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青海省充實“米袋子”豐富“菜籃子”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青政辦〔2021〕9號)

   2021-02-08 925
核心提示: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青海省充實米袋子豐富菜籃子若干政策措施》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青海省充實“米袋子”豐富“菜籃子”若干政策措施》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


    青海省充實“米袋子”豐富“菜籃子” 若干政策措施


    為切實加強糧食生產,確保我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只增不減,持續做好“米袋子”“菜籃子”產品生產儲備流通組織,結合省情實際,特制定本措施。


    一、認真落實“米袋子”省長責任制


    (一)優化糧油生產布局。圍繞“兩區”劃定,合理布局糧食種植空間,穩定小麥、馬鈴薯、油菜等大宗糧油種植規模,逐步擴展柴達木、共和盆地等潛在優勢區特色糧食生產基地規模。在保護生態前提下,有序推進“千萬畝糧田”計劃,做好耕地資源儲備,有計劃地適度開發宜農荒地,拓展新的種植區域。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加快公伯峽、李家峽、積石峽、拉西瓦等4個土地整理片區新增耕地建設。(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二)加快調整種植結構。突出優質青稞生產,適度增加特色糧食作物種植。強化優質雜交油菜新品種選育和推廣,擴大早熟雜交油菜生產規模,加大傳統白菜型小油菜替代力度。鼓勵個人承包荒山、荒地、荒坡種植飼草,積極推廣全株玉米青貯、糧飼兼用青稞、禾豆牧草混播、秸稈綜合利用等模式,彌補優質飼草料不足的短板。(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三)穩步提高糧油產能。堅守耕地紅線,規范耕地占補平衡,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實現“藏糧于地”。加強農田水利建設,3年新建70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強化農業技術裝備能力建設,確保土地、科技投入力度不減。加大對復種支持力度,穩步提高糧油單產水平和資源綜合利用率。(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四)提高種糧綜合效益。全面落實小麥、油菜最低收購價等政策,完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政策,提高補貼精準性。推廣“共營制”“托管式”等多種規模經營方式,加大本地糧油收購和加工轉化力度,引導糧油收購加工企業與農民建立種糧利益聯結機制,保障糧農生產經營收入持續增長,實現糧食生產安全向糧農收入安全轉變。(省農業農村廳、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五)完善糧食產業鏈條。加大糧油加工龍頭企業技術設備改造升級力度,確保原糧及時轉化為成品糧供應市場。支持企業開展新產品研發,增加專用粉、專用油等功能性糧油產品的有效供給。推動糧食加工業與食品加工、飼料加工協調發展,促進糧食“產購儲加銷”一體化,實現“藏糧于企”。(省糧食局、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六)優化糧食儲備體系。進一步完善地方事權明晰、分級實行垂直管理和委托代儲相結合的省、市州、縣三級地方糧食儲備管理體系,督促指導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儲備。探索推動形成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功能互補、協同高效的新格局,共同擔起保障糧食安全職責。(省糧食局、省商務廳、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七)提升儲糧科技水平。加大對糧食儲備倉庫的擴建、翻建和維修改造以及綠色儲糧、智能化儲糧技術升級的支持力度,推廣“四合一”儲糧新技術,提升倉儲設施科技水平,促進節糧降損。充分發揮“青海糧食云”等信息系統功能,提高糧食儲備信息化水平。(省糧食局、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八)加強地方儲備能力。完善地方儲備管理制度,加快糧食安全保障立法進程。將承儲政府儲備職能與企業商業經營分開。健全糧食儲備運行機制,開展輪換市場化公開運作,防止出現“轉圈糧”。嚴格落實地方政府糧食儲備,保證6個月以上的市場供應量,成品糧儲備規模達到10至15天市場供應量,西寧市要達到15天及以上的市場供應量,實現“藏糧于庫”。完善省級儲備糧輪換費用補貼辦法,建立與省級儲備糧輪換總量、市場資源相匹配的輪換補貼動態調整機制,輪換費用定額結算,盈余上繳財政。加強馬鈴薯全粉的戰略儲備。(省糧食局、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九)構建供需聯動機制。堅持以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健全糧油價格形成機制。建設省級糧食現代綜合物流平臺,提升一級節點、冷鏈物流、“四散化”等功能,建設二、三級糧食物流節點。發揮國家糧食青海交易中心、國家糧食青海青稞和牛羊肉交易中心現貨交易龍頭帶動作用。健全糧食應急供應保障體系,增加西寧市及市州府所在地小包裝糧油儲備比例。西寧市在人口集中社區每3萬人布設一個糧油供應網點,海東市、格爾木市等重點地區要根據人口分布情況合理布設網點,實現“藏糧于市”。(省糧食局、省商務廳、省財政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十)加強區域協同合作。支持企業“走出去”建立糧源、菜源基地,深化產銷合作,實現“儲糧于外”。加強區域糧食應急聯動,建立省際間糧油對口支援或互助支援機制。利用青洽會、農產品展交會等平臺,推動糧油單一產銷協作向委托儲存、加工轉化、科研推廣等全產業鏈協作轉變。規范和拓展援青省市直銷窗口,支持省外生產經銷商在省內開設直銷店,擴大區域合作水平。(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糧食局、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二、壓緊壓實“菜籃子”市州長負責制


    (十一)強化蔬菜基地建設。鞏固提升穩定傳統蔬菜保供基地,升級改造舊棚2萬棟。在有條件的地區,廣泛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建立一批新的蔬菜生產基地,加快提升設施蔬菜生產能力。繼續實行露地蔬菜補貼政策,加大設施蔬菜扶持力度。擇優扶持露地蔬菜連片百畝和設施蔬菜50棟以上的專業合作社與大戶各100個,推行蔬菜標準化生產。將政府扶持建設的農業公共基礎設施經營管理權劃歸村集體,通過對外承包或入股經營等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十二)支持畜牧集約養殖。加快生豬生產,全面完成年度生豬產能恢復目標。支持規模養殖場開展標準化改造,推進新的規模養殖場建設,建立以獎代補機制。加大種畜禽生產企業支持力度。扶持建設牦牛藏羊標準化生產基地、奶牛標準化養殖場、大型現代化豬場及陸地生態冷水魚養殖場。積極引導牧區舍飼半舍飼養殖,農區充分利用牧繁東育和飼草料資源,有效提高出欄率。(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十三)提升加工轉化效率。支持企業開發冷鮮肉、分割肉、高端液態奶、高端酸奶、配方奶粉等中高端產品,打造青海肉乳業高端品牌。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機械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和綠色有機方面發展。推動產業聯盟內企業精細分工,創新合作機制和商業模式。注重食品加工老字號的傳承創新,實現傳統工藝與現代工業融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市場監管局,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十四)創新產品營銷模式。探索建立“市場+公益性”的終端銷售機制,扶持建設一批生鮮超市、社區菜店等便民零售終端。鼓勵發展早夜間經濟,在人口集中區域布設一批便民早晚市場。支持發展農超、農商、農社直采直銷對接,鼓勵社區團購、定制等新零售模式,建立“市場—經銷商—種植戶”的農畜產品產銷服務信息化平臺,形成生產端和需求端信息有效對接。(各市州政府,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按分工負責)


    (十五)支持發展電子商務。積極培育一批電商專業村,對年農畜產品交易額達到50萬元以上的給予一定獎勵。組織企業開展定點直供、社區配貨、智能生鮮柜等“非接觸”配送服務。建立活畜交易市場網上競價成交機制。(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十六)加強市場應急能力。健全農畜產品產銷信息發布和市場運行監測機制,落實市場供應保障應急預案。拓展省內外農畜產品重點保供生產基地,建立重點保供企業名單動態管理制度,完善保供基地、企業、行業協會的長效聯動機制,確保本地生產供給,市場調劑高效銜接。(各市州政府,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按分工負責)


    三、進一步完善保障體系


    (十七)加大政策資金支持。2021至2023年,通過統籌既有專項資金等方式,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重點用于糧油、蔬菜生產加工及生產基地建設和流通環節獎勵性補助。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遇,在符合相關政策前提下,有效盤活荒山、荒溝等土地資源,加大開發力度,增加集約養殖及屠宰等配套設施建設用地。對運輸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內產品的車輛嚴格執行“綠色通道”政策,免除車輛通行費。(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林草局、省市場監管局,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十八)強化金融保險支持。全力落實政策性糧油收儲和市場化收購信貸資金,統籌做好糧油儲備、輪換和收購信貸資金投放。重點支持生產、加工、流通骨干企業的融資需求,不得抽貸、斷貸、壓貸。加大對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種養殖戶的優惠信貸支持。增強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對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融資擔保需求應保盡保。優化農業保險險種,建立科學保額、費率擬訂和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推廣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等新型險種,推動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轉變。(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青海銀保監局,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糧食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青海省分行,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十九)加強農業科技支撐。加快新品種選育,加強良種良法良技良料良田配套,集成推廣應用組裝配套增產技術,開展優質高產田創建,夯實“藏糧于技”的創新基礎和能力儲備。充分利用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充實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專家團隊,加大創新和示范推廣應用力度。加快推進大宗糧油、設施農業、飼草料生產全過程機械化作業。制定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規劃,做強油菜、青稞、馬鈴薯等種子產業,提升種業核心競爭力。推動農牧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二十)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圍繞部省共建農畜產品示范省,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大力發展種養循環農業,加強鄉鎮獸醫站基礎設施建設,健全防疫體系。加大綠色高效技術裝備示范推廣力度,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倒茬制度化、常態化。示范推廣糧豆、糧藥、糧草間作、套種高效種植新模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二十一)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建立多層級的耕地監測預警系統,做好耕地數量統計、增減掛鉤、質量調查、劃片分級等工作,定期更新耕地數據。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密切監測糧食市場運行情況和輿情動態,及時提示預警。建立蔬菜種植狀況核查制度。建立蔬菜種植基地GPS定位及數據信息檔案,制作全省蔬菜區域布局現狀圖。強化產品質量安全預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防范非洲豬瘟、禽流感等疫病災害。(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各市州政府按分工負責)


    (二十二)落實有效管控措施。切實遏制耕地非農化行為,禁止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內發展林果業。完成全省禁養區排查和調整劃定,維護正常生產流通秩序,嚴禁借環保和防控疫情名義擅自提高準入門檻,干擾養殖企業(戶)生產經營。密切關注糧食價格變化對困難群體的影響,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既要避免“谷賤傷農”,又要避免“谷貴傷民”。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定價行為,加強宣傳教育,形成全社會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良好風尚。(各市州政府,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按分工負責)


    (二十三)健全考核工作機制。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切實做到“藏糧于心”。建立“菜籃子”市州長負責制考核獎懲機制,對“菜籃子”生產和保供穩價工作發揮積極作用的地區和企業給予表彰與獎勵。對工作落實不力,造成嚴重后果的嚴肅問責。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米袋子”“菜籃子”重點問題和責任落實進展兩個臺賬,形成考核機制,確保“米袋子”“菜籃子”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細落地。(各市州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按分工負責)


    本措施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地區: 青海
標簽: 菜籃子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