開發區、特色園區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自主創新地位,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著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七)推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推動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培育多元發展和多極支撐的接續替代產業。重點發展木材深加工、油氣化工、新型鋼鐵冶金、清潔能源、礦產新材料、生態產品加工、生態旅游產業。支持發展現代服務業。布局接續替代產業集聚區。實施就業再就業工程。推進保障性安居和 “暖房子 ”工程。推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和示范,加強資源型城市環境治理,提升資源型城市功能,完善資源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八)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加強生態吉林建設。強化污染治理與節能減排,深入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實施第二個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草原濕地保護、黑土地保護等生態工程,加強城鄉環境建設。實施長白山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戰略。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九)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著力提高就業水平,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努力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改善居住條件。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做好人口工作。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入開展平安建設,及時妥善處置重大突發事件,突出解決社會管理新問題。實施“強基富民固邊”工程。
(十)大力加強文化建設。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發展文化事業。切實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深入推進文化強基惠民工程,進一步繁榮文化創作。加強吉林地域歷史文化建設,打造“長白山文化”品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強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大力推進文化產業帶、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建設。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大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全面推進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改革。
四、建立完善貫徹落實《規劃》的保障措施
各地、各部門要根據本實施意見,盡快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將《規劃》任務目標和重點工作落到實處。
(一)加強組織領導。
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規劃》貫徹落實工作的領導、協調和監督。各地、各部門要把貫徹落實《規劃》情況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每年年底將《規劃》落實情況報領導小組。
(二)明確責任分工。
各地、各部門要按照本實施意見確定的目標和任務,找準政策結合點和工作對接點,盡快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深入細化各項目標,逐項分解任務,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
(三)加大政策支持。
落實國家穩增長經濟政策,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指導,緊緊抓住國家大力扶持東北四省(區)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民生改善、改革開放以及長吉圖先導區先行先試的機遇,用足用好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各類專項資金、發展基金支持等政策。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扶持政策,扎實推進重點工程和項目建設,推動《規劃》全面落實。
附件: 十大重點任務分工.doc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2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