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意見(成辦發[2003]99號)

   2011-07-13 562
核心提示:各區(市)縣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  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到2001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4
各區(市)縣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
 
  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到2001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41個,實現銷售收入88.19億元、稅利5.87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綜合利用率和轉化增值水平,提高產品的檔次和質量,擴大農產品出口,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都發揮了十分主要的作用。但是,我市農產品加工水平還比較低,絕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較小,技術裝備落后,農產品專用化程度和品質不高,加工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不健全,在指導和管理上缺乏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和有效的協調服務,造成產加銷各環節聯結不緊密等問題。為了適應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需要,加快我市農業的現代化進程,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2]62號)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的要求,現提出促進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
 
  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緊緊圍繞國民經濟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線,以提高農業的總體素質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實現由初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現代高新技術轉變,推進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化,產加銷經營一體化,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優質化、安全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快速健康發展。
 
  (二)發展目標。2005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55%,到2010年達到60%以上,尤其是大農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要得到明顯提高。在此期間,要基本實現農產品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產業化經營,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產品知名品牌,大宗農產品加工的技術裝備和產品質量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特色農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主要原則和重點領域
 
  (一)發展原則
 
  1、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優質、方便、營養的農產品加工制品,鞏固城市消費市場,開拓農村、小城鎮和國際市場。
 
  2、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培育優勢產業,開發特色產業,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帶。
 
  3、依靠科技進步,推進標準化生產,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
 
  4、加強宏觀指導,搞好規劃布局,防止盲目鋪攤子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新上項目要高起點、高水平。
 
  5、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強化協調服務,為農產品加工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重點領域
 
  1、糧油制品。以優質稻、雙低油菜深加工為重點,開發國標一、二級精制、免淘、袋裝優質米和“雙低”的精制調合瓶裝菜籽油,配套進行糧食烘干等產后處理。此外,還要發展專用小麥、玉米、薯類、小雜糧類的營養、經濟、方便食品加工。
 
  2、肉、蛋、奶制品。肉類制品重點發展瘦肉型豬、小家畜禽、優質肉羊肉牛深加工,鮮肉制品向冷卻肉、細分割、小包裝以及火腿腸等制品發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種、系列化、全營養、精包裝、易儲存、易食用方向發展,同同好動物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和藥物提取。蛋制品重點發展分級包裝,并開發蛋清蛋黃粉、蛋類營養方便食品等。奶制品重點發展巴氏殺菌和瞬間超高溫殺菌的包裝鮮奶、酸奶、奶酪、營養配方奶粉以及其他各種奶制品,抓好“學生飲用奶”生產。
 
  3、菜、果、茶制品。蔬菜制品重點發展無公害蔬菜的清洗、分級、整理、包裝等初加工,泡菜、大頭菜、榨菜、蘿卜干等精加工,蔬菜氣調庫、冷藏庫保鮮,以及低溫脫水蔬菜、冷凍或速凍菜、CAP氣調庫等保鮮菜、切分菜、蔬菜汁、特色蔬菜罐頭等產品,鹽漬、干制食用菌及食用菌多糖濃縮口服液、多糖膠囊、功能性保健食品。水果制品重點發展無公害水果的分級包裝、貯藏保鮮、冷鏈運輸、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重點開發果汁及其他果汁飲料、罐頭、果酒等產品。茶葉制品重點發展蒸青綠茶和名優綠茶,開發茶飲料及其他茶葉深加工制品,大力推廣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以及名優茶冷藏、機械化采摘、修剪和加工。
 
  4、飼料加工。主要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的和無違禁添加劑的豬、雞、魚以及特種動物的全價配套飼料,開發飼草加工制品。
 
  5、中藥材制品。重點發展川芎、郁金精制飲片和配方顆粒,姜黃素類、郁金揮發油類、小檗堿、皂素、雙烯等中藥材提取物。
 
  6、皮毛(絨)制品、蠶繭制品、水產品、蜂產品。重點發展豬皮、羊皮、牛皮和兔皮(毛)制品,蠶繭絲及絲綢制品,優質魚類水產品精深加工,蜂糖、蜂王漿、蜂膠、花粉制品等。
 
  三、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發展規劃,建設原料基地。要根據全市農業結構調整規劃和產業布局,制定分產業、分區域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并認真組織實施。將已建設的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規劃發展的優勢產業帶、開發的各類特色農產品基地,建成布局合理、優質專用和穩定的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
 
  (二)發展農頭企業,創新聯結機制。按照產業布局和發展要求,在各類原料生產基地發展建立經營規模大、科技水平高、競爭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幫助企業合理規劃市場定位、產品層次和發展規模,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建立與其加工能力相適應的原料生產基地,與基地農民建立穩定的合同關系和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三)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加工水平。科技創新要以良種引進繁育推廣、運用現代加工工藝和裝備先進加工貯運設施為突破口。鼓勵、支持企業建立科研開發機構或與科研院校進行技術合作,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究開發。要大力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農產品分級、清洗、整理、包裝機械,農產品加工自動化成套設備,氣調庫、冷藏庫和冷鏈運輸設備,農產品節能干燥設備、殺菌裝置、質量檢測設備、加工環保設備等。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適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對科技人才的需求。要著力打造成都名優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和效益。
 
  (四)貫徹質量標準,確保質量安全。要全面貫徹國家、行業、地方的無公害食品標準,制訂和貫徹種養業生產技術規程,實現農產品原料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要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國家質量標準體系認證,全面貫徹國家、行業的農產品加工技術標準,制定和實施地方名優農產品加工技術標準。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逐步將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監督工作納入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并逐步實現與國際接軌。
 
  (五)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在積極爭取中央、省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投入的同時,要運用市本級的基本建設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財政支農資金、科技發展資金、農業產業化經營專項資金等,在優勢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一體化示范項目,重點是扶持加工企業的基地建設、技術創新和改造、人才培訓等。要提高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技改投入占全市企業技改總投入的比重。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作為金融支持的重點,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向農戶收購農產品和完成國內外訂單生產所需流動資金應積極予以支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貸款,應視項目用途和實際需要,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合理確定貸款期限。把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列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優先扶持對象。
 
  3、加大稅收扶持力度。對農產品出口實行與法定退稅率一致的退稅政策,出口退稅率尚未達到法定征稅率的農產品,應優先考慮適當提高出口退稅率。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扣除。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技術和進口農產品加工設備,符合國家有關稅收政策規定的,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重點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實免征3?5年企業所得稅的政策。
 
  4、落實有關配套措施。經認定的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享受《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扶持重點龍頭企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成委發[2001]53號)中規定的七條扶持政策。
 
  (六)切實加強領導,搞好協調服務。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對當前形勢下,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樹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就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扶持農產品加工就是扶持農民的思想觀念,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將其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農牧部門要牽頭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主動加強與有關部門的聯系與協調,爭取把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落到實處,收到實效。計劃、經貿、外經貿、中小企業、國土資源、科技、財政、金融、稅務、衛生、工商、質檢、環保等行政主管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強協作,轉變職能,改善服務,共同促進我市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地區: 四川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