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經濟作物蟲害監測與控制創新團隊在《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上發表了題為“Landscape simplification increases the risk of infestation by the polyphagous pest Helicoverpa armigera for walnut, a novel marginal host”的研究論文。研究揭示了新疆南疆作物種植結構調整導致的多食性害蟲棉鈴蟲在核桃園發生危害加重的生態學機制。
由于“上行效應”,寄主植物資源常影響植食性昆蟲的種群發生,因此,生產上種植結構調整是導致農作物害蟲地位演替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已有研究,普遍認為,農田生態系統中寄主植物多樣性及適宜寄主面積占比越高,棉鈴蟲等多食性害蟲的區域性種群發生危害隨之加重。
棉鈴蟲的寄主植物達200多種,主要危害棉花、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一般很少危害核桃樹。近年來,南疆核桃等特色林果種植面積不斷增加、集約化程度顯著提升,隨之出現了核桃園棉鈴蟲發生危害程度加重現象。前期研究表明,核桃葉片、幼果上棉鈴蟲幼蟲適合度較低,不是適宜寄主,屬于次要寄主。本研究在南疆阿克蘇地區,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深入解析了核桃園棉鈴蟲發生加重的生態學機制。結果表明,與多樣性高的農田景觀相比,核桃集約化種植的單一景觀中核桃園棉鈴蟲發生數量、危害程度明顯提升。主要原因是,在多樣性農田景觀中,棉鈴蟲成蟲大多選擇偏好寄主進行產卵,次要寄主核桃樹上發生危害普遍較輕甚至沒有;而在單一景觀中,棉鈴蟲被迫選擇在核桃樹上產卵,隨后形成核桃樹受害程度較高的現狀。同時,田塊水平研究發現,在集約化種植模式下長有雜草的核桃園棉鈴蟲幼蟲數量明顯高于清除雜草的核桃園,進一步證實了寄主資源對多食性棉鈴蟲種群發生的重要調控作用。
本研究闡明了近年來南疆特色林果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核桃園棉鈴蟲發生加重的生態學機制,首次發現單一種植模式加重了多食性害蟲對主栽寄主作物的危害程度,充分證實種植結構調整對多食性害蟲種群發生的重要作用與復雜效應。這為創新南疆核桃園棉鈴蟲區域性治理技術對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07/s10980-022-01486-w
日期:2022-07-19
由于“上行效應”,寄主植物資源常影響植食性昆蟲的種群發生,因此,生產上種植結構調整是導致農作物害蟲地位演替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已有研究,普遍認為,農田生態系統中寄主植物多樣性及適宜寄主面積占比越高,棉鈴蟲等多食性害蟲的區域性種群發生危害隨之加重。
棉鈴蟲的寄主植物達200多種,主要危害棉花、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一般很少危害核桃樹。近年來,南疆核桃等特色林果種植面積不斷增加、集約化程度顯著提升,隨之出現了核桃園棉鈴蟲發生危害程度加重現象。前期研究表明,核桃葉片、幼果上棉鈴蟲幼蟲適合度較低,不是適宜寄主,屬于次要寄主。本研究在南疆阿克蘇地區,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深入解析了核桃園棉鈴蟲發生加重的生態學機制。結果表明,與多樣性高的農田景觀相比,核桃集約化種植的單一景觀中核桃園棉鈴蟲發生數量、危害程度明顯提升。主要原因是,在多樣性農田景觀中,棉鈴蟲成蟲大多選擇偏好寄主進行產卵,次要寄主核桃樹上發生危害普遍較輕甚至沒有;而在單一景觀中,棉鈴蟲被迫選擇在核桃樹上產卵,隨后形成核桃樹受害程度較高的現狀。同時,田塊水平研究發現,在集約化種植模式下長有雜草的核桃園棉鈴蟲幼蟲數量明顯高于清除雜草的核桃園,進一步證實了寄主資源對多食性棉鈴蟲種群發生的重要調控作用。
本研究闡明了近年來南疆特色林果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核桃園棉鈴蟲發生加重的生態學機制,首次發現單一種植模式加重了多食性害蟲對主栽寄主作物的危害程度,充分證實種植結構調整對多食性害蟲種群發生的重要作用與復雜效應。這為創新南疆核桃園棉鈴蟲區域性治理技術對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07/s10980-022-01486-w
日期: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