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轉發市農委關于加快全市設施蔬菜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丹政辦發[2006]14號)

   2011-03-23 918
核心提示: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市農委《關于加快全市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意見》轉發給你們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市農委《關于加快全市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意見》轉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丹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二○○六年三月三日

   關于加快全市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意見

  “十五”期間,我市蔬菜生產有了較快發展,品種結構明顯優化,優勢生產區初步形成,新材料、新設施、新技術得到普遍應用,蔬菜出口實現了重大突破。由于蔬菜市場體系建設滯后,設施蔬菜發展步伐較慢,影響了城市蔬菜淡季市場供應。為深入貫徹落實《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農委關于加快全省設施蔬菜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遼政辦發[2005]97號)精神,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發展,現就加快我市設施蔬菜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發展思路和工作目標

  (一)總體發展思路:以滿足城市蔬菜市場需求和擴大外銷為導向,以蔬菜基地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優化布局和科技創新為手段,以完善市場建設和服務體系為保證,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品牌認證和龍頭企業建設,全面推進蔬菜基地生產、企業加工和市場銷售的產業化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市民滿意和設施蔬菜快速發展的總目標。

  (二)工作目標:到2010年,全市蔬菜生產播種面積42萬畝,商品總量120萬噸,年均遞增 8.5 %,總產值達到 14億元,年均遞增5%;建設10萬畝專業出口基地,年輸出40萬噸,其中出口20萬噸;食用菌生產面積3300萬平方米,產量10萬噸,產值6億元,其中出口8萬噸,供貨值5.7億元;

  規模以上蔬菜(含食用菌、山野菜)加工企業達到3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全市設施蔬菜生產面積翻一番,達到30萬畝。

  到2010年,我市蔬菜產業要發展成為全國食用菌重點產區、全省蔬菜重點出口基地和山野菜重點生產基地。

  二、優化設施蔬菜區域布局

  (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優化設施蔬菜生產布局。在全市建立兩大設施蔬菜生產優勢區,即以滿足城市需求為主的城郊型設施蔬菜生產優勢區和以外銷為主的遠郊設施蔬菜生產優勢區。建設蔬菜、食用菌和山野菜3大類專業設施生產基地,其中,設施蔬菜基地集中于城郊周邊5個鄉鎮以及東港市椅圈、黃土坎,風城市雞冠山、大堡,寬甸縣石湖溝、古樓子等地;設施食用菌基地集中于寬甸北部、鳳城中南部以及東港市東部和西部十幾個鄉鎮;設施山野菜基地集中于寬甸西部5個鄉鎮和東部的紅石、太平哨兩鎮以及鳳城市的草河、東湯、大興、愛陽、弟兄山等地。鼓勵各優勢區從實際出發,加強與城鄉規劃部門及各相關鄉鎮的密切協作,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突出區域特點,提高專業化生產規模和市場競爭力。

  (二)加強優勢產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一是搞好小區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生產品種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設施標準,推廣使用節本、環保、高效的新型設施技術,加快棚室結構的更新換代,增強設施的產出能力,縮短投資回收期。二是實行標準化生產。根據市場需求,打造“第一原料車間”,使設施基地生產出的蔬菜質量達到無公害化,品種、規格實現標準化。

  (三)優先支持城郊發展設施蔬菜生產。到2007年,振安區和振興區要新增溫室500棟、大棚2000棟。設施蔬菜生產要與城郊農業轉型及城市新區建設有機結合,根據城市發展規劃,培育遠郊菜田新區,保障城市蔬菜供應。支持城郊周邊的鄉鎮發展設施蔬菜,使之成為調節城市蔬菜供應的基地。加快寬甸中北部和鳳城中南部食用菌設施區建設步伐,作為遼東山區替代產業、扶貧開發、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三、建立健全設施蔬菜質量安全體系

  (一)加強設施蔬菜質量安全的監控。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解決蔬菜農藥殘留量超標問題重要性的認識,下大力氣解決影響本地蔬菜向外輸出的“瓶頸”問題。設施蔬菜集中產區要在搞好環境監測的基礎上,推行生產過程控制和質量監督檢驗工作,實行檔案化管理、無公害化生產和產品質量認證。結合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改革,建立蔬菜質量3級監督檢測管理制度,形成生產監督不出鄉、上市檢驗不出縣、出口檢驗不出市的監督檢測網絡,為2007年實行蔬菜市場準入和建立外向型蔬菜產業打好基礎,推動蔬菜質量安全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

  (二)加強農藥等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加大農藥市場的監督檢查力度。按照國家制定的甲胺磷等5種高劇毒農藥退出市場流通的時間表,加強農藥批發、零售市場的控制,嚴格執行流向檔案化管理制度,按時將高劇毒農藥清除出市場。加強城市垃圾肥料、畜牧養殖區有機肥料使用的控制,實行無公害化處理。努力解決西紅柿等10個蔬菜品種的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實行重點監控、標識管理,建立可追溯機制。

  (三)對外貿出口生產基地實行全程跟蹤監控。探索出口生產基地農業投入品封閉配送制度,由生產基地服務組織統一采購農藥、肥料、塑料、包裝物、種子等,建立投入品使用檔案和產品銷售檔案,發展產品就地初加工包裝出售。質檢單位進行全程質量監控,重點扶持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四、加強技術服務體系建設

  (一)強化蔬菜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十一五”期間,對市蔬菜研究所、市農科院蔬菜所、市林科所食用菌室等科研、推廣部門在人員配備、經費保障、科研手段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使之能擔負起全地區蔬菜科研推廣任務。各縣(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要做好蔬菜技術推廣工作,重點蔬菜生產鄉鎮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要有負責蔬菜技術推廣的工作人員。鼓勵蔬菜加工龍頭企業開展自主產權新品種研發,在科研經費扶持和成果等級評定方面,享受國有科研院所的同等待遇。積極支持外企帶技術、帶資金與市級科研單位合作從事新產品、新技術開發,以提升本地科研單位的研發能力。

  (二)搞好工廠化育苗中心建設。在設施蔬菜集中的區域,建立規模化、專業化蔬菜種苗繁育中心,解決統一提供種苗能力。重視和加強對食用菌菌種企業的技術等級甄別,嚴格菌種的等級質量管理,實行菌種投放的備案制、菌種使用追溯制和菌種供應公開制,以規范食用菌菌種市場的管理,保證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三)加強蔬菜產業信息化建設。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中,要積極支持蔬菜信息服務網絡建設,以實現“網上農業工程”為突破口,以“金農工程”為依托,構建全市設施蔬菜信息網絡體系,使蔬菜生產量、生產品種、質量標準、銷售價格能緊密與市場對接,使蔬菜產業優先實行信息化、現代化生產經營。

  (四)加大科技投入,促進設施蔬菜增長方式的轉變。一是在設施建設上,要本著“講究科學、因地制易、效益優先”的原則,按照生產內容和技術參數的要求,技術、經濟條件好,產品適銷對路的地區,可適當提高建設標準;技術、經濟條件差的地區,可適當降低設施建設標準。根據季節性市場需求和品種布局,日光溫室和大棚建設要合理搭配,以保證蔬菜的生產和供應的連續性。新建的設施,要廣泛應用新結構、新材料,建設環保型、節能型設施。二是要加大新品種的引進開發。要引進國內外蔬菜新品種,豐富產品結構。在栽培技術開發上,要繼續加大溫

  室辣椒、茄子、蕓豆栽培技術攻關,力爭在“十一五”末能在本地區穩定生產。三是要改變單一的蔬菜種植模式,實現多茬次、多品種立體栽培,提早、延晚栽培。大力推廣節水灌溉、生物防治、平衡施肥、組織培養、簡化育苗等高新技術,全面實行無公害化生產。

  五、加大設施蔬菜生產的扶持力度

  (一)增加資金投入。一是積極爭取省財政貼息資金,重點扶持日光溫室設施小區、區域性育苗中心、出口基地建設。二是市財政在物價調節基金中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專門用于蔬菜設施建設、菜田土壤改良、新品種引進、新技術開發和設施蔬菜貸款風險準備金(對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給予適當補償)。各縣(市)區也要增加對設施蔬菜生產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三是要把國家的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農村“四位一體”建設資金、遼東替代產業發展資金向設施蔬菜開發傾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四是鼓勵企業以多種形式參與設施蔬菜基地建設。積極探索信用社各種新的貸款擔保辦法,爭取利用更多的信貸資金發展設施蔬菜。

  (二)加強綠色通道建設。嚴格執行國家交通部等7部門

  《關于印發全國高效率鮮活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交公路發[2005]20號)和公安部《關于保障蔬菜水果等主要農產品道路運輸安全暢通有關工作的通知》(公傳發[2004]1884號)要求,對在 “綠色通道”上整車運輸鮮活農產品的車輛不準滯留、不準卸載、不準罰款,對車輛的違規行為事后處理。適當減免車輛的路橋費。

  (三)加強市場建設。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建設各種功能的蔬菜交易市場。因地制宜改擴建或外遷城市蔬菜批發市場,完善運行管理機制,提高綜合服務功能,建設成為全市的蔬菜中心批發市場。

  (四)加強蔬菜龍頭企業和經紀人隊伍建設。圍繞設施蔬菜的發展,組建各種專業協會,通過協會實現資本、產品、技術與企業、市場的對接。積極扶持蔬菜經紀人隊伍的發展,鼓勵他們組織訂單,帶領菜農進入市場。支持加工型、流通型蔬菜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充分發揮牽動蔬菜產業發展的作用。



 
地區: 遼寧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