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2013 年甘肅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工作要點(甘食安委〔2013〕8號)

   2013-03-12 627
核心提示:各市、州食品安全委員會,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各成員單位::  現將《2013年甘肅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工作要點》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各市、州食品安全委員會,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各成員單位::
 
  現將《2013年甘肅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工作要點》印發你們,請遵照執行。
 
  甘肅省食品安全委員會
 
  2013年3月1日

 
  2013年甘肅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工作要點
 
  2013年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緊緊圍繞《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國發〔2012〕20號)和《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國辦發〔2012〕36號)的各項任務,按照深入整治不放松、狠抓基層打基礎、健全機制強監管、改革創新促發展的總體思路,統籌推進各項工作。
 
  一、落實各方監管責任,形成工作合力
 
  (一)落實各級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省食安辦)督促各級政府落實食品安全各項工作制度,組織開展對市、州食品安全工作的考核。各地要進一步落實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健全完善“地方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分段負責、企業作為第一責任人”的責任體系,逐級簽訂《食品安全責任書》,加強食品安全目標管理。要進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理順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構和監管部門的職責分工,強化綜合協調能力建設。
 
  (二)落實各成員單位的監管職責。各監管部門要按照“權責一致、客觀公正、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原則,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完善食品安全監管責任追究辦法。要進一步梳理食品安全監管盲區,對部分職責不清、界限不明的食品領域,分清職責、明確界限,切實消除監管真空,監管盲點,實現無縫監管,堅決杜絕有案不查、推諉扯皮等問題。省食安辦會同紀檢、監察等部門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嚴肅查處監管執法中的不作為、不到位和亂作為等失職瀆職行為。
 
  (三)落實地區和部門協作聯動責任。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健全聯動機制,強化聯合執法,強化行政執法和刑案偵辦的銜接,強化與檢察、審判機關的銜接,形成上下聯動、部門聯動、縣區聯動的執法格局和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打擊合力。各監管部門對涉嫌犯罪的食品安全案件,要認真做好證據收集工作,及時移交公安機關。各級公安機關對非法添加、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非法“黑窩點”,等案件,根據需要提前介入偵查。要建立完善案件查處協調機制、監督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部門聯動和定期聯系工作制度,及時互通信息,交流經驗,研究對策,協調解決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突出問題。
 
  (四)落實各類食品企業的主體責任。督促引導食品生產經營單位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配備專、兼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建立健全并嚴格落實進貨查驗、出廠檢驗、索證索票、購銷臺賬記錄、人員培訓等各項管理制度。督促食品經營者建立并執行臨近保質期食品的消費提示制度,嚴禁更換包裝和日期再行銷售。鼓勵和引導企業采用先進管理技術,提升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嚴格執行食品從業人員每年不少于40小時的培訓制度,提高食品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能力。
 
  (五)推進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貫徹落實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8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道德誠信建設推進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食安辦〔2012〕24號),積極開展守法經營的宣傳教育,加大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的治理力度。建立各類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信用檔案,完善誠信信息共享機制和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全面建立“黑名單”制度,對被吊銷證照企業的有關責任人,依法實施行業禁入。
 
  二、強化能力建設,提高監管水平
 
  (一)加強監管制度建設。一是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嚴懲重處力度。加快推進《甘肅省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的立法進程。二是大力宣傳落實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和黑名單制度。各地、各部門要完善統一舉報渠道,強化線索核查措施,切實將獎勵資金落實到位,充分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使有獎舉報制度和黑名單制度成為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二)加強基層體系建設。一是進一步強化基層食品安全管理責任,將食品安全工作列入鄉鎮政府和街道辦事處重要職責內容,全面落實城市街道(社區)和鄉鎮農村“一專三員”制度。二是完善基層監管網絡。基層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社區和鄉村食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和聯絡員隊伍建設,落實各項工作的保障措施,做好食品安全隱患排查、信息報告、協助執法和宣傳教育等工作。鄉鎮政府、街道(社區)辦事處要與各行政管理派出機構密切協作,形成分區劃片、包干負責的食品安全工作責任網,做到“定格、定人、定責、定標”。
 
  (三)加強保障能力建設。各地、各部門要按照《甘肅省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甘政辦發〔2012〕279號)的要求,結合實際逐級細化分解任務,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安排。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建設,著力提高監管隊伍的整體水平、法律意識和工作能力,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專業化的監管工作隊伍。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改善執法裝備和檢驗檢測條件,將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執法監督抽檢、風險監測評估、食源性疾病監測、“一專三員”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四)加強檢驗能力建設。按照 “提高現有能力水平、按責按需、填平補齊、避免重復建設、實現資源共享”的原則,支持開展縣級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整合試點,充分整合優化現有檢測機構檢驗檢測資源,完善由生產企業自檢、監管部門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組成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三道防線。加強檢測機構檢驗檢測能力建設,提高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鑒定排查、數據分析及風險評估能力。開展檢驗檢測技術交流和科研合作,探索、完善新的檢測方法、手段和技術,為食品安全科學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五)加強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建設。認真組織實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安全監測監督。逐步建立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數據庫,重點對食品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和食源性疾病進行監測,規范報告制度。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規范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報送、評估、通報、公布程序,完善食品安全綜合信息網絡建設,探索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化共享平臺。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預警體系建設,強化日常風險評估和應急評估,針對日常監管和案件查處中發現的食品質量安全隱患和苗頭性問題,圍繞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加強風險交流和研判,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六)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統一指揮、步調一致的應急處置機制。加強食品安全事故報告、現場衛生學處理、流行病學調查等事故查處制度建設和應急處置隊伍建設,提高食品安全事件應急處置和快速反應能力。完善各級各類食品安全事件應急預案,著力強化預案的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各級、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聯動工作平臺,明確部門應急處置的職責和責任。制定出臺食品安全事故調查處理辦法,規范事故調查處理流程,提高事故查處效率,提高快速響應能力,開展各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食品安全應急演練。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后,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有序開展事故調查、危害控制、醫療救治、分析評估、信息發布等工作,確保食品安全事故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處置,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和危害。
 
  (七)加強輿情監測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部門系統內的縱向信息報告體系,健全各部門橫向間的信息通報機制,及時掌握并分析研判食品安全輿情信息,保證處置效率。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件輿論引導機制。進一步明確信息發布的主體,信息口徑審核程序,做到及時回應、實事求是。要樹立主動防范、及早介入的意識,堅持審慎穩妥的工作要求,妥善應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
 
  三、強化全程監管,保障食品安全
 
  (一)加強農畜產品源頭監管。種植業重點打擊在蔬果茶用藥中非法添加高毒農藥行為,積極推進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畜牧業突出強化獸用抗生素生產、經營和使用管理,繼續深化“瘦肉精”、生鮮乳整治,嚴防出現反彈。漁業抓好孔雀石綠、硝基呋喃等違禁藥物的治理。農資打假將繼續嚴打各種制假售假、坑農害農的違法行為,確保農民用上放心種、放心肥、放心藥。“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面積和養殖規模達到本地區食用農產品生產面積和畜禽養殖規模的45%。農產品產地抽檢綜合平均合格率達到99%以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二)加強食品加工環節安全監管。嚴格實施食品生產經營許可,100%食品生產企業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并加貼QS標志。建立和完善企業生產經營監管制度,落實食品生產加工環節不合格食品召回和銷毀管理制度。加強對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和產品抽檢,突出抓好食品生產小企業、小作坊的監管,嚴格落實企業進貨查驗、過程控制、出廠檢驗和記錄等制度。及時開展食品安全隱患排查。
 
  (三)加強食品流通環節安全監管。按“一季一品”的目標,每季度確定一個重點、針對一個行業、規范一類食品,深化流通環節治理整頓工作。開展農村食品、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油、醬油、食醋、食品添加劑、調味品、嬰幼兒食品、網購食品、季節性節日性食品和食品標簽標示等專項治理。突出抓好食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小食品店和食品攤販的定期和不定期巡查監管。實施食品安全電子監管,引導商場、超市、批發市場和食品企業健全采購、貯存、運輸、交易、退市等環節的電子監控體系。大型商場、超市、食品經營批發戶、食品安全示范店100%納入電子監管系統,食雜店70%納入電子監管系統,運用先進技術加強監管。
 
  (四)加強餐飲服務環節食品安全監管。繼續嚴厲打擊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違法行為。鞏固前期整治成果,以提供自制火鍋底料、自制飲料、自制調味料的餐飲服務單位為重點,加大檢查力度,堅決打擊行業“潛規則”。深入推進量化分級管理,縣級以上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量化分級率在90%以上,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督量化分級管理率達到100%。規范餐廚廢棄物處置,加強餐廚廢棄物收運管理,重點加強火鍋店餐飲廢棄物回收集中處理管理,嚴防火鍋廢棄油二次流向餐桌,切實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同時,切實做好學校食堂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供餐單位和個人的日常監管工作,保證計劃的順利實施。
 
  (五)加強畜禽屠宰環節監管整治。強化活禽、生豬(牛、羊)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嚴厲查處出售和屠宰病死畜禽違法行為。加大對私屠濫宰、屠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質行為的打擊力度。嚴查未經肉品品質檢驗或經檢驗不合格的肉品銷售等行為。縣城以上城市所有市場、超市、集體食堂、餐飲單位銷售和使用的肉品100%來自定點屠宰企業。嚴把市場準入關,縣城以上城市進點屠宰率達到100%,市州所在地至少有1家標準化屠宰企業。加強對屠宰活動的監督檢查,督促屠宰企業落實進場查驗、來源和產品流向登記、肉品品質檢驗、問題產品召回、病害動物及產品無害化處理等制度。
 
  四、開展專項整治,打擊違法犯罪
 
  2013年要按照“排查要全面、治理要徹底、成果要鞏固”的要求,針對“違禁超限”和“假冒偽劣”兩大突出問題,深入開展隱患大排查大治理集中執法行動。一是繼續加大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行為打擊力度,全面排查和嚴厲整治帶有行業共性的隱患,堅決防范食品安全區域性、系統性風險。二是進一步突出乳制品、食用油、酒類、肉類、食品添加劑、保健食品、農業投入品、包裝材料等重點品種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制假售假、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非法添加、夸大功能等違法行為。三是加強食用農產品、畜禽產品和食品集中交易市場、城鄉結合部、建筑工地、中小學校園及周邊等重點場所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四是開展農獸藥殘留專項整治,查處違法生產、銷售、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獸藥等行為,堅決打擊假劣農資制售源頭,強化食用農產品種養殖過程管理。五是開展畜禽屠宰專項整治。加強生豬集中屠宰監管工作,加強生豬檢疫、“瘦肉精”等化學品檢測,加大對私屠濫宰、“病死豬”和屠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質行為的打擊力度,進一步健全完善牛、羊、禽類的屠宰管理規定。六是開展調味品專項整治。嚴格實施調味品生產許可制度和生產經營主體準入制度,實施重點調味品專項監測,嚴厲打擊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食醋、醬油、料酒等常用調味品的行為。七是開展餐具、食品包裝材料專項整治,加強對餐具集中消毒單位的監督檢查,依法打擊無照從事餐具集中消毒經營服務行為和餐具消毒不合格行為。嚴肅查處餐飲服務單位使用不合格餐具、自行消毒不符合規范等問題。八是開展農村學校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整治。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抓緊研究制定具體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和細化責任分工,完善食品安全應急預案,建立健全各個環節的監管制度和措施,開展校園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深入排查治理中小學食堂及校園周邊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隱患,確保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各項食品安全保障措施落實到位。
 
  五、開展宣傳培訓,營造良好氛圍
 
  (一)加強宣傳教育。按照國家《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食安辦〔2011〕17號)及我省實施意見,將食品安全納入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體系,2013年各級監管人員每人至少參加40小時的集中培訓。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違法案件警示教育等活動。大力推進食品安全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企業、進機關。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有針對性地就食品安全問題進行解疑釋惑,普及科學常識,提高全社會認知和防范食品安全風險能力。
 
  (二)支持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完善部門與媒體協調聯動常態化工作機制,支持新聞媒體客觀及時、實事求是報道食品安全問題。及時核查媒體反映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導新聞媒體客觀準確報道食品安全問題,為食品安全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三)發揮食品相關協會組織作用。加強對食品相關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各級消費者協會等的協調指導,充分發揮其在引導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促進行業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地區: 甘肅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