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河南省2011年秋糧穩產保收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河南省2011年秋糧穩產保收實施方案
為順利完成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500億公斤以上的目標任務,并力爭比2010年有新增長,為全省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供支撐,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認清形勢,明確任務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毫不放松地抓好糧食生產、保障有效供給,對“十二五”規劃開好頭、起好步具有重大影響,對于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人民生活、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2011年我省夏糧生產克服了60年來同期最為嚴重干旱帶來的不利影響,再獲豐收,總產、單產再創歷史新高。但從多年來我省糧食生產情況看,秋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秋糧在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實現全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500億公斤以上的目標至關重要。在我省糧食產量連續7年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糧食生產好勢頭任務十分艱巨。因此。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堅持“夏秋并重、穩夏增秋”的方針,高度重視秋糧生產,及早部署,細化措施,狠抓落實,努力奪取秋糧豐收。2011年我省秋糧生產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穩定面積,優化布局;依靠科技進步,科學管理,主攻單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結構,高產高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抗災減災,豐產豐收;強化各級領導責任,抓好各項服務工作,確保生產順利進行。目標任務是:播種面積穩定在6650萬畝以上,其中玉米播種面積確保4450萬畝以上,水稻播種面積確保950萬畝以上。總產水平力爭達到240億公斤以上,比上年增加5億公斤;單產水平進一步提高,以縣為單位(除豫西丘陵旱地外),力爭達到或超過夏糧單產水平。
二、狠抓關鍵,科學管理
(一)推廣良種。堅持因地制宜,全面推廣優質高產良種。在玉米生產上,重點推廣鄭單958、浚單20、浚單26、中科11等優質高產品種。在水稻生產上,沿黃粳稻區重點推廣鄭稻18、超級稻新稻18、新豐5號等;豫南秈稻區大力推廣Y兩優1號、新兩優6號、Ⅱ優航1號等超級稻品種。在大豆生產上,重點推廣中黃13、豫豆29、周豆12等優質高產品種。在紅薯生產上,要根據加工和食用需求,重點推廣豫薯7號、豫薯13、鄭薯20等脫毒品種。
(二)合理密植。精選加工種子,搞好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做好播種機具準備、維修和機手技術培訓等工作,擴大玉米、大豆免耕機播面積和水稻機械插秧面積,搶時早播,足墑下種,一播全苗,提高苗期整齊度。按照不同品種、不同地力、不同產量水平的要求,做到合理密植。玉米高產緊湊型品種適宜密度為4500—5000株/畝,中產品種為4000—4500株/畝,稀植大穗型為3000—3500株/畝;超級雜交稻為15000—18000穴/畝、每穴1—2株,粳稻為18000—20000穴/畝、每穴2—3株;大豆品種為15000株/畝;春薯為3000株/畝左右,夏薯為3500株/畝左右。
(三)滅茬除草。出齊苗后,對玉米等秋田及時進行中耕滅茬。要針對不同的秋作物,正確選用化學除草劑和化除技術,減輕田間雜草危害,嚴防藥害發生。麥后鐵茬播種的玉米,要在播后苗前進行土壤封閉除草,或苗后3—5葉時進行雜草莖葉處理。水稻田選用對路除草劑摻土,撒施田面,有效防除雜草。
(四)合理施肥。積極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因地因時制宜制定施肥方案,做到科學施肥。大力推廣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噴施微肥、秸稈還田等技術,施用緩控釋肥料和生物肥料,努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耕地可持續利用。要改變“一炮轟”施肥舊習慣,大力推廣玉米葉齡追肥技術,在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分2次追肥。對超高產攻關玉米田,提倡在拔節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分3次追肥。水稻重點施好分蘗肥和補施穗粒肥;大豆重點施好初花肥;紅薯重點施好團棵肥。
(五)科學灌溉。要依據各種作物的生長發育和需水規律,及時澆好“豐產水”。在玉米生產中,要根據土壤墑情適時澆好拔節水、抽穗水、灌漿水,防止“卡脖旱”。在水稻生產中,要充分滿足水稻生長發育的需要,積極推廣淺、濕、干交替的節水灌溉技術,做到淺水分蘗、適時曬田、深水孕穗、濕潤灌漿。
(六)防治病蟲害。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立足治早、治小、治了,選用對路農藥,掌握最佳時期,做到科學防治、降低成本、提高防效。要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漿期,科學選用農藥,推廣防治技術,有效防治粘蟲、棉鈴蟲及紅蜘蛛、玉米螟、大小斑病、銹病、紋枯病等。水稻重點抓好稻瘟病、條紋葉枯病和二、三化螟及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重大病蟲害的防治。進一步樹立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的理念,充分發揮植保專業機防隊的作用,切實加強對突發性、暴食性病蟲害的監測防控,及早發現,及時撲滅,堅決控制其蔓延流行。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防止人畜中毒,降低藥物殘留,保護環境,促進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
(七)適時晚收。適時晚收是秋作物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增加效益的有效措施。要根據播期早晚合理確定玉米收獲期,夏玉米一般應在9月中下旬苞葉發黃后7—10天收獲。水稻應在95%左右的谷粒呈金黃色時收獲。大豆應在黃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籽粒變硬、搖動有響聲時收獲。紅薯應以不發生凍害或不影響下茬作物播種為前提確定收獲期,在霜降前收獲完畢。
(八)防災減災。針對秋季農業生產易旱易澇、旱澇交錯、災害頻繁的特點,各地要樹立抗大災、防大災思想,立足抗災奪豐收。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維修和管護,提高抗災減災能力。制定完善防災減災預案,做好抗災救災資金、物資、人員和技術準備。加強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建立旱情、雨情、水情、災情會商制度和臨災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健全災害信息發布網絡,提高災害預報的超前性、準確性。切實加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一旦發生災情,及時啟動防災減災應急響應。大力推進科學抗災,適時開展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作業。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及時發布病蟲害信息,大力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抓好重大病蟲害防控。及時搞好種子調劑和農資供應,幫助農民盡快恢復生產,把災害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三、落實措施,完善機制
(一)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支持糧食生產、農民增收的惠農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適時啟動預案,努力保持糧價合理水平。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重點開展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保險業務。
(二)不斷改善生產條件。進一步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努力擴大旱澇保收田面積,改善秋糧生產條件。加快實施大型灌區和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盡快配套完善大中型灌區干支渠系,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擴大規模,適當提高畝均建設投入標準。抓好田間工程配套與末級渠系改造,搞好田間末級灌排溝渠、機井、泵站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積極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以及地膜覆蓋、深松深耕、保護性耕作等旱作農業技術,提高灌溉保證率和效益。積極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2011年爭取改造中低產田200萬畝,其中建設高標準農田50萬畝。
(三)增強農業機械作業能力。大力推進秋糧生產機械化作業,提高生產效率和水平,在適宜農業機械作業的生產環節和領域,大力推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促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重點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各級財政要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機作業綜合服務,力爭2011年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量占到全省農機總作業量的40%以上。
(四)開展高產創建活動。繼續把開展高產創建活動作為提高糧食單產的重要抓手,堅持責任落實、宣傳培訓、技術指導、新品種新技術展示、資金物資保障、督導檢查“六到位”。各地要全力抓好省部共建的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工作,實現良種良法配套,完成產量目標任務,示范帶動秋糧生產水平的提高。積極推廣高產創建示范片成熟的技術模式、組織方式和工作機制,大力推進整鄉、整縣整建制高產創建。全省95個產糧大縣要結合實施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整合資源,率先推進整鄉、整縣高產創建。中央和省級財政2011年將繼續增加高產創建補助資金,各地要積極籌措資金,加大高產創建扶持力度。
(五)抓好農資供應和市場監管。搞好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調運和儲備,優化電力調度,保障種子、化肥、農藥、柴油等物資供應和用電需要。強化肥料、農藥、柴油等農資市場價格動態分析和預測,及時發布供求信息,推進產銷銜接。依法嚴肅查處串通漲價、哄抬物價等價格違法行為,保持農資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進一步加大農資市場整頓和農資質量監管力度,認真組織開展種子執法年活動,加強種子、肥料等農資生產主體資質審查,把好生產源頭關。嚴查違法案件,對涉及面廣、造成重大農業生產事故、群眾反映強烈的制售假劣農資案件,實行掛牌督辦、聯合查辦,從嚴處理,并實行責任追究。大力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行動,搞好農資經營示范店建設,積極推行農資連鎖配送經營。
(六)建立完善考核獎勵機制。2011年國務院將對發展糧食生產貢獻突出的產糧大省和產糧大縣、農技推廣人員等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種糧售糧大戶進行表彰獎勵。省政府也將加大對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和個人的表彰獎勵力度。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國家考核要求,進一步細化考核指標,制定具體考核辦法,加大獎勵力度,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將財政支持與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商品量和調出量掛鉤,調動各級政府抓糧的積極性。進一步落實中央支持產量超50億公斤的產糧大市和產量超5億公斤的產糧大縣糧食生產的相關政策。
四、加強領導,強化服務
(一)強化工作職責。各級政府要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意見》(國辦發〔2011〕13號)要求,把奪取秋糧豐收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早研究、早部署、抓落實,真正把秋糧生產的每項工作抓緊抓實抓細,抓出成效。省政府對全省糧食生產負總責,主要研究部署事關全省糧食生產的重大政策、工作措施和資金投入等。省轄市、縣級政府要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層層分解任務,強化責任,加大糧食和農業生產資金投入。要把糧食生產情況作為考核省轄市、縣級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推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深入開展。
(二)強化部門協調。各有關部門要按照省政府確定的工作任務,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密切配合,確保本實施方案落實到位。財政部門要積極籌措資金,及時撥付到位。農業部門要認真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第一線,做好技術培訓和指導,提高科學種田水平。水利部門要密切關注水資源動態變化,適時監測旱澇災情,實施水利挖潛配套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農機部門要積極做好農機具準備和供應工作,做到農機農藝相配套,提高農業機械化效能。氣象部門要加強天氣預測預報,為抗災奪豐收做貢獻。供銷、石油、電力等部門要做好農業生產資料調運供應工作,保證化肥、農藥、農膜、柴油等農資充足供應和用電需要。發展改革、農業、工商、質檢、公安等部門要聯合加強農資市場監管,查處坑農害農違法事件,維護農民利益。有關部門要強化督促秋糧生產目標責任制的落實,全程監督檢查,做到領導到位、資金到位、措施到位、人員到位,確保秋糧生產順利進行。
(三)強化督導檢查。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建立相應督導檢查制度,在關鍵農時季節及時派出工作組開展督導檢查,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進一步開展“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活動,切實幫助基層和農民群眾解決糧食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統計部門要建立省、市、縣級糧食生產監測調查制度,嚴格核實產糧大市、產糧大縣及糧食高產創建區糧食生產數據。監察部門要加強監督,對工作不力、弄虛作假的部門和個人,要追究相關責任。
(四)強化輿論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秋糧生產和重大意義和強農惠農政策,大力宣傳各地抓秋糧生產的經驗、做法和典型,為實現秋糧穩產增產營造良好氛圍。
《河南省2011年秋糧穩產保收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河南省2011年秋糧穩產保收實施方案
為順利完成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500億公斤以上的目標任務,并力爭比2010年有新增長,為全省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供支撐,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認清形勢,明確任務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毫不放松地抓好糧食生產、保障有效供給,對“十二五”規劃開好頭、起好步具有重大影響,對于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人民生活、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2011年我省夏糧生產克服了60年來同期最為嚴重干旱帶來的不利影響,再獲豐收,總產、單產再創歷史新高。但從多年來我省糧食生產情況看,秋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40%以上,秋糧在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實現全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500億公斤以上的目標至關重要。在我省糧食產量連續7年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糧食生產好勢頭任務十分艱巨。因此。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堅持“夏秋并重、穩夏增秋”的方針,高度重視秋糧生產,及早部署,細化措施,狠抓落實,努力奪取秋糧豐收。2011年我省秋糧生產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穩定面積,優化布局;依靠科技進步,科學管理,主攻單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結構,高產高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抗災減災,豐產豐收;強化各級領導責任,抓好各項服務工作,確保生產順利進行。目標任務是:播種面積穩定在6650萬畝以上,其中玉米播種面積確保4450萬畝以上,水稻播種面積確保950萬畝以上。總產水平力爭達到240億公斤以上,比上年增加5億公斤;單產水平進一步提高,以縣為單位(除豫西丘陵旱地外),力爭達到或超過夏糧單產水平。
二、狠抓關鍵,科學管理
(一)推廣良種。堅持因地制宜,全面推廣優質高產良種。在玉米生產上,重點推廣鄭單958、浚單20、浚單26、中科11等優質高產品種。在水稻生產上,沿黃粳稻區重點推廣鄭稻18、超級稻新稻18、新豐5號等;豫南秈稻區大力推廣Y兩優1號、新兩優6號、Ⅱ優航1號等超級稻品種。在大豆生產上,重點推廣中黃13、豫豆29、周豆12等優質高產品種。在紅薯生產上,要根據加工和食用需求,重點推廣豫薯7號、豫薯13、鄭薯20等脫毒品種。
(二)合理密植。精選加工種子,搞好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做好播種機具準備、維修和機手技術培訓等工作,擴大玉米、大豆免耕機播面積和水稻機械插秧面積,搶時早播,足墑下種,一播全苗,提高苗期整齊度。按照不同品種、不同地力、不同產量水平的要求,做到合理密植。玉米高產緊湊型品種適宜密度為4500—5000株/畝,中產品種為4000—4500株/畝,稀植大穗型為3000—3500株/畝;超級雜交稻為15000—18000穴/畝、每穴1—2株,粳稻為18000—20000穴/畝、每穴2—3株;大豆品種為15000株/畝;春薯為3000株/畝左右,夏薯為3500株/畝左右。
(三)滅茬除草。出齊苗后,對玉米等秋田及時進行中耕滅茬。要針對不同的秋作物,正確選用化學除草劑和化除技術,減輕田間雜草危害,嚴防藥害發生。麥后鐵茬播種的玉米,要在播后苗前進行土壤封閉除草,或苗后3—5葉時進行雜草莖葉處理。水稻田選用對路除草劑摻土,撒施田面,有效防除雜草。
(四)合理施肥。積極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因地因時制宜制定施肥方案,做到科學施肥。大力推廣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噴施微肥、秸稈還田等技術,施用緩控釋肥料和生物肥料,努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耕地可持續利用。要改變“一炮轟”施肥舊習慣,大力推廣玉米葉齡追肥技術,在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分2次追肥。對超高產攻關玉米田,提倡在拔節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分3次追肥。水稻重點施好分蘗肥和補施穗粒肥;大豆重點施好初花肥;紅薯重點施好團棵肥。
(五)科學灌溉。要依據各種作物的生長發育和需水規律,及時澆好“豐產水”。在玉米生產中,要根據土壤墑情適時澆好拔節水、抽穗水、灌漿水,防止“卡脖旱”。在水稻生產中,要充分滿足水稻生長發育的需要,積極推廣淺、濕、干交替的節水灌溉技術,做到淺水分蘗、適時曬田、深水孕穗、濕潤灌漿。
(六)防治病蟲害。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立足治早、治小、治了,選用對路農藥,掌握最佳時期,做到科學防治、降低成本、提高防效。要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漿期,科學選用農藥,推廣防治技術,有效防治粘蟲、棉鈴蟲及紅蜘蛛、玉米螟、大小斑病、銹病、紋枯病等。水稻重點抓好稻瘟病、條紋葉枯病和二、三化螟及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重大病蟲害的防治。進一步樹立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的理念,充分發揮植保專業機防隊的作用,切實加強對突發性、暴食性病蟲害的監測防控,及早發現,及時撲滅,堅決控制其蔓延流行。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防止人畜中毒,降低藥物殘留,保護環境,促進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
(七)適時晚收。適時晚收是秋作物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增加效益的有效措施。要根據播期早晚合理確定玉米收獲期,夏玉米一般應在9月中下旬苞葉發黃后7—10天收獲。水稻應在95%左右的谷粒呈金黃色時收獲。大豆應在黃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籽粒變硬、搖動有響聲時收獲。紅薯應以不發生凍害或不影響下茬作物播種為前提確定收獲期,在霜降前收獲完畢。
(八)防災減災。針對秋季農業生產易旱易澇、旱澇交錯、災害頻繁的特點,各地要樹立抗大災、防大災思想,立足抗災奪豐收。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維修和管護,提高抗災減災能力。制定完善防災減災預案,做好抗災救災資金、物資、人員和技術準備。加強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建立旱情、雨情、水情、災情會商制度和臨災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健全災害信息發布網絡,提高災害預報的超前性、準確性。切實加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一旦發生災情,及時啟動防災減災應急響應。大力推進科學抗災,適時開展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作業。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及時發布病蟲害信息,大力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抓好重大病蟲害防控。及時搞好種子調劑和農資供應,幫助農民盡快恢復生產,把災害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三、落實措施,完善機制
(一)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支持糧食生產、農民增收的惠農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適時啟動預案,努力保持糧價合理水平。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重點開展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保險業務。
(二)不斷改善生產條件。進一步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努力擴大旱澇保收田面積,改善秋糧生產條件。加快實施大型灌區和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盡快配套完善大中型灌區干支渠系,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擴大規模,適當提高畝均建設投入標準。抓好田間工程配套與末級渠系改造,搞好田間末級灌排溝渠、機井、泵站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積極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以及地膜覆蓋、深松深耕、保護性耕作等旱作農業技術,提高灌溉保證率和效益。積極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2011年爭取改造中低產田200萬畝,其中建設高標準農田50萬畝。
(三)增強農業機械作業能力。大力推進秋糧生產機械化作業,提高生產效率和水平,在適宜農業機械作業的生產環節和領域,大力推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促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重點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各級財政要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機作業綜合服務,力爭2011年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量占到全省農機總作業量的40%以上。
(四)開展高產創建活動。繼續把開展高產創建活動作為提高糧食單產的重要抓手,堅持責任落實、宣傳培訓、技術指導、新品種新技術展示、資金物資保障、督導檢查“六到位”。各地要全力抓好省部共建的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工作,實現良種良法配套,完成產量目標任務,示范帶動秋糧生產水平的提高。積極推廣高產創建示范片成熟的技術模式、組織方式和工作機制,大力推進整鄉、整縣整建制高產創建。全省95個產糧大縣要結合實施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整合資源,率先推進整鄉、整縣高產創建。中央和省級財政2011年將繼續增加高產創建補助資金,各地要積極籌措資金,加大高產創建扶持力度。
(五)抓好農資供應和市場監管。搞好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調運和儲備,優化電力調度,保障種子、化肥、農藥、柴油等物資供應和用電需要。強化肥料、農藥、柴油等農資市場價格動態分析和預測,及時發布供求信息,推進產銷銜接。依法嚴肅查處串通漲價、哄抬物價等價格違法行為,保持農資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進一步加大農資市場整頓和農資質量監管力度,認真組織開展種子執法年活動,加強種子、肥料等農資生產主體資質審查,把好生產源頭關。嚴查違法案件,對涉及面廣、造成重大農業生產事故、群眾反映強烈的制售假劣農資案件,實行掛牌督辦、聯合查辦,從嚴處理,并實行責任追究。大力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行動,搞好農資經營示范店建設,積極推行農資連鎖配送經營。
(六)建立完善考核獎勵機制。2011年國務院將對發展糧食生產貢獻突出的產糧大省和產糧大縣、農技推廣人員等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種糧售糧大戶進行表彰獎勵。省政府也將加大對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和個人的表彰獎勵力度。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國家考核要求,進一步細化考核指標,制定具體考核辦法,加大獎勵力度,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將財政支持與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商品量和調出量掛鉤,調動各級政府抓糧的積極性。進一步落實中央支持產量超50億公斤的產糧大市和產量超5億公斤的產糧大縣糧食生產的相關政策。
四、加強領導,強化服務
(一)強化工作職責。各級政府要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意見》(國辦發〔2011〕13號)要求,把奪取秋糧豐收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早研究、早部署、抓落實,真正把秋糧生產的每項工作抓緊抓實抓細,抓出成效。省政府對全省糧食生產負總責,主要研究部署事關全省糧食生產的重大政策、工作措施和資金投入等。省轄市、縣級政府要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層層分解任務,強化責任,加大糧食和農業生產資金投入。要把糧食生產情況作為考核省轄市、縣級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推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深入開展。
(二)強化部門協調。各有關部門要按照省政府確定的工作任務,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密切配合,確保本實施方案落實到位。財政部門要積極籌措資金,及時撥付到位。農業部門要認真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第一線,做好技術培訓和指導,提高科學種田水平。水利部門要密切關注水資源動態變化,適時監測旱澇災情,實施水利挖潛配套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農機部門要積極做好農機具準備和供應工作,做到農機農藝相配套,提高農業機械化效能。氣象部門要加強天氣預測預報,為抗災奪豐收做貢獻。供銷、石油、電力等部門要做好農業生產資料調運供應工作,保證化肥、農藥、農膜、柴油等農資充足供應和用電需要。發展改革、農業、工商、質檢、公安等部門要聯合加強農資市場監管,查處坑農害農違法事件,維護農民利益。有關部門要強化督促秋糧生產目標責任制的落實,全程監督檢查,做到領導到位、資金到位、措施到位、人員到位,確保秋糧生產順利進行。
(三)強化督導檢查。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建立相應督導檢查制度,在關鍵農時季節及時派出工作組開展督導檢查,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進一步開展“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活動,切實幫助基層和農民群眾解決糧食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統計部門要建立省、市、縣級糧食生產監測調查制度,嚴格核實產糧大市、產糧大縣及糧食高產創建區糧食生產數據。監察部門要加強監督,對工作不力、弄虛作假的部門和個人,要追究相關責任。
(四)強化輿論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秋糧生產和重大意義和強農惠農政策,大力宣傳各地抓秋糧生產的經驗、做法和典型,為實現秋糧穩產增產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