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屬單位: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天津市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劃(2018—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照此執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1月23日
天津市食物與營養發展
實施計劃(2018—2020年)
為保障食物有效供給,優化食物結構,鞏固食品安全,改善居民營養水平,根據《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圍繞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安全、多樣、健康、方便食品消費需求為目標,不斷調整、優化食物生產和消費結構,切實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的引導與干預,著力推動食物與營養發展方式轉變,保障食物安全、質量和有效供給,促進營養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市民健康水平,為建設健康天津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食物數量與質量并重。在重視食物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品質和質量安全,加強優質專用新品種的研發與推廣,提高優質食物比重,實現食物生產數量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相統一。
2.堅持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以現代營養理念引導食物合理消費,逐步形成以營養需求為導向的現代食物產業體系,促進生產、消費、營養、健康協調發展。
3.堅持傳承與創新有機統一。傳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優良膳食傳統,保護具有地域特色的膳食方式,創新繁榮天津飲食文化,積極吸收國內外膳食結構的優點,全面提升膳食營養科技支撐水平。
4.堅持引導與干預有效結合。普及公眾營養知識,引導科學合理膳食,預防和控制營養性疾病;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食物與營養需求,采取差別化的干預措施,改善食物與營養結構。
(三)發展目標。
1.食物生產量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生產結構,以糧食和“菜籃子”產品為主導,重點發展小麥、水稻、蔬菜、水果、生豬、禽蛋、牛奶、水產品等優勢產業,確保主要農產品供給穩定。到2020年,蔬菜、牛奶、水產品自給率穩定在100%以上,糧食、肉類、蛋類和特色林果生產穩定發展。
2.食品產業發展目標。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線,按照“大食品”的發展戰略,做強5至10個百億集團;培育60個名牌產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35家,到2020年,把天津市打造為食品工業強市。
3.食物消費量目標。推廣膳食結構合理的健康消費模式,控制食用油、鹽和肉類的消費量,提高奶類、蔬菜類、水果類、全谷類食物消費量。到2020年,全市人均全年消費豆類13公斤、肉類29公斤、蛋類16公斤、奶類36公斤、水產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4.營養素攝入量目標。全面普及膳食營養和健康知識,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質攝入量,控制脂肪攝入量,保持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到2020年,全市人均每日攝入能量中,谷類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0%,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質攝入量78克,其中優質蛋白質比例占45%以上;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量基本達到居民健康需求。
5.營養性疾病控制目標。基本消除營養缺乏現象,控制營養性疾病增長。到2020年,全市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繼續控制在3%以下;孕產婦貧血率控制在15%以下,老年人和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異常率的增長速度趨緩。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供給穩定、運轉高效、監控有力的食物數量保障體系。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提高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和供給水平。積極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發展優質特色蔬菜、水果、肉、蛋和水產品生產,建設一批高標準設施蔬菜、標準化養殖場。提高養殖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發展現代化畜牧業和海淡水水產健康養殖模式,提升健康養殖水平。加快“黑色農業”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實現農產品生產與居民健康需求的緊密銜接。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構建新型農產品經營體系,促進經營模式的集約化、專業化。完善農業科技產業鏈,培育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農技部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多元化技術創新載體。積極推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加強市場網絡和配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現代食物市場流通體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綜合服務能力強的冷鏈物流企業。加強農產品數量安全智能分析與監測預警,健全食用農產品收儲體系,增強宏觀調控能力。(市農委、市商務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構建標準健全、體系完備、監管到位的食物質量與安全保障體系。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物安全監管制度,夯實基層食品安全監測網絡,健全各類食物標準,落實各區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規范食物生產、加工和銷售行為,進一步加大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的實施力度。加快推進原料標準化基地建設,創建一批蔬菜標準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小區)、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和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建立健全市、區、鄉鎮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立食品生產企業自律性檢測網絡,加強檢測人員和監管人員的培訓與管理,推進食物生產、加工和銷售企業誠信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加大對失信企業懲處力度,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零容忍”,切實增強企業安全生產和誠信經營意識。加強食物安全信息共享與公共管理體系建設,健全快速反應機制,加強應急處置,強化輿論監督和引導,全面提升本市食品安全總體水平。(市農委、市衛生計生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市場監管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構建定期監測、分類指導、引導消費的居民營養改善體系。建立健全居民食物與營養監測管理制度,加強監測和信息分析。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重視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攝入過多等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養教育,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市衛生計生委負責)
三、發展重點
(一)完善食物數量保障體系,提高優質食物供給水平。
1.穩定主要農產品供應能力。按照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原則,形成種養業規模化、標準化和生產區域化、服務社會化的農業生產新格局。穩定糧食和蔬菜種植面積,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劃定并完善40萬畝保障型蔬菜功能區,創建200個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建設100個無公害、優質、高效海淡水養殖生產基地。(市農委負責)
2.進一步提升方便營養加工食品水平。重點提升方便面產品營養成分,研發各種營養湯料,加強產品細分,增加非油炸方便面的比例,加快發展針對減肥、季節性滋補、兒童成長等各類需求的方便粥產品。推動休閑食品多元化發展,注重功能性與健康元素的結合。利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糕點、面包工藝,加快工業化進程,改變傳統手工操作為主的局面。糖果產品重點發展低能量、無蔗糖產品,進一步提升產品形體和包裝設計水平。(市工業和信息化委負責)
3.完善食物流通供給體系。加強市場經營體系和配套設施建設,構建廣覆蓋、低成本、高效率的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發展多樣化的零售市場體系。鼓勵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提升改造冷藏冷凍、流通加工冷鏈設施,推動中心漁港和東疆保稅港區冷鏈聚集區建設,完善冷藏加工、配送、報關服務和金融服務等功能。加強大型食品生產企業及冷鏈運輸企業面向城市消費的低溫加工處理中心和冷鏈配送設施建設。提升食用農產品的流通服務能級,逐步實現食用農產品流通從傳統市場向現代市場的轉變。(市商務委、市農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高食物收藏儲存和調劑能力。加強農產品數量安全智能分析與監測預警,健全食用農產品收儲體系,增強市場調控能力。充分發揮京津冀合作與發展機制,積極利用外地農業資源,有效調劑和加大對本地市場的支持和供應力度。(市農委、市商務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優化食物質量保障體系,確保食物質量安全。
1.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加強對農產品生產投入品使用管理,建立安全監督員制度,積極推廣有機肥、配方肥和果實套袋,推廣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落實田間檔案監督審查制度,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建設,實現對農產品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和流通環節的全程可追溯,從源頭上改善農產品生產質量。(市農委負責)
2.健全本市食品與膳食營養標準體系。加強食品標準制定的基礎研究和措施保障,積極參加國家制定營養相關標準、規范等工作,提高標準制修訂能力,開展本市營養相關標準的研究。進一步提高本市中小學生午餐質量,結合本市兒童膳食營養及健康現狀,建立本市兒童食品標簽標識指標體系,引導消費者正確選購兒童食品。(市衛生計生委、市教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方式,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追溯體系。加快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增強企業誠信經營意識。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區建設,切實提升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市農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商務委、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快食物與營養科技創新。針對食物、營養和健康領域的重大需求,引導企業增加食物與營養科技投入,加強對食物與營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研究。鼓勵開展對食物安全風險分析、評估、預警技術和檢測技術研究,在科技創新中提高食物安全水平。深入研究食物、營養和健康的關系,特別是與飲食密切相關的營養調控和預防機制。(市科委、市農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衛生計生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居民營養改善體系建設,加大對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干預力度。
1.開展人群膳食營養及健康狀況定期監測。定期開展人群營養狀況檢測綜合評價與評估工作,收集人群食物攝入量、營養素攝入量、體格測量、實驗室檢測等信息,系統整理各類監測數據,建立人群營養狀況數據庫。完善人群膳食營養及健康狀況監測體系,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定期開展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全面掌握本市居民膳食結構、食物消費量和營養素攝入量狀況、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為開展針對性干預提供科學依據。(市衛生計生委負責)
2.推進食物與營養成分數據庫建設。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系統梳理具有本市代表性的食物與營養成分表,建立完善本市食物與營養成分數據庫,為科學分析評價本市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引導居民科學合理攝入食物提供基礎數據。(市衛生計生委負責)
3.改善農村、社區居民膳食結構。組織農村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營養宣教,提高居民對不合理膳食結構的健康危害性認識。針對居民高油鹽、少蔬果及乳制品的膳食特征,開展社區專題營養宣講,指導居民科學飲食。在農村、社區主要食品供應點設立營養宣傳欄,普及營養知識,引導居民合理選擇食物。加強農村商貿與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開拓農村食物市場,方便農村居民購買食物。(市衛生計生委、市農委、市商務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開展重點人群的營養宣教。在設有產科的醫院開設孕產婦營養講座,加強對孕產婦的營養教育,做好孕產婦營養均衡調配。大力倡導母乳喂養,重視6個月齡至24個月齡嬰幼兒的輔食喂養與營養補充。加強對5歲以下兒童父母的營養宣傳,引導兒童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編撰兒童青少年營養教程,將食物與營養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控制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長趨勢。(市衛生計生委、市教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5.加強膳食與營養人才培養。強化營養人才的專業教育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推進對醫療機構內醫務人員的營養培訓。開展營養師、營養配餐員等人才培養工作,推動有條件的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和集中供餐單位配備或聘請營養師。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營養教育培訓,加強醫教協同,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加強對醫學生營養相關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培養,支持高校設立營養教育相關專業,加強有針對性的繼續醫學教育,著力培養營養實用型人才。(市衛生計生委、市教委、市民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政策措施
(一)全面普及膳食營養和健康知識。加強對全市居民食物與營養的指導,提高全民營養意識,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樹立科學飲食理念。重視和做好“營養周”“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開展食物與營養知識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單位活動,提供膳食指導和營養咨詢。發揮各類新媒體作用,開展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的知識宣傳。開展“健康餐廳”“健康食堂”等建設。推廣適宜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定期在商場、超市、車站、機場等人流集中地發放。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社會風尚。(市衛生計生委、市教委、市商務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食物生產與供給。強化各級政府的食物安全責任,進一步明確各級機構的監管職能,落實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工作,加大對食用農產品生產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加大對食物加工、流通領域的扶持力度,發展共同配送、統一配送。創新農產品加工方式,推動農產品加工從粗加工向精加工、從單一品種向多品種、從簡單產品向深加工產品轉化。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有效治理面源污染。(市農委、市衛生計生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商務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大營養監測與干預。開展全市居民營養與健康監測,進行食物消費量調查,定期發布全市居民食物消費與營養健康狀況報告,引導居民改善食物與營養狀況。加大財政投入,改善農村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就餐環境。(市衛生計生委、市教委、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建立健全投入、引導機制。按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原則,統籌整合財政專項資金,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支持現代農業重大科技攻關、技術推廣體系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農產品加工與營養科技創新。加大對食物與營養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強食物流通、餐飲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針對食物、營養和健康領域的重大需求,加強對食物與營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研究。加強對新食物資源開發和食物安全風險分析技術的研究,在科技創新中提高食物安全水平。加強食品安全預警技術研究,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體系建設,促進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市農委、市衛生計生委、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由市農委、市衛生計生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商務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教委、市科委、市財政局、市民政局等部門參加,建立綜合協調機制,定期對食物與營養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和協商,及時向市人民政府報告,提供決策咨詢意見,確保本實施計劃的落實。各區人民政府要根據本實施計劃確立的目標、任務和重點,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天津市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劃(2018—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照此執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1月23日
天津市食物與營養發展
實施計劃(2018—2020年)
為保障食物有效供給,優化食物結構,鞏固食品安全,改善居民營養水平,根據《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圍繞扎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天津的實施,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安全、多樣、健康、方便食品消費需求為目標,不斷調整、優化食物生產和消費結構,切實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的引導與干預,著力推動食物與營養發展方式轉變,保障食物安全、質量和有效供給,促進營養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市民健康水平,為建設健康天津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食物數量與質量并重。在重視食物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品質和質量安全,加強優質專用新品種的研發與推廣,提高優質食物比重,實現食物生產數量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相統一。
2.堅持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以現代營養理念引導食物合理消費,逐步形成以營養需求為導向的現代食物產業體系,促進生產、消費、營養、健康協調發展。
3.堅持傳承與創新有機統一。傳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優良膳食傳統,保護具有地域特色的膳食方式,創新繁榮天津飲食文化,積極吸收國內外膳食結構的優點,全面提升膳食營養科技支撐水平。
4.堅持引導與干預有效結合。普及公眾營養知識,引導科學合理膳食,預防和控制營養性疾病;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食物與營養需求,采取差別化的干預措施,改善食物與營養結構。
(三)發展目標。
1.食物生產量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生產結構,以糧食和“菜籃子”產品為主導,重點發展小麥、水稻、蔬菜、水果、生豬、禽蛋、牛奶、水產品等優勢產業,確保主要農產品供給穩定。到2020年,蔬菜、牛奶、水產品自給率穩定在100%以上,糧食、肉類、蛋類和特色林果生產穩定發展。
2.食品產業發展目標。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線,按照“大食品”的發展戰略,做強5至10個百億集團;培育60個名牌產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35家,到2020年,把天津市打造為食品工業強市。
3.食物消費量目標。推廣膳食結構合理的健康消費模式,控制食用油、鹽和肉類的消費量,提高奶類、蔬菜類、水果類、全谷類食物消費量。到2020年,全市人均全年消費豆類13公斤、肉類29公斤、蛋類16公斤、奶類36公斤、水產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4.營養素攝入量目標。全面普及膳食營養和健康知識,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質攝入量,控制脂肪攝入量,保持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到2020年,全市人均每日攝入能量中,谷類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0%,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質攝入量78克,其中優質蛋白質比例占45%以上;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量基本達到居民健康需求。
5.營養性疾病控制目標。基本消除營養缺乏現象,控制營養性疾病增長。到2020年,全市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繼續控制在3%以下;孕產婦貧血率控制在15%以下,老年人和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異常率的增長速度趨緩。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供給穩定、運轉高效、監控有力的食物數量保障體系。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提高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和供給水平。積極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發展優質特色蔬菜、水果、肉、蛋和水產品生產,建設一批高標準設施蔬菜、標準化養殖場。提高養殖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發展現代化畜牧業和海淡水水產健康養殖模式,提升健康養殖水平。加快“黑色農業”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實現農產品生產與居民健康需求的緊密銜接。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構建新型農產品經營體系,促進經營模式的集約化、專業化。完善農業科技產業鏈,培育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農技部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多元化技術創新載體。積極推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加強市場網絡和配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現代食物市場流通體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綜合服務能力強的冷鏈物流企業。加強農產品數量安全智能分析與監測預警,健全食用農產品收儲體系,增強宏觀調控能力。(市農委、市商務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構建標準健全、體系完備、監管到位的食物質量與安全保障體系。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物安全監管制度,夯實基層食品安全監測網絡,健全各類食物標準,落實各區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規范食物生產、加工和銷售行為,進一步加大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的實施力度。加快推進原料標準化基地建設,創建一批蔬菜標準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小區)、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和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建立健全市、區、鄉鎮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立食品生產企業自律性檢測網絡,加強檢測人員和監管人員的培訓與管理,推進食物生產、加工和銷售企業誠信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加大對失信企業懲處力度,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零容忍”,切實增強企業安全生產和誠信經營意識。加強食物安全信息共享與公共管理體系建設,健全快速反應機制,加強應急處置,強化輿論監督和引導,全面提升本市食品安全總體水平。(市農委、市衛生計生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市場監管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構建定期監測、分類指導、引導消費的居民營養改善體系。建立健全居民食物與營養監測管理制度,加強監測和信息分析。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重視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攝入過多等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養教育,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市衛生計生委負責)
三、發展重點
(一)完善食物數量保障體系,提高優質食物供給水平。
1.穩定主要農產品供應能力。按照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原則,形成種養業規模化、標準化和生產區域化、服務社會化的農業生產新格局。穩定糧食和蔬菜種植面積,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劃定并完善40萬畝保障型蔬菜功能區,創建200個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建設100個無公害、優質、高效海淡水養殖生產基地。(市農委負責)
2.進一步提升方便營養加工食品水平。重點提升方便面產品營養成分,研發各種營養湯料,加強產品細分,增加非油炸方便面的比例,加快發展針對減肥、季節性滋補、兒童成長等各類需求的方便粥產品。推動休閑食品多元化發展,注重功能性與健康元素的結合。利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糕點、面包工藝,加快工業化進程,改變傳統手工操作為主的局面。糖果產品重點發展低能量、無蔗糖產品,進一步提升產品形體和包裝設計水平。(市工業和信息化委負責)
3.完善食物流通供給體系。加強市場經營體系和配套設施建設,構建廣覆蓋、低成本、高效率的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發展多樣化的零售市場體系。鼓勵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提升改造冷藏冷凍、流通加工冷鏈設施,推動中心漁港和東疆保稅港區冷鏈聚集區建設,完善冷藏加工、配送、報關服務和金融服務等功能。加強大型食品生產企業及冷鏈運輸企業面向城市消費的低溫加工處理中心和冷鏈配送設施建設。提升食用農產品的流通服務能級,逐步實現食用農產品流通從傳統市場向現代市場的轉變。(市商務委、市農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高食物收藏儲存和調劑能力。加強農產品數量安全智能分析與監測預警,健全食用農產品收儲體系,增強市場調控能力。充分發揮京津冀合作與發展機制,積極利用外地農業資源,有效調劑和加大對本地市場的支持和供應力度。(市農委、市商務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優化食物質量保障體系,確保食物質量安全。
1.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加強對農產品生產投入品使用管理,建立安全監督員制度,積極推廣有機肥、配方肥和果實套袋,推廣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落實田間檔案監督審查制度,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建設,實現對農產品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和流通環節的全程可追溯,從源頭上改善農產品生產質量。(市農委負責)
2.健全本市食品與膳食營養標準體系。加強食品標準制定的基礎研究和措施保障,積極參加國家制定營養相關標準、規范等工作,提高標準制修訂能力,開展本市營養相關標準的研究。進一步提高本市中小學生午餐質量,結合本市兒童膳食營養及健康現狀,建立本市兒童食品標簽標識指標體系,引導消費者正確選購兒童食品。(市衛生計生委、市教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方式,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追溯體系。加快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增強企業誠信經營意識。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區建設,切實提升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市農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商務委、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快食物與營養科技創新。針對食物、營養和健康領域的重大需求,引導企業增加食物與營養科技投入,加強對食物與營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研究。鼓勵開展對食物安全風險分析、評估、預警技術和檢測技術研究,在科技創新中提高食物安全水平。深入研究食物、營養和健康的關系,特別是與飲食密切相關的營養調控和預防機制。(市科委、市農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衛生計生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居民營養改善體系建設,加大對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干預力度。
1.開展人群膳食營養及健康狀況定期監測。定期開展人群營養狀況檢測綜合評價與評估工作,收集人群食物攝入量、營養素攝入量、體格測量、實驗室檢測等信息,系統整理各類監測數據,建立人群營養狀況數據庫。完善人群膳食營養及健康狀況監測體系,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定期開展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全面掌握本市居民膳食結構、食物消費量和營養素攝入量狀況、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為開展針對性干預提供科學依據。(市衛生計生委負責)
2.推進食物與營養成分數據庫建設。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系統梳理具有本市代表性的食物與營養成分表,建立完善本市食物與營養成分數據庫,為科學分析評價本市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引導居民科學合理攝入食物提供基礎數據。(市衛生計生委負責)
3.改善農村、社區居民膳食結構。組織農村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營養宣教,提高居民對不合理膳食結構的健康危害性認識。針對居民高油鹽、少蔬果及乳制品的膳食特征,開展社區專題營養宣講,指導居民科學飲食。在農村、社區主要食品供應點設立營養宣傳欄,普及營養知識,引導居民合理選擇食物。加強農村商貿與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開拓農村食物市場,方便農村居民購買食物。(市衛生計生委、市農委、市商務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開展重點人群的營養宣教。在設有產科的醫院開設孕產婦營養講座,加強對孕產婦的營養教育,做好孕產婦營養均衡調配。大力倡導母乳喂養,重視6個月齡至24個月齡嬰幼兒的輔食喂養與營養補充。加強對5歲以下兒童父母的營養宣傳,引導兒童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編撰兒童青少年營養教程,將食物與營養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控制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長趨勢。(市衛生計生委、市教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5.加強膳食與營養人才培養。強化營養人才的專業教育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推進對醫療機構內醫務人員的營養培訓。開展營養師、營養配餐員等人才培養工作,推動有條件的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和集中供餐單位配備或聘請營養師。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營養教育培訓,加強醫教協同,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加強對醫學生營養相關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培養,支持高校設立營養教育相關專業,加強有針對性的繼續醫學教育,著力培養營養實用型人才。(市衛生計生委、市教委、市民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政策措施
(一)全面普及膳食營養和健康知識。加強對全市居民食物與營養的指導,提高全民營養意識,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樹立科學飲食理念。重視和做好“營養周”“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開展食物與營養知識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單位活動,提供膳食指導和營養咨詢。發揮各類新媒體作用,開展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的知識宣傳。開展“健康餐廳”“健康食堂”等建設。推廣適宜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定期在商場、超市、車站、機場等人流集中地發放。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社會風尚。(市衛生計生委、市教委、市商務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食物生產與供給。強化各級政府的食物安全責任,進一步明確各級機構的監管職能,落實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工作,加大對食用農產品生產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加大對食物加工、流通領域的扶持力度,發展共同配送、統一配送。創新農產品加工方式,推動農產品加工從粗加工向精加工、從單一品種向多品種、從簡單產品向深加工產品轉化。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有效治理面源污染。(市農委、市衛生計生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商務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大營養監測與干預。開展全市居民營養與健康監測,進行食物消費量調查,定期發布全市居民食物消費與營養健康狀況報告,引導居民改善食物與營養狀況。加大財政投入,改善農村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就餐環境。(市衛生計生委、市教委、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建立健全投入、引導機制。按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原則,統籌整合財政專項資金,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支持現代農業重大科技攻關、技術推廣體系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農產品加工與營養科技創新。加大對食物與營養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強食物流通、餐飲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針對食物、營養和健康領域的重大需求,加強對食物與營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研究。加強對新食物資源開發和食物安全風險分析技術的研究,在科技創新中提高食物安全水平。加強食品安全預警技術研究,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體系建設,促進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市農委、市衛生計生委、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由市農委、市衛生計生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委、市商務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教委、市科委、市財政局、市民政局等部門參加,建立綜合協調機制,定期對食物與營養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和協商,及時向市人民政府報告,提供決策咨詢意見,確保本實施計劃的落實。各區人民政府要根據本實施計劃確立的目標、任務和重點,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