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有關大學、中福會,各市級醫療機構,各委直屬單位 :
現將《2021年上海市衛生健康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特此通知。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1年2月8日
2021年上海市衛生健康工作要點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起步之年,也是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始之年。上海衛生健康工作將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持續深化健康上海建設,加快新城醫療資源布局,推動衛生健康數字化轉型,積極構建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衛生健康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服務國家和城市發展。
一、堅持人物同防,有力有序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
1.加強疫情分析研判。高度關注境內外疫情趨勢、病毒變異、疫苗接種等情況,發揮專家專業優勢,組織高校、研究院所、醫院、疾控等專家,科學開展分析、動態評估,因時因勢調整防控策略。
2.加強疫情監測預警。發揮好“監測哨”作用,持續加強發熱門診和社區發熱哨點診室能力建設,加快仁濟東院等6個市級醫院發熱門診建設進度,切實發揮“監測哨”作用,加強預檢分診,嚴守就診入口關、預檢關、診室關、檢查關,堅決杜絕漏診。依托大數據和公共衛生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
3.堅持人物環境同防。嚴格實施入境人員閉環管理,確保閉環轉運措施落實到位。加強進口冷鏈食品和高風險非冷鏈集裝箱貨物等管控,持續開展相關環境監測。
4.強化能力儲備。持續提升核酸檢測能力,確保檢測質量和實驗室生物安全。繼續堅持“四集中”原則,加強院感防控,不斷提升疾病治愈率。完成兒科醫院傳染病大樓改建,做好22家后備醫院儲備。
5.強化突發事件處置。落實全市應急醫用物資實物和產能儲備。堅持常態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相結合,加強流調排摸、區域管控等培訓演練,強化措施督導落實,一旦發現散發病例和應急突發情況,依法依規、科學精準開展流調排查、處置。
6.穩妥有序推進疫苗接種。逐步擴大接種范圍,合理設置接種點,配備必要冷鏈設備、注射器材和急救藥品等。加強人員培訓,規范疫苗儲運、接種和信息報告,強化醫療救治保障,根據國家要求,穩妥實施、壓茬推進重點人群接種工作。不斷完善預防接種規范和要求,持續提升接種服務能力。
7.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制定出臺深入推進愛國衛生運動的實施意見。構建廣覆蓋、立體式、信息化的全媒體傳播渠道,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推行市民健康公約,推廣公筷公勺、分餐制等文明健康生活習慣。做好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二、堅持著眼長遠,織牢織密城市公共衛生防護網
8.推動“公衛20條”落地落實。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會同有關部門督促推動各區、各部門貫徹落實市公共衛生建設大會精神和本市公共衛生體系“1+5+1”政策文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打造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
9.加快推進公衛三年行動計劃。堅持預防為主,聚焦應急管理、能力提升、惠民服務、支撐保障等加快實施第五輪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開展中期評估,確保項目按時按質推進。
10.推進疾控體系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市疾控中心新建工程和區級疾控中心能力達標建設工程,建設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國家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應急平臺和一批高水平實驗室平臺。加強實驗室檢測能力建設,推動形成功能互補的全市實驗室檢測網絡。加強流調隊伍整建制建設,加快建設衛生應急移動防疫中心,切實提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推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信息系統與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結合,提升公共衛生現代化治理能力與水平。
11.強化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落實各級公立醫院公共衛生職責,加強傳染病救治資源配置,推進分層級、分區域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完善救治網絡。提升市級綜合醫院和區域性醫療中心感染科(傳染科)綜合診療能力和復雜重癥患者救治能力。加快公共衛生應急救治能力儲備,建立后備定點醫院整體轉換機制,完善應急狀態下醫療衛生機構動員響應、人員調集、征用騰空和區域聯動機制。
12.加強公衛學科和人才建設。積極發揮市重大傳染病與生物安全研究院和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等的人才儲備、技術支撐和決策咨詢等作用。加強“病原微生物與生物安全”等10個重點學科建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2021年納入公共衛生優秀學科帶頭人和青年人才培養計劃的人才不少于80人。建成一支平戰結合、不少于4000人的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預備隊。
三、堅持兩端發力,構建更高水平醫療服務體系
13.優化整合型醫療服務供給。積極構建多層次、多樣化、布局合理的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把市級醫院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疑難雜癥診療中心,推動形成臨床醫學???ldquo;振龍頭、強主體、展兩翼”的發展格局,爭取更多的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落地上海。根據國家新版三級醫院評審標準,完善本市醫院評審體系,繼續做好醫院等級評審工作。再完成20家左右區域性醫療中心認定,讓區域性醫療中心更好發揮常見病、多發病診療等功能,打造成為群眾“家門口的好醫院”。推進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和能力提升,啟動建設社區醫院,加強社區康復、兒科、護理、公共衛生等能力發展,提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專結合”“醫防融合”綜合服務能級。
14.推進服務智慧化。推動健康服務數字化轉型,依托“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平臺,推出更多醫療服務應用場景。試點電子醫保就醫冊工作,開展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深化出生、醫療付費、醫保報銷等“一件事”便民應用。牽頭推進職業健康‘一件事’。加快發展互聯網醫院,提升“互聯網+醫療”和遠程醫療服務能力。強化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
15.提供高品質醫療服務。培育發展大健康產業,拓展國際醫療旅游服務。推進家庭醫生服務市場培育試點,培育家庭醫生服務品牌,探索社會辦全科服務機構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模式。鼓勵和支持自貿試驗區引進國際優質醫療集團,打造高端醫療服務品牌。研究推進醫學人工智能發展的支持政策。
16.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打造中醫藥發展高地,打響“海派中醫”品牌。啟動實施第四輪中醫藥三年行動計劃。開展新一批上海市名中醫遴選。全面構建“區域+專科專病”點面結合、全?;パa的上海中醫醫聯體新模式,實現東西南北四大區域全覆蓋,區域內中西醫醫院全覆蓋,??茖2∪采w。
四、堅持找準定位,服務城市發展大局
17.發展高水平臨床研究。推進臨床研究平臺建設,加快形成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轉化醫學中心為龍頭,以市級醫院臨床研究中心為骨干,生物醫藥企業和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同參與、醫工緊密結合的臨床研究體系,發展高水平臨床研究,助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18.加快新城醫療資源布局。完善5個新城優質醫療資源布局。每個新城至少配置1家市級三甲綜合醫院,提升瑞金嘉定院區、六院東院、市一南院服務能力,啟動中山青浦院區和新華奉賢院區建設。同步建設區域性醫療中心、社區衛生、公共衛生等項目。
19.推動長三角協同發展。完善長三角衛生健康一體化平臺建設,推動一體化合作備忘錄、長三角區域公共衛生合作協議落地落實和疫情聯防聯控。推動長三角衛生健康領域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基準標準統一。加快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優質醫療資源布局,推進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和公共衛生(網絡)電臺建設。持續推進長三角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互聯互通工作。聯合長三角地區開展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案例庫建設,提升長三角中醫人才培養質量。
五、堅持三醫聯動,推動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
20.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和政策協同。不斷探索完善基于大數據的公立醫院監管評價病種組合標準體系。提升臨床藥學服務能力和水平,落實好新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推進醫療機構開展藥品集中議價采購常態化。協同推進本市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試點和按病種為主、多元復合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建立政府主導與醫院自主調整相結合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加大政府投入,探索建立與公立醫院整體運營績效掛鉤、與財政項目預算績效掛鉤的財政投入補償新機制。
21.深化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深化四家郊區三級醫院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院區一體化管理,實現整合式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放大市級醫院優質資源輻射效應。持續推進6家國家試點醫院和26家區屬醫院開展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將區域性醫療中心納入試點范圍。優化完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辦法,開展二、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
22.強化醫院內部管理。加強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規范臨床診療行為,嚴格執行醫療核心制度、技術操作規范和工作標準。加強醫療安全管理,落實醫療安全事件報告制度和責任制。規范人員管理,重點對第三方人員統一建檔立冊,落實用工實名制,確保在院人員結構、底數清。第三方人員用工崗位、用工場所、服務對象要相對固定,實行分區域網格化管理。做好醫療機構安全保衛,確保責任到崗到人,技防、人防、措施到位。
六、堅持健康惠民,提升市民獲得感幸福感
23.實施就醫便利民心工程。規范全市號源統一管理,推動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面開展精準預約診療服務,重點引導本地居民預約就診。做實二級以上醫院影像數據、檢驗檢查結果等互聯互通互認,研究將互認項目增至50項以上,進一步提高衛生資源利用效率,簡化就醫環節。推動三級中醫特色??茖2?、康復和非藥物療法開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4.扎實推進健康惠民工作。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聚焦老人、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群,積極創建國際老年友好城市和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區。持續強化健康服務供給,建設老年友善醫療機構。深化醫養結合,提升對健康養老的支撐能力。全面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繼續推進實施家庭病床服務,推動基于健康評估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推進兒童醫學中心張江院區、兒科醫院奉賢院區等重大項目建設,提升兒科服務能力。制定出臺托幼機構衛生保健管理規范。優化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網絡,提升多學科救治能力。開展健康家庭建設,實施“健康家庭—優生優育社區行”等項目,推進公共場所母嬰設施建設,加大計生特殊家庭扶助關懷力度。推進健康上海行動,繼續向市民發放健康知識讀本和工具。實施2021年為民辦實事項目,新建改建6個醫療急救(120)分站,建設30家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配合市總工會建立100個園區(樓宇)健康服務點。
25.深化健康上海建設。制定出臺第一輪健康上海行動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健康融入萬策,建設健康支持性環境,精準開展健康科普。加大控煙宣傳監管力度,推進病媒生物防制,鞏固血吸蟲病消除成果。繼續推進實施精神衛生防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長期規劃和遏制艾滋病、結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防控行動計劃,做好本市“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開展第四輪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建設。加強學生等重點人群結核病防治。完善慢性病綜合防治監測與評估體系。啟動兒童青少年肥胖綜合防控。繼續做好空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生活飲用水水質等監測。推進扎實做好食品安全標準、風險監測與評估工作,完成《上海市國民營養計劃》階段性評價。鞏固碘缺乏危害防控措施。加強衛生應急核心能力建設,做好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醫療衛生保障和防疫工作。
七、堅持高效智能,推動衛生健康治理現代化
26.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新一輪衛生健康領域權責清單、證明事項清單、行政許可清單編制工作,修改辦事指南并動態調整。穩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進一步加大自由貿易實驗區涉企事項改革力度并適時全市推廣。指導浦東新區深入開展“一業一證”改革試點。加強對審批運行情況、事項取消下放承接情況等的監督管理。
27.加強依法行政。推動出臺《上海市中醫藥條例》。完善衛生健康監督執法體系,開展執法機構規范化建設,提升執法人員能力,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強化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大數據監管,推進“智慧衛監”一期信息系統建設。開展“民營醫院管理年”活動。
28.加強行風建設。持續做好糾正本市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領域不正之風工作,繼續加強行風建設社會監督,組織開展行風建設監督員日常查訪,提升行風工作水平。開展醫院巡查工作。繼續做好全市公立醫療機構病人滿意度調查。
29.深化衛生人事制度改革。加強人才工作統籌力度。推進以公共衛生為重點的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健全從培養到使用的全過程管理機制,促進人才合理使用和流動。配合完善本市衛生高評和社區衛生高評政策,強化以臨床實踐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加強探索衛生行業人力資源數據質量管理。有序開展各類人才選拔推薦工作。
30.加強衛生健康交流。落實國家“抗疫外交”部署,加強抗疫國際合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拓展衛生健康領域的國際和滬港澳交流合作,參與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做好援摩洛哥醫療隊工作和對口支援工作。
31.統籌做好其他重點工作。編制完成衛生健康 “十四五”規劃,加強宣傳、解讀和培訓。加強衛生健康宣傳和輿論引導,積極宣傳行業先進典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推進文明行業創建。健全和完善保健醫療工作。推進政務公開。加強和規范衛生健康信訪工作,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
現將《2021年上海市衛生健康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特此通知。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1年2月8日
2021年上海市衛生健康工作要點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起步之年,也是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始之年。上海衛生健康工作將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持續深化健康上海建設,加快新城醫療資源布局,推動衛生健康數字化轉型,積極構建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衛生健康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服務國家和城市發展。
一、堅持人物同防,有力有序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
1.加強疫情分析研判。高度關注境內外疫情趨勢、病毒變異、疫苗接種等情況,發揮專家專業優勢,組織高校、研究院所、醫院、疾控等專家,科學開展分析、動態評估,因時因勢調整防控策略。
2.加強疫情監測預警。發揮好“監測哨”作用,持續加強發熱門診和社區發熱哨點診室能力建設,加快仁濟東院等6個市級醫院發熱門診建設進度,切實發揮“監測哨”作用,加強預檢分診,嚴守就診入口關、預檢關、診室關、檢查關,堅決杜絕漏診。依托大數據和公共衛生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
3.堅持人物環境同防。嚴格實施入境人員閉環管理,確保閉環轉運措施落實到位。加強進口冷鏈食品和高風險非冷鏈集裝箱貨物等管控,持續開展相關環境監測。
4.強化能力儲備。持續提升核酸檢測能力,確保檢測質量和實驗室生物安全。繼續堅持“四集中”原則,加強院感防控,不斷提升疾病治愈率。完成兒科醫院傳染病大樓改建,做好22家后備醫院儲備。
5.強化突發事件處置。落實全市應急醫用物資實物和產能儲備。堅持常態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相結合,加強流調排摸、區域管控等培訓演練,強化措施督導落實,一旦發現散發病例和應急突發情況,依法依規、科學精準開展流調排查、處置。
6.穩妥有序推進疫苗接種。逐步擴大接種范圍,合理設置接種點,配備必要冷鏈設備、注射器材和急救藥品等。加強人員培訓,規范疫苗儲運、接種和信息報告,強化醫療救治保障,根據國家要求,穩妥實施、壓茬推進重點人群接種工作。不斷完善預防接種規范和要求,持續提升接種服務能力。
7.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制定出臺深入推進愛國衛生運動的實施意見。構建廣覆蓋、立體式、信息化的全媒體傳播渠道,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推行市民健康公約,推廣公筷公勺、分餐制等文明健康生活習慣。做好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二、堅持著眼長遠,織牢織密城市公共衛生防護網
8.推動“公衛20條”落地落實。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會同有關部門督促推動各區、各部門貫徹落實市公共衛生建設大會精神和本市公共衛生體系“1+5+1”政策文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打造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
9.加快推進公衛三年行動計劃。堅持預防為主,聚焦應急管理、能力提升、惠民服務、支撐保障等加快實施第五輪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開展中期評估,確保項目按時按質推進。
10.推進疾控體系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市疾控中心新建工程和區級疾控中心能力達標建設工程,建設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國家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應急平臺和一批高水平實驗室平臺。加強實驗室檢測能力建設,推動形成功能互補的全市實驗室檢測網絡。加強流調隊伍整建制建設,加快建設衛生應急移動防疫中心,切實提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推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信息系統與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結合,提升公共衛生現代化治理能力與水平。
11.強化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落實各級公立醫院公共衛生職責,加強傳染病救治資源配置,推進分層級、分區域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完善救治網絡。提升市級綜合醫院和區域性醫療中心感染科(傳染科)綜合診療能力和復雜重癥患者救治能力。加快公共衛生應急救治能力儲備,建立后備定點醫院整體轉換機制,完善應急狀態下醫療衛生機構動員響應、人員調集、征用騰空和區域聯動機制。
12.加強公衛學科和人才建設。積極發揮市重大傳染病與生物安全研究院和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等的人才儲備、技術支撐和決策咨詢等作用。加強“病原微生物與生物安全”等10個重點學科建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2021年納入公共衛生優秀學科帶頭人和青年人才培養計劃的人才不少于80人。建成一支平戰結合、不少于4000人的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預備隊。
三、堅持兩端發力,構建更高水平醫療服務體系
13.優化整合型醫療服務供給。積極構建多層次、多樣化、布局合理的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把市級醫院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疑難雜癥診療中心,推動形成臨床醫學???ldquo;振龍頭、強主體、展兩翼”的發展格局,爭取更多的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落地上海。根據國家新版三級醫院評審標準,完善本市醫院評審體系,繼續做好醫院等級評審工作。再完成20家左右區域性醫療中心認定,讓區域性醫療中心更好發揮常見病、多發病診療等功能,打造成為群眾“家門口的好醫院”。推進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和能力提升,啟動建設社區醫院,加強社區康復、兒科、護理、公共衛生等能力發展,提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專結合”“醫防融合”綜合服務能級。
14.推進服務智慧化。推動健康服務數字化轉型,依托“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平臺,推出更多醫療服務應用場景。試點電子醫保就醫冊工作,開展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深化出生、醫療付費、醫保報銷等“一件事”便民應用。牽頭推進職業健康‘一件事’。加快發展互聯網醫院,提升“互聯網+醫療”和遠程醫療服務能力。強化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
15.提供高品質醫療服務。培育發展大健康產業,拓展國際醫療旅游服務。推進家庭醫生服務市場培育試點,培育家庭醫生服務品牌,探索社會辦全科服務機構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模式。鼓勵和支持自貿試驗區引進國際優質醫療集團,打造高端醫療服務品牌。研究推進醫學人工智能發展的支持政策。
16.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打造中醫藥發展高地,打響“海派中醫”品牌。啟動實施第四輪中醫藥三年行動計劃。開展新一批上海市名中醫遴選。全面構建“區域+專科專病”點面結合、全?;パa的上海中醫醫聯體新模式,實現東西南北四大區域全覆蓋,區域內中西醫醫院全覆蓋,??茖2∪采w。
四、堅持找準定位,服務城市發展大局
17.發展高水平臨床研究。推進臨床研究平臺建設,加快形成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轉化醫學中心為龍頭,以市級醫院臨床研究中心為骨干,生物醫藥企業和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同參與、醫工緊密結合的臨床研究體系,發展高水平臨床研究,助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18.加快新城醫療資源布局。完善5個新城優質醫療資源布局。每個新城至少配置1家市級三甲綜合醫院,提升瑞金嘉定院區、六院東院、市一南院服務能力,啟動中山青浦院區和新華奉賢院區建設。同步建設區域性醫療中心、社區衛生、公共衛生等項目。
19.推動長三角協同發展。完善長三角衛生健康一體化平臺建設,推動一體化合作備忘錄、長三角區域公共衛生合作協議落地落實和疫情聯防聯控。推動長三角衛生健康領域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基準標準統一。加快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優質醫療資源布局,推進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和公共衛生(網絡)電臺建設。持續推進長三角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互聯互通工作。聯合長三角地區開展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案例庫建設,提升長三角中醫人才培養質量。
五、堅持三醫聯動,推動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
20.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和政策協同。不斷探索完善基于大數據的公立醫院監管評價病種組合標準體系。提升臨床藥學服務能力和水平,落實好新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推進醫療機構開展藥品集中議價采購常態化。協同推進本市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試點和按病種為主、多元復合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建立政府主導與醫院自主調整相結合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加大政府投入,探索建立與公立醫院整體運營績效掛鉤、與財政項目預算績效掛鉤的財政投入補償新機制。
21.深化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深化四家郊區三級醫院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院區一體化管理,實現整合式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放大市級醫院優質資源輻射效應。持續推進6家國家試點醫院和26家區屬醫院開展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將區域性醫療中心納入試點范圍。優化完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辦法,開展二、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
22.強化醫院內部管理。加強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規范臨床診療行為,嚴格執行醫療核心制度、技術操作規范和工作標準。加強醫療安全管理,落實醫療安全事件報告制度和責任制。規范人員管理,重點對第三方人員統一建檔立冊,落實用工實名制,確保在院人員結構、底數清。第三方人員用工崗位、用工場所、服務對象要相對固定,實行分區域網格化管理。做好醫療機構安全保衛,確保責任到崗到人,技防、人防、措施到位。
六、堅持健康惠民,提升市民獲得感幸福感
23.實施就醫便利民心工程。規范全市號源統一管理,推動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面開展精準預約診療服務,重點引導本地居民預約就診。做實二級以上醫院影像數據、檢驗檢查結果等互聯互通互認,研究將互認項目增至50項以上,進一步提高衛生資源利用效率,簡化就醫環節。推動三級中醫特色??茖2?、康復和非藥物療法開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4.扎實推進健康惠民工作。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聚焦老人、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群,積極創建國際老年友好城市和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區。持續強化健康服務供給,建設老年友善醫療機構。深化醫養結合,提升對健康養老的支撐能力。全面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繼續推進實施家庭病床服務,推動基于健康評估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推進兒童醫學中心張江院區、兒科醫院奉賢院區等重大項目建設,提升兒科服務能力。制定出臺托幼機構衛生保健管理規范。優化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網絡,提升多學科救治能力。開展健康家庭建設,實施“健康家庭—優生優育社區行”等項目,推進公共場所母嬰設施建設,加大計生特殊家庭扶助關懷力度。推進健康上海行動,繼續向市民發放健康知識讀本和工具。實施2021年為民辦實事項目,新建改建6個醫療急救(120)分站,建設30家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配合市總工會建立100個園區(樓宇)健康服務點。
25.深化健康上海建設。制定出臺第一輪健康上海行動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健康融入萬策,建設健康支持性環境,精準開展健康科普。加大控煙宣傳監管力度,推進病媒生物防制,鞏固血吸蟲病消除成果。繼續推進實施精神衛生防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長期規劃和遏制艾滋病、結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防控行動計劃,做好本市“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開展第四輪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建設。加強學生等重點人群結核病防治。完善慢性病綜合防治監測與評估體系。啟動兒童青少年肥胖綜合防控。繼續做好空氣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生活飲用水水質等監測。推進扎實做好食品安全標準、風險監測與評估工作,完成《上海市國民營養計劃》階段性評價。鞏固碘缺乏危害防控措施。加強衛生應急核心能力建設,做好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醫療衛生保障和防疫工作。
七、堅持高效智能,推動衛生健康治理現代化
26.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新一輪衛生健康領域權責清單、證明事項清單、行政許可清單編制工作,修改辦事指南并動態調整。穩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進一步加大自由貿易實驗區涉企事項改革力度并適時全市推廣。指導浦東新區深入開展“一業一證”改革試點。加強對審批運行情況、事項取消下放承接情況等的監督管理。
27.加強依法行政。推動出臺《上海市中醫藥條例》。完善衛生健康監督執法體系,開展執法機構規范化建設,提升執法人員能力,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強化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大數據監管,推進“智慧衛監”一期信息系統建設。開展“民營醫院管理年”活動。
28.加強行風建設。持續做好糾正本市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領域不正之風工作,繼續加強行風建設社會監督,組織開展行風建設監督員日常查訪,提升行風工作水平。開展醫院巡查工作。繼續做好全市公立醫療機構病人滿意度調查。
29.深化衛生人事制度改革。加強人才工作統籌力度。推進以公共衛生為重點的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健全從培養到使用的全過程管理機制,促進人才合理使用和流動。配合完善本市衛生高評和社區衛生高評政策,強化以臨床實踐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加強探索衛生行業人力資源數據質量管理。有序開展各類人才選拔推薦工作。
30.加強衛生健康交流。落實國家“抗疫外交”部署,加強抗疫國際合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拓展衛生健康領域的國際和滬港澳交流合作,參與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做好援摩洛哥醫療隊工作和對口支援工作。
31.統籌做好其他重點工作。編制完成衛生健康 “十四五”規劃,加強宣傳、解讀和培訓。加強衛生健康宣傳和輿論引導,積極宣傳行業先進典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推進文明行業創建。健全和完善保健醫療工作。推進政務公開。加強和規范衛生健康信訪工作,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