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蔬菜產品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加大了我省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負擔。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發了一系列關于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穩定農副產品供應的通知。為了提高我省冬春蔬菜自給能力,有效解決蔬菜供應季節性不平衡,確保蔬菜供應穩定,結合我省實際,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繼續抓好生產基地建設
(一)加快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全面提高反季蔬菜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一是根據《設施蔬菜百萬棚行動計劃實施意見》(晉政辦發[2010]81號)的要求,完成今年新增設施蔬菜20萬畝的任務,逐步提高我省冬春鮮菜的自給能力。二是加大連片設施蔬菜建設,確保設施結構的合理、規范,增強設施產出能力,使設施蔬菜成為生產基地的主導產業;三是繼續推行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蔬菜質量,把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建成無公害生產基地,不斷提升生產基地的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二)加強蔬菜基地的管理。各地要對蔬菜基地實行統籌規劃、合理利用、嚴格保護、分級負責的管理原則。設施蔬菜基地規劃區域內的土地不得改作它用,不得棄耕拋荒。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占用、買賣或以其它形式改變蔬菜基地的屬性。新建和原有的蔬菜設施要種滿種足,努力增加產量和花色品種,要確保建一棚、種一棚,來不及定植茄果類蔬菜的要加緊搶種葉菜類蔬菜,確保產量,豐富市場供應。
(三)因地制宜,以效益為中心確定設施建設標準。日光溫室及塑料大棚的建設要本著“講究科學、因地制宜、效益優先”的原則,按照當地頒布的建設規范的要求,實行科學建設,科學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的增收潛力。在生產基礎好、技術水平高、產品適銷對路或銷路穩定的地區,根據生產品種對設施的要求,可適當提高建設標準;生產條件和經濟基礎差一些的地區,要適當降低設施標準,實行梯次發展戰略,隨著資本、技術的積累和市場的開拓,在條件成熟時再逐步提高建設標準,切不可盲目堅持設施建設的高標準。
二、強化蔬菜生產的技術支撐
(一)加強蔬菜生產技術的研發。各級蔬菜主管部門要按照《山西省設施蔬菜百萬棚行動計劃實施意見》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既要開展良種引進試驗示范,也要實行多項技術的集成推廣應用,解決制約當地設施蔬菜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把蔬菜集約化育苗作為技術集成推廣的重點。
(二)推進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普及。結合目前開展的蔬菜標準園創建活動,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嚴格按照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操作,確保蔬菜產品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重點推廣防蟲網、粘蟲板、頻振式殺蟲燈、性誘劑、避雨栽培、防霧滴棚膜、膜下滴灌、高溫悶棚等10項技術。
(三)完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依托縣、鄉農技推廣機構,大力培訓,使農技人員熟悉蔬菜生產技術。要保證每個蔬菜生產重點縣配備5名以上專業從事蔬菜生產技術服務的人員,蔬菜基地鄉鎮每千畝配備1名蔬菜生產技術指導員。
(四)抓好蔬菜園藝工的培訓鑒定。各地要抓住我省開展蔬菜園藝工培訓鑒定的良好時機,集中培訓經費和人才資源,優先選擇一批有文化、較年輕的種植大戶進行分階段集中培訓,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專業人才。
(五)開發與設施蔬菜生產相關的服務產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冬春發展大、中、小棚育苗及栽培,夏秋實施遮陽網覆蓋。有條件的地方可結合生態旅游,發展融生產性、休閑性、生態性、教育性于一體的休閑觀光型和種植、采摘體驗型的設施蔬菜產業,探索提高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優美、農民收入增加的農業發展之路,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三、加強服務,提升職能部門指導生產的能力
(一)確保物資服務到位。要保證蔬菜基地的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的按時、按質、按量供應。
(二)確保技術和信息服務到位。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手段,圍繞蔬菜品種更新、配套栽培技術、平衡施肥、病蟲綜合防治,特別是無公害生產等技術和信息開展廣泛技術培訓。
(三)確保產后服務到位。積極幫助菜農落實訂單,實現產加銷系列化服務。積極培育流通主體,以蔬菜產品經銷商或經紀人為主體構建蔬菜營銷組織,擴大我省蔬菜的銷售范圍;鼓勵蔬菜生產大戶、專業合作組織與大型超市、學校、大型企業等蔬菜需求大戶建立直接的供應關系,減少蔬菜流通的中間環節,讓菜農獲得更多的利益。
(四)不斷創新蔬菜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加強與金融機構的銜接,共同研究相關擔保和貸款辦法,解決設施蔬菜建設融資難的問題。
(五)抓好產銷銜接。要搞好蔬菜生產、流通的信息的采集、匯總、分析和發布工作,及時掌握產銷動態,以精確的市場信息指導蔬菜的生產和流通,確保蔬菜供應不斷檔、不脫銷。
(六)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災害性天氣是造成蔬菜生產供應波動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吸取近些年我省設施蔬菜大幅遭災的教訓,加強與氣象部門的聯系,密切跟蹤天氣變化,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同時要做好預防工作,要提前落實防雪、防寒、保溫等措施,減少溫室大棚倒塌和蔬菜冷凍害損失;要及時指導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把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七)提高蔬菜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深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蔬菜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加大支持力度,扶持蔬菜生產專業合作社、流通協會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探索和完善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引導農戶加強與企業和市場的對接,提高蔬菜產業的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十日
一、繼續抓好生產基地建設
(一)加快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全面提高反季蔬菜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一是根據《設施蔬菜百萬棚行動計劃實施意見》(晉政辦發[2010]81號)的要求,完成今年新增設施蔬菜20萬畝的任務,逐步提高我省冬春鮮菜的自給能力。二是加大連片設施蔬菜建設,確保設施結構的合理、規范,增強設施產出能力,使設施蔬菜成為生產基地的主導產業;三是繼續推行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蔬菜質量,把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建成無公害生產基地,不斷提升生產基地的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二)加強蔬菜基地的管理。各地要對蔬菜基地實行統籌規劃、合理利用、嚴格保護、分級負責的管理原則。設施蔬菜基地規劃區域內的土地不得改作它用,不得棄耕拋荒。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占用、買賣或以其它形式改變蔬菜基地的屬性。新建和原有的蔬菜設施要種滿種足,努力增加產量和花色品種,要確保建一棚、種一棚,來不及定植茄果類蔬菜的要加緊搶種葉菜類蔬菜,確保產量,豐富市場供應。
(三)因地制宜,以效益為中心確定設施建設標準。日光溫室及塑料大棚的建設要本著“講究科學、因地制宜、效益優先”的原則,按照當地頒布的建設規范的要求,實行科學建設,科學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的增收潛力。在生產基礎好、技術水平高、產品適銷對路或銷路穩定的地區,根據生產品種對設施的要求,可適當提高建設標準;生產條件和經濟基礎差一些的地區,要適當降低設施標準,實行梯次發展戰略,隨著資本、技術的積累和市場的開拓,在條件成熟時再逐步提高建設標準,切不可盲目堅持設施建設的高標準。
二、強化蔬菜生產的技術支撐
(一)加強蔬菜生產技術的研發。各級蔬菜主管部門要按照《山西省設施蔬菜百萬棚行動計劃實施意見》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既要開展良種引進試驗示范,也要實行多項技術的集成推廣應用,解決制約當地設施蔬菜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把蔬菜集約化育苗作為技術集成推廣的重點。
(二)推進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普及。結合目前開展的蔬菜標準園創建活動,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嚴格按照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操作,確保蔬菜產品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重點推廣防蟲網、粘蟲板、頻振式殺蟲燈、性誘劑、避雨栽培、防霧滴棚膜、膜下滴灌、高溫悶棚等10項技術。
(三)完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依托縣、鄉農技推廣機構,大力培訓,使農技人員熟悉蔬菜生產技術。要保證每個蔬菜生產重點縣配備5名以上專業從事蔬菜生產技術服務的人員,蔬菜基地鄉鎮每千畝配備1名蔬菜生產技術指導員。
(四)抓好蔬菜園藝工的培訓鑒定。各地要抓住我省開展蔬菜園藝工培訓鑒定的良好時機,集中培訓經費和人才資源,優先選擇一批有文化、較年輕的種植大戶進行分階段集中培訓,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專業人才。
(五)開發與設施蔬菜生產相關的服務產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冬春發展大、中、小棚育苗及栽培,夏秋實施遮陽網覆蓋。有條件的地方可結合生態旅游,發展融生產性、休閑性、生態性、教育性于一體的休閑觀光型和種植、采摘體驗型的設施蔬菜產業,探索提高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優美、農民收入增加的農業發展之路,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三、加強服務,提升職能部門指導生產的能力
(一)確保物資服務到位。要保證蔬菜基地的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的按時、按質、按量供應。
(二)確保技術和信息服務到位。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手段,圍繞蔬菜品種更新、配套栽培技術、平衡施肥、病蟲綜合防治,特別是無公害生產等技術和信息開展廣泛技術培訓。
(三)確保產后服務到位。積極幫助菜農落實訂單,實現產加銷系列化服務。積極培育流通主體,以蔬菜產品經銷商或經紀人為主體構建蔬菜營銷組織,擴大我省蔬菜的銷售范圍;鼓勵蔬菜生產大戶、專業合作組織與大型超市、學校、大型企業等蔬菜需求大戶建立直接的供應關系,減少蔬菜流通的中間環節,讓菜農獲得更多的利益。
(四)不斷創新蔬菜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加強與金融機構的銜接,共同研究相關擔保和貸款辦法,解決設施蔬菜建設融資難的問題。
(五)抓好產銷銜接。要搞好蔬菜生產、流通的信息的采集、匯總、分析和發布工作,及時掌握產銷動態,以精確的市場信息指導蔬菜的生產和流通,確保蔬菜供應不斷檔、不脫銷。
(六)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災害性天氣是造成蔬菜生產供應波動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吸取近些年我省設施蔬菜大幅遭災的教訓,加強與氣象部門的聯系,密切跟蹤天氣變化,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同時要做好預防工作,要提前落實防雪、防寒、保溫等措施,減少溫室大棚倒塌和蔬菜冷凍害損失;要及時指導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把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七)提高蔬菜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深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蔬菜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加大支持力度,扶持蔬菜生產專業合作社、流通協會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探索和完善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引導農戶加強與企業和市場的對接,提高蔬菜產業的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