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業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在促進經濟增長、繁榮城鄉市場、擴大就業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區食品工業是全區第一個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貫徹落實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和《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做大做強做優我區工業的決定》,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經過多年發展,我區形成了糖、煙、食用油、飲料、水產畜牧制品、干鮮果蔬、淀粉制品、功能食品、方便食品等門類較全的食品工業體系,有獲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近5000家。2008年,食品工業實現銷售收入 1003億元, 占全區工業銷售收入的18.6%,對全區工業增長貢獻率為22.2%, 拉動全區工業增長6.0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 50.4 億元,占全區工業利潤總額 28%。食品工業已成為推動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是農民脫貧致富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但是,我區食品工業大而不強,生產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化水平不高,綜合競爭力低等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糖業,我區產糖量雖然占全國總產量 60%以上,但對市場糖價的影響力 不大,與所占份額極不相稱。這些問題和矛盾已成為影響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市場競爭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依靠簡單擴大生產規模的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調整產業發展戰略,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勢在必行,特別是在當前國家和自治區實施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一系列政策措施,給食品工業加快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的條件下,推動我區食品工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食品工業企業改革,加快體制創新;積極承接國內外食品產業轉移,大力發展特色、綠色食品,著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優化產業結構,努力培育名牌和優勢產品,加快食品工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健全食品質量安全體系,提高食品質量和安全水平,促進持續健康發展,促使食品工業從資源優勢、區位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重點產業優先。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加快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優勢產區和優勢產業流動,促進產業延伸,培育發展具有特色的食品工業產業集群。
2.堅持循環發展。根據“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循環經濟的發展,促進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減少污染排放,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并舉的良好發展模式。
3.堅持實施名牌戰略。 優先開發資源利用率高、 產業影響面大、產品系列化、市場前景廣闊的大宗資源精深加工型產品。
4.堅持自主創新。針對制約食品工業發展的技術瓶頸,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實用技術,提高食品工業的技術水平,加快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
(三)規劃目標
經過 5 年左右的努力,全區培育銷售收入 100 億以上的食品企業 1家,50億元以上的食品企業由 2家增加到5家,30億元以上的食品企業由 2 家增加到 7 家,10 億元以上的食品企業由 6 家增加到 12 家,1 億元以上的食品企業增加 100 家。中國馳名商標由目前的 4個增加到8個, 中國名牌產品由目前的10個增加到 15個。
到 2012 年,全區食品工業銷售收入 2100 億元,增加值 800億元。其中,糖業(含綜合利用)銷售收入 750 億元,機制糖產量 1000萬噸,年產蔗渣制漿、造紙能力分別達到130萬噸,糖業綜合利用率提高到 35%以上,建成全國制糖業循環經濟發展標準示范基地;卷煙銷售收入140億元,卷煙產量 160萬大箱。
到 2015 年,全區食品工業銷售收入 3400 億元,增加值 1300億元。其中,糖業(含綜合利用)銷售收入 950 億元,機制糖產量 1100萬噸,年產蔗渣制漿、造紙能力超過150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 50%以上,年產 50萬噸食糖的企業集團建設一個日榨萬噸的“兩步法”生產廠;卷煙銷售收入 190 億元,卷煙產量 180 萬大箱。
到 2020年,銷售收入 7000億元,增加值 2700億元。其中,糖業(含綜合利用)銷售收入 1200 億元以上,機制糖產量 1300萬噸,產糖量穩定在全國總產糖量的 60%以上,形成產業結構合理,產業鏈完整,科技創新能力強,環境友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卷煙銷售收入 320 億元,卷煙產量 230萬大箱。
三、發展重點
(一)制糖業。按照“做大、做強、做優”和“拉長產業鏈、拓寬產業帶”的結構調整思路,在穩定現有甘蔗種植面積和控制糖廠生產能力擴張的基礎上,優化糖料蔗生產布局,積極推進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建設;推進糖料蔗優良品種的研發、繁育和推廣,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和含糖份;鼓勵強強聯合、以大帶小的企業聯合重組,培育制糖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推進蔗糖產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工藝向現代工藝轉變,大力推行“兩步法”制糖生產工藝和制糖生產自動化和信息化;加大蔗渣、糖蜜等綜合利用產品開發力度,推進糖料蔗生產燃料乙醇或其它化工產品的研究和開發, 構建新型制糖、 造紙 (板)產業、生物工程產業,推進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實現由傳統生產模式向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轉變。
(二)卷煙業。做大做強做優“真龍”品牌,推進一類煙,擴大二類煙,發展三類煙,穩住四類煙,提升卷煙結構。以區內市場為重點,提高自主品牌卷煙的市場份額。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自主創新,努力實現我區煙草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優質飲料及酒類制造業。支持原料大宗、特色明顯的飲料上規模、上檔次、創品牌,大力發展資源獨特、風格各異又適合大眾消費的品種。穩步發展碳酸飲料,發展柑橘汁飲料、果蔬汁飲料、植物蛋白飲料、功能飲料、瓶裝飲用水等。大力發展名優茶、袋泡茶、茶飲料及茶葉深加工產品。重點支持桂林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廣西銀安天然飲料有限責任公司、匯源集團桂林生態果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發展。 以白酒、啤酒、果露酒為重點,大力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調整優化飲料酒產品結構。重點支持燕京漓泉、南寧青島、桂林三花、廣西丹泉、桂林湘山、桂平乳泉酒等企業的發展。
(四)肉禽加工業。重點發展豬、雞、鴨和牛、羊、兔等肉類深加工制品,擴大低溫肉制品生產。開發面向城鄉市場的放心肉和面向國外市場的分割雞系列產品,增加肉制品的分割品種,積極推行食品國際注冊。推進鮮肉制品向預凍肉、小包裝、細分割等方向發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種、系列化、全營養、精包裝、易儲存方向發展。重點支持廣西匯華、廣西春江食品、梧州神冠蛋白腸衣等企業的發展。
(五)水產品加工業。海水產品加工以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市現有的企業為基礎,大力引進投資和項目業主,發展大型加工企業。重點支持南寧百洋集團、北海洪恩公司、防城海世通公司、北海海洋漁業總公司等企業和欽州港海產品綜合加工園區的發展。
(六)乳品加工業。重點發展殺菌奶、雙叉奶、酸奶、花色奶、含乳飲料等液體奶。針對不同消費人群,開發嬰幼兒、學童、中老年人專用奶,營養強化奶、保健奶等奶制品。重點支持南寧皇氏乳業、靈山百強水牛奶、武宣水牛奶業等龍頭企業,生產高檔乳品,提高市場競爭力。
(七)糧油加工業。建立具有品種開發、基地建設、綜合深加工、營銷、配送一體化的糧油企業集團。推廣大米配米、調質技術,發展免淘米、營養強化米制品。重點支持黑五類、國泰、力源、東禾等知名品牌。 以大豆油、山茶油和花生油為重點,努力提高食用油質量,擴大精煉油和專用油比重。大力發展山茶油精加工,打造“金茶王”、“增年”、“莫老爺”等山茶油品牌,依托沿海港口優勢,重點支持防城港大海糧油、欽州中國糧油、欽州大洋糧油等一批加工企業,擴大規模,增強競爭力。
(八)果蔬加工業。開發、生產各種綠色環保食品,提高產品附加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果品加工重點發展果汁、 果醬、果粉、果酒、罐頭、果蔬萃取和保健食品等產品。蔬菜加工重點發展速凍菜、脫水菜、蔬菜汁(粉)、蔬菜脆片以及膨化蔬菜和保健蔬菜,同時搞好蔬菜的分級整理包裝等初加工。重點扶持桂林福慧達、田陽加嘉、桂林匯源生態果業。
(九)食用菌加工業。強化菌種選育研究,調整菌業結構,推廣食用菌標準化、工廠化栽培和生產。用先進技術提升傳統烘干、制罐、鹽漬等工藝,大力開發方便食品、風味食品、調味品、飲料品、酒類品、小食品、食用菌多糖和化工產品、藥品等的精深加工,食用菌加工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努力打造“桂菌”名牌,開拓國內外市場。
(十)食品包裝業。重點加強對食品包裝技術、包裝新材料的引進和開發,鼓勵有條件的大企業建立設計中心,包裝設計與國際潮流接軌,提高本地包裝企業技術水平和為食品工業的配套能力。紙制包裝物品重點向綠色環保方面發展,發展紙塑復合包裝及禮品包裝。塑料包裝物品重點發展安全環保、可降解的塑料包裝產品。玻璃瓶包裝重點是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
四、政策措施
(一)培育壯大一批食品龍頭企業。在蔗糖、果蔬、畜禽水產等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及產品中,著力培育一批經濟實力強、科技含量高、輻射范圍廣的骨干龍頭企業。重點培育100 家食品龍頭企業,促進食品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開展深加工轉化,努力提升產品檔次。通過資產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不斷促進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龍頭企業的管理水平。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產為紐帶,推進企業間重組聯合、功能互補和實力擴充。鼓勵現有制糖企業走更高層次的聯合,組建規模更大、實力更強的糖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重點支持年產糖量在50萬噸以上、實施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經營的企業集團,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鼓勵和吸引外資、民營資本以租賃、承包、參股或兼并等形式參與蔗糖業結構調整,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力爭到2015年,培育形成5家年產糖量100 萬噸以上的制糖企業集團,其產糖量占全區 70%以上。全區制糖企業集團由34 家整合到20 家以內。重點支持廣西南華糖業、廣西東亞糖業、農墾糖業集團、來賓東糖集團、南寧糖業股份公司、鳳糖集團、英糖集團、永鑫華糖等年產糖50萬噸以上企業的發展。
(二)建設一批與食品工業相配套的原料基地。培育和引進優良品種,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為食品工業發展提供原料保障;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為食品企業提供安全、優質的加工原料。重點建設畜牧基地、果蔬基地、蔗糖基地、糧食基地、茶油基地、特色經濟作物基地、水產基地。通過規模化的收購、儲運,規模化的養殖、加工,推動農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 重點發展崇左、來賓、柳州、南寧、百色、河池等主要蔗區的糖料蔗種植,力爭到2015年,其糖料蔗產量由目前占全區總量的84%提高到90%。 打造20個年產糖料蔗200萬噸以上的縣 (市、區),糖料蔗總量占全區75%以上,33 個甘蔗優勢縣年產糖料蔗分別超過100萬噸。
(三)健全食品安全體系。建立健全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責任制、食品安全應急預案等管理制度;深入推進食品放心工程,建立食品安全監控網絡系統,在全區重點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重點集貿市場、中心鎮市場建立集貿市場食品安全數據網絡平臺和信息共享機制。 完善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手段,引導企業按食品安全標準組織生產,落實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健全食品質量監督管理制度,督促企業建立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在原料、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實現良好農業規范 (GAP)、良好生產規范(CMP)、良好衛生規范(GHP)和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技術(HACCP)等規范化管理。建立食品生產企業召回制度,切實保證食品安全。
(四)建立和完善調控機制。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利用經濟杠桿調節和引導產業協調發展。建立和完善食糖、地方成品糧油等主要品種的儲備機制,平衡市場供求關系,防止價格大幅波動影響產業穩定發展;加強食品價格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制定相關應急預案;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食品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提高信息的實效性、權威性以及宏觀調控政策的透明度;實施糖醇聯產機制,將部分糖料蔗轉化為燃料乙醇,調節食糖生產,平衡市場供求關系,促使糖價合理穩定。
(五)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建立健全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食品工業科技創新體系, 鼓勵食品企業與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技術推廣部門聯合開發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產品。加大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經驗的力度。推進食品工業的重大技術創新、技術改進和技術配套。支持企業科技創新,鼓勵有條件的食品企業組建科研和技術開發機構。引進發展現代生物工程技術、膜分離技術、酶技術、微波技術、超低溫速凍技術、無菌保鮮技術、擠壓膨化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等高新技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提高食品產業規模效益和整體競爭力。推進食品工業清潔生產技術,努力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產方式,降低資源消耗。
(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減少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合理配置資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和廢物,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佳平衡。進一步完善糖業循環經濟生態示范產業,組織開展其它重點行業循環經濟試點。
(七)實施名牌戰略。培育和發展一批知名度高、市場占有率高、競爭能力強的知名產品、企業、食品生產基地和產業集群,帶動全區食品工業發展。組織食品企業參加區內外重大食品交易會、展銷會等促銷活動,政府給予適當的資金補貼。發展連鎖經營,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引導重點企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市場銷售網絡等先進手段,積極與國際國內物流企業組成戰略伙伴聯合促銷,降低銷售費用,提高市場占有率。
(八)強化重點產業管理。加強對重點產業的管理,通過行業立法的形式,加強行業管理,規范產業的發展,保護生產者、消費者等各方的利益。借鑒世界各國保護產業發展的法規,結合我區的實際情況,加快制定《廣西糖業管理條例》地方性法規工作,為糖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附件:廣西食品工業重點項目表 附件下載.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