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
《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20年12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
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
生產工作方案
為切實解決耕地“非糧化”問題,穩定我區糧食生產,保障我區糧食安全,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國辦發〔2020〕44號)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耕地應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糧食生產功能區應種植目標作物、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及分品種生產供給方案涉及的地區糧食種植面積不能減少的原則,綜合采取管控、建設、激勵等措施,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確保全區糧食安全。
二、工作措施
(一)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并納入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范圍。要對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實行動態監管,嚴格控制在核心區內的永久基本農田進行非糧食生產活動。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按照國家要求,結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開展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補劃,按照“優進劣出”原則,將調查成果中的非耕地劃出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并優先將調查成果中集中連片、符合劃定要求的優質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結合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灌溉條件開展糧食種植適宜性評價,在永久基本農田內劃定稻谷、玉米等谷物的種植適宜區。參考歷年耕地利用現狀和衛星遙感影像等耕地資料信息,根據口糧品種需求量,下達年度糧食種植目標,保證耕地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特別是水稻生產的基礎上,適度用于非食用農產品生產。對市場需求明顯過剩的非食用農產品,要加以限制,防止無序發展。(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水利廳等)
(二)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各地要嚴格貫徹落實國家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及分品種生產供給方案,細化措施方案,防止本地區糧食種植面積下滑,切實穩定我區糧食種植面積。各市、縣(市、區)要按照自治區下達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認真抓好項目實施管理,確保建成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口糧田,確保我區口糧基本自給。要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深入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嚴禁在主要糧食產地進行污水灌溉。要引導種糧農民因地制宜恢復雙季稻種植,大力推廣“早稻+晚稻(再生稻)+馬鈴薯(紅薯)”等種植模式,穩定玉米生產,增加馬鈴薯、小雜糧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推廣糧食作物間套種,擴大新增面積。開展撂荒耕地治理專項行動,有力有序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工作。(牽頭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配合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等)
(三)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各市、縣(市、區)要把糧食生產功能區落實到地塊,引導種植目標作物,保障糧食種植面積。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對糧食種植面積大但劃定面積少的進行補劃,對耕地性質發生改變、不符合劃定標準的予以剔除并及時補劃。糧食生產功能區每年至少生產一季糧食,種植非糧作物的要確保在一季后能夠恢復糧食生產。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嚴格保持糧食生產功能區種糧屬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不得違規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建設種植和養殖設施,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從事其他毀壞種植條件的活動,不得違規將糧食生產功能區納入退耕還林還草范圍,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超標準建設農田林網。全區各地各部門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立項實施多年生經濟作物種植、水產養殖、林業等非糧食類政府投資扶持項目。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種植多年生經濟作物、苗木和挖塘養殖水產品的,不得享受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并按有關規定恢復糧食生產功能區種糧屬性。(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財政廳、自然資源廳、林業局等)
(四)嚴禁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樹挖塘。嚴格貫徹落實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有關規定,落實耕地保護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根據國家下達的規劃任務,結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分解下達各市、縣(市、區)新一輪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并嚴格開展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嚴格規范永久基本農田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禁止閑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對違反土地管理法規定非法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挖塘養魚等行為依法依規進行處罰。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規定,擅自在耕地上種樹挖塘、破壞種植條件的,由縣級以上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等按照職責責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處罰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利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稻漁、稻蝦、稻蟹等綜合立體種養,應當以不破壞永久基本農田為前提,溝坑占比要符合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通則標準,不符合的要督促限期整改。(牽頭單位: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公安廳、林業局等)
(五)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全區各地各部門要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開展良種繁育、糧食加工流通和農地托管、農機服務、撂荒地復耕、代耕代種代管等糧食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參與建設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立健全工商資本流轉土地資格審查和項目審核制度,制定工商資本涉農投資正負面清單。強化租賃農地全程監測監管,定期抽查督查,對工商資本違反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大規模流轉耕地不種糧的“非糧化”行為,一經發現要堅決予以糾正,立即停止其享受相關扶持政策,并將其列入工商資本涉農投資負面清單。(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交通運輸廳、市場監管局、糧食和儲備局等)
(六)加強耕地種糧情況監測。全區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綜合運用衛星遙感影像、無人機航拍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全區耕地種糧情況監測評價,建立耕地“非糧化”情況通報機制。各地要對本區域耕地種糧情況進行動態監測評價,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重大情況及時報告。要定期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情況進行監測評價,實行信息化、精細化管理,及時更新電子地圖和數據庫。(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大數據發展局等)
(七)完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落實產糧大縣獎勵政策,著力保護和調動縣級人民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落實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加大對糧食生產支持力度。全面檢查核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生產者補貼、目標價格(稻谷)補貼、雙季稻輪作補貼等扶持政策的落實情況,確保各項補貼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位。將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產生的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優先用于農田建設再投入和債券償還、貼息等。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政策支持力度,各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在分配中央和自治區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水利發展資金、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等相關農業資金時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優先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加快把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一季千斤、兩季一噸”的高標準糧田。加強對種糧主體的政策激勵,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托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提高種糧規模效益。執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實施稻谷生產者補貼,完善稻谷補貼與糧食收購掛鉤政策,繼續探索推進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進一步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拓寬服務領域。對符合“桂惠貸”政策要求的糧食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貸款貼息,重點支持建設糧食產后烘干、加工設施,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糧食生產經營效益。(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財政廳;配合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糧食和儲備局,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廣西銀保監局,廣西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等)
(八)加強糧食產業科技創新。圍繞水稻、玉米、薯類等糧食產業,實施現代種業創新工程,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實施農業重大技術攻關工程,突破糧食種植、糧食深加工、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實施重大動植物疫病科技應急工程,瞄準糧食作物重大病蟲疫情,突破一批病蟲害防控關鍵技術,保障糧食產業健康發展。積極開展糧食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著力解決水稻機械化播種育插秧、玉米籽粒機收等瓶頸問題,進一步提升糧食烘干能力,加快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牽頭單位:自治區科技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農科院等)
三、保障措施
(一)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認真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按照本方案要求,抓緊制定具體措施,穩妥有序抓好落實,切實承擔起保障本地區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努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要堅決遏制耕地“非糧化”增量,同時對存量問題摸清情況,從實際出發,分類穩妥處置,不搞“一刀切”。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要將年度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到市、到縣(市、區)、到鄉(鎮)、到村(社區)、到地塊。自治區糧食和儲備局、農業農村廳要將防止耕地“非糧化”作為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提高糧食種植面積、產量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指標在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考核中的權重并嚴格考核,考核結果與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相掛鉤。對落實糧食生產任務不力的市、縣(市、區),要約談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對耕地“非糧化”問題嚴重的予以問責。(牽頭單位:自治區糧食和儲備局、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績效辦、自然資源廳等)
(二)加強部門聯動。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要強化統籌協調,自治區其他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切實把各項措施組織好、落實好,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強化對防止耕地“非糧化”的督促檢查,加強糧食種植面積抽查核驗工作,確保任務落實、工作到位。(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績效辦、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糧食和儲備局等)
(三)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微信、報刊等媒介,做好有關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全社會“愛耕地、廣種糧、種好糧”的自覺性,為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營造良好的氛圍。(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配合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林業局、糧食和儲備局,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等)
《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20年12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
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
生產工作方案
為切實解決耕地“非糧化”問題,穩定我區糧食生產,保障我區糧食安全,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國辦發〔2020〕44號)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耕地應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糧食生產功能區應種植目標作物、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及分品種生產供給方案涉及的地區糧食種植面積不能減少的原則,綜合采取管控、建設、激勵等措施,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確保全區糧食安全。
二、工作措施
(一)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并納入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范圍。要對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實行動態監管,嚴格控制在核心區內的永久基本農田進行非糧食生產活動。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按照國家要求,結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開展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補劃,按照“優進劣出”原則,將調查成果中的非耕地劃出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并優先將調查成果中集中連片、符合劃定要求的優質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結合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灌溉條件開展糧食種植適宜性評價,在永久基本農田內劃定稻谷、玉米等谷物的種植適宜區。參考歷年耕地利用現狀和衛星遙感影像等耕地資料信息,根據口糧品種需求量,下達年度糧食種植目標,保證耕地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特別是水稻生產的基礎上,適度用于非食用農產品生產。對市場需求明顯過剩的非食用農產品,要加以限制,防止無序發展。(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水利廳等)
(二)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各地要嚴格貫徹落實國家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及分品種生產供給方案,細化措施方案,防止本地區糧食種植面積下滑,切實穩定我區糧食種植面積。各市、縣(市、區)要按照自治區下達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認真抓好項目實施管理,確保建成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口糧田,確保我區口糧基本自給。要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深入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嚴禁在主要糧食產地進行污水灌溉。要引導種糧農民因地制宜恢復雙季稻種植,大力推廣“早稻+晚稻(再生稻)+馬鈴薯(紅薯)”等種植模式,穩定玉米生產,增加馬鈴薯、小雜糧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推廣糧食作物間套種,擴大新增面積。開展撂荒耕地治理專項行動,有力有序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工作。(牽頭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配合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等)
(三)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各市、縣(市、區)要把糧食生產功能區落實到地塊,引導種植目標作物,保障糧食種植面積。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對糧食種植面積大但劃定面積少的進行補劃,對耕地性質發生改變、不符合劃定標準的予以剔除并及時補劃。糧食生產功能區每年至少生產一季糧食,種植非糧作物的要確保在一季后能夠恢復糧食生產。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嚴格保持糧食生產功能區種糧屬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不得違規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建設種植和養殖設施,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從事其他毀壞種植條件的活動,不得違規將糧食生產功能區納入退耕還林還草范圍,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超標準建設農田林網。全區各地各部門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立項實施多年生經濟作物種植、水產養殖、林業等非糧食類政府投資扶持項目。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種植多年生經濟作物、苗木和挖塘養殖水產品的,不得享受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并按有關規定恢復糧食生產功能區種糧屬性。(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財政廳、自然資源廳、林業局等)
(四)嚴禁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樹挖塘。嚴格貫徹落實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有關規定,落實耕地保護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根據國家下達的規劃任務,結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分解下達各市、縣(市、區)新一輪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并嚴格開展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嚴格規范永久基本農田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禁止閑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對違反土地管理法規定非法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挖塘養魚等行為依法依規進行處罰。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規定,擅自在耕地上種樹挖塘、破壞種植條件的,由縣級以上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等按照職責責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處罰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利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稻漁、稻蝦、稻蟹等綜合立體種養,應當以不破壞永久基本農田為前提,溝坑占比要符合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通則標準,不符合的要督促限期整改。(牽頭單位: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公安廳、林業局等)
(五)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全區各地各部門要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開展良種繁育、糧食加工流通和農地托管、農機服務、撂荒地復耕、代耕代種代管等糧食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參與建設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立健全工商資本流轉土地資格審查和項目審核制度,制定工商資本涉農投資正負面清單。強化租賃農地全程監測監管,定期抽查督查,對工商資本違反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大規模流轉耕地不種糧的“非糧化”行為,一經發現要堅決予以糾正,立即停止其享受相關扶持政策,并將其列入工商資本涉農投資負面清單。(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交通運輸廳、市場監管局、糧食和儲備局等)
(六)加強耕地種糧情況監測。全區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綜合運用衛星遙感影像、無人機航拍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全區耕地種糧情況監測評價,建立耕地“非糧化”情況通報機制。各地要對本區域耕地種糧情況進行動態監測評價,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重大情況及時報告。要定期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情況進行監測評價,實行信息化、精細化管理,及時更新電子地圖和數據庫。(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大數據發展局等)
(七)完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落實產糧大縣獎勵政策,著力保護和調動縣級人民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落實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加大對糧食生產支持力度。全面檢查核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生產者補貼、目標價格(稻谷)補貼、雙季稻輪作補貼等扶持政策的落實情況,確保各項補貼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位。將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產生的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優先用于農田建設再投入和債券償還、貼息等。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政策支持力度,各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在分配中央和自治區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水利發展資金、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等相關農業資金時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優先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加快把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一季千斤、兩季一噸”的高標準糧田。加強對種糧主體的政策激勵,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托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提高種糧規模效益。執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實施稻谷生產者補貼,完善稻谷補貼與糧食收購掛鉤政策,繼續探索推進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進一步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拓寬服務領域。對符合“桂惠貸”政策要求的糧食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貸款貼息,重點支持建設糧食產后烘干、加工設施,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糧食生產經營效益。(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財政廳;配合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糧食和儲備局,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廣西銀保監局,廣西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等)
(八)加強糧食產業科技創新。圍繞水稻、玉米、薯類等糧食產業,實施現代種業創新工程,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實施農業重大技術攻關工程,突破糧食種植、糧食深加工、質量安全等關鍵技術。實施重大動植物疫病科技應急工程,瞄準糧食作物重大病蟲疫情,突破一批病蟲害防控關鍵技術,保障糧食產業健康發展。積極開展糧食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著力解決水稻機械化播種育插秧、玉米籽粒機收等瓶頸問題,進一步提升糧食烘干能力,加快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牽頭單位:自治區科技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農科院等)
三、保障措施
(一)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認真落實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按照本方案要求,抓緊制定具體措施,穩妥有序抓好落實,切實承擔起保障本地區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努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要堅決遏制耕地“非糧化”增量,同時對存量問題摸清情況,從實際出發,分類穩妥處置,不搞“一刀切”。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要將年度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到市、到縣(市、區)、到鄉(鎮)、到村(社區)、到地塊。自治區糧食和儲備局、農業農村廳要將防止耕地“非糧化”作為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提高糧食種植面積、產量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指標在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考核中的權重并嚴格考核,考核結果與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相掛鉤。對落實糧食生產任務不力的市、縣(市、區),要約談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對耕地“非糧化”問題嚴重的予以問責。(牽頭單位:自治區糧食和儲備局、農業農村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績效辦、自然資源廳等)
(二)加強部門聯動。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要強化統籌協調,自治區其他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切實把各項措施組織好、落實好,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強化對防止耕地“非糧化”的督促檢查,加強糧食種植面積抽查核驗工作,確保任務落實、工作到位。(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配合單位: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治區績效辦、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糧食和儲備局等)
(三)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微信、報刊等媒介,做好有關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全社會“愛耕地、廣種糧、種好糧”的自覺性,為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營造良好的氛圍。(牽頭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配合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林業局、糧食和儲備局,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