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按照既定的時間表、路線圖,守底線、拉高線同步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兩個“三品一標”同步抓,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四線”文章,做到“四個奮勇爭先走前列”,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階段性目標任務。
一、做好“主線”文章,在推進綠色發展上奮勇爭先走前列
一是高位推動凝聚向心力。農業農村部、江西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部省共建工作,建立部省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的聯席會議制度,將部省共建列入江西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省委1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在省農業農村“十四五”規劃中予以重點強調、重點部署,江西全省上下形成了以部省共建為契機,大力建設農業強省的共識。
二是要素保障激活原動力。將部省共建列為江西省高質量發展、食品安全、鄉村振興等考核的重要內容。江西省每年從省級預算中專門安排5000萬元支持部省共建工作。2022年,江西省級農安專項經費達1.1億元,較前兩年增了一倍多,有效激發各地搶抓機遇,敢闖敢試,扎實推進部省共建。
三是宣傳造勢唱響主旋律。召開部省共建推進會,在中央及江西省級媒體開設“部省共建在江西”專欄,在《農民日報》《中國食品安全報》等主流媒體頭版頭條宣傳報道部省工作成效,累計發布部省共建要情160余篇。《農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綠色贛鄱賦新篇—“部省共建”推進江西農產品智慧監管和農業綠色發展紀實》,深度報道部省共建成效。
二、做好“標線”文章,在創新智慧監管上奮勇爭先走前列
一是繪就一幅“數據圖”。江西省率先在全國整省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共建共用共享,按照抽檢合格率、巡檢滿意率、追溯達標率“三個維度”,從產業、地區、企業“三個層次”建立數據模型和評價規則,實行綠色安全區、黃色預警區、紅色警告區“三區劃定”,推動實現“全域監管一張網,全程追溯一條鏈,全面評價一幅圖”監管模式,實時呈現各地各企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和積分排名,讓農產品質量安全“看得見”。
二是織密一張“監管網”。建立五級網格化監管制度,落實五級監管人員分工職責,形成上下聯動、反應快捷、運轉高效的“監管網”。定量和快速檢測數據實時與監管平臺對接。智慧監管工作流產生數據流,不給基層添負擔,不給企業添麻煩,助推營商環境再優化。江西全省依托大數據平臺2022年開展巡查巡檢6.2萬余次。
三是暢通一條“追溯鏈”。推行“區塊鏈溯源+合格證”合二為一開具模式,推動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相銜接,落實企業主體信息、檢測結果、巡查巡檢、農事記錄“四必鏈”,鼓勵電商平合鏈入,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閉環管理,有效提振消費者購買信心,促進優質優價。2022年,江西省依托大數據平合開具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200余萬張。
(三)做好“底線”文章,在扛起農安作為上奮勇爭先走前列
一是創新監管對象名錄制度,有效消除兩個監管盲區。制定區域、企業風險等級評價規則,對區域進行綠色、黃色、紅色風險評定,對企業進行ABC風險等級評定。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農業產業扶持聯動機制和“紅黑名單”制度,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列為各類農業項目評選認證條件,對不接受平臺監管、不接受隨機抽檢、不開具合格證、風險等級評定為C級的,實行一票否決,力求不讓一塊區域、一家“三前”企業游離在監管之外。截至目前,江西省入網“三前環節”生產主體達1.2萬余家。
二是創新智慧抽撿制度,有效排查兩個風險隱患。聚焦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隱患的底線要求,落實千人1.5批次的定量檢測樣本量,以“三前”環節與11個監測品種為重點,依托大數據建模,按照例行監測、監督抽查、專項監測等批次要求及企業生產品種、生產規模、上市時間,形成省、市、縣與鄉鎮抽檢計劃清單,實現監測“雙隨機、全覆蓋、全過程”,不放過一個區域,一個企業,一個品種。按照“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嚴打禁限用藥物使用,嚴控常規藥物殘留超標。啟動基層檢測設備更新迭代工程,推動膠體金法和量子微球試紙條等檢測方法。全年完成各類抽檢53.9萬余批次,其中省級抽檢9488批次,主要食用農產品監測合格率連續9年穩定在98%以上。強化檢測能力提升,積極推動全省88家檢測機構通過“雙認證”,通過率達到82.2%。
三是創新風險會商提示制度,有效壓實三方責任。落實黨政同責,構建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生產經營者是第一責任人的責任體系。江西全省上下堅持以發現問題為導向,力爭監督抽查問題發現率不少于2%,例行監測問題發現率不少于3%。圍繞監測發現的風險隱患,定期召開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會商會,對市縣下發風險提醒函12次,舉一反三,加強溯源和排查。依托中國食品安全報等媒體第三方監測力量,開展全網輿情監測,防控可能發生的風險,發現并處置負面輿情430余條。
四、做好“高線”文章,在強化對標生產上奮勇爭先走前列
一是對標生產提振精氣神。籌建鄉村振興、新農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省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716項,著力解決“制標貫標”兩張皮問題。落實農業標準化生產“三上墻”和“三到戶”(操作規程上墻、投入品科學使用上墻、風險等級上墻;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到戶、農業標準化生產手冊發放到戶、投入品科學使用宣傳到戶),樹立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形象。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49個(位居全國第6位),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11個、國家級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10個和省級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165個。
二是“三品一標”跑出加速度。發揮農產品“三品一標”在農業標準化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江西省每年統籌安排2000余萬元用于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基地創建獎補。積極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目前,綠色食品1638個、有機農產品3296個(位居全國第3位),增幅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2022年落實中央資金4047萬元,對贛南臍橙等15個產品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15個。圍繞“六個一”建設任務,打造一批“特而優”“特而美”“特而強”的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
三是品牌打造提升競爭力。大力實施“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品牌戰路,建立健全“贛鄱正品”認證體系。截至目前,江西省認定“贛鄱正品”農產品品牌250個,實施贛南臍橙、南豐蜜桔、泰和烏雞等39個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其中贛南臍橙、廬山云霧茶等1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先后榮登全國百強榜。在北京(農展館、新發地)、廣州以及江西各設區市開設綠色有機專營店,集中展示江西綠色優質農產品。
日期:2023-02-01
一、做好“主線”文章,在推進綠色發展上奮勇爭先走前列
一是高位推動凝聚向心力。農業農村部、江西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部省共建工作,建立部省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的聯席會議制度,將部省共建列入江西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省委1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在省農業農村“十四五”規劃中予以重點強調、重點部署,江西全省上下形成了以部省共建為契機,大力建設農業強省的共識。
二是要素保障激活原動力。將部省共建列為江西省高質量發展、食品安全、鄉村振興等考核的重要內容。江西省每年從省級預算中專門安排5000萬元支持部省共建工作。2022年,江西省級農安專項經費達1.1億元,較前兩年增了一倍多,有效激發各地搶抓機遇,敢闖敢試,扎實推進部省共建。
三是宣傳造勢唱響主旋律。召開部省共建推進會,在中央及江西省級媒體開設“部省共建在江西”專欄,在《農民日報》《中國食品安全報》等主流媒體頭版頭條宣傳報道部省工作成效,累計發布部省共建要情160余篇。《農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綠色贛鄱賦新篇—“部省共建”推進江西農產品智慧監管和農業綠色發展紀實》,深度報道部省共建成效。
二、做好“標線”文章,在創新智慧監管上奮勇爭先走前列
一是繪就一幅“數據圖”。江西省率先在全國整省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智慧監管平臺共建共用共享,按照抽檢合格率、巡檢滿意率、追溯達標率“三個維度”,從產業、地區、企業“三個層次”建立數據模型和評價規則,實行綠色安全區、黃色預警區、紅色警告區“三區劃定”,推動實現“全域監管一張網,全程追溯一條鏈,全面評價一幅圖”監管模式,實時呈現各地各企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和積分排名,讓農產品質量安全“看得見”。
二是織密一張“監管網”。建立五級網格化監管制度,落實五級監管人員分工職責,形成上下聯動、反應快捷、運轉高效的“監管網”。定量和快速檢測數據實時與監管平臺對接。智慧監管工作流產生數據流,不給基層添負擔,不給企業添麻煩,助推營商環境再優化。江西全省依托大數據平臺2022年開展巡查巡檢6.2萬余次。
三是暢通一條“追溯鏈”。推行“區塊鏈溯源+合格證”合二為一開具模式,推動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相銜接,落實企業主體信息、檢測結果、巡查巡檢、農事記錄“四必鏈”,鼓勵電商平合鏈入,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閉環管理,有效提振消費者購買信心,促進優質優價。2022年,江西省依托大數據平合開具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200余萬張。
(三)做好“底線”文章,在扛起農安作為上奮勇爭先走前列
一是創新監管對象名錄制度,有效消除兩個監管盲區。制定區域、企業風險等級評價規則,對區域進行綠色、黃色、紅色風險評定,對企業進行ABC風險等級評定。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農業產業扶持聯動機制和“紅黑名單”制度,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列為各類農業項目評選認證條件,對不接受平臺監管、不接受隨機抽檢、不開具合格證、風險等級評定為C級的,實行一票否決,力求不讓一塊區域、一家“三前”企業游離在監管之外。截至目前,江西省入網“三前環節”生產主體達1.2萬余家。
二是創新智慧抽撿制度,有效排查兩個風險隱患。聚焦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隱患的底線要求,落實千人1.5批次的定量檢測樣本量,以“三前”環節與11個監測品種為重點,依托大數據建模,按照例行監測、監督抽查、專項監測等批次要求及企業生產品種、生產規模、上市時間,形成省、市、縣與鄉鎮抽檢計劃清單,實現監測“雙隨機、全覆蓋、全過程”,不放過一個區域,一個企業,一個品種。按照“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嚴打禁限用藥物使用,嚴控常規藥物殘留超標。啟動基層檢測設備更新迭代工程,推動膠體金法和量子微球試紙條等檢測方法。全年完成各類抽檢53.9萬余批次,其中省級抽檢9488批次,主要食用農產品監測合格率連續9年穩定在98%以上。強化檢測能力提升,積極推動全省88家檢測機構通過“雙認證”,通過率達到82.2%。
三是創新風險會商提示制度,有效壓實三方責任。落實黨政同責,構建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生產經營者是第一責任人的責任體系。江西全省上下堅持以發現問題為導向,力爭監督抽查問題發現率不少于2%,例行監測問題發現率不少于3%。圍繞監測發現的風險隱患,定期召開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會商會,對市縣下發風險提醒函12次,舉一反三,加強溯源和排查。依托中國食品安全報等媒體第三方監測力量,開展全網輿情監測,防控可能發生的風險,發現并處置負面輿情430余條。
四、做好“高線”文章,在強化對標生產上奮勇爭先走前列
一是對標生產提振精氣神。籌建鄉村振興、新農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省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716項,著力解決“制標貫標”兩張皮問題。落實農業標準化生產“三上墻”和“三到戶”(操作規程上墻、投入品科學使用上墻、風險等級上墻;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到戶、農業標準化生產手冊發放到戶、投入品科學使用宣傳到戶),樹立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形象。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49個(位居全國第6位),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11個、國家級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10個和省級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165個。
二是“三品一標”跑出加速度。發揮農產品“三品一標”在農業標準化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江西省每年統籌安排2000余萬元用于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基地創建獎補。積極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目前,綠色食品1638個、有機農產品3296個(位居全國第3位),增幅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2022年落實中央資金4047萬元,對贛南臍橙等15個產品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15個。圍繞“六個一”建設任務,打造一批“特而優”“特而美”“特而強”的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
三是品牌打造提升競爭力。大力實施“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品牌戰路,建立健全“贛鄱正品”認證體系。截至目前,江西省認定“贛鄱正品”農產品品牌250個,實施贛南臍橙、南豐蜜桔、泰和烏雞等39個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項目,其中贛南臍橙、廬山云霧茶等1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先后榮登全國百強榜。在北京(農展館、新發地)、廣州以及江西各設區市開設綠色有機專營店,集中展示江西綠色優質農產品。
日期: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