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國發〔2004〕23號)和《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遼政發〔2005〕3號),確保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扎實推進,使我省食品生產經營秩序持續好轉,食品安全水平繼續提高,人民群眾消費安全感進一步增強,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06年全國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06〕24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突出抓好農村食品安全
進一步加強農村特別是城鄉結合部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等各個環節的監管,重點抓好各類食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個體商販、小作坊、小商店、小食店、小餐館和學校食堂等整治,有效遏制農村市場的假冒偽劣食品。
積極探索和推進農村食品安全流通網、監管責任網和群眾監督網建設。倡導現代流通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加快向農村延伸連鎖網絡;各監管部門要落實基層監管責任,做到監管重心下移,并抓緊建立農村專兼職食品安全管理隊伍,填補監管空白。
二、狠抓農產品污染源頭治理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繼續實施對蔬菜農藥殘留、畜產品“瘦肉精”和水產品中藥物及有害物質殘留等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繼續開展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工作,加強液態奶中復原乳相關檢測。2006年下半年開始,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專項監測與認證的抽查工作。
深入開展對農業生產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的治理。組織好“放心農資下鄉進村試點”建設,加強對農民的服務指導,提高農民科學選購和使用農資水平。同時,要強化農業執法,采取堅決措施,力爭將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劇毒農藥清出市場,繼續抓好“毒鼠強”專項整治活動,從源頭上保證食用農產品消費安全。
加大獸藥飼料市場整治工作力度。重點整治禽流感疫苗等動物防疫用生物制品、獸用生物制品的區域試驗以及“中試產品”和“瘦肉精”等違禁藥品,徹底清查獸藥飼料生產經營地下黑窩點和經營假劣獸藥的違法行為,嚴厲查處非法經營獸用生物制品違法行為。
三、加強食品生產加工監管
嚴格對食品的質量安全進行監管。要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和廠點進行普查,健全企業檔案,嚴格證后監管,嚴查無證生產。認真組織開展強制檢驗和專項監督抽查,督促企業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嚴格出廠檢驗。加快實施食品包裝材料、食品添加劑等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許可、強制檢驗等市場準入制度及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備案制度。進一步完善區域監管責任制,實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早發現、早控制、早處理。
深入開展食品執法打假工作。大力整頓食品小作坊,加強監督抽查工作,加大對無證產品的查處力度。規范食品包裝和標簽標志,加強對非食品用原料的風險監測,嚴厲打擊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違法行為。繼續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程。推動食品標準建設,提高企業標準化意識。
結合年檢,對全省清真食品生產定點企業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加強前置審批,進一步提高我省清真食品企業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四、進一步整治和規范食品流通環節經營秩序
嚴格食品經營主體市場準入。要嚴把食品生產經營主體準入關,堅持先證后照,堅決依法取締無照經營。對涉及食品生產、銷售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資格進行全面清理。
加強流通環節食品質量監管。建立健全食品質量準入體系,逐步擴大對食品的日常監測和快速檢測的覆蓋面,要積極創造條件,督促引導市場主辦單位盡快在全省城鄉農貿市場中,配備食品快速檢測設備,完善食品安全監測數據直報點制度;加強食品市場日常監管力度,開展重點區域、重點品種、重點行業的專項執法檢查,依法查辦各類食品違法案件。實施假冒偽劣或有問題食品的公示、退市下架制度,并加強對食品退市的監管。
繼續推進以“提倡綠色消費,培育綠色市場,開辟綠色通道”為內容的“三綠”工程,確保上市銷售食品的渠道正、品質好、手續全。加強對生豬屠宰行為的監管,對全省屠宰企業進行清理整頓,嚴厲打擊私屠濫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為。同時,大力推進牛羊禽的定點屠宰,規范畜禽屠宰加工行為。嚴厲打擊經營非法進境肉類活動。開展酒類市場專項整治。
五、加強食品衛生許可和監督
繼續推進“食品安全行動計劃”,貫徹實施《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衛生規范》,全面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嚴格食品生產經營和餐飲單位衛生許可方面的規范和要求,加大食品衛生監督抽檢力度,加強對兒童食品、保健食品和餐飲業的衛生監督檢查。對餐飲單位的餐具消毒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對不符合規定的督促整改,對不按要求整改和整改不合格,情節嚴重的,要依法吊銷衛生許可證。要學習國內外先進做法,逐步建立對小型餐飲業餐飲具集中統一消毒的管理模式,有條件的地區可試行餐飲具集中消毒管理制度。
開展衛生許可專項整治。切實規范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瓶(桶)裝水、膨化食品、食用植物油、學生營養餐配送單位、學校食堂、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的食品衛生許可證發放和監督。堅決清理無證和不符合衛生許可條件的生產企業,對不符合要求的企業依法予以查處。力爭全省各地對轄區內的食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狀況檢查覆蓋率達到95%以上。
開展農村食品衛生專項整治。強化對農村集貿市場和餐飲單位的食品衛生監督檢查,在春節、“五一”和國慶節期間集中開展執法監督活動,加大對無衛生許可證經營食品、餐飲單位的違法行為,以及經營摻假使假、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地點和無產品合格證食品的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
六、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
加強食品安全信息工作。建設省、市、縣三級食品安全信息網絡和重點企業的食品安全信息監測網絡體系,做好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反饋和收集、評估、發布工作,逐步實現食品安全信息的資源共享和綜合利用。有條件的市可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機制,通過媒體發布食品安全信息,正確引導消費。
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體系。要認真落實《遼寧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建立省、市、縣三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機制,建立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系統,建立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處理專家庫,加強業務培訓,強化市、縣兩級食品安全綜合監管部門的執法裝備。各監管部門要確定各級事故應急責任人,積極組織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建立和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回訪督查制度。
加強對食品安全隱患和危害因素的監督檢查。結合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中的重點品種和環節,全面開展食品安全調查與評價工作,并制度化。對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進行調查評價,跟蹤追溯,準確掌握食品在各個環節出現的問題、特點及危害程度,采取有效措施,實施全面監控。注意總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規律,建立健全危害因素監控操作規范,提高預防控制能力,對食品安全措施落實情況加大監察力度。要抓好對大案要案的督辦和查處,建立健全重大食品違法案件逐級報告制度和案件協查與協作機制。
七、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認真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各市、各部門要按照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和責權一致、實事求是、客觀公正、落實到位的原則,將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的具體任務和工作目標逐級分解落實,逐級考核。各級政府要抓好對下一級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綜合評價工作,督促各級政府切實負起總責,把食品安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好抓實。
繼續做好食品安全信用體系試點工作,不斷鞏固和擴大試點成果,探索綜合監督與信用體系建設相結合、銷地與產地全鏈條監管、中心城市與生產基地共建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新路子。加強宣傳報道,正確引導消費。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公眾食品安全意識,增強辨別能力。
注重宣傳各類放心食品,正確引導消費。建立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新聞發布制度,及時發布食品安全信息。
2006年底,省食品安全委員會組織省有關部門對各市食品安全工作進行綜合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報告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