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重要內容,關系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十一五"期間,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各區、各有關部門將食品安全作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緊解決,我市食品安全水平得到穩步提高,人民群眾食品消費安全感不斷增強,"十一五"期間我市未發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市深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和《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的重要時期。食品安全"十二五"規劃是深圳市食品安全中長期發展的全面系統的規劃,是貫徹落實《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對于深入推進深圳市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推動食品產業發展、提升監管水平、維護群眾身體健康,增進人民群眾幸福感,進而推動深圳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發展的基礎與環境
(一)"十一五"期間取得的主要成績
"十一五"期間,我市以辦理市政府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關于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議案為契機,按照"抓嚴打,保持高壓;抓準入,堵住源頭;抓規劃,打好基礎;抓改革,理順機制"的方針,深入開展專項整治,每年編制《深圳市食品安全監管責任白皮書》,著力解決食品安全突出問題;全力推進"五大工程",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努力構建"四大體系",建立食品安全長效機制,形成了全市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合力,我市食品安全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1、食品安全議案辦理成效顯著
在2005年召開的市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由116名代表提出、17個議案合并而成的"關于加強我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議案",是大會確定的唯一議案。議案于2005年6月27日正式交予市政府辦理。市政府高度重視,以議案辦理工作推動全市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議案辦理方案確定的15項指標和任務全部完成,蔬菜農藥殘留、生豬肉品"瘦肉精"污染及水產品藥物殘留監測合格率明顯提高,本市生產的食品及市場預包裝食品抽檢合格率逐年上升,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009年1月21日,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并高票批準辦結"關于加強我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議案"。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后認為這是我市多年來辦得最為重視、最為扎實、推進力度最大的一個議案。
2、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
按照食品安全監管的客觀需要,2006年市政府為原工商、質監等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增加了專門編制415名,并為我市基層的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的118人解決了財政全額撥款問題,增強了監管力量。2009年7月31日我市正式啟動了新一輪的機構改革,將原由質監、工商、衛生部門負責的生產、流通、餐飲服務的食品安全監管責任統一到市場監督管理局,同時將深圳市酒類專賣管理辦公室劃入該局,建立了新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此外,還將食品安全的綜合協調職能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劃歸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我市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進入新階段。
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我市通過成立市食品安全委員會,明確食品安全委員會成員單位職責,組織開展食品安全綜合評價,建立督辦程序,組織成立了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組建全國首支"食品安全義工隊",探索建立了食品安全協管員制度等方式,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協調、監管、責任、督辦、社會參與五大機制。
3、食品市場秩序有效好轉
我市各監管部門通過加強初級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餐飲服務環節的日常監管,實施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對全市食品生產企業實施分類監管,對全市餐飲業和集體食堂全部實施量化分級管理。加強檢驗檢測力度,嚴密監控我市食品質量。各區各部門還將食品安全專項整頓工作與"質量和安全年"、"服務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年"等活動相結合,不斷加大對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環節、畜禽屠宰、保健食品、食品進出口環節等方面的整治工作力度,嚴厲打擊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實現了常態化。
"十一五"期間,我市各類初級農產品、食品工業原料、預包裝食品和食品相關產品的抽查合格率逐年提高,食物中毒和食品安全事故顯著減少,我市食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市蔬菜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為98.5%, 生豬"瘦肉精"監測合格率為100%,水產品藥物殘留監測合格率為99.2%。食品生產環節共抽檢食品6168批次,合格率為91.9%,其中豆制品抽檢226批次,合格率為85.8%;流通環節共抽檢食品8410批次,合格率為89.0%;餐飲服務環節共抽檢食品及原料11507批次,合格率為85%。
4、食品產業水平不斷提升
我市始終注重提升食品產業水平,不斷提高食品安全保障基礎。
--基地農產品成為深圳市場供應主渠道。農業部門牽頭實施"農產品基地建設工程",加快全市無公害生產基地的建設進度,擴大市外生產基地,促進我市農業生產經營企業與外地生產基地建立穩定的供應關系,還制定了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扶持資金、項目管理費和供深數量核算管理4個配套文件,并對解決基地農產品進入深圳市場的措施進行了研究,保障工程方案落到實處。"十一五"期間,我市共確認公布了七批584個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蔬菜基地170個,生豬基地304個,水產品生產基地110個。基地產品源源不斷供應深圳市場,有效保障了我市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
--豆制品生產經營實現規模化、預包裝化和冷鏈化。市科工貿信委牽頭實施"豆制品加工基地建設工程",規范和改造現有豆制品生產企業,扶持重點豆制品生產企業,按照"規模化、包裝化、冷鏈化"的要求規劃建設3家日投豆量30噸的現代化豆制品加工企業。市市場監管部門積極推動我市原有56家豆制品生產企業和156個加工小作坊整合成23家豆制品生產企業,形成以旭洋、益民和福蔭為主導的三大豆制品生產基地, 全面實現豆制品生產經營規模化、預包裝化和冷鏈化("三化"改造)。
--大型現代化生豬定點屠宰場建設初見成效。市科工貿信委牽頭實施"生豬定點屠宰與肉品流通體制改革工程",整頓壓縮現有定點屠宰場數量,規劃建設四家大型現代化生豬定點屠宰場,培育大型現代化生豬屠宰與肉品流通企業,推動代宰制逐步向自營體制發展,推動肉品品牌經營,推廣冷鮮肉消費,品牌肉品的市場占有率已達30%以上。2009年12月31日,位于光明新區的一號大型現代化生豬定點屠宰場正式開業,已達到日屠宰600頭且100%自營的生產量。二、三、四號大型現代化生豬定點屠宰場正在緊張有序的建設之中。
--工業區工人安全就餐需求得到有效保障。衛生部門按照"政府引導、企業自辦、規范管理、市場運作"的工作原則,組織各區政府加快推動"工業區食堂整頓與建設工程","十一五"期間全市共整頓、新建各類工業區食堂7179間,整治工業區周邊飲食店11779間,工業區工人安全就餐人數近328萬,占全市工業區總人數的90.3%,建立了以自辦食堂、合辦食堂、管理部門辦食堂、物業辦食堂、社會辦食堂、定點配送為主和周邊規范小餐飲單位為補充的"六主一補"的七種模式勞務工安全就餐供應和保障體系。
--食品流通現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市科工貿信委積極推動"食品流通現代化工程"建設,發展食品連鎖經營和現代物流配送,重點扶持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蔬菜配送流通企業的食品安全準公益性項目和倉儲、配送中心等基礎設施項目,促進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轉變。市市場監管局運用企業自主、政府鼓勵的方式組織實現集貿市場升級換代,升級改造工作走上了規范化的軌道。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計完成改造升級農貿市場357家。
5、食品安全長效機制初步建立
--檢驗檢測體系得到長足發展。近年來,各監管部門不斷加大人員、儀器設備投入,加強基層檢測機構建設,我市檢測機構的設備和檢驗水平持續保持在全國先進水平。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已經基本建立起"以市級檢測機構為核心,區、街道檢測網絡完善,企業檢測機構健全"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
--食品安全信用信息體系初見成效。2006年,市食安辦組織制定了《深圳市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編制了《食品安全監管信用檔案和企業生產經營檔案建設指南》,指導相關部門和試點企業建立健全內部經營檔案和監管檔案。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體系。制定了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建立了信息工作機制,并通過編輯印發食品安全相關信息簡報等形式,及時溝通各區、各部門的監管信息,向市領導、人大代表和有關部門通報食品安全工作的最新進展。
--深圳特色法規規章體系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間,我市先后出臺了《深圳市食用農產品安全條例》、《深圳市餐廚垃圾管理暫行辦法》、《深圳市豆制品監督管理若干規定》、《深圳市亞硝酸鹽監督管理若干規定》等法規規章,對加強農產品、餐廚垃圾、豆制品和亞硝酸鹽監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地方立法,完善食品安全法規規章體系,解決了原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可操作性不強、執法不力等問題,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法律保障。《食品安全法》出臺后,我市組織有關部門對原有法規規章進行了清理和修訂。
--食品安全應急體系基本建立。我市制定了《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初步建立起了覆蓋全市的市、區、街道三級食品安全應急處理體系。通過加強應急培訓,開展應急演練,提高了食品安全風險危機意識和應急處理能力。市食安委各有關部門充分發揮快速反應機制的作用,積極穩妥處理了三鹿奶粉、地溝油等各類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和食物中毒事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食品源頭難以控制。供應我市的食品,特別是主要的農產品,90%以上都來自外地。其中,部分來自小規模生產的農戶,這些小規模種植和養殖戶由于缺乏科學知識和法律常識,有的受利益驅動,過量使用農藥或違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違法使用抗生素、激素等獸藥,以及違法使用"瘦肉精"等違禁藥物的情況時有出現。由于源頭在外地,且非常分散,我們在食品的種植、養殖和生產環節的監控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是部分食品產業水平不高。除生豬肉品、豆制品等少數品種之外,其他食品特別是部分副食品產業尚處在較低水平;缺乏必要條件的無證食品加工小作坊和私屠濫宰現象依然存在;供應我市農產品來源于規模化基地的品種和數量比例不高;食品配送物流現代化水平不高;通過商場超市等現代化終端銷售的食品比例不高;品牌食品市場占有率較低等等。
三是部分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責任意識和履責能力薄弱現象仍然突出。一些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主體責任意識不強,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在管理上存在僥幸心理,對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定義務認識不足;相當一部分中小型食品生產企業、農貿市場食品經營戶、街道食雜店經營者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知之甚少,對建立進貨臺帳、索證索票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義務認識不夠,對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職責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導致部分食品安全監管措施難以落實。
四是監管法規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實施僅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依據《食品衛生法》制訂了大量的相關法規、規范和標準,迫切需要進行"廢、改、立"的工作,但這一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法規、規章、標準等還不完善,在實際監管工作中經常遇到"無法可依"的問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亟需進一步完善。
(三)發展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1、特區成立三十周年,深圳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三十年改革開放對于深圳,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特別厚重的價值分量。站在更高的歷史坐標上,我們完全有信心相信未來的五年乃至下一個三十年,深圳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這是我市未來五年食品安全發展的大背景、大平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和《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的出臺賦予了特區新的使命,未來深圳要努力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特區正式擴容,特區范圍覆蓋全市。這些都是我市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有力條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民生,領導重視食品安全
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關注民生,新的市領導班子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重視,我市各級政府著力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組織與領導,對于生產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監管部門強化監管、相關單位提供支持與保障、社會共同參與具有強大的驅動作用。
3、《食品安全法》實施,法制環境持續改善
《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設的重大進步,依據新法制訂的配套法律法規也將陸續出臺,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制環境將持續改善。
4、舉辦大運會,我市食品安全迎來挑戰與機遇
2011年我市舉辦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正好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大運會素有"小奧運會"之稱,規模盛大,規格很高。保障大運會食品安全,對于我市食品安全狀況與食品安全工作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標準和嚴要求,這既是一次空前的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深圳市第五次黨代會和市委五屆一次會議的總體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 年)》、《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和《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圍繞爭當科學發展的排頭兵和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的發展目標,充分發揮我市食品安全機構改革職能整合與隊伍融合的優勢,加強監管基礎建設,促進監管能力提升,注重監管長效機制建設,提升食品產業水平,把深圳建設成為全國食品安全先進城市、民生幸福城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增進人民群眾幸福感,為推動深圳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總體目標
"十二五"期間,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總體目標為:繼續加大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有毒有害食品違法犯罪行為以及無證無照食品生產經營窩點的查處和打擊力度,使我市食品安全水平持續維持在較高水平。同時,著力抓好長效機制建設,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體系、食品安全應急救援體系、食品安全社會參與體系、食品安全法規體系和食品企業誠信體系。全面提升食品產業水平,擴大和鞏固農產品基地建設,鞏固我市食品安全保障基礎,提高我市蔬菜、豬肉、水產品、家禽、豆制品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品種的食品安全水平,使人民群眾食品消費安全感大大提高,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
(三)主要工作目標
圍繞上述總體目標,"十二五"期間要實現以下具體工作目標:
1、要進一步理順各部門間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責,形成無縫銜接,建立綜合協調與部門分工負責相結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2、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整頓工作,進一步加大對食品制假售假、無證生產經營、私屠濫宰、違法加工銷售使用"地溝油"等各類食品安全違法案件的打擊力度。加強對初級農產品、食品生產、流通和消費各環節的監管,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3、加強檢測體系建設,建立起滿足我市種養殖源頭、蔬菜、豬牛肉、水產品等初級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餐飲服務環節中食品技術監督需要的檢驗檢測機構和保障機制。
4、提升食品產業水平,提高我市蔬菜、豬肉、水產品、家禽、豆制品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品種的食品安全水平。
(四)具體工作指標
具體來說,至2015年末,要實現以下指標:
1、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超標率≤2.5%(合格率達97.5%以上),其中:
(1)全市蔬菜農藥殘留抽檢年平均合格率達到96%以上;
(2)全市生豬肉品"瘦肉精"抽檢年平均合格率達到98%以上;
(3)全市大宗水產品藥物殘留抽檢年平均合格率達到98%以上。
2、本市已建成的規模化農產品基地100%列入監管。
3、全市食品生產企業、餐飲服務單位全面實施量化分類或分級監管。
4、食品生產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2%以上,其中豆制品抽檢合格率達到85%以上。
5、全市A級餐飲服務單位90%以上、B級餐飲服務單位70%以上實施食品安全管理員持證上崗制度。
6、全市保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100%實現信用等級監管。
三、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
(一)主要任務
1、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整頓
(1)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整頓
實行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食品添加劑使用報告制度。開展食品中食品添加劑和非食用物質專項抽檢和監測,全面整治食品添加劑生產、流通和使用。深挖食用農產品種養殖和食品生產、流通和餐飲服務中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違法犯罪行為,堅決予以依法打擊,嚴厲懲處一批違法犯罪分子。建立和實施規范食品添加劑生產、銷售和使用的管理制度,使在食品生產經營中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切實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食品和食品添加劑行業健康發展。
(2)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頓
加強生鮮乳收購站監督管理,堅決取締無證收購站和流動收購站(點),開展生鮮乳中違禁添加物專項監測,依法嚴厲打擊違規添加行為。加大獸藥市場整治力度,嚴厲查處禁用藥物及假劣獸藥,查處非法生產經營假劣過期獸藥產品行為。加大對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監控力度,嚴厲查處在飼料原料和產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質的行為。對我市規模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實行例行監測,加大農產品藥物殘留監督檢查力度。打擊農產品養殖領域使用違禁藥物和有毒有害物質的行為。
(3)加強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環節整頓
嚴格食品生產許可制度,對全市食品生產企業全面實施分類分級監管,建立健全食品生產企業檔案,督促食品生產企業落實臺帳登記、原材料進廠檢驗、產品出廠檢驗三項制度。加強生產加工環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督促企業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查處企業生產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的行為。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產加工食品的行為;取締無生產許可證、無營業執照的非法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大力整頓食品安全風險較高、投訴舉報多的食品行業,建立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監管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