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直有關單位:
糧食是安天下的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為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穩定我省糧食生產,經省政府研究,現將2013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1830萬畝的指導性計劃分解下達(見附件),并提出如下意見,請認真抓好落實。
一、完善糧食生產責任制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穩定發展,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強化行政推動,把糧食生產任務分解落實到鄉、到村、到戶,采取強有力措施,確保全年1830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的完成,并努力提高糧食單產,提高糧食優質率。要建立下管一級的糧食生產責任考核制度,年底省政府將通報指導性計劃完成情況,對計劃完成好的縣(市、區)給予獎勵。
二、強化惠農政策落實
各級政府要落實《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發展糧食生產加強糧食安全工作的意見》(閩政〔2012〕34號)文件精神,強化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水稻種植(種子)保險、種糧大戶補貼、再生稻催芽肥補貼、訂單糧食收購直補等各項扶糧惠農政策的落實,對種糧大戶和糧食專業合作組織要給予資金扶持上的傾斜,促進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要加大惠農扶糧政策的監管力度,確保各項補貼資金兌付到農民手中。
三、大力推進糧食高產創建
各地要在總結高產創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組織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在更大范圍推廣成熟技術模式,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在糧食主產區建立100個以上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推進整建制高產創建試點。通過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集成技術、集約資源、集合力量,促進糧食生產向規?;?、良種化、機械化、組織化方向發展。積極扶持和引導種糧大戶和農民合作社參與糧食高產創建,促進高產創建向更高層次發展,帶動全省糧食單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四、推廣關鍵增產技術
要把推進水稻集中育秧作為改進水稻生產方式,解決農村勞動力嚴重短缺的關鍵舉措,進一步完善“行政推動、市場帶動、補貼促動”運行機制,擴大集中育秧和機插秧規模。各地要建立一批水稻集中育秧示范片,重點突破機插秧育秧技術,大力發展機插秧,提升水稻機械化插秧水平。在再生稻主產區篩選一批生育期短、萌芽率高、適合再生稻頭季機收的雜交水稻品種,建設一批再生稻頭季稻機收示范片。在閩東南沿海早稻區,利用夏季稻田閑置期,建立一批千畝連片適宜機收的早稻—再生稻示范片。加大超級稻、機插秧、脫毒種薯、馬鈴薯稻草包芯、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關鍵增產技術推廣,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提高關鍵增產技術進村入戶率。
五、創新新型農業組織體系
按照“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和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引導耕地使用權有序流轉,推進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各地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安排種糧大戶獎勵資金,對承包耕地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給予每畝30元以上的獎勵。要采取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優先扶持一批糧食生產合作社,實行訂單生產,形成產銷一體化新型經營方式,重點培育農機作業、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專業化服務組織,鼓勵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
六、著力提升服務水平
各地要切實加強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提高縣鄉農技推廣機構設施裝備水平,提升服務能力。創新農技推廣運行機制,動員和組織農技干部深入生產一線,辦好高產示范片,種好高產展示田,推廣先進適用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農機具。構建“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分工協作、高效運轉”的技術服務機制,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加強肥料、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調劑,保障農資供應,強化農資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等坑農害農行為。
七、抓好防災減災工作
各地要因地制宜建立防災減災預案和應急響應制度,強化氣象、農業、水利等部門的協作,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加強分類指導,提出有效應對措施,做到預警要早、反應要快、措施要實、指導到位。按照主動避災、科學抗災、及時救災的要求,及時提出防災減災措施,科學指導農民科學抗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在加強指導農民科學防控病蟲害的同時,加強對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的技術和物資扶持,擴大統防統治規模,提高防治效果,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附件:2013年糧食生產指導性計劃分解表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3年2月20日
附件
2013年糧食生產指導性計劃分解表
設區市 | 面積(萬畝) |
全省合計 | 1830 |
福州市 | 160.0 |
平潭綜合實驗區 | 7.5 |
廈門市 | 11.0 |
莆田市 | 78.0 |
三明市 | 320.5 |
泉州市 | 228.5 |
漳州市 | 176.0 |
南平市 | 373.5 |
龍巖市 | 271.5 |
寧德市 | 2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