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食品安全工作意見的通知(延州政辦發〔2006〕45號)

   2011-04-22 229
核心提示:  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民政府有關委局室:  經州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州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委員會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

  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民政府有關委局室:

  經州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州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委員會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六年九月十一日

  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州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委員會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近年來,經過州及各縣(市)的共同努力,我州農村食品安全形勢有所好轉,但仍存在濫用高殘留農藥、生產條件簡陋、衛生狀況差、產品合格率低等問題,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為進一步做好農村食品安全工作,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提高認識,牢固樹立農產品安全保障意識

  保障農村的食品安全,實現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關系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要深刻認識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牢固樹立農產品安全保障意識,進一步推動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全面開展。

  (一)樹立農業初級產品安全保障意識。引導農村走科學發展之路,通過電化教育、知識技能培訓和典型示范等途徑,開拓視野,培育和推進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出口基地建設,擴大和提高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規模和產出率,確保初級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為食品加工環節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二)樹立食品安全保障意識。引導農民提高食品安全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嚴厲打擊非法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向農村轉移和制售假劣食品的違法犯罪行為,整治農村食品生產經營環境,構建農村食品安全監督網絡,加快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提高農村食品安全工作水平。

  二、整合監管資源,構建農村食品安全長效監管體系

  各縣(市)、鄉(鎮)要建立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在上級政府和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日常工作。充分調動村(屯)、鄉(鎮)衛生院、農業技術推廣站、水利所、畜禽防疫服務中心、中小學校等各方面的積極性,縱向建立鄉(鎮)、村(屯)三級領導體系,橫向建立以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為平臺的工作體系和以各食品監管機構主體,以行業組織、協會和農村食品安全監督員、信息員隊伍為補充的監督體系,形成縱向聯動、橫向互動的動態監管網絡。推行鄉(鎮)級食品安全綜合評價機制,將其納入縣(市)食品安全綜合評價的重要考核內容。推行食品安全重點工作政府督察督辦機制,對政府部署的重大食品安全工作跟蹤督察督辦,對執行不力和貽誤工作的部門和單位,要實行領導過錯責任追究制。推行食品安全互動監管機制,建立農村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和“統一管理、分類監管、重心下移、層級負責”的監管體制,增強行政監督效能,充分發揮農業技術信息網絡、農村消費維權網絡、農村衛生監督網絡、婦幼保健網絡、義務監督員網絡的監督作用,推動農村食品安全長效監管體系建設。

  三、加快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扎實推動生態效益型農業快速發展

  大力發展中藥材、食用菌、山珍食品、畜牧業、經濟動物、水果、蔬菜、高效作物等八大優勢產業,繼續穩步推進傳統優勢產業,擴大水產品(鱈魚)加工的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推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抓好重點出口基地建設,加大名牌農產品和綠色食品開發力度,努力擴大對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創新農村產業格局。

  加強對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的領導,大力宣傳生產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重要意義,結合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進一步加快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步伐。到“十一五”未期,全州農產品基本達到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有效形式,統籌規劃,科學布局,提高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的管理水平,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農業和食品工業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發展生態效益經濟。

  針對重點項目、重點產業,開展科技咨詢和技術服務,加快研究、推廣農民易接受、科技含量高的農業生產新技術。

  堅持“農民、企業投入為主,國家、集體投資為輔”的投資原則,積極調動農民、企業的積極性,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結構模式和聯戶監督模式,培育綠色種植、養殖基地。積極鼓勵和扶持外來資金開發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采取多種經營形式發展綠色高效經濟,盡快把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做大做強。

  四、積極推進“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工程,加快農村“食品供應網”建設

  充分發揮現代流通優勢,發展面向農村的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推進大型食品流通企業、生產企業參與農村食品經營網點的改造、規范工作,培育一批立足中心城市、輻射鄉(鎮)和主要行政村(屯)的食品供應連鎖企業。努力構建新型農村食品供應網絡,使農村食品流通連鎖化、網絡化、規范化。同步推進市場準入制度與國家工商總局組織的“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工程,從市場準入和物流配送的源頭上把好農村食品安全質量關。

  積極組織食品經營企業廣泛開展“放心店、放心超市、放心市場”創建活動。結合實際,按照“鞏固成果,積極探索,穩步推進”的思路,倡導誠信經商、依法經營,充分發揮示范單位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推動創建活動的開展,不斷滿足農民食品安全的需要。

  深入開展“紅盾護農”行動,保護農民農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斷完善農村消費維權網絡,進一步建立健全和推動落實“兩賬兩票一卡一書”、種子留樣備查、農資經營企業信用分類監管等制度,強化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坑農害農等違法行為,加強對農資產品的監測工作,確保農村農資產品安全。

  加大農村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大力整治農村食品加工企業特別是食品加工小作坊,嚴厲查處無證照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和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及濫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嚴厲打擊非法生產、加工有毒有害食品的行為,嚴格實施食品質量安全準入制度,切實規范農村食品生產經營秩序。

  五、強化服務意識,為加強農村食品安全提供良好的環境

  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一是建立新聞媒體宣傳體系。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多層面、多角度宣傳食品安全和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二是建立知識技能培訓體系。堅持“邊監管、邊培訓”的原則,對于包括資質培訓在內的食品安全培訓,要統一培訓計劃、統一培訓師資、統一培訓教材、統一考試發證。三是建立動態輿論宣傳體系。充分調動鄉(鎮)宣傳部門和食品安全協管員、義務監督員的積極性,利用鄉(鎮)的廣播站、公示板,采取張貼標語、散發宣傳單等方式,營造食品安全輿論氛圍。

  加強食品安全指導服務工作。貼近農村,提供面對面的指導服務。推行簡便易行、可操作性強的農村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管理規范,加強農村信息網建設,為農民提供可靠的國內外農業科技動態、科研成果、產業策劃、生產技術指導、產業融資和產業模式等方面的信息,幫助農民科學發展農業生產。深入農村,為食品生產經營人員體檢,發放健康證。深入現場進行企業資格審核,發放《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在申報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中提供系統的技術指導服務。

  六、堅持以誠信為本,加快農村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

  根據實際,從體制、機制和法制等方面加快建設和完善農村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建立政府、行業、社會三者相結合的農村食品安全評價體系。重點落實信用信息披露制度,積極推進農村食品企業信用信息庫建設,建立便捷的電話、計算機查詢系統。借鑒城市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經驗,建設農村食品安全信用體系試點企業,選擇信用示范食品企業,以點帶面,全面推動農村食品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對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和監督,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實行“黑名單”制度,激勵守信,懲戒失信。

  七、落實責任,確保農村食品安全工作監管到位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擺上重要日程,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切實將工作落到實處。要認真落實農村食品安全工作責任制和領導過錯責任追究制,主要領導負總責,一級對一級負責。要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對工作不力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追究責任。制訂農村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應急預案,并做好應急演練工作。財政部門要將農村食品安全工作所需經費作為本地食品安全工作經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財政預算,為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供必要的財力保障。



 
地區: 吉林 吉林市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