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瀘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2011年糧食生產的意見(瀘市府辦發〔2011〕12號)

   2011-07-18 921
核心提示:各區、縣人民政府,市級有關部門:  為落實米袋子行政首長負責制及全國、全省糧食生產電視電話會議精神,進一步抓好2011年我市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級有關部門:
 
  為落實“米袋子”行政首長負責制及全國、全省糧食生產電視電話會議精神,進一步抓好2011年我市糧食生產,經市政府同意,現提出2011年糧食生產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落實責任,完善政策,保證面積,主攻單產,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總體要求,突出抓好水稻,大力發展釀酒專用高粱和馬鈴薯,狠抓晚秋生產,逐步建立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努力提升我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二、目標任務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581.5萬畝,總產212.6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17萬畝,產量119.5萬噸;高粱種植面積47萬畝,產量14.7萬噸;馬鈴薯種植面積70萬畝,產量15.89萬噸。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提高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力爭糧食單產較上年提高5公斤。進一步優化糧食品種、品質結構和區域化布局,努力擴大優質稻、優質專用玉米、雜交高粱、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力爭較上年增加20萬畝。
 
  三、主要措施
 
  (一)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提高種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各區縣政府要以實施良種補貼項目為契機,科學規劃、合理安排、推廣高產優質高效品種,充分發揮良種補貼對糧食生產的促進、帶動和示范作用;要在政策、稅收、貸款、管理等方面重點扶持競爭能力和帶動能力較強的糧食龍頭企業,積極培植“龍頭企業+市場+專業組織+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支持企業建立原料生產基地,對建優質稻、釀酒專用高粱、馬鈴薯、玉米和小麥生產基地的龍頭企業提供政策、信貸等支持;開展水稻、高粱、玉米和馬鈴薯農業保險,解除農民后顧之憂,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切實保障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同時,嚴格執行國家糧食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確保農民得到最大實惠。
 
  (二)千方百計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
 
  切實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嚴禁非法亂占濫用耕地。采取土地流轉、集體經濟組織代耕代種等多種形式,防止耕地撂荒。同時在依靠科技擴種糧食播面上狠下功夫。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和蓄水情況,采取分段育秧,推廣旱地育秧技術,實行大、中、小苗配套,千方百計多種水稻;對沒有水源保證的高塝田、望天田、漏篩田“三田”,實行“水改旱”擴種高粱,積極增種田坎高粱,確保市委、市政府確定的47萬畝高粱基地建設任務的完成;通過改制大搞“增種間套”,增加紅苕面積,提高復種指數;古敘山區要通過調整作物結構努力擴種馬鈴薯;壩區沿江河谷地帶和城市郊區要大力推廣冬馬鈴薯;要通過推廣“芋/粱/粱”、“菜/粱/粱”、“麥/粱(玉)/苕”、“油/粱/苕”、“麥/玉/豆”旱地“新三熟”種植模式,利用果園、桑園、田邊地角等擴大大豆種植面積。通過上述途徑,確保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581.5萬畝。
 
  (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實施國家優糧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重點建設、土地整理、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建設、育土工程、測土配方施肥和保護性耕作等項目,加快中低產田土改造。繼續擴大“沃土工程”實施規模,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有機肥積造,結合沼氣富民工程的實施,增施沼液沼渣優質有機肥,重點在提高有機肥質量上下功夫,保持地力常新,儲糧于地。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綜合利用和改土培肥三項重大技術,保證耕地用養平衡和肥料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耕地質量和產出水平。把耕地質量建設納入土地整理等項目的建設內容和驗收標準,并列入項目預算。加強骨干水利工程建設,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設施建設和節水改造。大力開展以治水為中心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積極發展戶辦、聯戶辦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強提灌工程設施的維修和改造,解決無水源保證地區的用水問題。加強糧食生產區機耕便民道建設,方便農機下田作業。
 
  (四)扎實開展高產創建活動,提高糧油作物單產水平
 
  繼續扎實開展“百畝攻關、千畝展示、萬畝示范”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以開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實施良種良法科技入戶到田工程和現代農業項目為載體,集成推廣農業先進科技,帶動全市糧食單產提高。糧食高產創建要做到科技人員人人有示范點、行政村村村有示范田,鄉鎮個個有示范片,建設萬畝以上示范片18個,高產創建面積120萬畝。繼續開展農業科技大培訓、大示范、大推廣“三大行動”,創新高產創建和農技推廣新模式和新機制,重點推廣瀘縣“八統、八抓”的高產創建經驗,使高產創建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五)落實關鍵環節,促進糧食增產增效
 
  1. 繼續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各地要科學合理確定適合當地種植的主推品種,加大推廣示范力度。繼續擴大超級稻和優質鮮食旱糧品種的種植面積。根據我市生產實際,水稻丘陵地區重點推廣Ⅱ優航1號、Ⅱ優1313、川農優498、川香優2號、宜香1577、Z優272等高產優質再生能力強的品種;高粱重點推廣雜交高粱瀘糯8號、常規高粱主推瀘州紅、國窖紅一號、青殼洋高粱;玉米主推三北11、得月3號、隆單8號、春喜11號、中玉15號、農大95、東單80、科發6號、渝單11、長玉988。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努力推進標準化生產,著力建設一批優質水稻、專用玉米、專用高梁等優質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原料生產基地的建設與認證步伐,力爭國標三級以上優質稻面積達到165萬畝,優質專用玉米15萬畝,優質專用高梁47萬畝。
 
  2.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提高單產和效益。加強糧食生產區和機耕便民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機化水平,大力推廣應用水稻輕簡栽培技術、超級稻集成技術、水稻強化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積極擴大應用糧油機械化栽培技術。進一步推廣旱作高產高效綜合配套技術,加強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提高水稻機耕、機插和機收率。各地要加大培訓推廣力度,狠抓落實,確保各項技術推廣計劃的完成,提高技術到位率和普及率。
 
  3.因地制宜推行穩糧增效種植模式,提高種植效益。各地要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大力推廣穩糧增效種植模式,不斷探索新的耕作制度和多熟制栽培,提高復種指數,提高種植效益;要繼續推行蠶豆/春玉米//紅苕、蠶豆/玉米//大豆等糧食新“三熟”制度;推行稻/魚共生、稻耳﹙菇﹚、稻菜、稻藥輪作等種糧增效模式。同時要積極開發冬季農業生產,擴大鮮食蠶(豌)豆、馬鈴薯和鮮食春大豆、春玉米等糧菜兼用作物生產,增加糧食總量,提高種植效益。
 
  4.狠抓技術培訓,強化科技支撐。通過實施農業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四川省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項目等,組織開展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依托良種良法入戶到田工程,集成推廣地膜覆蓋栽培、配方施肥、旱育秧等一大批先進適用技術,組織開展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試驗示范、水稻機插秧示范推廣等,促進農業新技術推廣。
 
  5.落實防災、減災措施,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始終堅持抗災奪豐收的思想不動搖,立足要抗大災、救大災,扎實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確立“順勢而為、主動應對、科學制旱、積極避旱”的抗旱工作思路,變被動抗旱為主動避旱,變以抗為主為防抗結合,變單一抗旱為綜合抗旱。繼續切實抓好“以旱制旱、以水制旱、以早制旱、以調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和以多制旱”等制旱措施的落實。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制定好預案,強化應急反應,狠抓災后恢復,千方百計挽回災害損失,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貫徹落實“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加強農業生物災害監測預警及時發布監測預警信息,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科學、安全、合理使用農藥。通過努力,確保全年病蟲防治面積占應防面積的95%以上,將病蟲災害損失控制在5%以下。
 
  6.健全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逐步擴大糧食作物保險品種和區域,提高農戶參保率和保險覆蓋率,鼓勵以鄉鎮為單位聯戶投保,鼓勵糧食專業合作組織為其成員統一投保,增強種糧農民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政策性農業保險支持的力度,加強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動員和引導農戶積極投保并按規定繳納應承擔的保險費。
 
  7.發展訂單生產,實現產銷銜接。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鼓勵和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糧食產銷訂單,積極引導農民以銷定產,以產促銷,產銷銜接。要不斷創新銷售方式,鼓勵產糧大縣通過期貨交易等方式參與市場流通;進一步發揮經紀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規范訂單合同,提高履約率,確保農民得到實惠。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按照企業對原料(農產品)的需求標準,組織當地農民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延長產業鏈條,實現糧食加工增值。鼓勵各地創新產業化企業與農民緊密聯系的新機制,不斷提高廣大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導地位。
 
  (六)繼續加大資金投入
 
  1.增加財政投入。各級政府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和支農資金的增量要向糧食生產傾斜,確保糧食生產投入穩步增長。加強對糧食宏觀調控、產業化發展、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增加育土工程投入,加大農業科技推廣扶持力度,支持新品種繁育、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農民科技培訓以及節水節肥、先進耕作、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等重大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推進科技入戶。要集中財力支持四大糧食增產工程的高產創建活動,并逐年增加投入。各級政府要將土地出讓金平均純收益計提的農業土地開發資金主要用于耕地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2.落實產糧大縣獎勵政策。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確保糧食安全的決定》(川府發〔2008〕32號)第七條三款規定,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中央財政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的增量部分全部用于糧食產業發展,重點支持重大糧食增產技術推廣。
 
  3.積極探索完善補貼種糧農戶的措施辦法。按照省政府的統一部署,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惠農政策,積極探索完善補貼種糧農戶的措施辦法,使補貼資金真正落實到糧食種植面積上,真正落實到種糧農戶頭上,增強惠農政策對種糧農民的激勵作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實行“米袋子”行政首長負責制。農業局、財政局、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局、經濟和信息化委、糧食局、水務局、農機局、氣象局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農業部門要認真履行牽頭單位,搞好糧食生產規劃與布局,抓好技術推廣與耕地質量建設。發展改革部門要把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大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力度,積極推進確保糧食安全的重點項目建設。財政部門要安排落實好糧食生產資金,加強資金調度和管理,貫徹落實對化肥生產及其相關企業的優惠政策。經濟和信息化委要幫助化肥生產企業抽調落實生產要素,確保化肥滿足糧食生產的需要。監察、國土資源、科技、糧食、水務、環境保護、林業、供銷、農機、氣象、工商行政管理、物價、稅務、金融等部門要抓緊研究和認真落實確保糧食安全的具體政策和措施。
 
  (二)加強目標管理工作。把糧食面積、單產、總產納入糧食單項目標管理工作,并在糧食生產單項目標考核中對糧食質量安全、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用途、糧食高產創建、農技服務體系建設、耕地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實行倒扣分制。
 
  (三)建立糧食生產獎懲制度。一是建立糧食產糧大鎮和種糧大戶獎勵制度,安排糧食產量專項獎勵經費,獎勵種糧貢獻突出的鄉鎮和種糧大戶。今年,全市擬定獎勵15個產糧大鎮(鄉)和20個種糧大戶。二是建立撂荒耕地督查和舉報制度。按照瀘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決定》(瀘市府發〔2008〕37號)。區縣、鄉鎮兩級人民政府對防止耕地撂荒工作負直接責任,建立以政府主要領導為責任人的撂荒地責任追究和懲戒制度,要采取土地流轉、集體經濟組織代耕等形式實現撂荒耕地復耕,各區縣、鄉鎮當年撂荒面積不得超過轄區耕地面積2%,鄉鎮成片常年撂荒耕地必須低于20畝,區縣成片撂荒耕地必須低于100畝,市政府將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撂荒耕地復耕工作進行督查。
 
  附件:   2011年各區縣糧食面積、產量和高產創建任務分解表.doc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地區: 四川
標簽: 糧食生產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