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市場監管局、經開區行政審批局、燕山市場監管分局,市局機場分局,市局機關各處室,各事業單位:
為進一步提升準入服務便利化、智能化、規范化水平,營造更加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持續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創新,現就創新準入服務助力市場主體發展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市場監管總局關于“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精神和決策部署,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積極推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任務全面落地,不斷創新市場準入服務方式,提高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登記便利化水平,持續培育和壯大市場主體,助力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任務
(一)完善“一照多址”服務機制。優化“一照多址”網上辦理方式,企業可通過“e窗通”服務平臺向登記機關申請增加、變更和減少經營場所,領取加載“一照多址”二維碼的營業執照,企業和社會公眾可通過掃碼查看“一照多址”信息,不需頻繁更換營業執照。強化“一照多址”信息公示,“e窗通”服務平臺“公示公告”專欄新增“一照多址”信息公示功能,同步公示“一照多址”信息。
(二)便利企業分支機構集中登記。探索“1(集中辦理)+N(疊加聯辦)”服務模式。優化分支機構全程電子化辦理流程,升級“e窗通”身份認證和業務確認方式,支持企業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批量選擇確認電子申報材料,實現“線上一次認證,批量辦理登記業務”。依托政務服務中心綜合窗口,開辟綠色通道,為有需求的連鎖企業提供線下窗口集中批量辦理登記服務。在“集中辦理”基礎上,支持有條件的區域試點“證照聯辦”“一業一證”等疊加辦理服務。
(三)探索特色經營活動自主公示。試點經營范圍自主公示,科技、文化、餐飲服務、食品生產等行業納入首批試點,根據試點情況適時擴大試點行業范圍,探索推進登記注冊規范化和企業宣傳個性化的有機結合。市場主體可自行在“e窗通”服務平臺“自主公示”專欄,點選經營范圍規范條目項下的特色經營活動,未進行經營范圍規范化登記的市場主體可在申請經營范圍變更登記時一并點選公示特色經營活動,并通過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網向社會公眾公示。
(四)優化電子營業執照領取方式。支持線上批量領取電子營業執照,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可通過電子營業執照應用程序一次身份認證、批量領取電子營業執照。優化線下窗口領取電子營業執照方式,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可一次掃碼批量領取電子營業執照,確因特殊情況本人無法到場的,可委托他人辦理、遠程領取。外籍人員需要領取電子營業執照的,可在提交材料辦理登記時一并申請,電子營業執照與紙質營業執照同步發放。
(五)豐富電子證照集成服務功能。推動電子證照聯動展示,試點將特種設備使用證等電子許可信息歸集到電子營業執照名下,實現電子營業執照和電子許可證聯動展示。探索電子營業執照關聯“一照多址”和名稱變更信息,企業可通過電子營業執照應用程序查看“一照多址”和名稱變更等信息,提高市場主體信息透明度。
(六)拓展企業開辦“一網通辦”業務范圍。持續豐富“e窗通”平臺集成服務功能、優化審批效率、完善集成服務,推動企業開辦“一網通辦”服務內容向縱深拓展,全部開辦事項在“e窗通”平臺一窗受理、一次填報、一網辦結。
(七)推廣變更登記電子化、無介質辦理服務。將“一網通辦”業務范圍拓展至變更、備案、注銷等全部主要業務類別。創新優化“e窗通”身份認證和業務確認方式,電子簽名后不需加蓋公章、不需繳回紙質營業執照,由登記機關公告作廢,真正實現“不用章、不繳照”全流程無紙化辦理。
(八)持續做好名稱自主申報工作。申請人可直接通過網上服務系統自行選擇、自主申報不含行政區劃名稱,提高申報效率。優化名稱負面清單管理機制,強化企業登記環節審查責任,完善名稱爭議及不適宜名稱的快速處理機制,打造企業名稱登記管理閉環。
(九)探索住所標準化登記試點。依托“e窗通”平臺,開展“標準化地址申報+信用承諾制”登記服務試點,利用區塊鏈技術自動比對地址生成區塊鏈證書,代替住所(經營場所)相關文件,簡化登記申請材料。
(十)優化境外投資企業準入服務。簡化港澳投資者商事登記流程和材料,允許港澳地區非自然人投資者使用簡化版公證文書辦理登記注冊。持續優化外商投資企業一站式服務,將持有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等外籍人員納入全流程電子化辦理范圍。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認識。各單位要深刻認識,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充分尊重市場主體自治,進一步提升準入便利化、智能化、規范化水平,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二)加強組織實施。各單位要強化組織協調,合理調整人力和其他資源配置,及時總結工作經驗,推動各項改革舉措全面落地落實落細,充分釋放改革紅利。
(三)注重宣傳培訓。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絡平臺、咨詢答疑等多渠道、多形式,常態化開展登記注冊便利化舉措宣傳,及時推送惠企便民政策,主動做好政策解讀,不斷提升服務效能。壓實工作責任,定期開展業務培訓,暢通市區兩級聯絡機制,確保改革質效。
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2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