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福建省農業廳關于做好2013年種植業工作的若干意見(閩農種植〔2013〕37號)

   2013-02-22 632
核心提示:  各市、縣(區)農業(茶業)局,平潭綜合實驗區經濟發展局,廳各相關處室、有關廳屬單位:  今年是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

  各市、縣(區)農業(茶業)局,平潭綜合實驗區經濟發展局,廳各相關處室、有關廳屬單位:

  今年是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的關鍵之年。保持我省種植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對于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意義重大。2013年,福建省種植業工作要深入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和全省農村工作視頻會議、農業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穩定糧食生產為基礎,以提升特色園藝產業為重點,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轉變種植業發展方式,調整產業布局,優化品種結構,提升產品質量,積極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產業化、信息化、專業化,促進現代種植業持續穩定發展。穩定糧食種植面積1800萬畝、總產在650萬噸以上,水果產量增加5萬噸,蔬菜產量增加5萬噸,茶葉產量增加1萬噸,食用菌總產量(鮮重)增加5萬噸。

  一、突出穩定糧食生產。認真貫徹落實《關于發展糧食生產加強糧食安全工作的意見》,積極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著力抓好“一穩定、二提高、三推進”,穩定糧食生產。

  “一穩定”,就是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要認真貫徹省政府《關于發展糧食生產加強糧食安全工作的意見》精神,嚴格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落實好對種糧農民的農資綜合直補、農作物良種補貼、水稻種植(制種)保險、種糧大戶補貼、再生稻催芽肥補貼、農機具購機補貼、糧食訂單直補、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等各項惠農扶糧政策,鼓勵、扶持、引導農民投入糧食生產,在全社會營造發展糧食生產的良好氛圍。要強化對糧食生產的組織領導,對省政府辦公廳下達的全省糧食生產指導性計劃,要盡快分解下達到到鄉、到村、到戶,強化責任落實,千方百計保持我省糧食播種面積的穩定。

  “二提高”,就是提高糧食單產和糧食優質率。一是提高糧食單產。要著力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在總結高產創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組織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在更大范圍推廣成熟技術模式,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在我省糧食主產區建立100個以上的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推進整建制高產創建試點。通過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在項目集約和技術集成上下功夫,普及推廣優良品種,集成、示范和推廣高產栽培技術,促進糧食生產向規模化、良種化、機械化發展。積極扶持和引導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參與高產創建活動,促進高產創建向更高層次發展,輻射帶動全省糧食單產的進一步提高。二是提高優質率。進一步調整優化糧食內部結構,著力示范推廣一批高產高效的糧食優質新品種,建設一批優質水稻、甘薯、馬鈴薯示范基地,增施有機肥,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打造一批優質米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優質率水平。

  “三推進”。一是推進水稻集中育秧。集中育秧對推進規模經營和良種應用、擴大水稻面積、培育壯秧、降低成本和促進增產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要建立“行政推動、市場帶動、補貼促動”的機制,擴大集中育秧規模。各地都要建立一批水稻機插秧、拋秧和濕潤育秧示范片,集中連片、統一品種、科學管理,保障秧苗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機插秧覆蓋面。要重點突破機插秧育秧技術,提升水稻機械化插秧水平。二是推進再生稻發展。在再生稻主產區篩選一批生育期短、萌芽率高、適合再生稻頭季機收的雜交水稻品種,建設一批再生稻頭季稻機收示范片,增強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在閩東南沿海早稻區,利用夏季稻田閑置期,建立一批適宜機收的早稻—再生稻千畝示范片。三是推進關鍵增產技術推廣。加大超級稻、機插秧、脫毒種薯、馬鈴薯稻草包芯、專用配方肥、專業化統防統治等關鍵技術推廣,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提高關鍵增產技術進村入戶率。

  二、加快發展園藝產業。要堅持“六化引領”,在提升園藝產品質量與安全水平、增加產業效益上下功夫,促進特色園藝產業加快向高效農業轉變,構建現代種植業產業體系。

  1.調整優化品種結構。以大宗果類和特色水果為重點,著力調整果樹品種結構,優化早、中、晚熟品種比例,重點建設1萬畝果樹品種結構調示范片。加快柑桔無病苗的繁育、示范、推廣,加快臺灣水果新品種的引進示范、擴大種植面積。推廣一批優質、高香及制優率高、適制性強的優新茶樹品種,突出發展區域特色明顯、生態、安全、高效、市場前景佳的名優茶生產,提高名優茶比重。強化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工作,突出抓好優異茶樹品種的開發與利用。發展大棚設施蔬菜和高山反季節蔬菜生產,積極選擇、引進適合當地栽培的大棚設施和高山反季節蔬菜品種,進一步優化蔬菜品種結構。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以差異化、專業化、科技化發展地道藥材生產,打造名優產品。

  2.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在“一區兩園” (現代農業示范區、臺灣農民創業園和福建農民創業園)和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生產優勢區域,依托有基礎、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建立有一定規模、集中連片、不同類型的高標準設施農業示范基地。扶持集約化育苗基地建設,扶持建設連片百畝以上,規模化、標準化鋼架大棚設施蔬菜基地和蔬菜標準園,建設智能化溫控大棚、自動化水肥一體化等科技含量高的設施,提升科技水平,并努力做到適度集中連片,規模集約經營。探索百畝以上蔬菜鋼架大棚生產基地保險補貼措施,打造一批上規模、上檔次、出效益的設施蔬菜示范基地。重點培育食用菌工廠化、專業化生產,積極推廣自動化瓶(袋)栽生產線和智能化溫、濕、氣調控設備,提升工廠化、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重點扶持一批連片百畝以上標準化菇棚生產基地建設,提升栽培設施化水平。

  3.穩步提升產業水平。組織推廣水果營養診斷、矯形修剪、果實套袋、完熟栽培等技術,提高果品質量;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建設果品清洗、分級、打蠟、保鮮(冷藏、氣調)、包裝等商品化處理中心,建立健全果品采后處理體系和從產地到市場的冷鏈體系,著力發展果品深加工,開發新產品,研究新工藝,提升果品加工水平。以現代茶產業項目為抓手,組織開展生態茶園建設、茶葉初制廠清潔化改造、茶葉清潔化加工生產線建設等工作,改善茶園生態環境和生產加工條件,提升茶產業經濟效益;開展現代茶莊園建設試點,突出生態觀光、標準化生產、文化旅游等主題特色,發揮品牌優勢,建立茶葉質量可追溯體系。推進現代食用菌產業發展,注重現代瓶栽、節能、智能化技術在工廠化生產中的應用,大力引導瓶栽發展;大力推廣節能降耗、綠色防控、廢菌料再利用技術、新裝備,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爭取在繡球菌、灰樹花、滑菇等種類工廠化栽培上實現栽培規模、產量、產值新的突破;積極推廣代用料栽培和廢菌料再利用技術,著重抓好新機具新設備在代用料栽培的集成與應用。加快名優地道中藥材發展,建立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地道中藥材生產基地,打造一批區域性中藥材知名品牌;重點抓好金線蓮等蘭科藥用植物種業創新與產業化示范推廣項目,推動金線蓮、鐵皮石斛等蘭科藥用植物生產發展。

  三、集中資源培育亮點

  1.在項目集約上求亮點。按照集中資金辦大事、集約項目促發展的要求,將糧油高產創建、標準農田、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園藝作物標準園、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良種示范推廣等項目集約統一投入,形成集群效應。選擇基礎條件較好、技術力量較強、農業部門領導重視的主產區,建設10個以水稻產業為重點的縣(市)、10個以園藝作物為重點的(市),10個以特色產業基地為重點的縣(市),在項目集約上求亮點,形成項目聚集效應,切實發揮示范效果,輻射帶動產業整體發展。

  2.在技術集成上求提升。選擇關聯度大和帶動性強的多項技術進行集成組裝,實現良種良法相結合、農藝農機相配套,構建科技含量高、實用性強的技術體系,通過技術集成,統一推廣,發揮技術增產潛力,努力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要求。

  3.在標準化上求質量。著力推進種植業標準化,在設施標準化上建設一批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設施大棚、工廠化生產車間;在生產標準化上做到統一種植標準、統一操作規程、統一技術規范,大面積推廣區域化、規范化的高產技術模式;在管理標準化上,推進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做到可控、可追溯、可量化。進一步提高農業部園藝作物標準園和省級種植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建設水平,從生產源頭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強化技術培訓,加強品牌培育,把關鍵技術、生產標準、質量管理等各項工作和措施落實到位。在茶葉、蔬菜、水果優勢產區,以園藝作物標準園、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出口基地為載體,集成應用生態調控、化學誘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對20個縣(市、區)開展茶樹、蔬菜、果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推廣。

  4.在規模化生產上求效益。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逐步推動土地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增加種植效益。積極引導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形式,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設施農業項目,建立合理的農民與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扶持“公司+合作社+農民”或“公司+農民”經營模式,引導流轉土地的農民在得到地租的同時留在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生產基地工作,并加以培訓,使之成為職業農民,推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效益。

  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要以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為平臺,推進優質稻品種、栽培技術、測土配方專用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集中育秧、機械化耕種收等技術集成。以果樹品種結構調整、現代茶產業發展、蔬菜集約化育苗、標準園建設為重點,推進園藝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提高現代化生產水平。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控量施肥技術模式,引導肥料企業安全生產專用配方肥,提供全程、個性化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和配肥供肥服務,推進配方肥到田到園。認真落實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組織實施紫云英(蠶、豌豆)等示范基地建設和稻田秸稈還田腐熟項目,實現肥田增效。選擇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福建農民創業園、經濟作物主產縣,在有較高附加值的蔬菜、水果、茶葉等園藝作物產業推廣自動化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水肥有效利用率。要加快推進種業創新,扶持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和省級重點種子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商業化育種能力,建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的育制種基地。要加強農作物新品種示范推廣,省級精選優質、專用、高產、多抗農作物新品種16個,建立省級新品種核心示范片6萬畝,輻射帶動全省建立農作物新品種示范片20萬畝,推廣新品種1800萬畝以上,重點落實好10個水稻重點縣新品種展示與示范。進一步完善有害生物預警與監控體系,建立覆蓋病蟲發生源頭區、孳生區和糧食主產區的病蟲監測網絡體系,開展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數字化管理建設試點。要積極扶持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培育一批上規模上水平的“五有”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鼓勵專業化組織跨區作業服務,擴大統防統治規模。在基礎條件較好的14個水稻重點縣(市、區)開展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全程承包服務補貼試點。組織實施16個糧食產能項目和30個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重點開展對規模連片山壟田的改造,努力建成一批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高產穩產農田。

  五、提升服務“三農”水平

  要繼續開展“五新服務促春耕”活動,強化技術措施落實,為全年糧食生產奠定良好基礎。要通過組織編寫技術手冊、制作技術光盤、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咨詢指導等形式,多方位、多層次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增強農民掌握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農機具水平,提高技術普及率和到位率。在關鍵農時組織廣大農技干部和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抓好關鍵技術推廣應用。要創新聯系基層機制,堅持深入實際、深入鄉村、深入農戶,及時總結提練基層成功做法與經驗,增強工作時效性和針對性。要創新服務機制,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技術,通過網絡、手機短信、電視等多元化、快速便捷方式,為農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提供病蟲害預警、農產品市場供需、自然災害防范等信息。

  六、強化防災抗災工作

  我省臺風、暴雨、洪澇、干旱、凍害等自然災害多發易發。要一手抓增產技術的推廣,一手抓防災措施的落實。要因地制宜建立防災減災預案和應急響應制度,加強與氣象、水利部門的聯系,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加強分類指導,提出有效應對措施,主動避災、科學抗災、及時救災。要加強農情調度工作,根據天情、苗情,適時啟動應急響應,及時提出防災減災措施,指導農民科學抗災,抓好災后恢復。據農業部專家預測,今年稻飛虱、稻瘟病等重大病蟲將呈偏重發生態勢。我省作物種類多、氣候條件適宜各類病蟲害的發生,特別是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馬鈴薯晚疫病、茶小綠葉蟬、柑桔黃龍病、桔小食蠅等重大病蟲發生頻繁,要切實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分作物、分地區、分病蟲制定病蟲害防控預案,強化預測預報,做到防控主動、防治有力,最大程度減少病蟲災害損失。要根據抗災救災需要,及時搞好種子、肥料等生產資料的調劑供應。

  七、加大產業政策宣傳

  要創新內外協作機制,強化產業宣傳力度,認真貫徹宣傳省人大頒布的《福建省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和落實省政府《關于推進現代茶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推進現代果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積極爭取領導重視、部門支持和群眾的認可,爭取出臺優惠政策,爭取項目支持和資金投入,促進資金、項目、技術向種植業傾斜,促進相關產業發展。要加大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宣傳和落實,發揮政策效應,提高農民農業生產特別是種糧的積極性。

  福建省農業廳

  2013年2月7日



 
地區: 福建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