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遼寧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遼寧省人民政府
2014年12月26日
遼寧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方案
為切實推進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進一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保證質量安全,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配置、企業運作、城鄉統籌、體現公益、惠及民生”的原則,通過建設大型綜合性現代化農產品交易中心和大型專業性批發市場、農產品生產基地以及物流配送、電子商務、零售網絡,進一步優化市場布局,壯大龍頭企業,強化產銷銜接,推動業態創新,加快形成高效、通暢、安全、有序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保障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切實解決農產品“賣難”、“買貴”和質量安全問題。
(二)發展目標。
1.培育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農產品批發交易中心,打造上連農產品生產基地、下連零售終端的流通主導型產業鏈,力爭到2017年,培育10家跨區域現代化農產品批發交易中心。
2.探索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注冊準入制度,廣泛應用現代交易技術、方式,引入拍賣等現代交易模式,力爭到2017年,大中型批發市場實施電子結算率達到60%,攤商法人化比例達到70%。
3.有效推進“批零對接”、“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消對接”等多種產銷銜接模式,力爭到2017年,城市大中型連鎖零售企業農產品銷售比重達到30%以上。
4.建成以農產品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為核心,倉儲配送節點網絡為支撐的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力爭到2017年,規模以上連鎖超市農產品統一配送率達到80%,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30%、40%、50%。
5.建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并逐步拓展到水果、水產品等其他農產品,力爭到2017年,上市農產品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消費有保障的質量安全目標。
6.改造建設一批公益性農產品流通設施,力爭到2017年,公益性市場投資保障機制、運營管理機制和政府監管機制初步建立。
二、主要任務
(一)優化農產品市場布局。
1.優化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依據各地區位優勢和基礎條件,按照優化整合存量,適度控制增量的原則,以推動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升級為重點,以培育建設跨區域、綜合性大型現代化農產品批發交易中心為核心,促進各類批發市場協調發展,形成布局合理、主體多元、競爭有序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架構。堅持企業建設和運營的主體地位,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支持供銷社系統建設農產品市場骨干網絡,發揮主渠道作用。
(1)培育建設跨區域、綜合性大型現代化農產品交易中心。按照輻射全省及周邊地區1000萬以上人口的標準,依托農產品重點產區和銷區,建設集展示交易、綜合集配、電子商務、檢驗檢測等功能于一體的面向國內外、輻射東北亞的大型農產品交易中心,并利用中心的核心配送功能,建設無第二批發環節、成本低的農產品流通新模式。
(2)培育建設大型現代化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充分發揮各地產業和區位優勢,通過對現有批發市場改造、提升功能,建設具有集中交易、統一配送、檢驗檢測等功能的大型糧食、蔬菜、果品、畜產品、水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形成跨區域、專業化的農產品批發、配送網絡。
2.優化農產品零售網絡布局。以豐富“米袋子”和“菜籃子”、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引導標準化菜市場、社區菜店、連鎖生鮮超市、果蔬商店、周末蔬菜直銷市場、社區自動取貨柜等零售網點進行合理布局,構建多種業態共同發展的農產品零售網絡體系,打造15分鐘買菜商圈。按照大型社區(3萬人以上)總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中型社區(0.7萬至3萬人)總面積600平方米以上、小型社區(0.7萬人以下)總面積200平方米以上的標準,建設改造農產品零售網點。到2017年末,全省建設改造社區標準化菜市場1000個以上;社區菜店、連鎖生鮮超市、果蔬商店等各類農產品零售網點10000個以上。
(二)建設一批與市場緊密聯接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1.建設自建自營型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支持農產品批發交易中心以自建自營農產品生產基地為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產銷一體化經營,推動建設規模在1000畝以上,集生產經營、種苗繁育、生態農業綜合開發等功能于一體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品以直供方式直接配送零售終端。力爭到2017年,建成10個典型示范作用突出的規模化自建自營型農產品生產基地。
2.培育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推動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省級農產品出口示范區,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縣,積極發展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推廣“公司+基地+標準+市場”的發展模式,重點發展有機蔬菜、瓜果、糧油種植,生態安全畜禽養殖等現代生產模式,滿足高端消費需求;支持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擴大規模經營,通過與批發市場、超市、社區菜市場等簽訂訂單、合同、協議等,穩定供需關系,減少流通環節,維護價格穩定。推進生產基地按標準生產,便捷與農產品配送中心、零售終端進行對接。
(三)建設快捷高效、流轉順暢的農產品物流網絡。
1.改造升級和建設農產品物流園區。推動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在農產品主產區建設一批農產品物流園,集聚物流、貿易等各類企業,重點發展冷鏈物流,提供采購、分揀加工、分銷貿易、信息服務、電子商務、融資擔保等多種服務,形成大宗農產品倉儲分撥網絡。到2017年末,建成10個大型專業化、現代化的農產品倉儲分撥中心。
2.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農產品倉儲配送網絡。鼓勵農產品經銷龍頭企業、大型連鎖超市、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整合資源,在城市周邊建設一批肉類、水產品、果蔬等主要品種的農產品配送中心,建設冷藏冷凍庫、監管和查驗設施、全程監控和信息追溯系統,提供備貨、分揀加工、包裝、配載、送貨等倉配一體化服務,形成高效便捷的倉儲配送中心網絡,為末端零售網點提供統一配送、共同配送服務。到2017年末,建成20個大型標準化、現代化的農產品倉儲配送中心。
(四)建設全省農產品電商網。
1.建設大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依托跨區域、綜合性大型現代化農產品交易中心,構建生產、采收、檢測、分揀、加工、存儲、運輸、銷售全過程的大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提供信息、商務、品牌、在線軟件及無線增值等系列服務。鼓勵傳統市場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線上線下相融合。發揮電子商務的無地域限制優勢,構筑覆蓋全區域的零售終端,完善終端實體店的展示和銷售功能。
2.大力發展專業性農產品電子商務。支持建設具有產地支撐的專業性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農產品“從田間地頭直達餐桌”流通新模式。支持電商企業開展對家庭和團體單位的農產品智能配送。支持有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縣(市)加強電子商務綜合服務。
(五)建設現代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1.構建農產品流通標準體系。構建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主體,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為補充的全省農產品流通標準體系。開展農產品流通標準化試點工作。選取4個連片區域市作為標準化試點城市,培育30家龍頭企業率先實施農產品生產、流通全過程標準化管理。通過示范帶動,推動全省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保鮮和儲運等標準的貫徹實施,實現農產品流通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標識規范化、流通品牌化。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完善農產品認證組織機構,鼓勵企業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重點打造我省特色、綠色品牌農產品。
2.建立農產品流通誠信體系。建立農產品市場誠信檔案數據平臺,健全信用信息采集、使用、共享制度,對全省主要農產品市場的信息進行采集,整理歸集到遼寧信用數據交換中心。開展“遼寧省誠信示范農產品市場”評定和“遼寧省信得過農產品”評定。評定結果向社會常態化公布,引導居民進誠信市場,買放心農產品。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遼寧省失信黑名單企業懲戒聯動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遼政辦發〔2012〕37號)精神,建立違法失信市場“黑名單”制度,向社會警示失信市場信息。
3.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將沈陽市、大連市開展肉類、蔬菜流通追溯建設試點,逐步推廣到全省,擴展到其他農產品,建立省、市農產品流通追溯管理平臺,建設流通節點追溯子系統和批發市場服務中心等。健全農產品檢驗檢測制度。推進政府部門監督檢測和農產品生產企業、流通企業自檢相結合的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農產品監督抽檢。支持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點;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農貿市場等加強檢驗檢測。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準入制度,對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不準進入市場,并依法進行無害化處理或監督銷毀。
三、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一)完善財政支持政策。省、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重點扶持體系內的農產品市場網絡、物流網絡、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等建設,促進產銷銜接。整合現有專項資金,支持體系內規模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廣泛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支持金融機構參與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建立銀企合作平臺,完善對接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把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作為涉農金融服務工作重點,適當降低貸款利率、放寬擔保條件,并在審貸機制上建立綠色通道。
(三)完善土地供應政策。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安排農產品流通用地規模、布局,優先保障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便民生活服務網點和加工配送中心、冷鏈物流建設用地,對自建自營型農產品生產基地給予用地保障。支持利用工業企業舊廠房、倉庫和存量土地資源興辦農產品市場。可將閑置的公益性用地調整為農產品市場用地。城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異地搬遷改造,政府收回原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后,可采取協議出讓方式安排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興辦農產品市場。對于政府投資建設不以盈利為目的,具有公益性質的農產品市場,可按作價出資(入股)方式辦理用地手續,嚴禁改變用途和性質。嚴格社區商業網點監管,不得隨意改變必備商業網點的用途和性質,拆遷改建時應保證其基本服務功能不缺失。
(四)完善稅費優惠政策。落實國家從事批發、零售的納稅人銷售蔬菜、部分鮮活肉蛋產品免征增值稅的規定;農產品批發市場及批發商,符合稅法規定小型微利企業條件的,享受相關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專門經營農產品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使用的房產、土地,按規定享受稅收減免政策。嚴格執行國家和省關于免征小微企業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的規定,貫徹落實減免農產品流通企業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直銷菜店)和連鎖生鮮超市的用水、用電、用氣以及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冷庫用電與工業同價。
(五)完善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嚴格執行國家、省有關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對運輸鮮活農產品車輛超限、超載,執行不扣車、不卸載、不當場罰款政策,對整車合法裝載運輸鮮活農產品車輛免收通行費。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要為鮮活農產品配送車輛進城提供便利的通行和停靠條件,必要時應發放專用證件賦予特別通行權。加快農村公路和田間運輸通道建設,解決好農產品離鄉進城“最初一公里”問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協調推進組,省長任組長,分管服務業工作和分管農業工作的副省長任副組長,省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省協調推進組辦公室設在省服務業委,省農委、省供銷社同時作為辦公室成員單位。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加強規劃引導,將其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以推進。各地區要根據省政府確定的任務目標,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出臺具有推動力的政策措施。省有關部門要積極指導,督促推進。
(二)抓好試點推進。利用國家在我省開展集中連片推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和開展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試點有利契機,放大政策支持效應,率先在重點地區、重點領域取得突破。選擇工作基礎好、區位條件優越的市,建設全省集中連片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示范區。積極穩妥開展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通過創新農產品流通投融資機制,探索政府股權投資等模式,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引導鼓勵國有企業、大型農產品流通股份制企業參與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并在體制機制、法規政策、規劃建設、市場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總結經驗,推廣全省。
(三)建立考評機制。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協調推進組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每年度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計劃,納入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將工作計劃分解落實到各市政府,作為考核各市經濟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跟蹤推進、定期考評,確保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附件:1.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協調推進組成員名單
2.成員單位職責分工
附件1
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
協調推進組成員名單
組 長:李 希 省長
副組長:邴志剛 副省長
趙化明 副省長
成 員:王金笛 省發展改革委主任
魏躍暉 省財政廳副廳長
楊 旭 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邵 武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
馮萬斌 省交通廳副廳長
于 衡 省農委副主任
韓東太 省服務業委主任
查太森 省服務業委副主任
常 海 省地稅局局長
李長春 省工商局副局長
席 雁 省質監局副巡視員
黃頌文 省政府金融辦副主任
王天宇 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
雷志斌 省物價局副局長
王喜武 省供銷社理事會主任
史鐵軍 省國稅局副局長
協調推進組辦公室設在省服務業委,負責協調推進組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韓東太同志兼任。
附件2
成員單位職責分工
省發展改革委:負責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省財政廳:負責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各類扶持資金的籌措和監管等工作。
省國土資源廳:負責嚴格落實國家和省關于促進流通業發展用地的相關政策,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流通業發展規劃的銜接,優先保障農產品批發布場、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和便民生活服務網點用地。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負責將商業網點建設納入城鎮總體規劃,與城鎮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驗收,制定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時,應與商業網點規劃相互銜接,落實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筑面積的比例不低于10%。
省交通廳:負責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加強公路養護管理,規范公路收費,為鮮活農產品提供運輸便利。
省農委:負責組織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生產經營主體信息化建設,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推進農產品質量認證,完善農產品包裝規格化、標識規范化、產品品牌化,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做強做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省服務業委:負責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規劃布局,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促進產銷銜接,開展市場監測和預警分析,建立健全豬肉、蔬菜等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完善應急投放網絡體系,提高應急保供能力。推動肉菜追溯體系建設,指導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貫徹、執行農產品流通行業標準。
省地稅局、省國稅局:負責落實好在一定期限內免征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政策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積極推進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完善流通業稅制。
省工商局:負責加強市場監管,監督管理市場交易行為,對欺行霸市等行為進行查處。
省質監局:負責組織制定適用的農產品流通地方標準,推動健全農產品流通標準體系。
省政府金融辦:負責協調金融機構加大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融資力度,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把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作為涉農金融服務工作重點,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
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健全流通環節食用農產品檢驗檢測、監管等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保障上市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省物價局:負責加強價格監管,組織開展專項價費政策執行情況檢查,嚴肅查處違反政策規定亂收費等價格違法行為,對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等不正當價格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省供銷社:負責落實好省政府與全國供銷總社《合作框架協議》,利用獨特優勢,在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中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現將《遼寧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遼寧省人民政府
2014年12月26日
遼寧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方案
為切實推進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進一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保證質量安全,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配置、企業運作、城鄉統籌、體現公益、惠及民生”的原則,通過建設大型綜合性現代化農產品交易中心和大型專業性批發市場、農產品生產基地以及物流配送、電子商務、零售網絡,進一步優化市場布局,壯大龍頭企業,強化產銷銜接,推動業態創新,加快形成高效、通暢、安全、有序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保障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切實解決農產品“賣難”、“買貴”和質量安全問題。
(二)發展目標。
1.培育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農產品批發交易中心,打造上連農產品生產基地、下連零售終端的流通主導型產業鏈,力爭到2017年,培育10家跨區域現代化農產品批發交易中心。
2.探索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注冊準入制度,廣泛應用現代交易技術、方式,引入拍賣等現代交易模式,力爭到2017年,大中型批發市場實施電子結算率達到60%,攤商法人化比例達到70%。
3.有效推進“批零對接”、“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消對接”等多種產銷銜接模式,力爭到2017年,城市大中型連鎖零售企業農產品銷售比重達到30%以上。
4.建成以農產品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為核心,倉儲配送節點網絡為支撐的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力爭到2017年,規模以上連鎖超市農產品統一配送率達到80%,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30%、40%、50%。
5.建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并逐步拓展到水果、水產品等其他農產品,力爭到2017年,上市農產品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消費有保障的質量安全目標。
6.改造建設一批公益性農產品流通設施,力爭到2017年,公益性市場投資保障機制、運營管理機制和政府監管機制初步建立。
二、主要任務
(一)優化農產品市場布局。
1.優化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依據各地區位優勢和基礎條件,按照優化整合存量,適度控制增量的原則,以推動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升級為重點,以培育建設跨區域、綜合性大型現代化農產品批發交易中心為核心,促進各類批發市場協調發展,形成布局合理、主體多元、競爭有序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架構。堅持企業建設和運營的主體地位,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支持供銷社系統建設農產品市場骨干網絡,發揮主渠道作用。
(1)培育建設跨區域、綜合性大型現代化農產品交易中心。按照輻射全省及周邊地區1000萬以上人口的標準,依托農產品重點產區和銷區,建設集展示交易、綜合集配、電子商務、檢驗檢測等功能于一體的面向國內外、輻射東北亞的大型農產品交易中心,并利用中心的核心配送功能,建設無第二批發環節、成本低的農產品流通新模式。
(2)培育建設大型現代化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充分發揮各地產業和區位優勢,通過對現有批發市場改造、提升功能,建設具有集中交易、統一配送、檢驗檢測等功能的大型糧食、蔬菜、果品、畜產品、水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形成跨區域、專業化的農產品批發、配送網絡。
2.優化農產品零售網絡布局。以豐富“米袋子”和“菜籃子”、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引導標準化菜市場、社區菜店、連鎖生鮮超市、果蔬商店、周末蔬菜直銷市場、社區自動取貨柜等零售網點進行合理布局,構建多種業態共同發展的農產品零售網絡體系,打造15分鐘買菜商圈。按照大型社區(3萬人以上)總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中型社區(0.7萬至3萬人)總面積600平方米以上、小型社區(0.7萬人以下)總面積200平方米以上的標準,建設改造農產品零售網點。到2017年末,全省建設改造社區標準化菜市場1000個以上;社區菜店、連鎖生鮮超市、果蔬商店等各類農產品零售網點10000個以上。
(二)建設一批與市場緊密聯接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1.建設自建自營型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支持農產品批發交易中心以自建自營農產品生產基地為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產銷一體化經營,推動建設規模在1000畝以上,集生產經營、種苗繁育、生態農業綜合開發等功能于一體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品以直供方式直接配送零售終端。力爭到2017年,建成10個典型示范作用突出的規模化自建自營型農產品生產基地。
2.培育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推動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省級農產品出口示范區,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縣,積極發展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推廣“公司+基地+標準+市場”的發展模式,重點發展有機蔬菜、瓜果、糧油種植,生態安全畜禽養殖等現代生產模式,滿足高端消費需求;支持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擴大規模經營,通過與批發市場、超市、社區菜市場等簽訂訂單、合同、協議等,穩定供需關系,減少流通環節,維護價格穩定。推進生產基地按標準生產,便捷與農產品配送中心、零售終端進行對接。
(三)建設快捷高效、流轉順暢的農產品物流網絡。
1.改造升級和建設農產品物流園區。推動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在農產品主產區建設一批農產品物流園,集聚物流、貿易等各類企業,重點發展冷鏈物流,提供采購、分揀加工、分銷貿易、信息服務、電子商務、融資擔保等多種服務,形成大宗農產品倉儲分撥網絡。到2017年末,建成10個大型專業化、現代化的農產品倉儲分撥中心。
2.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農產品倉儲配送網絡。鼓勵農產品經銷龍頭企業、大型連鎖超市、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整合資源,在城市周邊建設一批肉類、水產品、果蔬等主要品種的農產品配送中心,建設冷藏冷凍庫、監管和查驗設施、全程監控和信息追溯系統,提供備貨、分揀加工、包裝、配載、送貨等倉配一體化服務,形成高效便捷的倉儲配送中心網絡,為末端零售網點提供統一配送、共同配送服務。到2017年末,建成20個大型標準化、現代化的農產品倉儲配送中心。
(四)建設全省農產品電商網。
1.建設大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依托跨區域、綜合性大型現代化農產品交易中心,構建生產、采收、檢測、分揀、加工、存儲、運輸、銷售全過程的大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提供信息、商務、品牌、在線軟件及無線增值等系列服務。鼓勵傳統市場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線上線下相融合。發揮電子商務的無地域限制優勢,構筑覆蓋全區域的零售終端,完善終端實體店的展示和銷售功能。
2.大力發展專業性農產品電子商務。支持建設具有產地支撐的專業性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農產品“從田間地頭直達餐桌”流通新模式。支持電商企業開展對家庭和團體單位的農產品智能配送。支持有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縣(市)加強電子商務綜合服務。
(五)建設現代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1.構建農產品流通標準體系。構建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主體,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為補充的全省農產品流通標準體系。開展農產品流通標準化試點工作。選取4個連片區域市作為標準化試點城市,培育30家龍頭企業率先實施農產品生產、流通全過程標準化管理。通過示范帶動,推動全省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保鮮和儲運等標準的貫徹實施,實現農產品流通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標識規范化、流通品牌化。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完善農產品認證組織機構,鼓勵企業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重點打造我省特色、綠色品牌農產品。
2.建立農產品流通誠信體系。建立農產品市場誠信檔案數據平臺,健全信用信息采集、使用、共享制度,對全省主要農產品市場的信息進行采集,整理歸集到遼寧信用數據交換中心。開展“遼寧省誠信示范農產品市場”評定和“遼寧省信得過農產品”評定。評定結果向社會常態化公布,引導居民進誠信市場,買放心農產品。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遼寧省失信黑名單企業懲戒聯動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遼政辦發〔2012〕37號)精神,建立違法失信市場“黑名單”制度,向社會警示失信市場信息。
3.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將沈陽市、大連市開展肉類、蔬菜流通追溯建設試點,逐步推廣到全省,擴展到其他農產品,建立省、市農產品流通追溯管理平臺,建設流通節點追溯子系統和批發市場服務中心等。健全農產品檢驗檢測制度。推進政府部門監督檢測和農產品生產企業、流通企業自檢相結合的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農產品監督抽檢。支持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點;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農貿市場等加強檢驗檢測。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準入制度,對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不準進入市場,并依法進行無害化處理或監督銷毀。
三、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一)完善財政支持政策。省、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重點扶持體系內的農產品市場網絡、物流網絡、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等建設,促進產銷銜接。整合現有專項資金,支持體系內規模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二)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廣泛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支持金融機構參與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建立銀企合作平臺,完善對接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把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作為涉農金融服務工作重點,適當降低貸款利率、放寬擔保條件,并在審貸機制上建立綠色通道。
(三)完善土地供應政策。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安排農產品流通用地規模、布局,優先保障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便民生活服務網點和加工配送中心、冷鏈物流建設用地,對自建自營型農產品生產基地給予用地保障。支持利用工業企業舊廠房、倉庫和存量土地資源興辦農產品市場。可將閑置的公益性用地調整為農產品市場用地。城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異地搬遷改造,政府收回原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后,可采取協議出讓方式安排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興辦農產品市場。對于政府投資建設不以盈利為目的,具有公益性質的農產品市場,可按作價出資(入股)方式辦理用地手續,嚴禁改變用途和性質。嚴格社區商業網點監管,不得隨意改變必備商業網點的用途和性質,拆遷改建時應保證其基本服務功能不缺失。
(四)完善稅費優惠政策。落實國家從事批發、零售的納稅人銷售蔬菜、部分鮮活肉蛋產品免征增值稅的規定;農產品批發市場及批發商,符合稅法規定小型微利企業條件的,享受相關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專門經營農產品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使用的房產、土地,按規定享受稅收減免政策。嚴格執行國家和省關于免征小微企業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的規定,貫徹落實減免農產品流通企業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直銷菜店)和連鎖生鮮超市的用水、用電、用氣以及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冷庫用電與工業同價。
(五)完善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嚴格執行國家、省有關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對運輸鮮活農產品車輛超限、超載,執行不扣車、不卸載、不當場罰款政策,對整車合法裝載運輸鮮活農產品車輛免收通行費。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要為鮮活農產品配送車輛進城提供便利的通行和停靠條件,必要時應發放專用證件賦予特別通行權。加快農村公路和田間運輸通道建設,解決好農產品離鄉進城“最初一公里”問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協調推進組,省長任組長,分管服務業工作和分管農業工作的副省長任副組長,省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省協調推進組辦公室設在省服務業委,省農委、省供銷社同時作為辦公室成員單位。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加強規劃引導,將其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以推進。各地區要根據省政府確定的任務目標,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出臺具有推動力的政策措施。省有關部門要積極指導,督促推進。
(二)抓好試點推進。利用國家在我省開展集中連片推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和開展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試點有利契機,放大政策支持效應,率先在重點地區、重點領域取得突破。選擇工作基礎好、區位條件優越的市,建設全省集中連片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示范區。積極穩妥開展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通過創新農產品流通投融資機制,探索政府股權投資等模式,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引導鼓勵國有企業、大型農產品流通股份制企業參與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并在體制機制、法規政策、規劃建設、市場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總結經驗,推廣全省。
(三)建立考評機制。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協調推進組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每年度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計劃,納入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將工作計劃分解落實到各市政府,作為考核各市經濟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跟蹤推進、定期考評,確保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附件:1.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協調推進組成員名單
2.成員單位職責分工
附件1
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工作
協調推進組成員名單
組 長:李 希 省長
副組長:邴志剛 副省長
趙化明 副省長
成 員:王金笛 省發展改革委主任
魏躍暉 省財政廳副廳長
楊 旭 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邵 武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廳長
馮萬斌 省交通廳副廳長
于 衡 省農委副主任
韓東太 省服務業委主任
查太森 省服務業委副主任
常 海 省地稅局局長
李長春 省工商局副局長
席 雁 省質監局副巡視員
黃頌文 省政府金融辦副主任
王天宇 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
雷志斌 省物價局副局長
王喜武 省供銷社理事會主任
史鐵軍 省國稅局副局長
協調推進組辦公室設在省服務業委,負責協調推進組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韓東太同志兼任。
附件2
成員單位職責分工
省發展改革委:負責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省財政廳:負責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各類扶持資金的籌措和監管等工作。
省國土資源廳:負責嚴格落實國家和省關于促進流通業發展用地的相關政策,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流通業發展規劃的銜接,優先保障農產品批發布場、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和便民生活服務網點用地。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負責將商業網點建設納入城鎮總體規劃,與城鎮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驗收,制定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時,應與商業網點規劃相互銜接,落實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筑面積的比例不低于10%。
省交通廳:負責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加強公路養護管理,規范公路收費,為鮮活農產品提供運輸便利。
省農委:負責組織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生產經營主體信息化建設,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推進農產品質量認證,完善農產品包裝規格化、標識規范化、產品品牌化,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做強做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省服務業委:負責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規劃布局,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促進產銷銜接,開展市場監測和預警分析,建立健全豬肉、蔬菜等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完善應急投放網絡體系,提高應急保供能力。推動肉菜追溯體系建設,指導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貫徹、執行農產品流通行業標準。
省地稅局、省國稅局:負責落實好在一定期限內免征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政策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積極推進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完善流通業稅制。
省工商局:負責加強市場監管,監督管理市場交易行為,對欺行霸市等行為進行查處。
省質監局:負責組織制定適用的農產品流通地方標準,推動健全農產品流通標準體系。
省政府金融辦:負責協調金融機構加大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融資力度,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把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作為涉農金融服務工作重點,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
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健全流通環節食用農產品檢驗檢測、監管等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保障上市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省物價局:負責加強價格監管,組織開展專項價費政策執行情況檢查,嚴肅查處違反政策規定亂收費等價格違法行為,對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等不正當價格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省供銷社:負責落實好省政府與全國供銷總社《合作框架協議》,利用獨特優勢,在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中發揮市場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