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中山市農業農村局關于印發《中山市推動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2024-04-16 862
核心提示: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堅持制造業當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奮力打造新時代中山現代產業集群“十大艦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制定本行動方案。

火炬開發區管委會,翠亨新區管委會,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市各有關單位:

《中山市推動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業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我局反映。

中山市農業農村局

2024年4月8日

(聯系人及電話:洪芮,88231292)

中山市推動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堅持制造業當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奮力打造新時代中山現代產業集群“十大艦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發展思路

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以唱響“中山美食”為發展理念,以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現代農業產業新體系為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協調發展的一二三產業融合機制,全面提升“研發、生產、加工、制造、流通、服務”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價值,進一步滿足社會消費升級需求,推動我市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26年,我市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規模與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力爭實現以下目標:

(一)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全市形成花木、脆肉鯇、生魚、臘味等農業產業集群,預制菜、中央廚房、即食食品、速凍快消食品等新業態新模式規模初現。力爭到2026年,在全市打造十大農業產業發展平臺,現代農業與食品集群總產值力爭達380億元,其中食品工業總產值力爭達到230億元。

(二)主體實力持續提升。培育一批特色優勢農業與食品經營主體,力爭到2026年,培育高素質農民300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20家,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5家,規模以上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超110家,銷售收入超十億元的農業及食品龍頭企業3-5家,1億元以上企業35家。

(三)開放合作全面深化。集群內部呈現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的態勢,“中山美食”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產業開放合作水平進一步提高,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農業與食品全產業鏈體系;與其他地市的對接合作進一步深化,建成一批高質量“農業企業+異地基地”產業載體。

三、重點發展領域

(一)調味品。鞏固醬油產業優勢地位,保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推動企業從“量增”轉入“質升”,加快研發復合型和功能型產品,開發無添加、低鹽和有機等健康產品。

(二)臘味。持續推動廣式臘味產量保持全國第一,加強品牌宣傳和保護,支持企業以健康安全為重點,開發文化內涵豐富、中山元素突出、附加值高的多元化特色風味產品。

(三)預制菜。發揮中山農業優勢和美食優勢,大力推進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菜系轉化開發為預制菜,加快發展速凍快消產品,支持研發功能性預制菜(藥膳)等產品研發。

(四)水產。大力發展脆肉鯇、生魚、河鲀、脆肉羅非魚等中山特色優勢養殖產業,支持食品加工企業通過技術改良、品質提升、產品創新,開發水產品功能食品和風味食品。

(五)烘焙食品。引導企業把“減糖”“減油”等現代化健康理念融入傳統烘焙、糕點食品產品中,支持企業不斷拓展產品品類、持續優化生產工藝,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和促銷活動,不斷提升中山烘焙食品知名度。

(六)食用油。以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等為重點,引導企業以安全為基本要求,向“優質、營養、健康、方便”方向發展。鼓勵重點企業布局建設大型加工基地,開展技術改造升級,采用先進物理壓榨工藝和精煉技術。

(七)花木。根據區域優勢、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大力發展盆景、觀賞苗木、工程苗木等優勢產業,開展育種資源收集,培育創新品種,開展栽培技術推廣應用。

(八)特色水果。大力發展菠蘿、火龍果、香蕉、番石榴、龍眼等中山特色水果產業,加強水果產地商品化處理技術及裝備研發,建全冷鏈物流設施,發展水果精深加工。

四、重點任務

(一)民生穩產保供工程。大力推進高標準糧食生產基地建設,深入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支持新建或改造完善一批糧食倉儲物流和應急保障設施。推動生豬、家禽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屠宰場,促進畜禽養殖屠宰工廠化、園區化、產業化發展。實施水產種業提升工程,推進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建設。統籌整合供銷系統農產品生產服務、冷鏈物流、銷售渠道等優勢資源,打造放心農產品直供配送網絡。(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國資委、市供銷社、市商務局、各相關鎮街)

(二)集群平臺構筑工程。按照“點”上強龍頭、“線”上延鏈條、“面”上聚生態的原則,引導各鎮街發揮區域優勢和特色產業優勢,連線連片打造水產、花木、水果、農產品冷鏈物流等農業優勢產業區(帶),打造十大農業產業發展平臺,鞏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成果,促進產業區(帶)、產業平臺、產業強鎮和產業園融合,發揮政策疊加優勢,形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支持飲料、調味品、烘焙食品、臘味、休閑食品、糧油加工、農副食品加工等專業集聚區和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相關鎮街)

(三)龍頭企業培育工程。持續開展經營主體分類培育,打造高質量企業梯隊。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立足農業產業集群布局,整合資源要素,在規模化基地建設、種養及加工設施設備升級改造、冷鏈物流等環節謀劃建設一批農業產業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在智慧農業、精深加工、現代種業、食品裝備、一二三產業融合等領域引進大型企業。支持食品企業在異地規模發展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總部型”企業,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鼓勵企業通過供應鏈協同、產業聯盟等合作模式,構建農業與食品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投資促進局、各相關鎮街)

(四)產業結構優化工程。圍繞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改造方向,支持食品企業開展產品換代、生產換線、綠色制造等技術升級改造。引導中山特色食品與文化旅游相結合,增加產品附加值。支持食品企業與科研機構、藥品企業開展合作,探索開發推廣藥食同源品種。鼓勵企業針對中高端消費需求,生產科技含量高、文化內涵豐富、中山元素突出的新型特色食品飲料。挖掘新興食品飲料領域潛力,發展即食食品、定制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局、市科技局、各相關鎮街)

(五)科技創新驅動工程。強化農業及食品加工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企業積極創建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采用企業進高校、專家進集群、校企云對接、建立工作站、建設科技小院等形式,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多方面深度合作。通過政企合作、企業聯建、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等模式,探索建設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集成創業孵化培育、制定標準、檢驗檢測、交易中介、知識產權運營和保護等服務功能,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相關鎮街)

(六)數字產業提質工程。實施“百千萬工程”數字鄉村行動,大力發展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推進中山市數字農業農村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構建農業農村數字服務體系,提升農業農村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平。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鼓勵企業與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對接合作,加強數據挖掘運用,培育一批智能化示范工廠、示范車間。推進智慧監管一體化平臺建設,完善農產品品質分級評價、風險監測、防控預警、精準監管、應急指揮、大數據服務等功能體系建設。(市農業農村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相關鎮街)

(七)品牌形象提升工程。實施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位一體”的品牌戰略,創建中山農產品區域品牌,打造中山農產品“兩標兩碼”標準,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溯源體系建設,鼓勵企業培優品種、提升品質、打造品牌,著力塑造“中山美食、口碑優良、安全放心”的整體形象。廣泛借助跨境電商、直播帶貨、融媒體等資源,持續加大宣傳力度,創新推廣數字化農產品營銷新業態新模式。鼓勵企業參加國內外高端展會、博覽會,打造網絡“爆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相關鎮街)

(八)綠色安全保障工程。加強綠色農業科技創新,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耕地質量提升、病蟲害統防統治、動物疫病防控等項目實施。強化食品安全標準指引,鼓勵行業組織、科研院所、食品骨干企業等牽頭制訂高于強制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壓實食品安全企業主體責任。強化市場監管和標準體系建設,構建完善“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流程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數字化、信息化的生產監測系統,落實風險控制、安全追溯等制度。(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衛生健康局、各相關鎮街)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組織領導機制。按照市委、市政府對十大艦隊產業集群的工作部署,由市領導牽頭,建立行業主管部門抓總、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推進機制。建立各有關部門分工協作機制,立足職能、密切配合,形成推動集群發展的強大合力。各鎮街要統籌整合資源,進一步調整優化集群發展布局,探索區域協同、聯動發展機制。(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局、各相關鎮街)

(二)建立健全政策體系。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及省級各項優惠政策,制定出臺資金扶持措施、操作規程及申報指南等系列配套政策,推動政策落地見效。對于重大項目實施一事一議原則。進一步增強各鎮街發展現代農業和食品的主體責任意識,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創新支持方式。(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各相關鎮街)

(三)強化財政金融支撐。綜合運用信貸、債券、基金、保險等各類金融工具,構建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協同參與的多層次資金保障投入體系。創優融資環境,支持金融、保險、征信、擔保等機構為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授信管理、農業保險等金融服務,加大多種投融資模式探索力度。(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農業農村局)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鼓勵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與產業精準對接,與相關企業合作開展精準培養,探索“訂單式”、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實施“廣東技工”“粵菜師傅”“高素質農民”“鄉村工匠”等工程,鼓勵行業從業人員提升專業技能,完善職稱評定和薪酬制度體系。(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教育體育局、市財政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




 
地區: 廣東 中山市
標簽: 食品產業 農業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