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長春市人民政府關于扶持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發展的若干意見(長府發〔2010〕7 號)

   2011-04-19 284
核心提示: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機構:  為加快我市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建設,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提高農業效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機構:

  為加快我市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建設,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扶持重點產業優先發展。根據區域優勢,重點扶持蔬菜、特用玉米、花卉、食用菌、瓜果、綠化苗木、煙葉、薯類、油料、雜糧、中藥材等產業優先發展,盡快形成跨區域的品系化、規模化、特色化、優質化的高效經濟作物種植區。

  二、鼓勵重點區域率先突破。城市郊區鄉鎮以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為目標,以都市農業為發展方向,逐步退出糧食生產,大力發展高投入、高產出的特色經濟作物產業,走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路線。國省級公路沿線鄉鎮,利用交通便利的條件,大力發展棚膜蔬菜、露地蔬菜及瓜果生產。

  三、推進示范園區建設。對已納入規劃的特色經濟作物重點產業,有計劃擇優扶持建設1—2個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示范區,通過土地、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政策傾斜,促其擴大規模,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帶動產業發展。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民利用已有的抗旱機井發展特色種植業,形成“井旁經濟”。今后國家和省在抗旱機井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重點向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傾斜,確保生產需要。凡經市批準認定的特色種植業示范園區內的灌溉機井,暫不征收地下水一次性補償費和水資源費,須到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電力部門要加強特色種植區農田電網配套建設,開辟綠色通道,確保種植區農田排灌的電力供應。農田電網建設所需材料只收成本費,安裝費按相關取費標準下限執行,電價按農業生產電價標準執行。結合“村村通”道路建設,加強特色種植區田間作業道路建設,保證農產品運輸順暢。充分利用農發資金和國家扶持小型水利工程建設政策,加快特色種植區農田排灌設施和綠化建設。

  五、放寬用地政策。凡因發展特色種植業所建設的溫室大棚的管理房(作業房)免收臨時占地費。

  六、享受糧食生產相關補貼政策。特色種植業應用測土配方施肥、農田滅鼠、增施有機肥等技術,按照相關政策規定,享受省里有關農業技術補貼政策。

  七、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金融部門適度擴大放貸規模,對有發展前景、增值潛力大的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項目給予信貸支持,并根據產業特點,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合理降低貸款門檻,進一步探索擴大農戶申請貸款可用于擔保的財產范圍,創新各類符合法律規定和實際需要的財產抵(質)押貸款品種。隨著土地確權工作的推進,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納入抵(質)押品種范圍。

  八、培育龍頭加工企業。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建設,提高特色產品附加值,壯大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對以特色經濟作物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在政策上給予傾斜,迅速壯大規模,提高帶動能力。支持縣鄉兩級依據本地的特色經濟作物產品資源廣泛聯姻,尋求合作伙伴,實施特色經濟作物產品域內加工與域外加工相結合的產業化發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圍繞園藝產品精深加工搞好項目包裝,積極引進國內外資金,提高特色經濟作物產品深加工能力。發揮作坊式分散加工的補充作用,把小宗特色經濟作物產品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標識、統一檢測、統一進入市場。對為特色種植業發展做出貢獻的龍頭加工企業,優先為其申報國家和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并予以表彰。

  九、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加大信貸支持,落實農業部和銀監會聯合下發的《關于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銀監發〔2009〕13號)精神,把經工商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部納入農村信用評定范圍,通過創新金融產品,改進金融服務方式,不斷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支持力度。工商部門要放寬農民專業合作社工商注冊條件,在出資額、經營產品和提供服務等方面采取靈活政策,給予支持。要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國家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示范縣建設資金的使用要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建立激勵機制,對帶戶能力強、經營效益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市政府將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其發展。

  十、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圍繞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集中建設產地批發市場,搞活特色經濟作物產品的市場流通。對已初具規模的產地批發市場,支持搞好配套建設,規范市場管理,擴大輻射半徑。鼓勵經銷企業、加工企業、農村經紀人、農民專業合作社到域外、境外設立特色產品銷售窗口,對開拓外埠市場成效顯著的營銷主體給予表彰獎勵。要逐步增加財政投入,建立農產品市場質量檢測體系和信息交流共享體系,增加必要的質量安全檢測設施設備,配備快速檢測儀器及專業檢測技術人員,切實有效地開展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在各生產環節搞好跟蹤監測,向生產者提供科學依據。

  十一、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充分發揮市工商部門農產品商標及地理標志儲備庫的作用,結合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規劃的實施,積極開展特色農產品知名、著名、馳名商標及地理標志的培育,引導和鼓勵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加工企業使用注冊商標,把品牌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各級工商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利用工商管理及服務平臺,建立農產品商標“戶口”,對農產品商標實行動態管理;建立農產品打假維權制度,讓更多的農戶享受到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帶來的直接效益。經過3年努力,特色經濟作物產品爭創知名商標10個、著名商標5個、馳名商標1—2個,地理標志率顯著提高,加工品基本實現品牌入市,形成一批上檔次、上規模、信譽好、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品牌。對獲得知名、著名、馳名商標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予以獎勵。

  十二、積極開展“三品”認證。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認證工作。突出重點區域,優先做好納入規劃的特色種植區的產品認證;突出重點企業,支持龍頭加工企業、知名品牌企業、出口創匯企業積極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突出重點產品,以蔬菜、鮮食玉米、“三辣”、山野菜、雜糧雜豆、瓜果等為重點,抓好“三品”培育和認證;突出標準化生產,根據“三品”要求,制定特色經濟作物生產標準,組織農戶和加工企業按標準化進行生產,提高產品品位和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農業部門要切實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組織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申報工作,并減免申報過程中本級收取的相關費用。

  十三、構建產品信息平臺。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市、縣、鄉、村4級信息服務體系,實現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重點加強市農業信息中心建設,強化其信息服務功能,及時搜集、整理、篩選、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搭建農產品銷售平臺。同時,鼓勵發展訂單農業,減少市場風險,實現特色經濟作物產品產銷銜接。

  十四、完善科技服務體系。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圍繞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實際,進行科學指導,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大力推廣普及特色經濟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加快優良品種和實用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步伐,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從2010年開始,長春市農業科技推廣獎的立項和評審要把特色種植項目作為重點。增加農業科研經費,鼓勵農業科研單位,把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起來,根據特色經濟作物種植業發展需要,確定科研攻關方向。廣泛開展特業培訓,采取長短結合的辦法,分層次培訓特色經濟作物從業人員的技能。

  十五、建立風險防范機制。擴大政策性自然災害保險范圍,引導保險企業為已形成規模、市場相對穩定的特色經濟作物產業保險。

  十六、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抓住國家拉動內需、擴大投入的有利時機,盡快篩選和包裝一批特色經濟作物種植業生產和深加工項目,爭取列入國家和省的投資項目計劃,利用宏觀政策拉動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建設。同時,充分利用省里關于建設北方特產大省的各項扶持政策,多渠道增加特色種植業投入。

  十七、增加財政投入。為推動特色經濟作物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設施化、標準化方向發展,設立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專項扶持資金,2010年—2012年在原農業資金額度內安排2000萬元,用于扶持特色種植業發展。

  十八、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根據本地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并建立目標責任制,把特色種植業發展納入政府和責任部門績效考核體系,利用行政推力促其發展。各級相關部門要在資金、土地、信貸、基礎設施建設、商標注冊、“三品”認證、農業保險、科技、信息、生產指導等方面,密切配合,加強協作,合力推進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建設。

  長春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二月十二日



 
地區: 吉林 吉林市
標簽: 農業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