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全世界5.5%的癌癥發生和5.8%的癌癥死亡是酒精引起的,也就是說每18例癌癥里,就有一個是喝酒喝出來的。全球每年有近80萬名癌癥患者是喝酒導致的。
不難猜到,和酒精關系最密切的癌癥類型,來自酒能直接接觸的組織:口腔癌、喉癌、食管癌等。2017年,來自美國的數據顯示,有41%的口腔癌、21%的食管癌與飲酒有關。但酒精影響的器官組織遠不止這些,飲酒和很多常見的癌癥,包括乳腺癌、結直腸癌、肝癌、胃癌和胰腺癌等都有直接關系,見表3–3。
表 3-3 美國不同癌癥中與飲酒有關的百分比
數據來源:Proportion andnumber of cancer cases and deaths attributable to potentiallymodifiable riskfac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 Cancer J Clin. 2017.
關于酒精和癌癥的關系,還有幾點特別值得強調:
1. 數據表明,酒精給女性帶來的風險比男性更大,因此女性尤其不應該喝酒。美國有16.4%的女性乳腺癌是由飲酒引起的。
2. 無論飲用紅酒、啤酒、白酒,只要含有酒精,就有致癌風險。當然, 酒精攝入量越大,風險越大,所以等量情況下,高度酒肯定是更危險的。
3. 癌癥患者更不應該喝酒。研究發現,過量飲酒的癌癥患者,住院時間更長、手術次數更多、恢復更慢、醫療花費更高、死亡率更高。治療過程中,酒精可能降低化療藥和靶向藥的效果,也可能增加放療的副作用。治療結束后持續喝酒,還會導致出現二次癌癥的風險更高。
4. 戒酒有用!戒酒20 年以后,得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等癌癥的風險就和從不喝酒的人相似。這一點和戒煙非常像。
5. 如果喝酒的同時抽煙,那患癌風險會疊加,發病率會進一步增加。
喝酒為什么會致癌呢?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但其實知道答案的人不多。事實上,酒精本身并不是致癌物,不會引起基因突變。真正危險的是它在體內代謝的產物——乙醛。酒精(乙醇)進入體內后,被乙醇脫氫酶代謝為乙醛,然后再被乙醛脫氫酶代謝為乙酸,排出體外(見圖3–3)。
圖 3-3 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一頭一尾的乙醇和乙酸都相對安全,但中間的乙醛是明確致癌物,因為它能直接結合DNA,誘發基因突變。世界衛生組織把乙醛列為1 類致癌物。
安全飲酒量
經常有人說:“我知道酗酒不好,但少喝點兒酒對身體好,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養生。”但從防癌角度來講,這是完全沒道理的。研究發現,即使少量喝酒,患癌風險也會增高,對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因此,專家推薦的最佳選擇永遠是滴酒不沾。如果你本來就沒有喝酒的習慣,那就永遠不要開始,千萬不要為了“養生”去喝酒。
當然,我也不喜歡走極端。我理解有些人就喜歡喝點兒小酒,不然就心情不好,或者睡覺不香。對于這樣的人,我個人并不反對他們偶爾喝點兒,就像我自己偶爾也會吃點兒燒烤或者油炸垃圾食品,給生活帶來一些小樂趣也挺重要的。但前提是要清楚危害,切勿過量。最危險的是長期大量飲酒,因為酒精攝入量和致癌風險呈明顯正相關,喝得越多,喝得越久, 得癌癥概率越大。
如果非要喝兩口,到底喝多少酒才安全?美國官方建議的量是:女性每天不超過一份酒精,男性每天不超過兩份。這里的“一份酒精”大概是18 毫升(14 克),由于不同的酒的酒精含量不同,大概換算一下,一份酒精 ≈ 350 毫升啤酒≈ 150 毫升紅酒≈ 35 毫升白酒(52 度)。
我們來單獨討論一下紅酒,因為社會上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少量喝紅酒對身體有好處,不僅無害,還能軟化血管。但這個說法不太靠譜。
之所以說它不靠譜,一方面是相關研究結果存在矛盾。早期確實有報道說少量喝紅酒和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降低有關,但最近,更大規模的實驗并沒有證實這個結論。反而有證據顯示,完全不喝酒的人,冠心病、腦卒中等病的發病概率比少量喝酒的人更低。
另一方面,葡萄酒有益健康的理論,基本都建立在其含有白藜蘆醇、花青素、單寧等抗氧化劑成分的基礎上,但其實簡單算算就知道,這些物質在葡萄酒里含量低得可憐,除非每天喝幾桶紅酒,不然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神奇效果。
所以,關于少量喝紅酒對心血管到底有沒有好處,是嚴重存疑的。但沒有疑問的是,紅酒喝多了也會致癌。最近歐美有項研究分析了超過1 200 萬名女性的數據后發現,即使每天只喝一杯紅酒,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也會顯著增加。
在我看來,“少量喝酒有好處”這種說法之所以長期流行,無非是酒商營銷的手段、群眾們喝酒的借口罷了。
我在后面會講到,很多中國人普遍攜帶一種基因缺陷,導致喝酒患癌風險比白人更高,因此,即使喝酒對心血管可能有好處,也無法抵消增加患癌風險這個確定無疑的壞處。對于中國人,尤其是女性,最理想的選擇, 永遠都是能不喝就不喝!
拓展>>>>
喝酒能直接導致干細胞基因不可逆突變?
刷屏的文章
2018年年初,頂尖科學雜志《自然》刊登的一篇最新論文在全球刷屏:劍橋大學科學家通過動物模型,發現酒精和其代謝產物乙醛會對造血干細胞造成顯著影響。它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是因為它再次證明了一個重要結論:喝酒會致癌。而在這方面,中國人尤其危險。
前文說過,酒精致癌,是因為它在體內代謝的產物——乙醛。乙醛能直接結合DNA,誘發基因突變,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把乙醛列為1類致癌物。而2018年《自然》的這篇論文又有了些新發現。里面數據很多,但對于大眾讀者來說,有3個結論特別重要:
1. 論文再次證實乙醛能致癌,因為它會直接破壞細胞DNA結構、誘發基因突變,甚至引起嚴重的染色體重排。
2. 中國有大量攜帶乙醛脫氫酶(ALDH2)基因缺陷的人,這些人的一大特點是喝酒上臉。這些人,以及基因修復能力有缺陷的人,特別容易受到酒精和乙醛的傷害。實驗中,攜帶ALDH2基因缺陷的老鼠在喝酒后,DNA 突變數量是普通老鼠的4 倍!
3. 乙醛會誘導大量造血干細胞的突變,破壞其功能。
前面的兩點其實就是我反復強調的:所有人都應該少喝酒,而且喝酒上臉的人尤其不應該喝酒,因為更容易誘發突變,患癌概率會更高。這里我想稍微展開聊聊第三點,為什么喝酒引起的造血干細胞突變很危險呢?
造血干細胞突變的危害
大量數據早已證明,長期酗酒的人造血能力和免疫力都有明顯缺陷。比如,他們的紅細胞更少,容易貧血;免疫細胞也有缺陷,因此容易被細菌感染;血小板也有問題,容易出血,中風概率更高,等等。但長期以來, 大家并不完全清楚這個現象背后的原理,現在這篇論文提出了一種直接解釋:乙醛能直接誘發造血干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令其喪失正常功能。
造血干細胞失去功能會怎么樣?造血干細胞就像蜂王一樣,負責產生全身需要更新的血細胞。你可能不知道,由于各種血細胞都會不斷衰老死亡,因此每個健康人身體每天都需要制造數以千億乃至萬億個新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免疫細胞、血小板等。而它們全部都來自造血干細胞。
所以,一旦造血干細胞出現基因突變,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嚴重的問題:
1. 出現造血障礙,導致各種血細胞數量下降、功能缺失,出現前面提到的貧血、易感染、易中風等諸多問題。
2. 免疫細胞功能的缺失,導致身體清理全身癌變細胞的能力減弱,增大各種癌癥的發生概率。
3. 突變的造血干細胞甚至可能直接癌變,導致各種血液腫瘤。
看到造血干細胞出現突變的后果如此嚴重,是不是對酒唯恐避之不及了?
這篇重磅論文的出現,除了以上要點外,還帶來了更多的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包括:酒精濃度和干細胞突變是什么關系?有沒有安全劑量?除了造血干細胞,喝酒會不會引起其他干細胞突變?除了ALDH2 基因缺陷,還有沒有別的基因缺陷會增加喝酒危害?偶爾暴飲和長期飲酒,哪個危害更大?等等。
但無論這些研究的結果是什么,對于大眾而言,關于酒的健康生活的指導方針都不會變:
如果喜歡喝酒,盡量少喝,慢慢減量;
如果不愛喝酒,就堅持不要喝;
喝酒上臉的人,盡量不要喝;
女性,盡量不要飲酒。
所謂的“養生酒”都是商家的營銷話術,毫無任何科學依據,請千萬別信。
(世界酒水網 www.shijiejiushui.com)
---------
作者:李治中(筆名菠蘿)
著名科普作家,深圳拾玉兒童公益基金會聯合創始人。
北京大學藥學院客座教授,清華大學本科,美國杜克大學癌癥生物學博士,前跨國制藥公司癌癥新藥開發部實驗室負責人。
愛好科普、科研和公益事業。作品曾榮獲“2015中國好書”、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第八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第四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科技部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等獎項。
本文摘自《癌癥·防御》,李治中(菠蘿) 著 中信出版 · 鸚鵡螺出品,2021年7月出版,已授權《中國臨床營養網》發布每年 80 萬人因酒得癌酒精是明確致癌因素。世界衛生組織早已經把酒精列為1 類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