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劃(2015年—2020年)的通知

   2015-01-26 691
核心提示: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  《寧夏回族自治區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劃(2015年2020年)》已經自治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

  《寧夏回族自治區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劃(2015年—2020年)》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5年1月7日

  寧夏回族自治區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劃

  (2015年—2020年)

  近年來,我區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食物供給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食物與營養發展成效顯著。但是,也存在著營養不足或過剩、營養與健康知識缺乏、山川居民之間營養不平衡、膳食結構不均衡的矛盾和問題。為了進一步加強食物有效供給,優化膳食結構,促進居民營養健康邁上新臺階,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4〕3號)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編制該實施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順應全區人民不斷改善生活質量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新期待,把保障食物有效供給、促進營養均衡發展、統籌協調食物生產與消費作為重要內容,把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人群作為突破口,著力推動食物與營養發展方式轉變,著力營造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社會風尚,著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為實現寧夏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食物數量與質量并重。實施立足國內、區內自給、確保產能、調劑進口、科技支撐的全區糧食安全戰略。在注重食物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品質和質量安全,加強優質專用新品種的研發與推廣,提高優質糧食比重,實現食物生產數量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相統一。

  堅持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以現代營養理念引導食物合理消費,逐步形成以營養需求為導向的現代食物產業體系,促進生產、消費、營養、健康協調發展。

  堅持傳承與創新有機統一。傳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優良膳食傳統,保護回族聚居地區的膳食方式,創新繁榮寧夏飲食文化,合理汲取國內外膳食結構的優點,全面提升膳食營養科技支撐水平。

  堅持引導與干預有效結合。普及公眾營養知識,引導科學合理的膳食方式,預防和控制營養性疾病,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食物與營養需求,采取差別化的干預措施,改善食物與營養結構。

  (三)發展目標。

  食物生產量目標。確保優質糧食生產總量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質量,不斷優化品種結構,穩步增強糧食自給能力。2015年,全區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70萬噸,優質糧食產量達到296萬噸,全區糧食優質化率達到80%;油料產量18萬噸;肉類總產量48萬噸,其中牛羊肉產量32萬噸;禽蛋總產量13萬噸;奶類總產量200萬噸;水產品總產量18萬噸;瓜菜總產量700萬噸,其中蔬菜產量525萬噸,水果總產量120萬噸。到2020年,全區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70萬噸以上,其中優質糧食產量在296萬噸以上,糧食優質化率保持在80%以上;油料產量保持在18萬噸以上;肉類總產量65萬噸,其中牛羊肉產量44萬噸;禽蛋總產量17萬噸;奶類總產量260萬噸;水產品總產量30萬噸;瓜菜總產量850萬噸,其中蔬菜670萬噸;水果總產量200萬噸。

  食品工業發展目標。加快建設清真特色突出的現代食品加工產業體系,形成一批品牌信譽好、產品質量高、核心競爭力強、市場前景好的大中小型食品加工及配送企業和對伊斯蘭國家清真食品加工出口基地。到2020年,傳統食品加工水平進一步提高,清真食品加工更加集中,加工技術明顯提升,全區食品加工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成為國家清真食品產業聚集區,充分滿足區內外食品市場需求。

  食物消費量目標。大力推廣膳食結構多樣化的健康消費模式,合理控制食用油和食鹽的消費量。2015年,全區人均消費口糧120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豆類12公斤、肉類24公斤、蛋類10公斤、奶類25公斤、水產品8公斤、蔬菜120公斤、水果30公斤。到2020年,全區人均消費口糧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類14公斤、肉類29公斤、蛋類16公斤、奶類36公斤、水產品16公斤、蔬菜160公斤、水果40公斤。

  營養素攝入量目標。保證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質攝入量,控制脂肪和鹽的攝入量,保持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2015年,全區農村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300千卡—2400千卡,其中,谷類食物供能比不低于60%,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質攝入量64克,其中優質蛋白質比例占35%以上;75%的人群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量基本達到居民健康需求。全區城鎮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00千卡—2300千卡,其中谷類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5%,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質攝入量69克,其中優質蛋白質比例占40%以上;80%的人群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量基本達到居民健康需求。到2020年,全區農村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300千卡—2400千卡,其中,谷類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5%,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質攝入量72克,其中,優質蛋白質比例占40%以上;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量基本達到居民健康需求。全區城鎮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00千卡—2300千卡,其中,谷類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0%,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質攝入量78克,其中,優質蛋白質比例占45%以上;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量基本達到居民健康需求。

  營養性疾病控制目標。基本消除營養不良現象,控制營養性疾病增長。2015年,全區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在7%以下;全人群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其中,孕產婦貧血率控制在20%以下,老年人貧血率控制在15%以下,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控制在12%以下;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異常率的增長得到控制。到2020年,全區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在7%以下,低體重率降低到5%以下,控制兒童肥胖發生率;全人群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其中孕產婦貧血率控制在17%以下,老年人貧血率控制在15%以下,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控制在12%以下,中小學生貧血患病率以2010年為基數下降1/3;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異常率的增長速度明顯下降。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供給穩定、運轉高效、監控有力的食品數量保障體系。

  1.加快發展農產品生產。

  ——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耕地面積穩定在1600萬畝以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00萬畝以上;油料種植面積穩定在130萬畝以上。繼續實施千萬畝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通過持續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加大排灌、蓄水、高效節水灌溉設施改造,大力實施土地開發整治、沃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項目,積極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產條件,到2020年,全區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774萬畝。不斷加快耕作制度改革,調整種植業結構。引黃灌區加大麥后機械化移栽玉米和蔬菜種植示范推廣力度,積極開展秋糧作物(水稻、玉米)前茬地的利用研究和示范,加快“一年兩熟制”示范推廣;中南部地區壓減旱作小麥,擴大玉米、馬鈴薯種植比例,實現抗旱增產。到2020年,全區糧食作物夏秋種植面積比例調整為18:82,引黃灌區“一年兩熟制”示范面積達到40萬畝以上。

  ——大力發展畜牧業。推進奶牛、肉牛、肉羊和優質牧草產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夯實草畜產業發展基礎,優化區域布局。建設引黃灌區苜蓿—奶牛集約化生產示范區、中部干旱帶灘羊舍飼養殖示范區和環六盤山優質肉牛肉羊高效養殖示范區3個不同地域、不同生態條件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到2020年,奶牛集約化示范區奶牛存欄達到100萬頭,成母牛單產奶7500公斤以上,奶牛生產基本實現規模養殖、規范飼養、機械擠奶、優質優價。灘羊生態養殖示范區建成300萬畝人工種草、400萬畝補播改良草原、600萬只灘羊產業基地。鞏固環六盤山300萬畝多年生和100萬畝一年生人工草地,補播改良200萬畝退化草原,飼養150萬頭肉牛和500萬只肉羊。同時,積極發展豬肉、禽肉等其他肉類產品生產,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加強水產養殖基地建設。加大宜漁低洼鹽堿荒地、湖泊濕地的開發利用力度。通過完善水、電、路配套設施,推廣池塘底質改良、水質凈化調控、信息化管理等技術,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升級。調整水產養殖結構,加大名、特、優、新品種示范推廣力度,促進稻田養蟹健康發展。到2020年,全區水產養殖總面積保持在80萬畝以上,建設標準化養殖池塘30萬畝,稻田養蟹15萬畝。

  ——大力實施“蔬菜產業增供增效工程”。鞏固提升百萬畝設施蔬菜生產基地,改造設施溫室5萬畝,新建日光溫室4萬畝、拱棚6萬畝,通過配套卷簾機、保溫被、噴滴灌設施,示范推廣集約化育苗、秸稈生物反應堆、精準水肥一體化技術,提升溫室溫棚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城郊型設施蔬菜供給保障。配套完善百萬畝冷涼蔬菜基地,重點建設高標準露地蔬菜基地15萬畝。引黃灌區以越夏番茄為主,其他茄果類蔬菜為輔;南部山區重點發展西芹、辣椒、胡蘿卜、西蘭花和娃娃菜。以機械化種植為牽動,配合多項農藝措施,擴大麥后復種白菜、蘿卜、大蔥、茭瓜、甘藍等常規菜和儲備菜。加快發展脫水蔬菜和特色休閑制品蔬菜。到2020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05萬畝,除保障我區蔬菜供應、滿足周邊需求外,擴大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和供港蔬菜的數量。

  ——穩定提高百萬畝硒砂瓜生產能力。以環香山壓砂西甜瓜為主,穩面積、保品質、提品牌。大力推廣增施有機肥、覆膜直播、錯位稀植倒茬、抗旱節水、棗瓜間作和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提高西甜瓜生產能力。加快推進賀蘭山東麓100萬畝優質葡萄;100萬畝靈武長棗、中寧小棗和同心圓棗;100萬畝優質蘋果及桃、杏、李等基地建設。到2020年,全區瓜類種植面積130萬畝,優質水果種植面積300萬畝。

  ——因地制宜發展小雜糧生產。重點發展糜子、谷子、蕎麥、豌豆、蠶豆和黃豆等小雜糧,結合種植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小雜糧種植和食品加工,滿足人們對食物和營養多樣化的需求。到2020年,小雜糧播種面積穩定在150萬畝。

  2.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

  ——提高農產品儲藏保鮮能力。加大農產品儲藏保鮮能力建設,加強冷鏈設施與鮮活農產品預冷、保鮮、儲藏及冷藏運輸體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寧政發〔2012〕68號)精神,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肉菜儲備體系,發揮“旺進淡吐”的引導調控功能,建設和完善自治區級與地市級農產品冷藏儲備體系。到2020年,進一步完善全區糧食儲備體系,新建一批應急低溫儲備庫,全區社會總倉容達到300萬噸,構建自治區、市、縣三級糧食倉儲體系,形成蔬菜瓜果總儲藏保鮮能力10萬噸、肉類冷藏儲備能力2萬噸。

  ——提高農產品市場流通能力。積極推進物聯網等現代化信息網絡的應用,加強農產品和食物市場網絡與配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形成安全衛生、布局合理的現代化食物市場流通體系。到2020年,全區建成5大糧食物流中心,20個糧油配送和批發中心,300個銷售網點;通過標準化菜市場銷售的鮮活農產品占城市消費總量的35%以上,基本實現以大型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市場、社區蔬菜自銷店、菜籃子連鎖超市等為主體框架的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推進全區糧食宏觀調控信息網絡系統和肉、奶、蛋、蔬菜、水產品等電子物流信息網絡系統建設和發展。

  ——增強農產品市場宏觀調控能力。加強農產品數量安全智能分析與監督預警,健全中央、地方、企業三級農產品收儲體系。加大現代智能分析系統建設,健全以糧食為主的主要農產品收儲體系,形成流通順暢、倉儲設施配套完善、應急供應體系健全、產品質量可控、監測預警及時有效的調控保障體系。積極利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有效調劑和補充我區短缺食物供應,特別是做好優質小麥、季節性蔬菜、水果等短缺農產品的適量調入,與調出區域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確保全區短缺農產品的市場需求。

  (二)構建標準健全、體系完備、監管到位的食品質量保障體系。

  1.強化食品質量管理。建立最嚴格、覆蓋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以《食品安全法》、《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為依據,不斷加強和完善食品安全科學管理,充實和加強自治區食品安全委員會,整合監管資源,對食品生產、流通、消費三個環節實施全過程無縫隙統一監管。健全各類食品標準。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部門制定頒發的各類食品標準,積極探索并結合我區實際,制定一批地方標準,到2020年,基本實現主要食品生產加工都有技術標準和規范。建立健全食品污染物監測和危害風險監測評估體系,為食品監管提供科學依據。落實屬地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制,規范食品生產、加工、銷售行為。建立健全政府負總責、部門分工負責、企業是第一責任人的食品安全管理體制。

  2.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

  ——大力推進食物原料標準化建設。以12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依托,集中創建和完善120個萬畝優質糧油高產標準化示范基地;加快建設以設施農業、供港蔬菜、釀酒葡萄、枸杞為主的園藝作物標準化園區140個;每年創建5個國家級和40個自治區級肉牛、肉羊、奶牛和家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建成30萬畝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池塘;10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以及20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促進我區農業標準化水平大幅提升。

  ——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強化農業投入品生產許可,嚴把生產許可準入條件。組織開展“投入品定性清除行動”,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監測抽查制度,嚴控隱性添加行為,嚴格實施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質量安全管理規范。強化部門聯動和信息共享,建立假劣農資聯查聯辦機制,強化大案要案查處曝光力度,震懾違法犯罪行為。

  ——加強產地準出和追溯管理。通過“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登記、生產自查、委托檢驗等措施,把好產地準出質量安全關。指導和督促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從事農產品收購的單位和個人,依法對農產品進行包裝分級,做好與市場準入的有效銜接,實現農產品合格上市和順暢流通。建立覆蓋各層級的農產品質量追溯公共信息平臺,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啟動創建一批追溯示范基地(企業、合作社)和產品,以點帶面,逐步實現農產品生產、收購、貯藏、運輸全過程可追溯。

  ——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創建活動。在投入品控制能力、標準化生產能力、質量追溯和質量監測能力比較強的“菜籃子”主產區,選擇有條件的縣(區)進行試點。在創建過程中,認真做好規劃布局、推薦把關等工作,強化政策扶持和業務指導,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力爭到2020年基本覆蓋“菜籃子”產品主產縣,提升監管能力,落實監管責任,保障質量安全。

  3.強化食品企業誠信經營意識。深入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核心價值觀和“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開展誠信經營企業示范創建活動,在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行業中建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評價指導體系和考核制度。完善食品企業信用分類監督和失誠懲罰制度,把誠信記錄與企業融資、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等政策掛鉤,加大失誠成本。規范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推進小作坊集中區建設,實施實名登記制、證明等級制、標牌公示制和信用分類公示制等監管制度。

  4.加強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共享與公共管理體系,完善食品安全快速反應和應急體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寧夏回族自治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能力建設,健全和完善集監測、預警、報告、處置、保障為一體的寧夏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體系。加大食品安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輿論監督和引導。

  (三)構建定期監測、分類指導、引導消費的居民營養改善體系。

  1.提高營養監測能力。結合國家營養監測項目,擴大省級監測點,建立具有寧夏代表性的居民營養監測點,制定寧夏居民營養狀況的監測方案,建立健全居民食物與營養監測管理制度,加強監測和信息分析。

  2.實施必要營養干預。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特別是對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學生進行營養評估和干預,重視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攝入過多等問題。

  3.開展科學飲食教育。根據監測結果,結合寧夏地方的飲食習慣,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養教育,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

  三、發展重點

  (一)重點產品。

  1.優質食用農產品。

  ——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按照“三覆蓋、五統一”(良種覆蓋、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專控防治達到100%,統一品種、統一播種、統一水肥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作業)的要求,全面推廣糧食標準化生產。突出優質水稻生產,擴大標準化稻蟹生態種養,增加有機大米生產規模,提升“米袋子”質量。重點推進肉牛、肉羊、奶牛、家禽、蔬菜瓜果和水產標準化生產,集中創建一批標準化養殖園區、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場和蔬菜瓜果標準化園藝場,提升“菜籃子”產品質量。圍繞自治區13個特色優勢產業,對現有農業地方標準重新進行整理,加快跟進配套制定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支持和鼓勵市、縣(區)兩級農業部門制定符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的操作手冊和明白卡(明白紙),使我區農業生產活動做到有標可循。通過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區)建設,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一批產業示范村、示范鄉、示范縣,從根本上提高我區農產品質量。

  ——開展“三品一標”品牌提升行動。積極推進農產品品牌帶動戰略,以品牌促發展,以發展促增收,通過一系列扶持引導政策,圍繞13個特色優勢產業,狠抓品牌培育。充分利用寧夏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因地制宜發展有機食品,做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認定。積極推進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促進我區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培育更多的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以及地理標志產品。狠抓認證后監管,維護我區“三品一標”農產品市場公信力和公眾美譽度。

  ——積極培育地方和民族特色農產品品牌。主打“清真品牌”、“綠色品牌”、“寧夏特色品牌”,培育“寧夏大米”、“中寧枸杞”、“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和“中衛硒砂瓜”等一大批具有寧夏特色和地理標識的“寧字號”農產品。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監測評價制度,集中力量對農產品主產區、城市郊區、工礦企業周邊等重點地區農產品產地環境進行定位監測。在此基礎上,加快推進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分級和功能區劃,以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為抓手,扎實推進農產品產地安全生產區域劃分。根據農產品產地安全狀況,科學確定適宜生產的農產品品種,及時調整種植、養殖結構和區域布局。針對農產品產地安全水平,依法依規、有計劃、分步驟地劃定食用農產品適宜生產區和禁止生產區。

  2.方便營養加工食品。推動餐飲行業標準化生產,建立寧夏餐飲產業標準化體系,加快制定寧夏清真名菜名小吃標準,引導經典清真名菜名小吃實現配方標準化、加工工廠化、生產批量化。實施寧夏清真餐飲“三名工程”(名師、名店、名企),鼓勵餐飲企業連鎖化、網絡化、集團化發展,引導企業加強營養早餐及快餐食品生產、配送、銷售體系建設,推進主食工業化、規模化發展。

  3.奶類食品。大力推進奶源基地建設,加快存欄100萬頭引黃灌區苜蓿—奶牛集約化生產示范區建設,重點實施奶牛良種化、奶牛“出戶入場”和奶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提升奶牛產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強化奶業市場監管,健全和完善生鮮奶和乳制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和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建設,開展鮮乳生產、收貯、運輸、加工、銷售全過程監督檢驗。強化飼草料質量安全監督,建立飼料質量和奶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確保乳品質量安全。加強奶業各環節有效銜接,推進現代奶業發展。

  4.大豆食品。開展傳統大豆制品的工藝改造,不斷提高大豆制品加工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支持研發新型大豆食品,豐富大豆食品品種,積極推進和完善大豆制品加工集中區建設,改善豆制品生產衛生和環境條件,推進大豆制品規模化生產和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的不斷提升。

  (二)重點區域。

  1.中南部貧困地區。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扶貧規劃,著力推進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戰略,切實打好35萬生態移民和65萬貧困人口就地脫貧攻堅兩場硬仗。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模式,創新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全力實施“四到”(基礎設施到村、產業開發到戶、培訓轉移到人、幫扶責任到單位)扶貧工程,營造政府主導,全社會積極參與的良好扶貧氛圍。到2020年,實現中南部貧困農村人口年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區平均水平,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0萬人以上,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逐步提高貧困地區居民的食物消費水平,采取多種有效的營養干預措施,實現貧困人口食物與營養的基本保障和逐步改善。

  2.農村地區。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加快實現城鄉統籌。加快產城融合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到2020年,農民食物和營養保障水平進一提高。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引導大型農家店向超市業態發展,形成以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到2020年,農家店覆蓋全區100%的鄉鎮和90%的行政村,方便農村居民購買食物。

  3.生態移民安置區。統籌生態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落實移民“搬得出、穩得住、管得好、能致富”的目標,加大產業開發,重點扶持發展設施農業、特色養殖,加大農業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做好勞務輸出和創業就業,千方百計增加移民收入。到2020年,移民人均收入達到或接近安置區農民中等收入水平,更好地保障移民食物和營養需求。

  (三)重點人群。

  1.孕產婦與嬰幼兒。開展孕產婦與嬰幼兒營養咨詢工作。在各級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營養咨詢門診,為孕前、孕產期和哺乳期婦女等重點人群提供針對性的營養指導,合理補充營養素,預防和治療孕產婦貧血等疾病,減少低出生體重和巨大兒的發生。實施營養補助行動計劃。改善低收入人群孕婦、哺乳婦女和營養不良幼兒膳食中鈣、鐵、鋅和維生素A攝入不足的狀況。落實嬰幼兒喂養策略。強化愛嬰醫院管理,促進母乳喂養。開展科學喂養與營養素補充指導,促進合理添加輔食,預防和治療營養不良、貧血、肥胖等兒童營養性疾病。指導農村地區6個月齡至24個月齡嬰幼兒家長科學進行嬰幼兒輔食喂養與營養補充。加強母乳代用品和嬰幼兒食品質量監管。各級食品藥監、工商、質監等部門各負其責,加大處罰力度,杜絕監管盲區,保證母乳代用品和嬰幼兒食品質量安全。

  2.兒童青少年。重點加強貧困地區兒童營養和健康干預。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著力降低農村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消瘦、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強化城鎮兒童青少年營養和健康教育。

  3.老年人。鼓勵食品企業研究開發適合老年人身體健康需要的食物產品,重點發展營養強化食物和低鹽、低脂食物。開展老年人群營養狀況抽樣調查。了解當前我區不同地區、回漢族之間老年人營養狀況,提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老年人群健康膳食引導指南。做好老年人合理營養知識宣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加強科學膳食個體化指導,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四、政策與措施

  (一)全面普及膳食營養和健康知識。加強對居民食物與營養的科學指導,提高全民營養意識,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樹立科學飲食理念。在全國公眾“營養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日” 等活動期間組織宣傳活動。開展食物與營養知識進村(社區)入戶活動,加強營養和健康教育。定期在商場、超市、車站、機場等人流集中地發放適宜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發揮媒體對食物與營養知識公益宣傳的主渠道作用,增強營養知識傳播的科學性。在寧夏公共頻道、公共交通頻道等媒體開設營養與健康欄目,每周定期播出科學營養健康知識節目。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社會風尚。

  (二)加強食物生產與供給。全面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藍子”市縣(區)長負責制,強化自治區、市、縣三級政府的食物安全責任。通過政府引導,社會、企業共同參與,保障食物與營養事業的投入逐年增加。加大對食用農產品生產的支持力度,保護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加大對食物加工、流通領域的扶持力度,鼓勵主產區發展食物加工業。支持銀川市等城市發展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設,發展共同配送、統一配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有效治理農業環境污染。加快推進農村畜禽養殖區污糞統一收集、集中處理;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覆蓋面,控制化肥使用量,強化農藥使用管理和農膜回收利用。支持我區企業到周邊國家開展互利共贏的農產品生產和進出口合作。

  (三)加大營養監測與干預。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每五年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一輪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工作,進行食物消費調查,定期發布全區居民食物消費與營養健康狀況報告,引導居民改善食物與營養狀況。開展貧困地區、回族集中區、移民區兒童營養改善計劃,提高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就餐設施環境質量,減少貧困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率。建立健全營養學會(協會)等群團組織,培訓壯大營養專業人員隊伍,在醫療機構、大中專院校和寄宿制初中、高中設置專(兼)職營養師及配置營養餐。

  (四)加快食物與營養科技創新。針對食物、營養和健康領域的重大需求,引導企業加大食物與營養科技投入,加強對食物與營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研究。加強對新食物資源開發和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技術的研究,在科技創新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加強食品安全監測預警技術研究,促進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在國家統一部署下,結合我區實際,深入研究寧夏地方特色食物、營養和健康的關系,及時修訂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標準。圍繞特色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大高值化加工技術研發,建立清真特色深加工產品健康安全技術標準,提高綜合加工技術水平,實現全產業鏈增值。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土壤、灌溉用水、大氣進行動態監測,并納入產品質量溯源體系。

  (五)加大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繼續實施“百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規劃”、“菜籃子”等工程,支持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食物與營養健康知識普及和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營養干預和促進事業

  (六)加強組織領導和咨詢指導。建立由自治區農牧廳、衛生計生委牽頭,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科技廳、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商務廳、林業廳、環境保護廳、食品藥監局、糧食局等部門參加的協調機制,落實自治區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劃。適時組建自治區食物與營養咨詢專家小組,在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的指導下,及時向自治區人民政府提供咨詢意見。



 
地區: 寧夏
標簽: 營養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