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人民政府、農墾牡丹江分局、市政府各直屬單位:
根據《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2003年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黑政發[2003]18號)關于積極調整保護價糧收購政策、控制糧食庫存增量、減少存量、加大促銷壓庫力度,全面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加大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用好用活糧食風險基金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2003年全市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糧改工作會議精神、按時保質完成保護價糧限量收購的“訂單”簽訂工作;積極促銷壓庫,確保完成新糧銷售包干任務;大力推進以購銷市場化、經營產業化、產權多元化為目標的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加快進入市場;積極培育多元市場主體,促進糧食轉化和加工銷售,努力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為全面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奠定基礎,創造條件。
二、認真落實保護價“訂單”收購政策
2003年,省政府下達我市保護價糧“訂單”指標67.3萬噸,其中水稻58.3萬噸、玉米9萬噸。為了完成好“訂單”工作,各級政府和在雞西區域內的農場、農委、糧食等相關部門要認真做好政策性“訂單”簽訂、糧食生產管理、收購入庫等各環節的工作,確保省政府保護價糧“訂單”收購政策在我市落到實處。同時,糧食部門要充分發揮購銷企業和龍頭企業的作用,要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加強聯系,做好商業性“訂單”的簽訂,為農民排擾解難。
三、積極促銷壓庫,確保完成新糧包干銷售任務
2002糧食年度,我市收購保護價糧71.5萬噸,其中水稻52.8萬噸,玉米18.7萬噸,按照省政府確保當年糧食購銷平衡的要求及新糧包干銷售政策,我市制定了《關于2003年促進糧食銷售的實施意見》(雞糧聯字[2003]56號),從老庫存糧食每市斤拿出1.15分錢,作為新糧半年儲存補貼和銷售價差補貼。各級政府和糧食、財政等部門要積極做好糧食促銷工作,確保完成新糧銷售包干任務。同時要抓住一切政策機遇,努力壓縮老庫存。
四、全面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
(一)加大學習宣傳力度,營造改革氛圍
各級政府和糧食主管部門要逐級傳達全省糧改會議精神,結合市情、縣情、農情、企情組織廣大干部深入到國有糧食企業進行宣講、討論,幫助企業職工認清形勢,轉變觀念,準確把握省市出臺的各項政策,調動廣大職工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上下統一思想,形成合力,增強改革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從有利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實際出發,一企一策地推進改革,創造性地落實好各項改革政策。
(二)加快國有糧食企業管理體制和內部經營機制改革,推進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創新。按照糧食企業加快放開的形勢要求,我市糧食企業改革要遵循的原則:一是堅持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原則;二是堅持把妥善安置職工放在首位的原則;三是堅持分類推進、一企一策和因企而宜的原則;四是堅持幫辦不包辦的原則;五是堅持改革與發展、穩定相統一的原則。年底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完成省下達的減員分流任務;確保非購銷企業退出國有,采取不同形式民有民營。
1、按照糧食放開經營和加快改革大趨勢以及企業生存發展的現實要求,對有國投項目、專儲糧指標、繼續承擔保護價糧收購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按照經營不虧損的總原則,參照中儲糧總公司儲備1萬噸糧配備10個人的標準,對企業現有人員按照2003年4月末老庫存糧實點數進行重新定崗定員。對將來放開后只經營非保護價糧的購銷企業,要按照企業開拓市場和經營管理能力以及現有的基礎條件,做到總體不虧損的情況下,實行“以效定員,以效定酬”。
2、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深化企業內部人事、勞動和分配制度改革,做到管理者能上能下,機構能設能撤,干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形成激勵和制約機制。要用好人,用能人,優勢互補,形成有凝聚力、開拓進取、工作務實、確保企業興旺發達的領導班子。職工通過競爭上崗、擇優聘用,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同時,各企業要按照不虧損的原則打破檔案工資,實行“以效定員,以效定酬”,法人代表可探索實行年薪制。
3、各企業要積極創辦項目,多分流少下崗。承擔專儲糧任務和繼續收保護價糧的購銷企業,要堅持走產購加銷一體化經營之路,通過開展自營加工、委托加工和“訂單”收購,積極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要長遠謀劃,嚴格規范,盡快達到中儲糧總公司管理標準,逐步發展成為糧食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對有凈資產將來放開后只經營非保護價的購銷企業,要用好現有老庫存糧的政策機遇,積極開展非保護價糧收購,創利增收。要在妥善處理歷史包袱和安全保管現有庫存糧食,確保不逃廢懸空銀行債務、國有資產不流失的前提下,通過積極進行股份制改造、出售、租賃、兼并、重組、聯合等形式,加大實施產權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大內部經營機制的轉變,加快向民營化靠攏。
4、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切實負責對企業進行指導、監督、服務,加強對企業法人代表執行國家政策、深化企業改革、落實經營責任目標、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維護職工利益等情況的監管,并嚴格兌現獎懲。強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經營管理,確保以企業以為單位不發生新的虧損。要結合全省糧食信息網絡化建設和我市糧食信息平臺建設,全面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三)對糧食非購銷企業一律按照國有中小企業改革的辦法加快退出國有步伐,通過兼并、轉讓、出售、股份制改造等加快實施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民有民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四)糧食政策性管理職能隨著放開糧食經營步伐加快而逐漸縮小,開拓市場搞活經營形成產業化規模是糧食當前工作的重點。以市、縣為單位,對糧食購銷企業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以經濟和資產為紐帶,依靠市場機制或向優勢龍頭企業靠擾,或吸引外部資本,組建融產、儲、加、銷于一體的糧食購銷企業總公司(集團),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在叫響“珍寶島”“馨禾”“麒麟山”“麻姑”“綠寶石”等品牌的基礎上,鞏固和完善龍頭企業、規范運作,自成體系。通過逐步吸納糧食系統內和農場各類加工企業及社會民營企業參股,實行股份制管理,市場化經營,向米、粉、油聯合加工體發展,打造我市糧食“航母”、實現產購加銷一體化經營,壯大地方經濟實力。
五、多方努力,整體運作,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
今年全市保護價糧訂單收購67.3萬噸,以后隨著對井灌稻的調減和糧食購銷市場的放開還會大幅減少,我市是糧食主產區,農民闖市場的能力弱,解決“賣糧難”的問題將成為各級政府和農場的頭等大事。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未雨綢繆,多方努力,采取措施,整體運作,發揮合力,共同解決農民“賣糧難”。一是加快種植結構調整,各級政府、農場和農業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積極引導農民加大調整糧、經、飼種植力度,讓農民了解糧食政策和糧食發展形勢的變化,要按照市場需求發展農業生產。積極引導農民多種植“兩高”大豆,農業部門在技術上要加強對整地、播種、施肥和田間管理的指導,鄉鎮、農場和糧食部門要為農民搞好大豆的“訂單”銷售服務工作。二是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農場都要成立糧食行業協會,在正確指導生產的同時,重點要研究市場,通過網絡和信息手段,了解行情,指導種植計劃,聯系銷售。要發展壯大農村糧食經紀人隊伍,村長要帶頭爭當經紀人,走出去,引進來,拓寬市場空間,多賣糧。三是認真落實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政策。今年按省下達的指標,我市退耕還林8.5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萬畝,應補助原糧1.25萬噸,減少了糧食生產,減輕了“賣糧難”的壓力。各級政府要認真完成省政府下達的還林任務,并對市政府規定的山坡耕地和15度以上的坡地及河流溝邊地要積極退耕綠化,尤其是虎林、密山要加大濕地保護力度,采取硬性措施,退耕還濕,減少低產劣質糧食生產,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積極爭取退耕補助政策,盡而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加快發展畜牧業,過腹轉化糧食。各級政府要大力發展養殖業,消化糧食、過腹增值。五是農墾系統和鄉鎮要開展自營加工,加大銷售力度。農墾各農場要從全局的利益出發,充分發揮自身設施、網絡、資金、信譽等優勢,盡力收購本地原糧開展自營加工,擴大銷售。各鄉鎮要帶頭和鼓勵農民利用農村信用社的小額貸款扶持政策,建小加工廠,積極加工銷售成品糧,增加農民收入。六是提供優質服務,吸引多種主體收購糧食。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我市的優質糧食資源優勢,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在政策上要優惠傾斜,在服務上要優質熱情,幫助農民多賣糧。七是各級政府要多層次協調,糧食部門要積極運作,糧食購銷企業要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多爭取專儲糧儲備和輪換指標,緩解賣糧難。同時,要充分利用糧食企業的倉容、場地、設施、貸款政策和專業隊伍的有利條件,收購非保護價糧,通過大力開展自營加工和委托加工銷售業務,多銷糧食。
六、落實責任,強化對糧改工作的組織領導
(一)各級政府要加強統一領導。按照糧食工作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的要求,主要領導要親自掛帥,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周密安排,精心組織實施。市政府成立糧改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矯健,副組長:鮑學斌 ,成員:糧食局 財政局 農發行 農委 社會和勞動保障局 公安局 民政局。
(二)有關部門要通力協作。各級糧食部門要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切實發揮好牽頭部門的職能作用,擔負起推進糧改的直接責任,主動給政府當好參謀,積極為企業服務,認真協調解決具體問題。各級財政、金融、勞動、農業、公安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加強溝通,積極協調,密切配合,認真解決改革中的實際問題,確保改革順利推進。
(三)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要教育啟發廣大職工認清形勢,正確對待利益調整,主動參與和積極支持改革。在具體運作過程中要嚴密程序、規范運作,按政策辦事,增強工作透明度,及時化解矛盾,確保企業穩定。對違背改革政策,影響改革,違法犯罪的人要嚴肅查處,決不姑息。
(四)加強防范,綜合防治,確保改革順利推進。糧改工作政策性強,關系到職工的切身利益。各級政府必須通力協作,為糧改保駕護航,創造良好的穩定環境,公安消防糧食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在糧改時期要對重點區域和要害部位死看死守,做到萬無一失,保持安全穩定的糧改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