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直各委、辦、局:
為了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就加快全市蔬菜生產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目的意義
(一)生產現狀。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我市蔬菜產業的發展步入了快速的增長期,面積、總產量、人均占有量大幅度增長,花色品種不斷增多,市場供應能力明顯增強,效益和質量穩步提高,成為全國北方越夏延秋淡季菜的重要生產基地,涌現出一大批靠種菜增收致富的典型,蔬菜的產業優勢和為農民增收的作用凸顯。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市蔬菜生產還有不小的差距。一是信息不靈,產銷銜接不緊密,不能以銷定產,種植上有很大的盲目性;二是種植雷同,科技含量不高,管理較為粗放;三是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滯后,品質不優,品牌不響;四是市場體系不完善,不能分等定級,以質論價,采后加工落后,產業鏈條不長、不寬,生產效益不高,仍停留在規模產量型增長方式的水平上,這些都成為制約全市蔬菜生產發展的重要瓶頸。
(二)可行性與必要性。發展蔬菜生產,我市具有以下五大優勢。首先,在自然氣候上,我市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雨熱同期,利于農作物的干物質積累,所產各類瓜菜,品質優、耐貯運、色澤鮮,倍受各地客商的青睞,特別是在7、8、9三個月全市蔬菜上市的高峰期,正值南方蔬菜生產的淡季,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其次,在區位上,我市近探京津,到達首都北京僅需5個小時左右,而且交通、通訊發達。依托京津,走向全國,走出國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第三,在技術上,我市有著悠久的蔬菜種植歷史,廣大農民群眾和各級農業技術人員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蔬菜生產方面培養了一大批鄉土人才;第四在生產環境上,全市土地廣闊,近年來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病蟲害發生相對較少,沒有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具備了無公害生產的條件;第五在生產成本和效益上,由于我市土地、勞動力、水、電等生產成本較低,作為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園藝產品,我市的蔬菜產品在價格上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據測算,種一畝露地蔬菜的效益是種糧的10倍,種一畝設施菜的效益是種露地菜的20倍。同時,我市在市場體系建設、蔬菜經紀人隊伍培育、蔬菜脫水加工、保鮮等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當前,農民增收困難是“三農”工作的核心問題,也是必需解決好的問題。要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需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壯大主導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無論是從發達地區的經驗來看,還是從我市的實踐來看,發揮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生產,不僅是增加農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對于我市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內陸欠發達地區來說,發展蔬菜生產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二、指導思想及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發揮優勢、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和農村經濟,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通過政府推動、園區建設、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扶持合作經濟組織、完善市場體系、培育壯大蔬菜加工企業等途徑,實施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引導工商、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蔬菜產業領域,逐步建立一批特色生產基地,培育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創立一批有一定影響的蔬菜名牌產品,建立蔬菜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制度、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生產經營追溯承諾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全面提高我市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使無公害蔬菜產品成為朔州農業的特色產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供應,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二)奮斗目標
根據國家和我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結合我市實際,確立露地蔬菜、設施蔬菜兩大部類,進行全面規劃、總體布局、重點建設、分步實施。建立蔬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實施標識管理;培育經紀人隊伍,健全協會組織,強化社會化服務;發展蔬菜精深加工,提高我市蔬菜產品加工轉化率。到2010年全市實現商品菜播種面積10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發展到2萬畝,出口蔬菜基地20萬畝,總產量達到200萬噸以上,無公害蔬菜達到95%以上,綠色及有機蔬菜品種達到30%以上,蔬菜產值達到25億元,當年畝平均產值2500元,為農民提供的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元左右,培育3-4個年產值億元左右的大型龍頭企業,發展各類蔬菜合作經濟組織300個,蔬菜經紀人隊伍發展到3萬人。
三、主要建設內容
(一)依托資源優勢,高標準建設兩大商品菜基地
依托我市資源優勢,選擇一批生態環境和地理條件好、基礎設施配套的鄉村,發展蔬菜生產。基地要遠離工農業污染源,土壤、大氣、灌溉水符合國家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環境質量標準。基地建設原則: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與菜籃子工作相結合;保障城市供應與面向國內大市場相結合;長期發展與近期完善相結合;注重特色(一村一品)與區域規模經營相結合。
1.越夏延秋露地菜基地。常規蔬菜生產在區域布局上,主要是分布在中心城鎮和大型批發市場周圍,重點是應縣的南河種鎮、下社鎮、大臨河鄉、杏寨鄉,朔城區的賈莊鄉、南城辦事處、北旺莊辦事處、神頭鎮,山陰縣的后所鄉、馬營莊鄉、安榮鄉、岱岳鄉、北周莊鎮,懷仁縣的新家園鄉、毛皂鎮、云中鎮、河頭鄉,平魯區的井坪鎮、向陽堡鄉,右玉縣的右衛鎮、威遠鎮等鄉、鎮、辦事處。種植品種重點發展根莖類的胡蘿卜、洋蔥、大蔥、大蒜,茄果類的青椒、尖椒、蕃茄、茄子,結球葉菜類的甘蘭、大白菜,莢果類的架豆,在城鎮近郊適度發展名優細特菜。西甜瓜主要是恒山山系和呂梁山系的邊坡地帶,重點是懷仁縣的金沙灘鎮、馬辛莊鄉、新家園鄉,朔城區的賈莊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福善莊鄉,應縣的臧寨鄉、鎮子梁鄉、南泉鄉,山陰縣的合盛堡鄉、薛○○鄉、古城鎮,平魯區的陶村鄉、白堂鄉、下面高鄉,右玉縣的威遠鎮等17個鄉、鎮、辦事處。要排開播期,避免集中上市,種植品質上乘、耐貯易運的優良品種。2007年露地瓜菜種植面積達到65萬畝,到2010年達到100萬畝,其中蔬菜面積70萬畝,瓜類面積30萬畝,以胡蘿卜、洋蔥、南瓜為主的出口蔬菜基地要達到20萬畝。
2.設施蔬菜生產供應基地。圍繞中心城市、集鎮及工礦區周圍,在朔城區的南城辦事處、北旺莊辦事處、小平易鄉、神頭鎮,懷仁縣的云中鎮、何家堡鄉、新家園鄉,應縣的金城鎮、南河種鎮、下社鎮,山陰縣的岱岳鄉、北周莊鎮,平魯區的井坪鎮、高石莊鄉,右玉縣的油坊鎮、威遠鎮等16個鄉、鎮、辦事處,重點發展集種、養、氣、肥“四位一體”的新型日光節能溫室,進行周年生產,均衡供應。同時發展塑料大、中、小拱棚,進行春提早、秋延后生產,提高生產效益。要合理安排茬口,種植品種主要以黃瓜、西紅柿、椒類、茄子和速生葉菜為主,同時要不斷拓展設施農業的內涵和外延,加快發展食用菌、花卉,引進高檔水果、藥用保健食品等進行種植。有條件的地方要結合生態旅游,發展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教育性于一體,以采摘為主的旅游觀光、休閑現代都市農業。
(二)以節水為重點加強菜田基礎設施建設
今后要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蔬菜生產條件。對井灌區菜田進行節水改造,力爭到2010年以噴灌、滴灌、滲灌、管灌為重點的高效節水面積達到40萬畝以上,其他井灌區菜地也要進行渠系配套,改大水漫灌為小畦灌溉。對旱垣地菜田打深井、修建集雨旱井、利用小泉小水進行擴澆,提高其單位面積產出率和生產效益。通過上述措施,使蔬菜生產的水資源利用率提高50%以上。同時,對基本菜田的林、路逐年進行完善和配套,逐步形成“田成塊、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穩產高效蔬菜生產基地。 〖HTK〗
(三)高標準建設產地蔬菜批發市場
依托資源優勢,在產區建設批發市場。重點建設應縣的南河種蔬菜批發市場、朔城區的大運蔬菜批發市場和懷仁的瓜菜批發市場等三個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逐步建立市場信息網絡和電子交易系統,實現蔬菜銷售的電子化和信息化。同時在山陰縣的后所、馬營莊、岱岳,懷仁縣的新家園、毛皂,朔城區的賈莊,應縣的大臨河,平魯的井坪,右玉的油坊、右衛建設10個產地專業批發市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帶動廣泛的市場網絡體系。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投資建設蔬菜冷鏈系統,擴大凈菜小包裝加工、冷藏,建設高標準凈菜冷鏈銷售系統,構建向大中型城市配送的中心,逐步達到設施精良和標準服務。到2010年超市消費凈菜和通過冷鏈配送的凈菜量達到50%以上。規范引導,加強管理,不斷培育壯大蔬菜經紀人隊伍,力爭到2010年專業蔬菜經紀人隊伍發展到3萬人以上。
(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依托我市特有的資源優勢,加快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培育加工型、生產型、流通型蔬菜企業,形成一批以骨干基地為依托、加工為核心、貿易為龍頭、科技為先導的大中型現代化蔬菜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對全市現有的脫水蔬菜加工企業,通過企業改制、股份制改造等措施,使其做大做強,形成集團。圍繞蔬菜精深加工和出口加工,通過招商引資、項目配套、稅收優惠、財政扶持、技術服務等措施,使企業擴大加工規模,大幅度提高蔬菜及其加工品的出口創匯能力。要盡快組建脫水干燥菜加工集團、出口凈菜加工集團,蔬菜原汁、休閑食品、保健食品加工集團,各集團達到年產值超億元,創匯500萬美元的目標。
四、保障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都要增強發展蔬菜生產對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重要性的認識,確立“大蔬菜戰略”的發展思路,把蔬菜生產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年終考核內容。各級政府的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蔬菜工作,各縣區要明確專人負責“菜籃子”工作,加強對專業蔬菜基地管理,嚴格控制占用菜地。對造成菜區環境污染的要進行嚴格處罰。
2.增加投入,重點扶持。各級財政要將蔬菜試驗、示范經費和“菜籃子”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年要安排專項經費用于“菜籃子”基地建設。農民每建一棟新型日光節能溫室,經有關部門驗收后,市、縣區要給予一定的補助,有條件的鄉、村也可給予一定的補助。各級要積極申報項目,爭取上級資金扶持,支持龍頭企業進行規模化基地的開發和種植大戶的發展壯大。制定財政貼息、稅收返還、用地優先、人才引進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市外資金參與蔬菜產業的開發。
3.創新科技,擴大示范。通過科技項目引導等方式,鼓勵和組織相關企業利用自身力量或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強瓜菜生產和加工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開發,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各級農業部門要大力開展瓜菜新品種,特別是適合加工的品種的引進、試驗、推廣,加快品種更新步伐,加強科技儲備。結合“陽光培訓工程”,開展多層次培訓,提高菜農素質。建設不同類型、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蔬菜科技示范園區,以點帶面,擴大示范。成立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加強對外技術交流合作與科研開發,并建設一個市級百畝蔬菜高科技示范園區。各縣區也要重點建設1-2個蔬菜科技示范園區,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成為全市蔬菜生產發展的“火車頭”。
4.加強監管,規范生產。建立蔬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和規范的實施,逐步建立各類瓜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實行標準化生產,企業化運作,一體化經營,做到戶戶有標志、有標準資料、有操作記錄。在蔬菜生產中,嚴格用水、用肥、用藥標準化管理,積極推廣使用有機肥、微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以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投入品供應、統一產品購銷為手段,逐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蔬菜產品質量安全從源頭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建立市、縣區、重點鄉鎮和批發市場檢測機構。對包裝上市的蔬菜產品,要標明產地、生產經營單位和產品質量品牌標識。加強名牌農產品標識管理,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正確標識或標記。做好與周邊大中城市和國內大的農貿市場檢測數據的多邊、雙邊互認工作,對互認蔬菜產品實行貼標管理。
5.完善機制,促進發展。在生產經營上,要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扶持引導農民創辦各類以蔬菜為主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生產資料的優化組合,加強產業內部協調,方便與龍頭企業和市場的對接,做好政策、技術、市場等各方面的服務,達到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技術共享,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在市場營銷上,要逐步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和優質優價政策,設立無公害蔬菜銷售專柜和門市,推行干凈菜、包裝菜、禮品菜、標牌菜上市,引導消費,促進生產。 ??
二○○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為了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就加快全市蔬菜生產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目的意義
(一)生產現狀。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我市蔬菜產業的發展步入了快速的增長期,面積、總產量、人均占有量大幅度增長,花色品種不斷增多,市場供應能力明顯增強,效益和質量穩步提高,成為全國北方越夏延秋淡季菜的重要生產基地,涌現出一大批靠種菜增收致富的典型,蔬菜的產業優勢和為農民增收的作用凸顯。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市蔬菜生產還有不小的差距。一是信息不靈,產銷銜接不緊密,不能以銷定產,種植上有很大的盲目性;二是種植雷同,科技含量不高,管理較為粗放;三是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滯后,品質不優,品牌不響;四是市場體系不完善,不能分等定級,以質論價,采后加工落后,產業鏈條不長、不寬,生產效益不高,仍停留在規模產量型增長方式的水平上,這些都成為制約全市蔬菜生產發展的重要瓶頸。
(二)可行性與必要性。發展蔬菜生產,我市具有以下五大優勢。首先,在自然氣候上,我市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雨熱同期,利于農作物的干物質積累,所產各類瓜菜,品質優、耐貯運、色澤鮮,倍受各地客商的青睞,特別是在7、8、9三個月全市蔬菜上市的高峰期,正值南方蔬菜生產的淡季,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其次,在區位上,我市近探京津,到達首都北京僅需5個小時左右,而且交通、通訊發達。依托京津,走向全國,走出國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第三,在技術上,我市有著悠久的蔬菜種植歷史,廣大農民群眾和各級農業技術人員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蔬菜生產方面培養了一大批鄉土人才;第四在生產環境上,全市土地廣闊,近年來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病蟲害發生相對較少,沒有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具備了無公害生產的條件;第五在生產成本和效益上,由于我市土地、勞動力、水、電等生產成本較低,作為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園藝產品,我市的蔬菜產品在價格上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據測算,種一畝露地蔬菜的效益是種糧的10倍,種一畝設施菜的效益是種露地菜的20倍。同時,我市在市場體系建設、蔬菜經紀人隊伍培育、蔬菜脫水加工、保鮮等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當前,農民增收困難是“三農”工作的核心問題,也是必需解決好的問題。要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需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壯大主導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無論是從發達地區的經驗來看,還是從我市的實踐來看,發揮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生產,不僅是增加農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對于我市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內陸欠發達地區來說,發展蔬菜生產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二、指導思想及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發揮優勢、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和農村經濟,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通過政府推動、園區建設、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扶持合作經濟組織、完善市場體系、培育壯大蔬菜加工企業等途徑,實施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引導工商、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蔬菜產業領域,逐步建立一批特色生產基地,培育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創立一批有一定影響的蔬菜名牌產品,建立蔬菜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制度、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生產經營追溯承諾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全面提高我市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使無公害蔬菜產品成為朔州農業的特色產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供應,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二)奮斗目標
根據國家和我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結合我市實際,確立露地蔬菜、設施蔬菜兩大部類,進行全面規劃、總體布局、重點建設、分步實施。建立蔬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實施標識管理;培育經紀人隊伍,健全協會組織,強化社會化服務;發展蔬菜精深加工,提高我市蔬菜產品加工轉化率。到2010年全市實現商品菜播種面積10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發展到2萬畝,出口蔬菜基地20萬畝,總產量達到200萬噸以上,無公害蔬菜達到95%以上,綠色及有機蔬菜品種達到30%以上,蔬菜產值達到25億元,當年畝平均產值2500元,為農民提供的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元左右,培育3-4個年產值億元左右的大型龍頭企業,發展各類蔬菜合作經濟組織300個,蔬菜經紀人隊伍發展到3萬人。
三、主要建設內容
(一)依托資源優勢,高標準建設兩大商品菜基地
依托我市資源優勢,選擇一批生態環境和地理條件好、基礎設施配套的鄉村,發展蔬菜生產。基地要遠離工農業污染源,土壤、大氣、灌溉水符合國家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環境質量標準。基地建設原則: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與菜籃子工作相結合;保障城市供應與面向國內大市場相結合;長期發展與近期完善相結合;注重特色(一村一品)與區域規模經營相結合。
1.越夏延秋露地菜基地。常規蔬菜生產在區域布局上,主要是分布在中心城鎮和大型批發市場周圍,重點是應縣的南河種鎮、下社鎮、大臨河鄉、杏寨鄉,朔城區的賈莊鄉、南城辦事處、北旺莊辦事處、神頭鎮,山陰縣的后所鄉、馬營莊鄉、安榮鄉、岱岳鄉、北周莊鎮,懷仁縣的新家園鄉、毛皂鎮、云中鎮、河頭鄉,平魯區的井坪鎮、向陽堡鄉,右玉縣的右衛鎮、威遠鎮等鄉、鎮、辦事處。種植品種重點發展根莖類的胡蘿卜、洋蔥、大蔥、大蒜,茄果類的青椒、尖椒、蕃茄、茄子,結球葉菜類的甘蘭、大白菜,莢果類的架豆,在城鎮近郊適度發展名優細特菜。西甜瓜主要是恒山山系和呂梁山系的邊坡地帶,重點是懷仁縣的金沙灘鎮、馬辛莊鄉、新家園鄉,朔城區的賈莊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福善莊鄉,應縣的臧寨鄉、鎮子梁鄉、南泉鄉,山陰縣的合盛堡鄉、薛○○鄉、古城鎮,平魯區的陶村鄉、白堂鄉、下面高鄉,右玉縣的威遠鎮等17個鄉、鎮、辦事處。要排開播期,避免集中上市,種植品質上乘、耐貯易運的優良品種。2007年露地瓜菜種植面積達到65萬畝,到2010年達到100萬畝,其中蔬菜面積70萬畝,瓜類面積30萬畝,以胡蘿卜、洋蔥、南瓜為主的出口蔬菜基地要達到20萬畝。
2.設施蔬菜生產供應基地。圍繞中心城市、集鎮及工礦區周圍,在朔城區的南城辦事處、北旺莊辦事處、小平易鄉、神頭鎮,懷仁縣的云中鎮、何家堡鄉、新家園鄉,應縣的金城鎮、南河種鎮、下社鎮,山陰縣的岱岳鄉、北周莊鎮,平魯區的井坪鎮、高石莊鄉,右玉縣的油坊鎮、威遠鎮等16個鄉、鎮、辦事處,重點發展集種、養、氣、肥“四位一體”的新型日光節能溫室,進行周年生產,均衡供應。同時發展塑料大、中、小拱棚,進行春提早、秋延后生產,提高生產效益。要合理安排茬口,種植品種主要以黃瓜、西紅柿、椒類、茄子和速生葉菜為主,同時要不斷拓展設施農業的內涵和外延,加快發展食用菌、花卉,引進高檔水果、藥用保健食品等進行種植。有條件的地方要結合生態旅游,發展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教育性于一體,以采摘為主的旅游觀光、休閑現代都市農業。
(二)以節水為重點加強菜田基礎設施建設
今后要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蔬菜生產條件。對井灌區菜田進行節水改造,力爭到2010年以噴灌、滴灌、滲灌、管灌為重點的高效節水面積達到40萬畝以上,其他井灌區菜地也要進行渠系配套,改大水漫灌為小畦灌溉。對旱垣地菜田打深井、修建集雨旱井、利用小泉小水進行擴澆,提高其單位面積產出率和生產效益。通過上述措施,使蔬菜生產的水資源利用率提高50%以上。同時,對基本菜田的林、路逐年進行完善和配套,逐步形成“田成塊、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產穩產高效蔬菜生產基地。 〖HTK〗
(三)高標準建設產地蔬菜批發市場
依托資源優勢,在產區建設批發市場。重點建設應縣的南河種蔬菜批發市場、朔城區的大運蔬菜批發市場和懷仁的瓜菜批發市場等三個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逐步建立市場信息網絡和電子交易系統,實現蔬菜銷售的電子化和信息化。同時在山陰縣的后所、馬營莊、岱岳,懷仁縣的新家園、毛皂,朔城區的賈莊,應縣的大臨河,平魯的井坪,右玉的油坊、右衛建設10個產地專業批發市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帶動廣泛的市場網絡體系。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投資建設蔬菜冷鏈系統,擴大凈菜小包裝加工、冷藏,建設高標準凈菜冷鏈銷售系統,構建向大中型城市配送的中心,逐步達到設施精良和標準服務。到2010年超市消費凈菜和通過冷鏈配送的凈菜量達到50%以上。規范引導,加強管理,不斷培育壯大蔬菜經紀人隊伍,力爭到2010年專業蔬菜經紀人隊伍發展到3萬人以上。
(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依托我市特有的資源優勢,加快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培育加工型、生產型、流通型蔬菜企業,形成一批以骨干基地為依托、加工為核心、貿易為龍頭、科技為先導的大中型現代化蔬菜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對全市現有的脫水蔬菜加工企業,通過企業改制、股份制改造等措施,使其做大做強,形成集團。圍繞蔬菜精深加工和出口加工,通過招商引資、項目配套、稅收優惠、財政扶持、技術服務等措施,使企業擴大加工規模,大幅度提高蔬菜及其加工品的出口創匯能力。要盡快組建脫水干燥菜加工集團、出口凈菜加工集團,蔬菜原汁、休閑食品、保健食品加工集團,各集團達到年產值超億元,創匯500萬美元的目標。
四、保障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都要增強發展蔬菜生產對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重要性的認識,確立“大蔬菜戰略”的發展思路,把蔬菜生產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年終考核內容。各級政府的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蔬菜工作,各縣區要明確專人負責“菜籃子”工作,加強對專業蔬菜基地管理,嚴格控制占用菜地。對造成菜區環境污染的要進行嚴格處罰。
2.增加投入,重點扶持。各級財政要將蔬菜試驗、示范經費和“菜籃子”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年要安排專項經費用于“菜籃子”基地建設。農民每建一棟新型日光節能溫室,經有關部門驗收后,市、縣區要給予一定的補助,有條件的鄉、村也可給予一定的補助。各級要積極申報項目,爭取上級資金扶持,支持龍頭企業進行規模化基地的開發和種植大戶的發展壯大。制定財政貼息、稅收返還、用地優先、人才引進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市外資金參與蔬菜產業的開發。
3.創新科技,擴大示范。通過科技項目引導等方式,鼓勵和組織相關企業利用自身力量或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強瓜菜生產和加工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開發,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各級農業部門要大力開展瓜菜新品種,特別是適合加工的品種的引進、試驗、推廣,加快品種更新步伐,加強科技儲備。結合“陽光培訓工程”,開展多層次培訓,提高菜農素質。建設不同類型、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蔬菜科技示范園區,以點帶面,擴大示范。成立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加強對外技術交流合作與科研開發,并建設一個市級百畝蔬菜高科技示范園區。各縣區也要重點建設1-2個蔬菜科技示范園區,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成為全市蔬菜生產發展的“火車頭”。
4.加強監管,規范生產。建立蔬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和規范的實施,逐步建立各類瓜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實行標準化生產,企業化運作,一體化經營,做到戶戶有標志、有標準資料、有操作記錄。在蔬菜生產中,嚴格用水、用肥、用藥標準化管理,積極推廣使用有機肥、微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以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投入品供應、統一產品購銷為手段,逐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蔬菜產品質量安全從源頭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建立市、縣區、重點鄉鎮和批發市場檢測機構。對包裝上市的蔬菜產品,要標明產地、生產經營單位和產品質量品牌標識。加強名牌農產品標識管理,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正確標識或標記。做好與周邊大中城市和國內大的農貿市場檢測數據的多邊、雙邊互認工作,對互認蔬菜產品實行貼標管理。
5.完善機制,促進發展。在生產經營上,要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扶持引導農民創辦各類以蔬菜為主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生產資料的優化組合,加強產業內部協調,方便與龍頭企業和市場的對接,做好政策、技術、市場等各方面的服務,達到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技術共享,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在市場營銷上,要逐步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和優質優價政策,設立無公害蔬菜銷售專柜和門市,推行干凈菜、包裝菜、禮品菜、標牌菜上市,引導消費,促進生產。 ??
二○○七年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