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省政府各部門:
《關于服務“六穩”“六保”進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關工作的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8月10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服務“六穩”“六保”
進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關工作的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服務“六穩”“六保”進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關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21〕10號)精神,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大力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塑造新優勢,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聚焦“六穩”“六保”,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促進要素資源高效配置,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全省“十四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目標導向、服務發展。緊扣優化就業創業環境、加大稅費金融支持力度、擴大社會有效投資、激發消費活力、構建外貿新優勢、擴大服務供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等重點領域,研究制定務實管用的改革舉措,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堅持聚焦問題、靶向施策。以解決企業和群眾堵點痛點問題為切入點,以增強企業和群眾獲得感為目標,從發展乏力、后勁不足的短板弱項入手,切實提高改革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增強發展吸引力、改革創造力和區域競爭力。
堅持統籌協調、上下聯動。強化系統觀念,注重“放管服”改革的系統性、協同性和整體性,加強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立足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條推進改革,抓好政策銜接配套,著力構建橫向協同、縱向聯動的一體化推進機制。
二、主要任務
(一)積極開展職業資格改革,優化就業創業環境。
1.降低就業門檻。全面落實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梳理壓減準入類職業資格數量,推進社會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對“便民勞務”“零星小額”兩類免于登記情形進行宣傳解讀,推動小微電商規范經營。探索推進京津冀共享崗位信息,促進人力資源跨省流通與合理配置。推動取消除道路危險貨物運輸以外的道路貨物運輸駕駛員從業資格考試。
2.提升職業技能。推動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標準動態調整評估。制定我省充分發揮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效能、扎實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實施意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延長以工代訓政策實施期限,推動企業申請以工代訓補貼材料的共享復用。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建立“行校合作”培訓機制,全面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度。對民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經營性中外合作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審批實施“告知承諾”改革。
3.促進新就業形態發展。拓寬個體經營、非全日制、新就業形態等靈活就業渠道,創造更多靈活就業崗位。督促平臺企業建立健全交易規則和服務協議,加強網絡監測監管,依法嚴厲打擊泄露和濫用用戶信息等損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維護平臺經濟市場環境。針對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進一步做大做強創業擔保貸款規模,用足用好用活中央的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完善適應靈活就業人員的社保政策措施,推動放開在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辦事群眾可多渠道自主繳費。進一步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維護靈活就業人員合法權益。
(二)加大稅費金融扶持力度,減輕市場主體負擔。
4.完善惠企服務機制。健全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推動實現直達資金全過程、常態化動態監控。優化提升代理區支庫電子退庫業務系統,實現全省全轄無死角退庫電子化。開展稅費服務再提升專項行動,繼續落實免于備案等優惠措施。做好整合納稅申報表的宣傳、指導工作,重點對新申報表的填寫方式及注意事項進行幫助與輔導,確保納稅人順利申報。鼓勵、引導市場化征信機構健康發展,加強對市縣“信易貸”平臺建設與應用的指導。開展供水供電供氣供暖收費專項清理,強化部門監管,提升企業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加強市場監管,依法查處壟斷行為,嚴厲打擊價格串通、哄抬價格等違法行為。持續開展增值稅專用發票電子化推行工作,基本實現增值稅專用發票電子化。在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領域,推進投標人以保險、保函等形式替代現金繳納涉企保證金,減輕企業現金流壓力。鼓勵引導商業銀行適度拓寬抵質押物范圍,支持中小企業以應收賬款、生產設備、產品、車輛、船舶、知識產權等動產和權利進行融資擔保。
5.規范中介服務。強化監督檢查,清理規范行政機關為特定中介機構壟斷服務設定隱性壁壘或將自身應承擔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費用轉嫁給企業承擔等違規行為。督促各級各有關部門梳理制定本地本領域本部門政府設定的中介服務事項清單。動態調整行政許可中介服務事項清單。深入推進中介服務收費改革,強化監管,分級分類清理規范中介服務機構收費行為,督促中介服務機構嚴格落實明碼標價和收費公示制度。
6.規范改進認證服務。穩妥有序推進認證機構轉企改制,依托雙隨機檢查方式強化對認證機構的監管,提高認證服務質量。推進認證結果在政府、行業、社會等多層面的采信,推動實現“一次認證、市場通行”,暢通市場循環。
7.優化涉企審批服務。開展行政備案規范管理改革試點,推動清理規范行政許可事項申請材料、辦理條件、辦結時限等要素。加快系統對接整合,推行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檔案等應用,深化數據歸集共享,積極推行政務服務事項全流程網辦。開展打擊商標惡意搶注行為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商標惡意注冊、非正常專利申請等行為。
(三)持續提升項目審批效率,擴大社會有效投資。
8.提高投資審批效率。壓減立項用地規劃許可階段審批時限,在每個市選取3-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推行項目單位編報一套材料,行政審批部門統一受理、同步評估、同步審批、統一反饋,深化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適當擴大承諾制應用事項范圍。鼓勵在各類開發區推行“標準地+承諾制”模式,明確產業準入、能耗、環保、規劃、投入產出等控制性標準,讓土地帶上“標準”出讓,用“承諾制”代替“審批制”,實現“拿地即開工”。推動投資在線審批監管平臺與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各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系統深度對接,實現企業申報材料、部門批復文件等實時共享共用。
9.優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涉及的行政審批、備案、評估評審等事項全部線上辦理。對建設工程安全生產、建設工程質量、人防工程質量等3類監督手續的辦理實行告知承諾。提升用水用氣報裝便利度,用水、用氣接入無外線工程的不超過4個工作日,有外線工程的不超過10個工作日。調整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許可證辦理限額,擴大免予辦理施工許可證工程建設項目范圍。對社會投資小型低風險新建、改擴建項目推行承諾即開工。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系統與投資審批、規劃、施工圖審查等專業系統互聯互通,實現項目審批申請信息一次填報、申報材料一次上傳、相關評審意見等過程信息和審批結果信息實時共享。
(四)深掘內循環發展潛力,進一步激發消費活力。
10.清除消費隱性壁壘。嚴肅查處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等壟斷行為。全面清理違規設置的二手車遷入限制,放寬二手車經營條件。開展嚴厲打擊非法拆解、拼裝報廢機動車違法犯罪專項行動。鼓勵各地制定出臺民宿管理辦法,建立聯合審批和備案機制,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大旅游民宿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宣傳貫徹實施力度,開展民宿質量等級評定。
11.便利新產品市場準入。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支持我省社會團體制定出臺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引導更多企業在國家企業標準信息服務平臺自我聲明公開執行標準。支持我省外貿企業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在同一生產線上按照相同標準、相同質量要求生產既能出口又可內銷的“三同”產品,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實現內外銷轉型。加大對邯鄲、辛集、雄安新區新增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工作指導力度。
(五)著力構建外貿新優勢,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12.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做好《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和《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貫徹落實工作,完善清單管理,保障外資企業平等享受各項支持政策。對我省主持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外資企業給予資助。健全外商投資信息報告制度,改造優化企業登記系統,完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河北)外商投資企業年報模塊功能,積極引導外商投資企業依法依規報送公示年度報告。
13.推進通關便利化。持續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向港口、鐵路、民航等貿易環節延伸,積極與銀行、保險、征信等機構對接。推進科學隨機布控規則在我省涉及關區全覆蓋,建立健全布控規則日監控機制。認真落實進口鐵礦和原油先放后檢、進口鐵礦和棉花依企業申請檢驗等改革措施,積極推進第三方檢驗結果采信。鼓勵理貨、拖輪、委托檢驗等市場經營主體進入。落實國家降低海運口岸檢驗檢疫環節收費政策規定。
14.清理規范口岸收費。嚴格落實國家定向降低沿海港口引航費標準的政策,有序擴大船方自主決定是否使用拖輪的船舶范圍。開展港外堆場收費專項檢查,加強對港外堆場收費行為指導規范。健全完善口岸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對現有清單全面梳理規范、動態調整。對實行市場調節價的收費項目及對應的收費主體,開展典型成本調查,為合理規范收費提供依據。
(六)全面增強服務供給能力,方便群眾辦事生活。
15.創新養老和醫療服務供給。推動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引入社會資本和專業管理服務機構,盤活閑置床位資源,在滿足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基礎上,向其他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開放。推動取消診所設置審批,推進診所執業登記由審批改為備案。推動取消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資質等級劃分,便利市場準入。
16.提高社會救助精準性。建立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保、教育、殘聯、鄉村振興等部門間數據共享共用機制,及時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大救助信息平臺,統籌救助資源、共享救助數據,實現救助對象主動發現。完善低保、特困認定辦法,開展審批權限下放試點工作,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鞏固農村低保專項治理成果,強化監督監管,嚴防產生違規冒領等問題。
17.提升便民服務水平。推進行政審批分級分類分權管理,編制公開省市縣三級行政審批分級權限事項清單,健全審批事項動態調整機制。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事項全流程網辦,2021年9月底前實現省市縣三級應上事項80%全流程網辦,年底前實現100%。推動建立省級層面數據共享協調機制,推進各有關部門在線數據供需對接。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全面落實河北省保留證明事項目錄和實行告知承諾制證明事項目錄。推動更多高頻事項“跨省通辦”,2021年底前實現138項高頻服務事項“跨省通辦”,300項高頻服務事項“省內跨區通辦”。各級政務大廳為老年人提供一對一幫扶;探索在政務服務平臺、“冀時辦”APP針對不同服務事項,優化網辦流程、簡化申辦操作,切實滿足老年人在政務方面的辦事需要。先行先試“證照聯辦”,壓縮時限和材料,推動高頻重點國民經濟行業門類“證照聯辦”全覆蓋。
18.完善企業和群眾評價機制。暢通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好差評”系統、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等評價投訴渠道,廣泛接受社會監督和評議。強化“差評”問題整改,建立評價、整改、反饋閉環工作機制。建立河北省政務服務投訴處理制度,加強數據分析和應用,倒逼政務服務提質增效。
(七)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19.加強取消和下放事項監管。進一步明確監管職責,強化部門間、層級間監管執法銜接,著力構建相互協作、齊抓共管的高效監管機制。加強對取消下放行政許可事項的事中事后監管,逐項制定監管措施,完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斷提升工作質效。
20.提升事中事后監管效能。動態調整“一單、兩庫、一細則”,健全部門內部聯合抽查和跨部門聯合抽查工作機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相結合,加大違法失信行為的信用懲戒力度。在市場監管領域實行重點監管,探索推進“一件事”綜合監管。結合信用分級分類監管、聯合監管等實施差異化監管,不斷提升監管工作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水平。對重點領域實行全事項、全主體、全品種、全鏈條監管。放寬新興行業企業名稱登記限制,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常態化開展“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集中整治。充分運用“互聯網+監管”系統,整合行政執法數據錄入前端,推進“一次錄入,多系統共享”。開展冬奧會知識產權保護專項整治,嚴厲打擊侵權假冒違法行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深化“放管服”改革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意義,主要負責同志要認真研究、全力落實,抓緊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門本領域具體落實方案,細化時間表、路線圖,一項一項抓好落實。
(二)推動探索創新。各地各部門要努力探索更多務實管用的“一招鮮”,為全省改革積累經驗。省有關部門要尊重基層首創精神,支持各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先試,強化成果固化、培樹先進典型,推動更多改革經驗復制推廣。
(三)狠抓督導落實。各級“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辦公室要將本方案落實情況納入年度督查重點,加強督促落實和跟蹤問效,強化問題研究與短板補齊。省“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辦公室將適時開展監督檢查,并在一定范圍內通報工作落實情況。
(四)營造濃厚氛圍。各級各部門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對改革進行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報道,全面展現改革成效。通過新聞發布會、專家訪談等形式對改革部署進行宣傳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參與改革的良好氛圍。
附件: 《關于服務“六穩”“六保”進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關工作的實施方案》任務分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