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山東省中醫藥發展“十四五” 規劃的通知

   2021-09-06 769
核心提示:以中醫藥“五個高地”建設為抓手,到2025年,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特色優勢進一步彰顯。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進一步強化,產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優化,居民健康水平的中醫藥貢獻度進一步提升。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中醫藥強省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高等院校:

《山東省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

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1年8月31日

(信息公開形式:主動公開)

山東省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

山東省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是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山東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結合全省中醫藥發展實際編制,主要闡述全省中醫藥未來五年的發展戰略、奮斗目標、主要任務和重要舉措。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全省中醫藥系統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統籌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協調發展,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管理體制實施重大改革。中醫藥工作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內容,成立了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省長任第一副組長的省促進中醫藥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省衛生健康委主任擔任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省衛生健康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擔任副局長,中醫藥處室由1個增至5個。市縣兩級均參照省級健全了管理機構,中醫藥科(處)室數量分別增加180%、118%。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召開了全省中醫藥大會,制定了《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動出臺了《山東省中醫藥條例》,簽署了《山東省人民政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推進山東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印發了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山東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加強醫療保障支持中醫藥發展、促進山東省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等若干文件和措施。省自然科學基金專設中醫藥聯合基金,中醫優勢病種收費方式改革被新華社稱為“中國式”醫改的“山東中醫樣本”。全面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顯著。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關口前移、早期介入、全程參與,第一時間成立省級中醫藥會診專家組,中醫藥群防群控有效推進,參與救治確診病例832例,參與治療率達98.1%,累計提供中藥預防湯劑183萬劑,遴選審批7個中藥制劑全省調劑使用。選派10批次185名中醫醫護人員支援湖北疫情防控。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創建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4個、重點專科73個,省級中醫專科專病診療中心10個,投入1.5億元實施11個病種的中西醫協同攻關。全省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5605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73736張,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達到5.26萬人,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137.70%、30.55%、68.44%。中醫總診療人次達到6244.27萬人,中醫類醫院出院人數191.4萬人,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33.44%、14.75%。99%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79%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人才隊伍日益壯大。強化師承、突出經典、注重臨床,山東中醫藥大學創新開辦扁鵲班、華佗班、倉公班,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著力培養技術技能型中醫藥特色人才。實施“三經傳承”戰略,加強西醫學習中醫培訓。新增國醫大師1人、全國名中醫3人、岐黃學者4人、泰山學者攀登計劃專家1人,獲評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人。建設傳承基地10個、傳承工作室216個,培養傳承人才5000余名、西學中骨干1.5萬余名。科技創新成效明顯。獲批教育部中醫經典理論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38個、重點研究室6個、重點實驗室13個、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4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文化建設成果豐碩。建設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國家級基地4個、省級基地26個,舉辦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儒學與中醫藥文化論壇,連續舉辦四屆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儒醫高峰論壇。建設2個海外中醫藥中心、1個國際合作基地和1個國家中醫藥服務貿易出口基地。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設置中醫藥產業發展處。全省中藥材資源達1537種,種植品種達110種,種植面積385萬畝,均占全國10%以上,其中,金銀花、丹參、西洋參、銀杏、山楂等單品種的產值、產量占全國70%以上。規模以上中藥工業企業88家,主營業務收入318億元,5家企業入圍全國中藥工業企業百強,中獸藥總產值占全國25%,位居全國第一。

(二)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健康處于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我省進入由中醫藥大省向強省跨越的關鍵時期。

天時: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發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升為國家戰略。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就中醫藥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為新時代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地利:我省中醫藥歷史積淀深厚,名家輩出,是扁鵲故里,是儒醫文化、針砭、湯液發源地,在中醫藥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時,我省中醫藥資源稟賦豐沛,潛力巨大,實現高質量發展蘊含的動能充沛。省委統籌“全面開創、走在前列”的要求,高層次謀劃、高規格部署、高標準推進中醫藥工作,一系列改革舉措成效顯著,確立了我省中醫藥治理模式全國領先地位。

人和:我省中醫藥群眾基礎好,中醫藥健康素養水平較高。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讓人民群眾更加深刻地認識中醫、更加堅定地相信中醫、更加自信地使用中醫。

面對難得重大機遇的同時,我省中醫藥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制約了中醫藥事業發展。從內部看,中醫藥系統思想不夠解放,觀念還需更新,開放融合欠缺,中醫藥自信不足;對中醫藥規律的認識不一致,沒有建立以療效為核心的發展機制;傳承精華精度不夠,守正創新動力不足,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匱乏。從外部看,中西醫并重方針沒有完全落實到位,中西醫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以西律中現象仍然存在,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尚未建立;中醫藥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適應度不夠、融入度不足、貢獻度不高,在推動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和健康山東建設中缺乏應有的影響力。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療效、更加注重質量、更加注重融合、更加注重生態,以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為引領,以建設中醫藥強省為主線,以人民滿意為目標,努力實現從中醫藥大省向強省跨越,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做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加強黨對中醫藥工作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增強做好中醫藥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堅持人民至上。把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中醫藥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扎根人民的初心使命,讓發展成果惠及人民。

堅持傳承創新。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技術自信、療效自信,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堅持與時俱進、開放包容、集聚英才,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

堅持中西并重。全面落實中西醫并重的方針,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促進中西醫互學互鑒,匯聚創新,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努力構建具有山東特點的醫療衛生健康體系。

堅持深化改革。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強化改革的系統集成,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模式、服務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發展的評價體系、標準體系,推動中醫藥特色發展、內涵發展、轉型發展、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

(三)基本方法

更加注重預防。強化“治未病”思維的應用,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找準敏感點,積極主動地研究部署中醫藥工作,增強工作的預見性、針對性、有效性。強化早期干預和醫防協同,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特色優勢,推動“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促進為中心”轉變。

更加注重療效。強化“療效為本”的硬道理,將尊崇療效作為衡量中醫藥全部工作的金標準,抓住“療效”這個核心,聚焦影響人民健康的主要問題,補齊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短板弱項,把“療效”寫進群眾的心坎里。

更加注重質量。把質量作為中醫藥工作的生命線,強化“安全第一”的意識,守住安全發展的底線和紅線。落實政策集成,建立健全質量保障機制、監督保障機制,提高品質、樹立品牌,加快提高中醫藥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

更加注重融合。強化服務大局、協調聯動的能力,將中醫藥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衛生健康工作全局,讓中醫藥成為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促進中醫和中藥、事業和產業、中醫藥和西醫藥融合發展,實現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更加注重生態。強化黨委政府領導、管理和發展責任,加強對中醫藥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會支持中醫藥發展的強大合力,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培植豐厚土壤。

(四)主要目標

以中醫藥“五個高地”建設為抓手,到2025年,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特色優勢進一步彰顯。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進一步強化,產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優化,居民健康水平的中醫藥貢獻度進一步提升。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中醫藥強省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具體目標是:

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建立以省級中醫醫療機構為龍頭、市縣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類別醫療機構中醫藥科室為骨干、基層醫療機構為基礎的服務體系,建設齊魯中醫藥優勢專科集群,健全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西醫協同機制,促進中西醫融合發展,爭創國家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和專科診療中心,布局3-5個省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實現“五個全覆蓋”,即:縣域政府辦中醫醫院全覆蓋,政府辦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康復科全覆蓋,政府辦中醫醫院“互聯網+醫療健康”惠民便民服務平臺全覆蓋,公立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傳染病醫院中醫類臨床科室全覆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全覆蓋。

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促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發展環境更加優化,現代中醫醫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中醫藥信息化程度和服務效能顯著提升,行業管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科學化水平持續提升。

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培養10名中醫藥學術領軍人物、100名中醫藥學科帶頭人,新增省級名老中醫、省級名中醫100人以上,入選一批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中醫藥教育改革持續推進,人才成長途徑不斷優化,人才梯隊結構更加合理,青年人才培養凸顯規模,基層人才儲備顯著增強,后發優勢明顯。

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建設一批科技創新、臨床提升和人才培養的中醫藥高水平平臺,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圍繞中醫藥重大核心問題和關鍵技術實施15項重點項目,開展協同攻關,產出原創性、突破性成果。

文化實力進一步增強。深入挖掘整理傳統中醫藥文化資源,建成山東省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達到50家以上,建立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機制,中醫藥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我省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達到25%以上。

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快。中醫藥產業規模明顯擴大,總產值突破700億元。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450萬畝左右,建設10個左右道地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形成五大優勢產區。規模以上中藥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60億元,形成3-5個中醫藥產業集群。“中醫藥+”新業態快速發展,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專欄1 主要發展指標
指標類別 具體指標 2020年實際值 2025年預期值 屬性
中醫藥健康資源 中醫類醫療機構數(個) 5605 7182 預期性
中醫類醫院數(個) 374 402 預期性
縣(市)政府辦中醫醫療機構覆蓋率(%) 93.59 100 預期性
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張) 0.62 0.85 預期性
每千人口衛生機構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0.52 0.62 預期性
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醫院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比例(%) 46.74 60 約束性
設置治未病科的二級及以上中醫類醫院比例(%) 77 95 預期性
設置康復(醫學)科的二級及以上中醫類醫院比例(%) 73.96 85 預期性
設置老年病科的二級及以上中醫類醫院比例(%) 54.2 80 預期性
公立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和傳染病醫院設置中醫類臨床科室比例(%) 綜合醫院:90.71 100 預期性
婦幼保健院:61.9傳染病醫院:54.5
公立綜合醫院中醫床位數(張) 3693 4600 預期性
設置中醫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比例(%) 91.26 100 預期性
中醫藥健康服務 中醫總診療人次(萬) 6244.27 7800.13     預期性
中醫總診療人次占比(%) 10.11 17.4 預期性
中醫類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萬) 4455.48 5570.96 預期性
中醫類醫院出院人數(萬) 191.4 257.47 預期性
中醫類醫院出院人數占醫院出院人數比重(%) 14.31 16.81 預期性
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率(%) 73.82 85 預期性
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 68.26 75 預期性
中藥產業 中藥材種植面積(萬畝) 385 450 預期性
中藥材種植養殖產值(億元) 200 230 預期性
中藥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億元) 318 360 預期性
中醫藥健康文化 我省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 21.66 25 預期性

三、勇于爭先,創建全國中醫藥示范高地

(一)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

落實《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省促進中醫藥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部署,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聚焦傳承創新發展引領、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示范、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三個目標任務,圍繞促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管理體制、人才培養、文化建設、醫保支持政策等環節,遵循規律,大膽創新,求突破見實效。因地制宜,遴選建設一批中醫藥綜合改革先行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促進中醫藥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單位〕

(二)打造中醫藥高地

1.醫療高地。爭創國家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專科診療中心和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建成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打造齊魯中醫藥優勢專科集群,分兩批建設12個專業不少于18個專科集群,形成一批服務一流的醫療平臺,打造全國專科建設“高峰”。〔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2.科研高地。爭創國家級中醫藥研究平臺,在創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在中醫藥重大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級科技獎勵等方面較“十三五”時期數量和質量有所增長,形成科研高地集聚效應。〔牽頭部門:省科技廳;參與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

3.人才高地。到2025年實現中醫藥領域院士零的突破,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等高層次人才有新的增長。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發展環境,打造中醫藥高層次人才集聚高地。山東中醫藥大學在“雙一流”創建中取得明顯突破。深化醫教協同、校企合作,建設中醫藥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4.產業高地。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業增加值在全國份額逐步上升,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道地藥材品牌。培育10家以中藥為主營業務收入的骨干企業,培育6家以上全國中藥工業百強企業、5家以上全國知名中獸藥企業。打造全國海洋中藥引領區,推動青島、煙臺、濰坊、威海和日照等市打造一批千億級海洋中藥產業集聚區。〔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畜牧局〕

5.文化高地。依托山東省中醫藥文化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中醫藥文化研究中心。以《中華醫藏》編纂工程為引領,建設世界一流的中醫藥典籍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以儒醫文化、扁鵲故里、針砭和湯液發源地為核心,打造中醫藥文化研究高地。〔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游廳〕

四、擔當作為,實施“六大工程”建設中醫藥強省

(一)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要著力提高中醫藥服務質量和水平,織密中醫藥服務網絡,堅持中西醫并重,增加優質中醫藥服務供給,加快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打造中醫藥醫療高地。

1.提升中醫藥服務體系品質。推進中醫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優化中醫藥資源配置規劃布局,強化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作為全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中心的引領作用,加強市級中醫醫院特色優勢建設,推進縣級中醫醫院標準化建設,全面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形成保障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

2.提升中醫藥特色醫療服務能力。加強中醫醫院臨床救治能力建設,推進省級中醫藥臨床重點專科提檔升級,建設一批縣域龍頭專科,深化中醫藥專科聯盟建設,打造齊魯中醫藥優勢專科集群。強化中醫醫院急診、重癥醫學等科室建設,建立全省中醫醫療機構急危重癥會診平臺,加快建立疑難重癥多學科診療體系。制定推廣50項中醫臨床優勢技術操作規范和100個優勢病種診療方案。〔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財政廳〕

3.提升預防保健和康復服務能力。實施國家中醫治未病健康項目,加強省市級治未病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建設,布局建設一批區域治未病中心,推進治未病服務體系建設。推廣50個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豐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鼓勵家庭醫生提供中醫治未病簽約服務。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項目,建立健全中醫藥康復服務體系,布局建設不少于10家省級中醫康復醫療中心,康復醫院設置傳統康復治療室,其他康復醫療機構、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綜合服務區普遍提供中醫藥康復服務。培養1000名中醫藥康復人才,制定推廣20項中醫藥特色康復方案和技術規范。政府辦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和康復科全覆蓋。〔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

4.提升中西醫協同發展能力。在政府辦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傳染病醫院和專科醫院,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將中西醫結合工作納入醫院評審和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推進中藥房標準化建設,強化臨床科室中醫醫師配備,加強科室內、科室間、醫院間和醫聯體內部中西醫協作和協同攻關,打造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旗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5.提升中醫藥公共衛生應急能力。不斷完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中西醫協同機制,強化指揮體系、預防體系和應急救治體系的建設和協同作用。研究推廣中醫藥抗疫有效經驗、方藥制劑,做好中醫藥疫情防控物資儲備、技術準備。優化中醫醫院感染防控體系和管理制度,規范感染性疾病科和發熱門診建設。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持續強化各級中醫應急醫療隊伍建設和能力培訓。〔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財政廳、省應急廳〕

專欄2 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項目
1.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加快建設千佛山院區、趵突泉院區、青島院區、長清大學城院區和山東省骨傷醫院。山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加快中西醫結合老年醫學中心和康復醫院建設,加快建設國家標準化房顫示范中心。山東省文登整骨醫院提檔升級,加強山東省骨傷研究院建設。
2.支持7家市級中醫醫院實施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項目。依托市級中醫醫院,布局建設3-5個省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培育30家中醫藥特色專科醫院。
3.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推廣中醫經典、中醫治未病、中醫外治、中醫康復、中醫護理“五個全科化”服務模式。
4.依托省級中醫醫院創建國家中醫康復中心,建設1家中醫藥特色三級康復醫院,布局一批省級中醫康復中心。
5.依托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加強國家中醫應急醫療隊伍建設,強化疫病防治隊員重大傳染病理論技術方法和現代醫學技術培訓。

(二)中醫藥科技創新工程

要著力取得一批中醫藥突破性的科技創新成果,圍繞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發揮政策集成先發優勢,協同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加快打造中醫藥科研高地。

1.構建“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管理體制。健全科技與中醫藥主管部門協同聯動的中醫藥科研規劃和管理機制,在省級科技研發、關鍵技術裝備等重大專項中提高中醫藥項目比例。深化科技攻關“揭榜制”、首席專家“組閣制”、項目經費“包干制”,加強高校、科研院所內部治理,賦予科技創新更大自主權。建立和完善中醫藥科技評價標準,在中醫藥科研項目立項、驗收、評獎等環節,遵循中醫藥規律,實行分類評價。〔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科技廳〕

2.建設高水平中醫藥科研平臺。推動科研院所、高校、醫療機構、企業科研力量優化設置和資源共享,加強中醫藥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平臺建設,著眼于解決重大、難治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中醫藥重大臨床問題和科學問題,建設一批國家級中醫藥研究平臺,力爭在中醫藥重大研發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鼓勵企業牽頭組建中醫藥創新聯合體。〔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畜牧局〕

3.強化中醫藥協同創新。深入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在疫病研究、中醫經典理論、海洋中藥、中藥炮制學、中藥活性單體成分發現、中醫藥重大裝備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聚焦中醫藥優勢病種,開展協同科研攻關,進行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研究,制定完善中醫臨床診療標準與技術規范。加快發展中醫藥“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發揮信息化對服務體系支撐作用。開展中醫藥健康產業技術研究。在高層次科技計劃中支持跨學科中醫藥研究項目,組建跨領域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科技廳、省大數據局〕

4.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構建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權益保障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鼓勵設立中醫藥創新和轉化投資基金,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互聯互通,支持中醫醫院、企業、科研機構、學校設立專業化技術轉化機構,加強協作、共享資源,實現科技成果供需雙方精準對接轉化。〔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畜牧局〕

專欄3 中醫藥科技創新項目
1.爭創省部共建中藥藥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醫藥經典理論與前沿技術交叉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教育部中醫藥經典理論重點實驗室建設。爭創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3-5個。
2.依托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爭創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
3.布局建設中醫藥交叉科學、中醫人工智能省級重點實驗室。
4.創建黃河流域耐鹽堿中藥省級重點實驗室、黃河流域耐鹽堿植物種子庫。
5.支持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建設青蒿素研究中心。
6.創建中醫藥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
7.爭創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1-2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
8.依托山東省中獸藥產業發展研究院等單位,建立省級中獸醫藥實驗室和工程中心。

(三)齊魯中醫藥名品工程

要著力推動中醫藥產業向更大規模、更優質量邁進。深入發掘山東中醫藥產業特色和優勢,打造一批知名品種品牌,促進中醫藥與養生保健、健康食品、農藥獸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力爭“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塑成優勢,五年建成高地”。

1.打造“齊魯道地藥材”品牌。發展齊魯道地藥材和特色藥材,支持、鼓勵各地創建國家中藥材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強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建立瀕危稀缺和道地品種野生撫育區。制(修)定20種道地藥材地方標準,建設10個左右大宗道地藥材標準化生產科技園和基地,推廣生態種植。建立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支持中藥材品種申報有機產品、綠色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建設齊魯道地藥材和特色藥材交易展示中心。〔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畜牧局、省藥監局〕

2.提升“齊魯中藥”品牌。鼓勵濟南、青島、臨沂、聊城、菏澤等市積極引進上下游產品和相關配套產業,培育形成中醫藥產業集群。做強一批發展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中醫藥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升中藥材、中藥飲片精深加工水平。支持企業研究開發中藥配方顆粒等新型中藥飲片。推進經典名方-醫療機構制劑-中藥新藥遞級轉化。加快現代中藥制劑研發、生產及應用,支持中藥新型給藥系統發展。支持海洋中藥及制劑研發,擴大我省海洋中藥規模和技術在全國的領先優勢。〔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藥監局〕

3.培育“齊魯養生”品牌。建立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非醫療)地方標準體系,將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知名品牌納入“好品山東”建設規劃。培育3-5家技術成熟、信譽良好的知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鼓勵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技術支持。推廣普及易于掌握的理療、推拿等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方法以及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中醫傳統運動項目。加快以中藥材為原材料的新材料研發和保健品、功能性化妝品等產品推廣應用。〔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市場監管局、省體育局〕

4.擦亮“齊魯藥膳”品牌。制定山東藥膳標準和目錄,選擇百味易于掌握、藥食同源的中藥材,遴選千種適合我省居民體質的藥膳,開展“百味千膳進萬家”活動。持續舉辦“藥膳大賽”,推動藥膳養生進家庭、進社區、進醫療康養機構、進景區飯店。到2025年,所有縣級以上中醫醫療機構營養餐廳全部開展藥膳服務。支持開發個性化藥膳食品,加快中醫養生食療產業發展。加強食療藥膳文化交流,擴大“齊魯藥膳”品牌影響力。〔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市場監管局〕

5.做精“齊魯中農獸藥”品牌。加快構建現代中醫農業服務新模式。大力開展新型中獸藥制劑、替抗減抗產品、滅草滅蟲劑及其產業關鍵技術的科研攻關。推動以中藥材為原料的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肥料等新產品的研發應用,開發10-15個臨床療效確切、質量可控、應用前景好的齊魯中農獸藥名牌產品,打造一批省級中藥農藥獸藥應用基地和綠色健康養殖基地。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建立中藥農藥獸藥技術研發中心(研究院)。積極引進、培養中農獸藥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建設學科配套、服務全產業鏈的人才隊伍。〔牽頭部門:省畜牧局;參與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

6.推廣“齊魯康養文旅”品牌。發展以中醫藥產品體驗和文化傳播為主題的康養旅游,打造康養文旅新地標。在鄉村開發一批集種植、觀光、采摘、拓展、度假、調理為一體的“本草拾趣園”和“岐黃養生谷”;在城市推出一批“藥膳街區”和“養生保健一條街”。遴選一批省級中醫藥文旅康養融合發展示范區、康養旅游示范基地,利用短視頻、電商平臺等新平臺、新渠道,推廣“齊魯康養旅游”品牌。〔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畜牧局〕

專欄4 齊魯中醫藥名品工程
1.道地藥材生態種植基地(園區)。建設省級種子種苗育繁推基地10個、道地藥材生態種植基地15個、藥用植物野生資源圃10個、種質資源庫1個、科技園區10個、標準化生產基地10個。
2.中醫藥優勢產業集群(領軍企業)。發揮濟南、青島、臨沂、聊城、菏澤等市中醫藥特色優勢,做強一批中醫藥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培育10家以中藥為主營業務收入的骨干企業,力爭6家以上中藥工業企業入圍全國百強。
3.海洋中藥。支持煙臺繼續舉辦海洋中藥論壇,積極籌備首屆東亞地區(中日韓)中醫藥高峰論壇。推動青島、煙臺、濰坊、威海和日照等市打造一批千億級海洋中藥產業集聚區。
4.“百味千膳進萬家”。培育15家藥膳街區或園區、100家社區藥膳食堂、200家特色藥膳店等美食文化體驗場所,推動藥膳養生進家庭、進社區、進醫療康養機構、進景區飯店。
5.“齊魯康養文旅”新地標。新增30個康養旅游(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培育200個中醫藥特色的康養旅游示范點,開發20個“本草拾趣園”“岐黃養生谷”,推出100種齊魯中醫藥元素文旅伴手禮。

 (四)中醫藥人才建設工程

要著力構建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人才引育體系,加快集聚中醫藥人才要素,強化中醫藥人才保障舉措,以人才隊伍建設的明顯成效強力支撐我省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中醫藥人才高地。

1.發揮醫學高等教育主力軍作用。強化優勢學科的學術引領作用,總結教改各類實驗班辦學經驗,強化培養中醫藥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更新教學內容,改善師資隊伍知識技能結構,引領高等中醫藥教育改革。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爭創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支持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設優質高等職業院校,試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培養“品優技高”中醫藥技術技能人才。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長效機制,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教育廳〕

2.中醫藥高層次人才提質擴容。實施高層次人才筑峰計劃,加大扶持力度,豐富資源配給,為中醫藥領域兩院院士、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等頂尖人才申評創造便利條件。持續做好中醫藥領域泰山學者、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齊魯衛生健康人才遴選培育工作,以領軍人物為核心,培育一批梯次合理、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富有活力的優秀團隊。實施特聘專家計劃,以院士、國醫大師等頂級人才和學科發展急需高端人才為主要聘用對象,拓展吸引匯聚人才渠道,更大力度引進各類緊缺人才。〔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3.梯次培育中醫藥骨干人才。依托齊魯衛生健康人才工程,培養管理、科研、教學、產業等方面的中醫藥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增加多層次師承教育項目,完善優化五級師承制度。加大中醫全科醫生培養力度,繼續實施“西醫學習中醫”人才計劃。加強公費醫學生、全科醫師培養。推進名中醫藥專家傳承體系建設,打造一批中醫藥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教育廳〕

4.優化中醫藥人才成長環境。堅持把會看病、看好病作為臨床醫師主要評價內容,把中醫醫學才能、醫德醫風作為主要評價標準,對臨床、教學、科研等方面中醫藥人才實行分類評價。鼓勵用人單位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對專業領域業績突出人員,大膽使用,破格聘用。適當放寬長期服務基層的中醫醫師職稱評審條件,各種表彰獎勵評優向基層一線和艱苦地區傾斜,引導中醫藥人才向基層流動。〔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專欄5 中醫藥人才建設項目
1.開展齊魯中醫學術流派項目。完成30個齊魯醫派中醫學術流派工作室和100項中醫藥特色技術遴選建設工作。
2.依托山東中醫藥大學建設山東省中醫經典教學研究中心。建設1-2個省級中醫經典教學團隊、1-3項省級以上中醫經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3.加快中醫經典高層次人才培養。開展“學術傳承生項目”,建設“山東中醫經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培養碩博士5-10名,本科傳承生100名。
4.實施西醫學習中醫“511”人才培養計劃。選拔培養50名主任醫師、100名副主任醫師及1000名主治醫師。

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傳承工程

要著力形成更具深度和廣度的中醫藥文化影響力,充分發掘我省深厚的中醫藥文化資源,加強中醫藥文化保護研究、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普及推廣、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推進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快打造中醫藥文化高地。

1.挖掘齊魯中醫藥文化資源。開展齊魯中醫藥歷史文化資源普查,系統闡釋齊魯中醫藥文化的歷史淵源、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價值觀念等。挖掘、研究、弘揚儒醫文化、扁鵲文化和針砭發源地文化,舉辦“尼山世界中醫藥論壇”“(濟南)扁鵲國際論壇”“泰山論灸高端論壇”和“針砭起源地大會”,擦亮“儒醫文化、扁鵲故里、針砭發源地”三張名片。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深入整理挖掘中醫藥特色理論、技術、療法、方藥,推進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推動《中華醫藏》編纂工作,建設一流中醫藥典籍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開展齊魯中醫藥老字號、老商號尋訪。〔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游廳〕

2.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陣地建設。加強中醫藥文獻、文物古跡保護,進一步加強山東省中醫藥博物館、山東省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建設,建設山東省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遴選建設一批融健康養生知識、養生保健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中醫藥文化體驗館。在基層中醫館、國醫堂、村衛生室、村(居)委會等群眾活動場所建設一批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推動中醫藥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建設中醫藥博物館。〔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游廳〕

3.深入開展中醫藥文化普及推廣。深入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校園、進家庭行動,組建以高等醫學院校師生、醫療機構中醫藥人員為主體的中醫藥文化科普隊伍,廣泛開展中醫藥文化和科普知識普及活動。推進中醫藥題材文藝創作和文創產品開發,推動中醫藥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鼓勵開展中醫藥專題文藝宣傳,制作推出一批中醫藥文化科普創意作品和中醫藥動漫、短視頻等新媒體作品,講好山東中醫藥故事。〔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游廳〕

4.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繼續加強中國-尼泊爾、中國-波蘭海外中醫藥中心和中醫外治國際合作基地建設,在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國際客廳打造中醫藥展示廳,開展多種形式的醫療、教育和培訓,積極推動相關機構建設中醫藥國際醫療部,吸引更多海外人員來魯醫療、康養。大力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打造山東中醫藥服務出口國際品牌。加強與港澳臺地區中醫藥交流合作,促進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教育廳、省委外辦〕

專欄6 中醫藥文化弘揚傳承項目
1.建設山東省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推進中醫藥學與文字學、史學、文物學等學科交叉,助力中醫藥文化傳承。
2.開展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陣地建設。國家、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分別增加至10個、50個,全省中醫藥文化建設示范單位達到200個以上,創建5個國家中醫藥文化體驗館。
3.創制中醫藥文化產品。拍攝制作10部以上中醫藥文化紀錄片、科教片、專題片,出版一批中醫藥文化研究成果,制作一批中醫藥文化創意產品。

(六)中醫藥生態建設工程

要著力構建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評價標準、監管機制和醫保支付方式,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有效提升中醫藥信息化建設水平。推動各方積極參與、踐行共建共享理念,在政策扶持、標準規范、科學評價、督促指導等方面,廣泛調動各方面資源力量,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培植豐厚土壤,加快構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良好生態。

1.健全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監管機制。完善中醫藥醫療、養生保健、產業等評價體系和管理規范。優化監管機制,配強各級中醫藥監督力量,開展中醫藥監督知識與能力培訓,強化一線執法人員中醫藥監督執法能力。健全與市場監管、藥監等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構建權責明確、透明高效的綜合監管機制。加強中醫藥服務全要素、全流程的監管,建設中藥材追溯體系,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市場監管局、省藥監局〕

2.完善中醫藥價格和醫保政策。動態調整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體現技術勞務價值。醫保總額控制指標向中醫醫療機構適當傾斜,對因重大政策調整、服務量增加等導致的醫藥費用增長,醫保基金給予合理補償。鞏固擴大中醫優勢病種收付費方式改革成效,探索實行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鼓勵設立日間診療中心,將符合規定的中醫診療費用參照門診慢性病或住院政策支付結算。支持保險公司、中醫藥機構合作開展健康管理服務,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中醫治未病等保險產品。〔牽頭部門:省醫保局;參與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山東銀保監局〕

3.提高中醫藥信息化建設水平。加快推進中醫藥數據標準化、模塊化,加強互聯互通、數據共享,為中醫醫療機構、研究中心、傳承發展中心、質控中心的醫療、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對積極參加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上云工程的中醫醫療機構,進一步給予政策支持。優化升級省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擴大基層中醫館聯通范圍,提升基層中醫藥信息化能力。以“智慧中醫藥服務”試點工作為契機,開展中醫藥惠民便民服務項目。〔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大數據局〕

專欄7 中醫藥生態建設項目
1.中醫藥監督知識與能力培訓項目。對衛生健康綜合監督人員開展中醫藥相關培訓,熟練掌握中醫藥相關知識和政策措施,能夠準確運用中醫藥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中醫藥相關監督執法活動,不斷提升中醫藥執法監督工作能力水平。
2.中醫優勢病種收費方式改革推廣項目。在全省推廣20個中醫優勢病種,探索將更多病種納入改革范圍。合理確定中醫優勢病種價格,充分體現中醫技術勞務價值。
3.中醫日間診療中心建設項目。擴大日間診療支付試點,對符合住院治療指征、非治療時間可以離院的患者,費用按住院或門診慢病待遇報銷。
4.中醫藥惠民便民服務項目。搭建智慧中醫診療平臺和服務平臺,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復診購藥、檢查檢驗、慢病管理、康復管理、藥事服務等全流程診療服務。
5.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項目。以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為導向,加強中醫醫院智慧服務能力建設,提升中醫醫院電子病歷應用功能水平等級。

五、關鍵突破,強化中醫藥傳承創新“十項措施”

(一)健全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治理體系

加強黨對中醫藥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省市縣促進中醫藥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工作的制度化常態化,強化跨部門、跨系統協作,廣泛調動各方面資源力量,形成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整體合力。設立中醫藥管理隊伍業務能力提升培訓項目,通過定期培訓考核,不斷提高中醫藥系統管理人員的思想境界和業務水平。公立中醫醫院要全面執行和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扎實推進“黨建入章”工作。加強公立中醫醫院領導班子建設,縣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黨委書記、院長應當至少1人具有中醫藥專業背景,院級領導中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不低于60%。〔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促進中醫藥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單位〕

(二)促進中醫醫院姓“中”

旗幟鮮明將中醫藥特色優勢作為公立中醫醫院的主要發展方向,強化以中醫藥服務為主的辦院模式和服務功能,建立健全體現中醫藥特點的現代中醫醫院管理制度。常態化推進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和等級評審工作,將考核結果作為公立醫院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立項、財政投入、經費核撥、績效工資總量核定、醫保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以體現中醫藥技術價值為導向,研究醫療、醫藥和醫保聯動政策配套。鼓勵設立用于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的專項經費,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人才技術引進、中醫藥專科(學科)建設、中醫藥經典傳承及中醫藥科研創新等工作。完善制度保障,從質量控制、病種管理、績效考核、薪酬分配、職稱評審等方面,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持發揮特色優勢的醫院內部運行機制。〔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醫保局〕

(三)中醫強基層

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持續推進中醫優質資源下沉,完善名醫下基層、基層中醫師承和醫院對口幫扶等機制。開展中醫藥特色技術挖掘,推廣基層常見病、多發病防治適宜技術,開展鄉村醫生中醫藥適宜技術輪訓。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藥人員配備和能力提升,家庭醫生團隊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開展中醫藥特色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所有社區衛生服務站和85%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打造中醫館(國醫堂)“村級版”。濟寧、德州、聊城、菏澤等市建成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85%的縣(市、區)創建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農業農村廳〕

(四)“三經傳承”提檔升級

依托“三經傳承”研究中心、研究推廣基地,將“三經傳承”融入到名醫工作室、五個全科化、齊魯中醫藥優勢專科集群、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中,提升臨床中醫經典、經方、經驗學用能力。定期舉辦全省中醫經典大賽。以“學用經方提高療效”為主題,加強經方收集整理,開展臨床循證研究,促進中醫經方研發應用。以“傳承經驗創新發展”為主題,打造以“名醫課堂+名醫工作室+名醫講壇”為特色的齊魯中醫“三名”育人體系,實現中醫經驗傳承再提升。〔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教育廳〕

(五)中醫藥伴我成長

開發中醫藥文化校本課程,加強相關師資培訓,遴選一批中小學試點學校,有序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增進中小學生對中醫藥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知曉度、熱愛度和文化認同。針對低視力、脊柱側彎等青少年常見病,依托全省兒童青少年視力低下中醫防控中心、中西醫結合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治中心和省級兒童青少年脊柱側彎中醫防治中心,培育專項技術服務團隊,健全省市縣三級防治基地和服務網絡,增進青少年對中醫藥的獲得感和健康認同。鼓勵企業從青少年衣食住行、文體娛樂等方面入手,應用中醫藥元素,豐富產品種類,促進青少年了解中醫藥、體驗中醫藥、熱愛中醫藥。〔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教育廳〕

(六)中醫藥扶老行動

充分發揮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的特色優勢,依托醫療、康復、養老等專家團隊,加大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宣傳,提升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素養。健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老年病科建設,擴大老年病相關專業醫護人員隊伍,促進老年性疾病的中醫西醫協同研究。規范開展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進一步提高65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率。按照安全有效、簡單易學的原則,研究一批老年人養生保健中醫適宜技術,并在各類療養院、護理院、養老院等機構中進行推廣。提升“中醫藥+銀齡產業”服務能力,研制符合老年人特點的健康促進、健康監測可穿戴設備,開發康復輔助、智能看護、應急救援、殘障輔助、情感陪護、安防監控、旅游休閑類老年人專屬產品。〔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民政廳〕

(七)省局共建一流中醫藥大學

全面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山東中醫藥大學協議。打造一流學科。深入推進山東中醫藥大學建設山東省高水平大學、高等學校高水平學科,將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等核心學科納入高水平學科建設計劃予以重點支持,支持中醫學爭創國家一流學科或學科評估A等級學科。建設一流專業。實施一流本科專業“雙萬計劃”,加強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等傳統優勢專業建設,形成一流人才培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團隊和教研成果,打造社會廣泛認可的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重創新”,突出學生能力培養,注重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為培養引領行業發展的領軍人物奠定基礎。深化學校內涵發展,提升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爭當培養中醫藥專業人才的新高地、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領跑者、助力健康強省建設的生力軍,加快進入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第一方陣。〔牽頭部門:省教育廳;參與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

(八)打造齊魯中醫藥優勢專科集群

聚焦全省優質中醫醫療資源均衡布局,持續推進首批中醫骨傷、康復、針灸、心血管、肺病5個專業、9個專科集群建設,盡快啟動中醫腦病、腫瘤、兒科、肛腸、內分泌、婦科、脾胃病等7個專業不少于9個集群的第二批建設任務,推動專科平臺提質擴容。聚焦高質量、同質化、集約化,發揮集群牽頭專科的指導作用,帶動成員專科在醫療服務、特色優勢、科研創新等方面同質化提升。聚焦集群管理、人才培養和服務能力建設,打造臨床療效卓越、特色優勢明顯、創新能力突出、綜合實力雄厚、輻射帶動強勁的齊魯中醫藥優勢專科集群。〔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財政廳〕

(九)提升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

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提升公民疾病預防能力、推進健康山東建設中的特色優勢,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推動中醫藥文化有機融入群眾生產生活。建立健全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巡講工作機制,推進中醫藥文化進鄉村經常化、制度化。強化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中醫藥文化體驗館、中醫藥文化建設示范單位等文化科普宣傳能力建設,健全完善經常性開放機制,發揮好中醫藥文化科普傳播主陣地作用。發揮好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和文化陣地作用,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構建群眾身邊的中醫藥文化科普服務供給點。積極打造中醫藥文化科普傳播信息化平臺,發揮互聯網傳播快、覆蓋廣的優勢,拓展中醫藥文化科普服務群眾的新路徑。持續開展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監測調查,強化數據應用,推進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提升。〔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

(十)辦好尼山世界中醫藥論壇

總結“儒醫論壇”成功經驗,將“儒醫論壇”納入“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以“向世界宣傳中醫藥、宣傳山東、宣傳山東中醫藥文化”為目標,在每年的國際孔子文化節期間,邀請國內外中醫藥名家集聚儒學圣地曲阜,舉辦“尼山世界中醫藥論壇”。以論壇為載體,搭建齊魯中醫藥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傳承“仁和精誠”儒醫精神的展示平臺和彰顯特色的中醫藥傳承創新平臺,讓中醫藥成為世界文明對話的舞臺和吸引中醫藥海外人才的窗口,擴大齊魯中醫影響力,造就一批文化素養豐厚、具有國際視野的齊魯中醫人,努力爭創齊魯中醫藥國際品牌,推動齊魯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

六、保障措施

(一)組織與宣傳

強化各級政府落實規劃的主體責任,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落實舉措,確保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落細落地見效。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加強正面宣傳、輿論監督和科學引導,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中醫藥發展的良好氛圍。〔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委宣傳部、省廣電局〕

(二)執行與推進

各級要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推進,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規劃推進機制。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發展投入傾斜力度,落實政府對政府辦中醫醫院投入責任。各級衛生健康(中醫藥)管理部門要結合實際,牽頭制定本地區中醫藥發展規劃,細化政策措施,認真抓好落實。〔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參與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三)監督與督導

強化規劃執行的全過程監控,將總體規劃分解到各部門各單位,轉化為年度和日常工作,定期對規劃關鍵指標和重點任務進行監督檢查。對規劃實施進行中期、末期評估,監督重點任務、重大項目、重大改革舉措的執行情況,確保規劃順利實施。〔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

(四)評估與反饋

科學制定評估方案,注重任務和項目的總結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實施中存在的重要問題,深入分析原因,深刻歸納經驗教訓,切實提出整改意見方案。暢通信息渠道,就執行情況及時反饋有關部門單位,增進交流溝通,促進整改落實。〔牽頭部門: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局)〕



 
地區: 山東
標簽: 體系 疾病 規劃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