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重慶市促進食品工業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渝府辦發 〔2016〕 144號)

   2016-08-04 879
核心提示: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促進食品工業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已經市政府同意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促進食品工業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8月1日
 
  重慶市促進食品工業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
 
  食品工業是關系國計民生、有著穩定剛性需求和強大增長潛力的基礎性產業和朝陽產業,與農業、商貿流通業關聯度大,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擴大就業、繁榮城鄉市場作用突出。“十二五”時期,我市食品工業規模穩步增長,2015年規模以上食品企業產值達到1492億元,年均增長16.9%,產業集群培育初見成效,資源整合力度有所加強,但總體規模偏小、龍頭企業較少、研發和加工水平較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等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食品出口占比少,食品工業產值與我市農林牧漁業產值比不足1∶1,拉動作用不強。“十三五”期間,為促進我市食品工業壯大規模、提升效益、凸顯特色、擴大開放,助力精準扶貧和實現全面小康任務,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我市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作用,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堅持市場主導與政策引導相結合、集群發展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做大增量與優化存量相結合、創新驅動與融合互動相結合,著力推動食品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快建設符合我市實際、規模效益特色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食品工業健康較快增長,成為助力我市精準扶貧和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產業支撐。
 
  (二)行動目標。
 
  1.產業規模穩步壯大。到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實現銷售產值3000億元,年均增長15%;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500億元,食品制造業、酒飲茶制造業、煙草制造業的產值分別達到600億元、500億元、400億元;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1.5∶1。
 
  2.質量效益顯著提升。全市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超過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食品行業標準規范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以安全、健康、品質為形象的重慶食品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
 
  3.加工體系初步形成。市內特色農產品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利用,打造一批百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形成8―9個示范加工基地,基本形成集優質原料基地、特色產業集群、生產性服務平臺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格局。
 
  4.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和開拓市場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新引進3―4個國際國內知名食品企業;規模以上食品企業出口交貨值占總產值的比重超過5%。
 
  二、發展重點
 
  (一)做精做深農副食品加工業。
 
  1.肉制品加工。進一步整合市內外資源,擴大產品供給規模,豐富產品供給品類,提高屠宰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升保供能力和質量。重點發展肉牛、生豬及草食畜禽、長江生態魚等冷鮮制品和低溫制品,提高調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的比例。到2020年,實現產值600億元。
 
  2.果蔬精深加工。以柑橘、蔬菜、菌類、榨菜、筍竹、干果等特色資源供給為依托,完善保鮮配送體系,提高果蔬采后加工轉化率。優化傳統的干制、腌制、罐裝等加工方法,推動果蔬加工業向精、深、新加工環節延伸。重點發展鮮切果蔬、脫水果蔬、谷果蔬復合食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到2020年,實現產值300億元。
 
  3.糧油精加工。優化優質糧油基地及加工產業布局,改善本地木本油料、薯類供給結構,提升現有糧油加工基地和市外優質毛油、米面供給保障能力。重點發展優質米面加工以及大豆、菜籽油精煉加工,鼓勵開發花生、花椒、油橄欖、茶樹籽、油牡丹精煉加工制品,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到2020年,實現產值300億元。
 
  4.精飼料加工。與肉制品加工產業相銜接,進一步調整優化飼料產品結構,強化飼料產品質量安全和配方研發。重點發展配合飼料、濃縮飼料、精料補充料,拓寬優質飼料原料渠道。鼓勵特種動物飼料研發。到2020年,實現產值300億元。
 
  (二)提振壯大食品制造業。
 
  1.休閑及方便食品制造。充分利用“互聯網+”,挖掘我市傳統休閑食品品牌內涵,提升傳統加工工藝,加大保鮮食品、快餐食品等營養專用主食、傳統方便主食和速凍食品的開發。到2020年,實現產值200億元。
 
  2.調味品、發酵制品制造。充分開發利用我市特色辣椒、花椒和山胡椒(木姜子)等香辛料,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藝,開發多種風味型和功能型復合調味品。重點鞏固和發展火鍋底料、川菜復合調料、腐乳、醬菜等產品。到2020年,實現產值200億元。
 
  3.乳制品制造。依托優勢企業,整合市內外奶源,規范養殖基地建設,推廣使用先進的灌裝、包裝、生物、冷殺菌、冷凍干燥技術,推動企業技術標準創新和升級。重點發展巴氏殺菌乳、滅菌乳、發酵乳,逐步開發奶粉、奶酪等固態奶制品。到2020年,實現產值100億元。
 
  4.功能性食品制造。引導“黑色”“富硒”等功能性農產品向加工制品轉化,重點發展以藥食同源為特色的林果、林菌、林藥、林禽、林蜂、桑葚等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保健食品。到2020年,實現產值100億元。
 
  (三)創新優化酒飲茶制造業。
 
  1.飲料制造。深入挖掘渝東南、渝東北天然山(礦)泉水和特色果蔬資源,重點發展特色果蔬汁飲料、乳品飲料、植物蛋白飲料、功能性飲料、高端瓶裝飲用水等產品。利用云南咖啡豆在渝進行分撥集散的資源優勢,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咖啡加工企業,發展速溶咖啡。到2020年,實現產值300億元。
 
  2.酒類制造。加強與國內名酒企業的合作,優化白酒、啤酒產品結構,提高產品品質和附加值,豐富文化內涵,通過精準營銷,制造消費熱點,擴大白酒、啤酒市場比重。因地制宜發展葡萄酒、保健酒等。到2020年,實現產值150億元。
 
  3.精制茶加工。培育區域名牌茶,發展無公害精制綠茶、紅茶、花茶、甜茶等產品,開發袋泡茶、速溶茶等新型茶飲料。到2020年,實現產值50億元。
 
  (四)精準提升煙草制造業。
 
  科學布局煙葉產地和基地單元,強化源頭控制,保障原料安全,完善復烤加工片煙質量評價體系,通過設施配套、科技推廣、示范帶動建設,引領煙葉向更高水平發展,全面提升煙葉生產質量和基地建設水平,確保煙農利益得到最大保障、煙葉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促進重慶中煙長遠發展,積極爭取國家在卷煙生產計劃、品牌培育、煙廠易地技改、片煙中心庫、信息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等方面的支持;發展低焦油、低煙堿、低一氧化碳的新產品,有層級地提升產品結構;用新的消費理念,優化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加強文化創意、工業設計與生產制造的融合,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到2020年,實現產值400億元。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市場主體培育工程。
 
  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立市、區縣(自治縣)聯動機制,依托各自資源,明確重點發展的食品產業鏈,策劃一批帶動性強的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形成合力共同招商。打造“五低”(低稅費、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產成本、低融資成本)環境,通過集群招商、資本招商、市場招商、政策優勢招商、要素優勢招商、口岸開放優勢招商等多種手段,推動食品工業加快發展。按照“五個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續建一批、投產一批、達產一批)項目管理機制,實施重點跟蹤、服務,促進項目盡快投產達產,形成產業發展后勁。
 
  2.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引進和培育百億級企業3―5家,10億級企業50家;建立全市重點食品企業庫,甄選一批市級重點食品企業,各區縣(自治縣)確定1―2家骨干企業,予以重點扶持。
 
  3.促進中小微企業協調發展。堅持抓大不放小,引導、支持現有企業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做大做強做精;鼓勵小微食品企業規范公司治理結構,積極升規報統,規范化經營,構建大、中、小、微企業共生發展的良好產業格局。
 
  (二)實施集群集聚推進工程。
 
  1.打造一批百億級產業集群。利用澳洲活牛進口、后谷咖啡豆在渝設立中轉倉等項目的實施,加大對國內外農副產品資源的整合力度,著力拓展精深加工,逐步形成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食用油加工、飲料制造、乳制品制造、休閑食品制造、調味品制造、卷煙制造等8個產值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2.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充分依托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種植、養殖資源稟賦和現有產業基礎,合理布局特色食品加工園區,引導企業向園區集聚。重點打造豐都、石柱澳牛制品精深加工集聚區,江津、涪陵、“萬開云”糧油加工集聚區,渝北、涪陵、忠縣、長壽、璧山飲料制造集聚區,巴南、渝北乳制品制造集聚區,綦江、九龍坡、合川、榮昌、江津、奉節、梁平休閑食品和調味品制造集聚區,涪陵、萬州榨菜加工集聚區,以及南岸、黔江、涪陵卷煙制造集聚區。
 
  3.加快完善產業鏈。積極引導貯藏、保鮮、烘干、分等分級、包裝、運銷、食品檢測、農產品原料交易、支付結算等食品加工關聯產業入駐園區配套發展;支持包裝、工業設計、品牌營銷企業與食品企業建立產業聯盟,在外包裝設計、包裝材料應用等領域加強溝通協作;依托食品龍頭企業和第三方物流發展冷鏈設施,不斷完善產業服務功能。
 
  (三)實施創新創業驅動工程。
 
  1.構建產業協同創新體系。以西南大學、重慶食品研究所等市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支撐,依托市農投集團、恒都食品、格格樂食品等龍頭企業,策劃建立乳制品制造、糧油深加工、肉類加工、休閑食品制造等“產業集群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搭建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平臺。
 
  2.培育產業創新能力。重點支持開展肉牛疫病疫情防控技術、冷卻肉品質保障技術、果蔬加工轉化率提升及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食品低脂低鹽低糖控制技術等領域的技術攻關,開發方便、綠色、營養、健康的新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
 
  3.提升行業裝備水平。加強食品工業裝備技術改造,支持企業以提升加工效率和保障安全生產為目標,在包裝、快速檢測等環節加快技術改造,提升裝備智能化水平。
 
  4.創新品牌營銷模式。引導支持食品企業積極主動融入“互聯網+”行動,充分利用電子商務、新媒體開展線上線下營銷;支持第三方平臺運營企業與食品企業開展品牌營銷外包合作,拓寬產品營銷渠道和提升品牌影響力;支持創業個體在營銷、工業設計等領域與企業開展合作。
 
  (四)實施農工商融合互動工程。
 
  1.加快優質原料基地建設。結合食品加工企業需求和我市地理生態條件,以產業集群為紐帶,深入實施高產創建和增產模式攻關,以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為重點推進區域化、規范化優質原料基地建設,培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以加工薯類、優質大米、鮮食玉米、高粱、大豆、蕎麥、干果、山珍、柑橘、肉牛、高山茶葉、高山蔬菜、食用藥材、煙草等種植養殖為重點,城市發展新區以優質大米、生豬、蔬菜、花椒、茶葉等種植養殖為重點。有資源基礎的區縣(自治縣)至少建立一個良種化、標準化、綠色生態化的特色優質原料基地。
 
  2.促進農業和食品加工業有效銜接。支持加工企業采取“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開展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支持企業在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的優質農產品原料基地建立規模、功能適度的初加工車間和配套設施,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提高農副產品采后加工轉化率。引導和鼓勵公司與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促進農產品種植、養殖與食品加工之間供求密切銜接、量質基本對路,構建農戶收益提高和加工企業效益提升的雙贏格局。
 
  3.構建重慶特色食品營銷體系。支持商貿企業在市內外建立重慶特色食品集中展示銷售平臺,鼓勵、支持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特色食品加工企業在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設立營銷推廣網點,擴大重慶食品的市場影響力。
 
  (五)實施對內對外開放工程。
 
  1.鞏固本地市場。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對本地食品企業進入商場、超市的支持力度,降低企業營銷成本,營造公平合理的營銷環境。
 
  2.拓展國際國內市場。推動企業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質量、安全控制體系,支持有實力的企業通過國際認證,加大與國內外食品生產商、貿易商的合作,采取品牌合作、代理出口等形式,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鼓勵企業參加各類全國性、國際性食品博覽會,與互聯網企業、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合作,擴大食品企業國際國內營銷規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有關部門、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將食品工業發展納入“十三五”重點工作部署,統籌協調。建立市、區縣兩級聯動工作機制,市政府有關部門重點抓龍頭企業、重點項目,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重點抓基地、抓特色,在產業布局、項目建設、集群集聚、鏈條完善、政策資金扶持等方面凝聚合力,協調聯動,強力推進。
 
  (二)強化規劃引導。市政府有關部門、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結合本行動計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與本部門、本地區“十三五”發展規劃有效銜接,在環境可承載的前提下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優質農產品原料基地和特色食品產業加工基地,形成集聚發展效應,確保本行動計劃目標按期實現。
 
  (三)優化項目扶持。充分發揮工業振興資金、民營經濟專項資金、農業專項貼息資金、科技資金等各級財政專項資金政策導向作用,以項目為載體,對優質原料基地建設、產業集群示范基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食品工業企業技改、新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等項目予以重點支持。
 
  (四)加大金融支持。用好用活市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科技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在創業孵化、企業整合、科研成果產業化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扶持,實行戰略性參與。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市和區縣兩級財政資金與金融機構共擔風險的食品企業“融資風險基金池”,幫助有市場的中小食品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增強融資能力。按照“儲備一批、掛牌一批、上市一批”的總體思路,加大指導力度,扶優扶強,鼓勵我市食品企業通過上市掛牌做大做強。
 
  (五)完善監管體系。充分發揮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協調作用,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預警機制、質量控制管理和標準化生產體系。依托龍頭企業、骨干企業,采取試點―示范―推廣的方式,建立從原料生產到食品加工、儲運、銷售等全過程可監控的食品質量管理追溯機制。大力推進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加強產業發展過程中環境承載能力的調查研究和環境約束達標的過程監管及服務,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六)營造良好環境。對重點建設項目在立項審批、土地供應、要素保障等方面開辟“綠色通道”,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指導、幫助食品企業適時評估、修訂地方標準并及時予以備案,為重慶食品鞏固和拓展市場提供標準支撐。研究制定對食品配送貨運車輛入城時間適當放開限制,并免收次票費的支持政策。按照國家資源性產品改革部署,合理調整能源要素價格。研究制定食品工業企業社會保險費繳納配套支持政策,降低企業成本。繼續清理和規范各類涉企收費,堅決取締不合理收費項目,為企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附件:1.重慶市促進食品工業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任務分解表
 
  2.五大功能區食品工業主導產業方向


 
地區: 重慶
標簽: 食品工業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