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西北大學田陽博士在食品領域頂級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發表抗食物過敏綜述論文

   2021-09-23 西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331
核心提示:近期,西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糖工程中心的田陽博士,在中心主任王仲孚和黃琳娟兩位教授指導下,與中國農業大學薛文通教授合作發表綜述文章,將天然來源的多糖、寡糖等多種抗食物過敏物質的作用機制歸納為5種,分別是:ⅰ)與過敏原結合,修飾或包埋過敏表位;ii)調節腸道菌群;iii)提升腸上皮細胞的緊密連接性或改變其細胞通路;ⅳ)調節過敏原的呈遞過程,改變T細胞的分化方向;ⅴ)阻礙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的脫顆粒過程。……(世界食品網-m.cctv1204.com)
食物過敏是全球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問題。近年來,食物過敏的發生率持續攀升。據世衛組織統計,約8%的兒童和5%的成年人有食物過敏史。食物過敏發病迅速,多數過敏患者攝入致敏原數分鐘至2小時內即可在機體多個部位產生不同癥狀:如皮膚的瘙癢、紅腫、蕁麻疹;呼吸道的哮喘、咳嗽;胃腸道的惡心、嘔吐、腹瀉等,嚴重時可造成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目前,針對食物過敏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注射腎上腺素、服用抗組胺藥物或糖皮質激素、口服致敏原免疫治療等,這些方法并未從根本上消除患者對于致敏原的敏感性,有的還極易引發藥物依賴。因此,尋找安全的、能夠降低患者敏感性的天然抗過敏物質,開發預防性或治療性干預方法,對于降低食物過敏發生風險、提高過敏患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近期,西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糖工程中心的田陽博士,在中心主任王仲孚和黃琳娟兩位教授指導下,與中國農業大學薛文通教授合作發表綜述文章,將天然來源的多糖、寡糖等多種抗食物過敏物質的作用機制歸納為5種,分別是:ⅰ)與過敏原結合,修飾或包埋過敏表位;ii)調節腸道菌群;iii)提升腸上皮細胞的緊密連接性或改變其細胞通路;ⅳ)調節過敏原的呈遞過程,改變T細胞的分化方向;ⅴ)阻礙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的脫顆粒過程。
 
  文章對抗過敏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指出多糖和寡糖不僅可以抑制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的脫顆粒過程,還具有改變T細胞分化方向、阻礙Th2細胞形成的功能,因此可作為功能性配料應用于抗過敏食品及藥物的開發。腸道菌群與食物過敏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后期研究可通過檢測腸道菌群的結構變化來篩選抗食物過敏物質。此外,抗過敏物質對過敏原結構的修飾效果、對人體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的調節機制、以及對機體免疫系統的綜合影響等尚需開展更加系統深入的研究。
 
  該研究以“Natural Immunomodulating Substances Used for Alleviating Food allergy”為題發表于《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我院糖工程研究中心田陽博士為第一作者,中國農業大學薛文通教授、西北大學黃琳娟教授和王仲孚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陜西省創新能力支撐計劃-科技創新團隊(No. 2020TD-044)、西安市糖生物學與糖工程重點實驗室(No. 2019219514SYS010CG032)、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No. 2019YFC1605000)資助。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80/10408398.2021.1975257.

  抗食物過敏物質的作用機制




日期:2021-09-23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