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轄市、區人民政府,鎮江新區管委會,各有關部門:
現將市政協五屆十三次常委會議審議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食品安全監管的幾點建議》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二○○五年六月三十日
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食品安全監管的幾點建議
4~5月份,市政協組織近百名政協委員分4組就2003年《關于加強我市食品安全建設的建議案》落實情況,進行了一次跟蹤視察。委員們集中聽取了市農林、質監、糧食、工商、衛生等部門的情況通報,采取明查暗訪的方式視察了種養殖、生產加工、流通、消費4個領域的食品安全工作。
市政協食品安全建議案提出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市政府以鎮政發〔2003〕230號文轉發了建議案,并以鎮政辦發〔2004〕97號文轉發了市經貿委等11個部門聯合擬定的《2004年鎮江市食品放心工程實施方案》。2004年8月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江里程任組長,3名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衛生、工商、質監、藥監、公安等部門分管領導參加的食品放心工程工作領導小組,具體領導和協調全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2005年5月,市政府以鎮政發〔2005〕39號文下發了《關于“三放心”工程建設工作的意見》,就全市開展“三放心”工程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各相關部門也都將食品安全工作列入部門年度工作目標。到目前為止,已掛牌成立市一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把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納入2005年“為民辦實事”加以推進;擴大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面積;加強了對食品生產企業和無公害農產品的資格認證;開展了對醋業、“五小店”等行業的重點整治;加大了對無照經營戶以及假冒偽劣食品的查處力度;有步驟地實施了“肉菜糧放心工程”;實行了檢測結果公示制度,定期在《京江晚報》、《鎮江日報》上公布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檢測結果。
委員們發現,由于監管不到位,我市食品安全仍然存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重收費、輕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一些職能部門只收費不管理或以收費代管理的情況仍然存在。對不安全食品、不規范行為往往一罰了之,缺乏長效的監管措施。有的負責辦發證的基層單位只要收了錢就發證,對其經營范圍、衛生、環保等各項標準卻不進行經常性檢查,使得一些假冒偽劣的違法行為乘虛而入。據了解,我市城郊結合部飼養的一些垃圾豬,只要交納了一定的檢疫費用,有關部門就可以給豬打上耳標,視為檢疫合格。我市地溝油加工生產問題突出,這次查到的江蘇科技大學南校區西側等地兩戶地溝油加工煉制作坊,設施簡陋,衛生狀況極差,排放的污水、廢氣嚴重污染了周圍的環境。我市地溝油加工作坊有多少家,尚不清楚,但據新聞單位披露,地溝油有流入應用到餐館、飯店的情況。
二是專業性監管不到位。視察中發現,不少單位基礎臺帳、檢測設備等明顯有應付檢查的痕跡。全市統一的食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仍然沒有形成。各大農貿市場、超市檢測水平落后,完全靠人工操作,檢測僅限于葉菜,豬肉檢測還是靠目測,檢測結果難以令人信服。一些部門實施的“放心”工程也并不是每一個環節都能真正讓人“放心”,有的社區“放心”糧油店內新米陳米摻雜,過期米面仍然存在,三無產品公開銷售,大型超市里仍發現有過期食品。由于對工業污染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的長期監管不力,土壤污染嚴重。此外,一些基層的農技人員受自籌經費的限制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食品種養殖過程的指導和監管工作中。食品種養殖過程中使用含5種有機磷成分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他違禁藥品的現象仍然存在。潤州亞聯農藥公司、潤州區農資公司分別從蘇州和常州地區購進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庫存劇毒農藥甲胺磷50余噸,還有相當數量的禁用農藥呋喃丹、樂果等,公然向種養殖農戶銷售。
三是食品安全中的一些薄弱環節仍然沒有人管。我市雞鴨鵝、水產品上市根本無檢測,注水牛肉的銷售長期存在。食品質量安全普遍存在大超市好于小市場、市區市場好于城郊結合部市場、大的食品生產企業好于小加工作坊的現狀。一些五小店、小食品加工企業、沿街小飲食店、快餐店、夜市大排檔衛生狀況差,甚至缺乏必要的防蠅、防塵、防鼠、防潮等衛生設施,冰箱里生熟食品混放保存,成品或半成品無遮無蓋地放在案板上,加工好的熟食隨意放在地上,廚房里敞開著的垃圾桶擺放在食品加工桌旁。一家賓館米面油倉庫的隔壁竟然是衛生間,一家火鍋店的一些進貨檢驗單也早已過期。豆制品小作坊食品安全隱患較大,有的出示不出工商營業執照及衛生許可證;有的生產環境臟、亂、差,有一家面筋作坊與豬圈近在咫尺,晾曬的面筋呈暗灰色;有一家豆腐作坊有霉變的黃豆;不少豆制品作坊制作油豆腐的用油來路不明。城郊結合部幾乎成了藏污納垢的場所,飼養垃圾豬、提煉地溝油、在豬圈旁加工豆制品的小作坊多處發現。
四是對食品安全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視察中發現,我市對食品安全各環節上應有的財政、政策等扶持沒有到位,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無公害農產品的農戶至今仍沒有享受到補貼。2004年成立的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一方面由于缺乏經費,運轉不正常,另一方面又因收費過高、手續繁瑣,并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五是全社會的食品安全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就全市范圍看,現有的無公害農產品、水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示范區、社區“放心”糧油店、超市“放心”食品專柜等,仍然是數量較少、質量較差、覆蓋率較低。由于宣傳不到位,群眾對“放心”食品不夠了解,加上目前市場上無公害、綠色或有機食品標識太多、太亂,也使人難辨真偽。受家庭收入等因素影響,低價劣質食品仍有一定消費市場。農戶生產出的無公害農產品、水產品不能實現優質優價,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應突出長效,強化責任,抓出成效。當前,就如何進一步加強我市食品安全監管,委員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大督查力度,推動政府作為
食品安全涉及農林、質監、糧食、工商、衛生、公安、藥監、出入境檢驗檢疫等眾多部門,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嚴格按照一個監管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的原則,采取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方式,把各職能部門的監管責任真正落到實處。政府對有關職能部門,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在實施目標管理的過程中要加大督查力度,重點督查食品安全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情況,履行相關職能的作為和不作為情況,特別是對辦證、發證、收費、罰款的有權部門要不定期的進行抽查,使收費發證與食品安全的監管職責有機結合起來,對只收費發證而不履行管理職責的,要追究經辦人和部門負責人的責任。對我市各個部門實施的“放心”工程和已獲得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水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示范單位等,要定期進行復查,對名不符實的要限期整改,對整改后仍然不符合要求的要堅決取消認證資格。
二、加強政策引導,暢通監管渠道
一是要高度重視基層農技隊伍的建設,切實保障基層農技人員的工資和辦公經費由財政發放,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使基層農技人員集中精力、盡職盡責地投入到農業技術特別是對無公害農產品、水產品種養殖的指導工作上。要堅決制止主管部門把基層農技組織作為生財之道、規定其上交管理費的做法。二是要建立長期、嚴格的耕地質量保護和提高制度,盡快出臺鎮江市耕地質量管理辦法。要加大對農戶資金、政策、技術的扶持力度,引導農戶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科學使用獸藥、添加劑。實行場地掛鉤、廠場結合,積極推廣“基地+農戶+公司+市場”的經營模式,讓無公害食品進市直銷,實現無公害食品的優質優價,以調動廣大農戶的積極性。三是嚴格市場準入,引導品牌銷售。安全的食品本身也是一種品牌。我市現有的茅山老鵝、鎮江肴肉、龍腦豆制品、長江奶等食品品牌,應注重質量安全管理,實施無公害生產加工,保證品牌食品的質量安全。建議對這些品牌食品的生產加工企業,尤其是鎮江豆食制品廠進行專題研究,在政策、資金、場地、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扶持,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并通過連鎖專賣店、社區連鎖窗口等新型業態,形成規模、連鎖經營,提高品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覆蓋率。對牛羊的宰殺、水產品和雞鴨鵝的市場準入,也要明確責任管理部門,并研究制訂出嚴格的監管措施。四是推動行業協會監管以實現食品行業之間的相互監督和嚴格自律。根據我市實際,在食品種養殖、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個領域組建糧食、蔬菜、水產、乳制品、豆制品、肉制品、鹵制品以及食品安全檢測等行業協會,在農村建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行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指導、示范和帶動作用,制定行業標準,促進行業自律,規范市場行為,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的信用體系。
三、加大投入,建立以公共財政為支撐的食品安全檢測網絡
一是明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的公共服務職能,并將運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以保證政府每年下達的抽檢、送檢任務的完成。明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要承擔市場食品質量安全不定期抽檢的責任,作為食品安全方面的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鑒定中心。二是高標準地規劃建設檢測功能與之相匹配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批發市場內必須按政府要求設有專門的檢測室,配備專業的檢測設備,配足檢測人員。對進出批發市場的大宗食用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義務進行安全檢測。三是根據各部門監管工作量,核撥一定比例的檢測經費。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市檢測中心抽檢和送檢、批發市場進場檢測、各大農貿市場和超市自檢、監管部門隨機抽檢的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
四、嚴格執法,加大對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從2005年開始,有關部門每年要定期對我市城郊結合部的食品生產、加工、銷售市場進行拉網式的檢查,對不按規程操作、不符合衛生??對一些生產制作假冒偽劣食品的不法行為給予嚴厲的制裁。加強對農藥、獸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兒童食品的專項整治。對校園周邊食品市場、小加工作坊、沿街小飲食店、快餐店、夜市大排檔、五小店等重點場所要聯合執法。當前,要盡快明確有關責任部門,對城郊結合部提煉地溝油和加工豆制品的小作坊,限期進行調查整治,摸清楚加工點的衛生和環保情況、原料來源情況、產品流向情況,并公示最終的執法和整治情況,給市民一個交代。市政協將在2005年三季度對地溝油和豆制品作坊的整治情況,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跟蹤督查。對那些以營利為目的,制售假冒偽劣、有毒有害食品,造成嚴重后果的黑心商販,司法部門要立案查處,依法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五、賦予基層組織食品安全監管責任,推進社會監管
視察中發現,地溝油、垃圾豬、劣質豆制品等不安全食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與基層組織受利益驅動監管不力和默許有關。因此,各轄市區政府要賦予街道、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組織食品安全的監管責任和職權,一些出租房屋用于食品生產加工、批發、零售的房主也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識。一旦發現不法行為,所在的居委會、村委會干部及房主要及時制止、舉報,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對知情不報、隱瞞包庇、藏污納垢的要追究連帶責任。同時聘請熱心于食品安全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聞記者、基層管理人員和市民擔任食品安全檢查員,組成食品安全義務監督隊伍,形成全社會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消滅監管的死角,使不安全食品無處藏身。
六、加強公益宣傳,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
新聞媒體應把對食品安全的宣傳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經常進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專題報道,宣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宣傳一些食品安全知識以及假冒偽劣食品的鑒別方法,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自我保護能力,讓不安全食品在市場中無立足之地。同時,在社會上廣泛宣傳公民道德和鎮江精神,弘揚“明禮誠信”。逐步在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中建立征信體系,設立信用檔案,將企業和個人每次大的生產經營活動記錄在案。在報紙、電臺、電視臺的有關欄目里開辟“紅黑榜”,即對優質產品,優秀企業和講信譽,重視食品質量安全的典型,及時公布在“紅榜”上進行宣傳,并給予表彰和獎勵;對那些忽視食品安全,生產、經營、銷售不安全食品的企業以及食品安全方面的違法犯罪行為,公開在“黑榜”上曝光,并及時跟蹤報道采取的整改措施及效果;對一貫不講誠信,不重視食品質量安全的,經曝光后仍不思悔改的“黑心”企業和個人給予重罰,并禁止其再從事食品生產加工工作。以此,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氛圍,促使食品生產、經營和銷售單位增強食品安全意識,自覺地規范行為、守法經營。
現將市政協五屆十三次常委會議審議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食品安全監管的幾點建議》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二○○五年六月三十日
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食品安全監管的幾點建議
4~5月份,市政協組織近百名政協委員分4組就2003年《關于加強我市食品安全建設的建議案》落實情況,進行了一次跟蹤視察。委員們集中聽取了市農林、質監、糧食、工商、衛生等部門的情況通報,采取明查暗訪的方式視察了種養殖、生產加工、流通、消費4個領域的食品安全工作。
市政協食品安全建議案提出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市政府以鎮政發〔2003〕230號文轉發了建議案,并以鎮政辦發〔2004〕97號文轉發了市經貿委等11個部門聯合擬定的《2004年鎮江市食品放心工程實施方案》。2004年8月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江里程任組長,3名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衛生、工商、質監、藥監、公安等部門分管領導參加的食品放心工程工作領導小組,具體領導和協調全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2005年5月,市政府以鎮政發〔2005〕39號文下發了《關于“三放心”工程建設工作的意見》,就全市開展“三放心”工程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各相關部門也都將食品安全工作列入部門年度工作目標。到目前為止,已掛牌成立市一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把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納入2005年“為民辦實事”加以推進;擴大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面積;加強了對食品生產企業和無公害農產品的資格認證;開展了對醋業、“五小店”等行業的重點整治;加大了對無照經營戶以及假冒偽劣食品的查處力度;有步驟地實施了“肉菜糧放心工程”;實行了檢測結果公示制度,定期在《京江晚報》、《鎮江日報》上公布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檢測結果。
委員們發現,由于監管不到位,我市食品安全仍然存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重收費、輕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一些職能部門只收費不管理或以收費代管理的情況仍然存在。對不安全食品、不規范行為往往一罰了之,缺乏長效的監管措施。有的負責辦發證的基層單位只要收了錢就發證,對其經營范圍、衛生、環保等各項標準卻不進行經常性檢查,使得一些假冒偽劣的違法行為乘虛而入。據了解,我市城郊結合部飼養的一些垃圾豬,只要交納了一定的檢疫費用,有關部門就可以給豬打上耳標,視為檢疫合格。我市地溝油加工生產問題突出,這次查到的江蘇科技大學南校區西側等地兩戶地溝油加工煉制作坊,設施簡陋,衛生狀況極差,排放的污水、廢氣嚴重污染了周圍的環境。我市地溝油加工作坊有多少家,尚不清楚,但據新聞單位披露,地溝油有流入應用到餐館、飯店的情況。
二是專業性監管不到位。視察中發現,不少單位基礎臺帳、檢測設備等明顯有應付檢查的痕跡。全市統一的食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仍然沒有形成。各大農貿市場、超市檢測水平落后,完全靠人工操作,檢測僅限于葉菜,豬肉檢測還是靠目測,檢測結果難以令人信服。一些部門實施的“放心”工程也并不是每一個環節都能真正讓人“放心”,有的社區“放心”糧油店內新米陳米摻雜,過期米面仍然存在,三無產品公開銷售,大型超市里仍發現有過期食品。由于對工業污染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的長期監管不力,土壤污染嚴重。此外,一些基層的農技人員受自籌經費的限制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食品種養殖過程的指導和監管工作中。食品種養殖過程中使用含5種有機磷成分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他違禁藥品的現象仍然存在。潤州亞聯農藥公司、潤州區農資公司分別從蘇州和常州地區購進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庫存劇毒農藥甲胺磷50余噸,還有相當數量的禁用農藥呋喃丹、樂果等,公然向種養殖農戶銷售。
三是食品安全中的一些薄弱環節仍然沒有人管。我市雞鴨鵝、水產品上市根本無檢測,注水牛肉的銷售長期存在。食品質量安全普遍存在大超市好于小市場、市區市場好于城郊結合部市場、大的食品生產企業好于小加工作坊的現狀。一些五小店、小食品加工企業、沿街小飲食店、快餐店、夜市大排檔衛生狀況差,甚至缺乏必要的防蠅、防塵、防鼠、防潮等衛生設施,冰箱里生熟食品混放保存,成品或半成品無遮無蓋地放在案板上,加工好的熟食隨意放在地上,廚房里敞開著的垃圾桶擺放在食品加工桌旁。一家賓館米面油倉庫的隔壁竟然是衛生間,一家火鍋店的一些進貨檢驗單也早已過期。豆制品小作坊食品安全隱患較大,有的出示不出工商營業執照及衛生許可證;有的生產環境臟、亂、差,有一家面筋作坊與豬圈近在咫尺,晾曬的面筋呈暗灰色;有一家豆腐作坊有霉變的黃豆;不少豆制品作坊制作油豆腐的用油來路不明。城郊結合部幾乎成了藏污納垢的場所,飼養垃圾豬、提煉地溝油、在豬圈旁加工豆制品的小作坊多處發現。
四是對食品安全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視察中發現,我市對食品安全各環節上應有的財政、政策等扶持沒有到位,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無公害農產品的農戶至今仍沒有享受到補貼。2004年成立的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一方面由于缺乏經費,運轉不正常,另一方面又因收費過高、手續繁瑣,并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五是全社會的食品安全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就全市范圍看,現有的無公害農產品、水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示范區、社區“放心”糧油店、超市“放心”食品專柜等,仍然是數量較少、質量較差、覆蓋率較低。由于宣傳不到位,群眾對“放心”食品不夠了解,加上目前市場上無公害、綠色或有機食品標識太多、太亂,也使人難辨真偽。受家庭收入等因素影響,低價劣質食品仍有一定消費市場。農戶生產出的無公害農產品、水產品不能實現優質優價,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應突出長效,強化責任,抓出成效。當前,就如何進一步加強我市食品安全監管,委員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大督查力度,推動政府作為
食品安全涉及農林、質監、糧食、工商、衛生、公安、藥監、出入境檢驗檢疫等眾多部門,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嚴格按照一個監管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的原則,采取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方式,把各職能部門的監管責任真正落到實處。政府對有關職能部門,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在實施目標管理的過程中要加大督查力度,重點督查食品安全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情況,履行相關職能的作為和不作為情況,特別是對辦證、發證、收費、罰款的有權部門要不定期的進行抽查,使收費發證與食品安全的監管職責有機結合起來,對只收費發證而不履行管理職責的,要追究經辦人和部門負責人的責任。對我市各個部門實施的“放心”工程和已獲得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水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示范單位等,要定期進行復查,對名不符實的要限期整改,對整改后仍然不符合要求的要堅決取消認證資格。
二、加強政策引導,暢通監管渠道
一是要高度重視基層農技隊伍的建設,切實保障基層農技人員的工資和辦公經費由財政發放,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使基層農技人員集中精力、盡職盡責地投入到農業技術特別是對無公害農產品、水產品種養殖的指導工作上。要堅決制止主管部門把基層農技組織作為生財之道、規定其上交管理費的做法。二是要建立長期、嚴格的耕地質量保護和提高制度,盡快出臺鎮江市耕地質量管理辦法。要加大對農戶資金、政策、技術的扶持力度,引導農戶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科學使用獸藥、添加劑。實行場地掛鉤、廠場結合,積極推廣“基地+農戶+公司+市場”的經營模式,讓無公害食品進市直銷,實現無公害食品的優質優價,以調動廣大農戶的積極性。三是嚴格市場準入,引導品牌銷售。安全的食品本身也是一種品牌。我市現有的茅山老鵝、鎮江肴肉、龍腦豆制品、長江奶等食品品牌,應注重質量安全管理,實施無公害生產加工,保證品牌食品的質量安全。建議對這些品牌食品的生產加工企業,尤其是鎮江豆食制品廠進行專題研究,在政策、資金、場地、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扶持,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并通過連鎖專賣店、社區連鎖窗口等新型業態,形成規模、連鎖經營,提高品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覆蓋率。對牛羊的宰殺、水產品和雞鴨鵝的市場準入,也要明確責任管理部門,并研究制訂出嚴格的監管措施。四是推動行業協會監管以實現食品行業之間的相互監督和嚴格自律。根據我市實際,在食品種養殖、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個領域組建糧食、蔬菜、水產、乳制品、豆制品、肉制品、鹵制品以及食品安全檢測等行業協會,在農村建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行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指導、示范和帶動作用,制定行業標準,促進行業自律,規范市場行為,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的信用體系。
三、加大投入,建立以公共財政為支撐的食品安全檢測網絡
一是明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的公共服務職能,并將運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以保證政府每年下達的抽檢、送檢任務的完成。明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要承擔市場食品質量安全不定期抽檢的責任,作為食品安全方面的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鑒定中心。二是高標準地規劃建設檢測功能與之相匹配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批發市場內必須按政府要求設有專門的檢測室,配備專業的檢測設備,配足檢測人員。對進出批發市場的大宗食用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義務進行安全檢測。三是根據各部門監管工作量,核撥一定比例的檢測經費。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市檢測中心抽檢和送檢、批發市場進場檢測、各大農貿市場和超市自檢、監管部門隨機抽檢的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
四、嚴格執法,加大對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從2005年開始,有關部門每年要定期對我市城郊結合部的食品生產、加工、銷售市場進行拉網式的檢查,對不按規程操作、不符合衛生??對一些生產制作假冒偽劣食品的不法行為給予嚴厲的制裁。加強對農藥、獸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兒童食品的專項整治。對校園周邊食品市場、小加工作坊、沿街小飲食店、快餐店、夜市大排檔、五小店等重點場所要聯合執法。當前,要盡快明確有關責任部門,對城郊結合部提煉地溝油和加工豆制品的小作坊,限期進行調查整治,摸清楚加工點的衛生和環保情況、原料來源情況、產品流向情況,并公示最終的執法和整治情況,給市民一個交代。市政協將在2005年三季度對地溝油和豆制品作坊的整治情況,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跟蹤督查。對那些以營利為目的,制售假冒偽劣、有毒有害食品,造成嚴重后果的黑心商販,司法部門要立案查處,依法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五、賦予基層組織食品安全監管責任,推進社會監管
視察中發現,地溝油、垃圾豬、劣質豆制品等不安全食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與基層組織受利益驅動監管不力和默許有關。因此,各轄市區政府要賦予街道、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組織食品安全的監管責任和職權,一些出租房屋用于食品生產加工、批發、零售的房主也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識。一旦發現不法行為,所在的居委會、村委會干部及房主要及時制止、舉報,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對知情不報、隱瞞包庇、藏污納垢的要追究連帶責任。同時聘請熱心于食品安全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聞記者、基層管理人員和市民擔任食品安全檢查員,組成食品安全義務監督隊伍,形成全社會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消滅監管的死角,使不安全食品無處藏身。
六、加強公益宣傳,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
新聞媒體應把對食品安全的宣傳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經常進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專題報道,宣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宣傳一些食品安全知識以及假冒偽劣食品的鑒別方法,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自我保護能力,讓不安全食品在市場中無立足之地。同時,在社會上廣泛宣傳公民道德和鎮江精神,弘揚“明禮誠信”。逐步在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中建立征信體系,設立信用檔案,將企業和個人每次大的生產經營活動記錄在案。在報紙、電臺、電視臺的有關欄目里開辟“紅黑榜”,即對優質產品,優秀企業和講信譽,重視食品質量安全的典型,及時公布在“紅榜”上進行宣傳,并給予表彰和獎勵;對那些忽視食品安全,生產、經營、銷售不安全食品的企業以及食品安全方面的違法犯罪行為,公開在“黑榜”上曝光,并及時跟蹤報道采取的整改措施及效果;對一貫不講誠信,不重視食品質量安全的,經曝光后仍不思悔改的“黑心”企業和個人給予重罰,并禁止其再從事食品生產加工工作。以此,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氛圍,促使食品生產、經營和銷售單位增強食品安全意識,自覺地規范行為、守法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