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2025年全市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消防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25年1月19日
(此件公開發布)
2025年全市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消防工作要點
2025年全市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消防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突出除險固安導向,以改革創新推動“1366”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打好安全生產“保衛戰”,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為縱深推進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堅實的安全基礎。
一、深化安全責任體系,提升綜合統籌能力
(一)強化黨政領導干部責任。落實中央安全生產考核巡查工作要求,強化安全生產考核巡查規范性和權威性。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以發現和解決問題為履職標準,制定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職責清單和年度重點任務清單,落實定期述職報告制度,將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消防安全監督管理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培訓內容。
(二)強化行業部門監管責任。將“三管三必須”責任落實到各級行業部門班子成員、內設機構和崗位,在行業規劃、產業政策、法規標準、行政許可、業務管理等方面壓實責任。開展行業消防安全“四個一”活動,建立更新行業領域基礎臺賬、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整治清單,動態厘清新興業態安全監管職責和公路、鐵路、軌道及航道庫岸沿線災害防治責任。明晰重點建設項目市、區縣(自治縣,含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以下統稱區縣)安全監管邊界,健全協同監管機制。
(三)強化企業單位主體責任。嚴格落實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法定職責。深化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壓實總工程師等技術負責人安全管理責任,落實一線從業人員“兩單兩卡”制度,將接受其作業指令的勞務派遣、靈活用工等人員納入安全管理體系,對外包外租等關聯單位加強監督指導。強化國有企業負責人安全生產履職考核,強化軌道、碼頭、醫院、學校、工地、酒店民宿、高速公路、景區景點、水利設施等經營管理單位防災減災救災職責。
(四)提升綜合統籌協調能力。優化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消防工作議事協調機構組織架構及運行機制。堅持“多通報、多發督促函、多暗訪、多拍攝隱患場景”,完善警示約談、掛牌督辦等工作機制。用好“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問題清單”,探索建立多方聯動復盤機制,強化典型經驗推廣和反面典型案例警示教育。
(五)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制定《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實施意見》。各區縣出臺貫徹落實方案,組織、編制、財政、機關事務、應急管理、消防救援等市級部門落實相關配套政策,推進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二、深化風險防范體系,提升防范化解能力
(六)加強安全生產治本攻堅。完成年度40項重點任務,落實一批“人防、物防、管理防、工程防”措施。完善重大事故隱患“自查自報自改”機制,加強重大事故隱患責任倒查追究,學好用好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開展“專家進萬企”指導幫扶,重大事故隱患按期整改率100%。
(七)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固本強基。完成年度50項重點任務,冬春強基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率100%。加強人防設施、公園綠地、文體場館等“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資源整合,中心城區已建用地新增應急避難場所完成率50%,主城新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及渝東南武陵山區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編制率100%。探索綜合減災示范指標體系建設。
(八)加強安全韌性城市制度體系建設。出臺安全韌性城市建設、中心城區安全治理“大綜合一體化”工作方案,建立城市安全風險體征指標和風險評估模型。鞏固拓展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試點成果,開展城市生命線工程綜合治理。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老舊管線改造升級,開展中心城區“水電氣訊路橋隧軌”數字孿生建設,燃氣、供水、排水、油氣長輸四類管線矢量化率100%。
(九)加強事故災害風險源頭管控。啟動應急管理“十五五”規劃編制。強化高危項目立項咨詢評估,嚴格落實建設項目安全“三同時”要求,制定危險化學品布局規劃和煙花爆竹、非煤礦山、石油天然氣開采安全專項規劃。建成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并與國土空間規劃有效銜接,強化建設項目災害風險避讓和災害設防。完成345個市級預警臺站評估,提升川渝一體化地震預警水平。
(十)加強城鄉火災防控基礎建設。啟動消防救援事業發展“十五五”規劃編制,修訂《重慶市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制定《重慶市政府專職消防隊伍建設管理辦法》。加強消防隊站、消防訓練基地、市政消火栓、消防裝備等公共消防設施建設。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同步完善消防設施。
(十一)加強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完成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和“一件事”全鏈條安全治理年度工作。
三、深化救援救災體系,提升應對處置能力
(十二)抓好應急預案修編和演練。修訂《重慶市突發事件總體預案》,動態修編市、區縣各類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規范編制鄉鎮(街道)、村(社區)應急預案和企業單位現場處置方案。區縣、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每年至少組織1次應急演練,企業每年至少組織1次疏散逃生演練(高危行業領域每半年至少1次)。開展應急應戰聯演共訓,強化應急應戰一體化建設。
(十三)抓好應急指揮部和隊伍建設。加強全市應急指揮部體系建設,場所建設完成率100%,通信指揮設備配備率100%。建立應急管理、消防救援、公安、水利、規劃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合值守和信息互通機制,完善中心城區、上下游地區和毗鄰區縣應急聯動機制,完成電力、燃氣等重點行業領域專業隊伍認定和社會應急力量分類分級測評。區縣、鄉鎮(街道)按規定配備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人員,完成增發國債項目裝備配發、培訓工作,汛前實現人裝適配。
(十四)抓好消防救援體系和力量建設。深化指揮控制、作戰力量、作戰保障體系建設,建強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專業編隊。國有大型危險化學品企業按標準建設專職消防隊。開展鄉鎮專職消防隊評估,推進社區、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微型消防站建設。
(十五)抓好會商研判和處置應對。堅持“1+7+N”會商研判機制,完善自然災害分段分級分層分類預警響應規程,優化“一行業一措施、一鄉鎮一方案”響應指令體系,實現預警信息“三級治理中心”貫通,確保預警叫應直達基層。推廣流域聯防聯控、“十戶聯防”機制,落實極端情況下“禁停撤疏”緊急管控措施,針對小概率、高風險、超常規事件果斷提級響應。
(十六)抓好救災救助和恢復重建。健全自然災害救助資金年度預算預撥機制,落實應急期、過渡期救助和冬春、旱災生活救助以及因災遇難人員家屬撫慰、倒房重建和維修加固補助政策,及時足額發放到戶到人。出臺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強化救災物資全鏈條管理。
四、深化法規制度體系,提升監管執法能力
(十七)完善法律法規標準。推進《重慶市突發事件應對條例》《重慶市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辦法》《重慶市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辦法》立法,編制《重慶市地震預警信息發布規范》《重慶市客渡船安全運營標準》《重慶市企業自用加油設施運行安全生產技術規范》等行業領域地方標準。
(十八)深化行政執法改革。深化“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厘清行業主管部門和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安全生產監管執法職責,落實會商協作、線索處置、信息共享等管執協同機制。精準編制市、區縣、鄉鎮(街道)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執法事項清單,確保行政處罰權調整劃轉后執法事項無遺漏。
(十九)嚴格規范精準執法。科學編制年度監督檢查計劃,將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主要負責人履職和危險作業規范執行等方面的情況作為重要檢查內容。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對企業嚴重違法違規行為依法落實“一案雙罰”“行刑銜接”。堅持“一案雙查、三責同追、四不放過”,嚴格查處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出臺自然災害調查評估辦法,依法查處自然災害責任事件。
五、深化社會共治體系,提升群防群治能力
(二十)提升全民安全素質。深化安全宣傳“五進”活動,分級建設應急管理科普體驗場所和創新實踐基地。深化開展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日、消防宣傳月和“安康杯”“青年文明號”“新重慶里看應急”等活動,策劃推送系列安全科普產品。在市、區縣兩級電視媒體設置安全生產、消防工作專欄,強化重要節點、重要事項、重要政策的宣傳和新聞發布。
(二十一)提升社會公眾監督質效。落實各行業領域安全生產舉報制度,推動企業建立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推動安全評價、檢驗檢測、安全培訓等機構規范化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出具虛假、失實安全評價報告等違法行為。建好用好專兼職技術檢查員隊伍。
(二十二)提升市場多元共治能力。發揮安責險、巨災保險作用,推動“事故預防和災害救助+金融保險”模式創新。引導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搶險救災,加大災害成功預警避險轉移表彰獎勵力度。
六、深化數字應急體系,提升整體智治能力
(二十三)加強數字應急智能化場景建設。建立事故災害分析模型庫,推動系列數字應用實戰實效,提升事故災害模型分析、模擬推演和智能決策能力。迭代升級小流域應用場景,提升小流域山洪地災風險預警管控能力。
(二十四)加強應急智慧指揮體系建設。搭建空天地一體化態勢偵測和感知平臺,強化前后方信息共享和協同作戰能力,構建應急救援AR實景數字化戰場。基于視聯網建成“衛星+370MHZ+自組網”應急通信網絡,全面配備衛星、北斗和370MHZ通信終端設備,提升“斷路、斷網、斷電”情況下應急指揮能力。
(二十五)加強科技基礎支撐能力建設。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快化工老舊裝置更新改造,淘汰落后工藝及設備。開展安全生產新型實用技術、工藝和裝備設備評選推廣活動。建立應急管理重大項目研究儲備機制,引導科研機構、企業加強救援急需裝備研發和安全生產新型實用技術創新。推進應急管理科學技術研究機構組建。
附件:核心績效指標責任及重點任務分工
文件下載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2025年全市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消防工作要點》的通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