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遺傳發育所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適應性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481
核心提示:面對人口增長,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
面對人口增長,育種的首要目標是高產,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在高肥下獲得較高產量。然而,長期高肥下的育種導致一些重要基因資源的丟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種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較低。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研究組對過去100年間收集于全球不同地理區域52個國家(地區)的110份早期水稻農家種進行了全面的農藝性狀鑒定,發現不同氮肥條件下,在眾多農藝性狀中,水稻分蘗(分枝)氮響應能力與氮肥利用效率變異間存在高度關聯。研究組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鑒定到一個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為轉錄因子調控水稻分蘗。


  進一步研究發現,OsTCP19上游調控區一小段核酸片段(29-bp)的缺失與否是不同水稻品種分蘗氮響應差異的主要原因。氮高效品種OsTCP19調控區缺失該29-bp核酸序列,氮響應負調控因子LBD蛋白可以高效結合在該位點附近并抑制OsTCP19轉錄表達。通過多重轉錄組學分析,OsTCP19作為轉錄因子抑制分蘗促進基因DLT的表達,進而實現對水稻分蘗發育的調控。該研究揭示了氮素調控水稻分蘗發育過程的分子基礎。


  這一關鍵氮高效基因的鑒定依賴于一個多樣性的“農家種”水稻群體資源。這些農家種是在現代高產水稻品種推廣之前,也就是氮肥大量施用之前,世界各地農家種植的本地品種。世界各地氣候土質的差異造就了農家品種豐富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通過對水稻種子庫中這些“古早”的水稻品種開展基因遺傳分析,最終定位了基因組上這一關鍵變異。通過對世界水稻種植區土壤氮含量數據分析,研究發現,土壤越貧瘠的地方,OsTCP19氮高效變異越常見,并隨著土壤氮含量的增加,氮高效類型品種逐步減少,而我國現代水稻品種中這一氮高效變異幾乎全部丟失。將這一氮高效變異重新引入現代水稻品種,在氮素減少的條件下,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可提高20-30%,也就是說,在水稻生產中,使用更少的化肥,也能達到相同的產量。


  除了氮肥施用所帶來的環境影響,氮肥生產本身也是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統計表明,生產1噸氮肥需2.8噸優質煤及1600度電能,造成2.5噸碳排放。我國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農業領域的節能減排,特別是減少化肥的施用至關重要。該研究成果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2021年1月6日,《自然》以article報道了這一研究成果。遺傳發育所博士劉永強、汪鴻儒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青年研究員胡斌、研究員儲成才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學技術部G2P基礎研究項目和廣東省基礎研究重大專項的資助。





  OsTCP19-H在低氮和中氮下可顯著提高水稻產量



日期:2021-01-08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