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市)人民政府,棗莊高新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大企業:
為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的意見》(魯政辦發〔2013〕31號),經市政府同意,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促進糧食高產穩產、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以主要農產品主產區(市)、鄉鎮為重點,強化行政推動,依靠科技進步,加大政策支持,集約項目、集成技術、集中投入,進一步推進大規模糧食高產創建和蔬菜、果品、畜禽、水產品等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切實提高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
(二)任務目標。以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為重點,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以馬鈴薯、石榴、大櫻桃等14個特色農產品為重點,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以蔬菜、果品、畜禽、水產品為重點,推動農業綜合生產。力爭到2017年,全市基本建成噸糧市,糧食、蔬菜、果品、肉蛋奶、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200萬噸、500萬噸、50萬噸、70萬噸和10萬噸以上。
二、推進糧食高產創建
以滕州、臺兒莊、嶧城、薛城等糧食主產區(市)為核心,重點規劃建設滕西、棗南百萬畝高產區,覆蓋級索、姜屯、古邵、馬蘭屯、常莊、張范、西王莊、城頭等36個主要產糧鄉鎮。力爭到2017年建成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糧食生產水平明顯提升的糧食高產創建田100萬畝,平均單產達到600公斤以上,人均糧食產量超過500公斤。滕州市鞏固噸糧縣,嶧城區、臺兒莊區建成噸糧區,薛城區、山亭區、市中區基本建成噸糧區;主要產糧鄉鎮建成噸糧鄉鎮,其他鄉鎮基本建成噸糧鄉鎮。
(一)實施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按照高標準農田灌排工程建設標準,完善田間輸配水電設施,確保旱澇保收、節水高效。搞好農田生產路網建設,合理布局防護林網,使高產創建田達到“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旱能澆、澇能排”標準。
(二)實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啟動耕地質量提升計劃、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加快提升高產創建田地力。全面推行田地深耕深松,到2015年對所有高產創建田全部深耕深松一遍。加大測土配方施肥和秸稈還田力度,鼓勵增施有機肥,到2017年,高產創建田測土配方施肥率、秸稈還田率達到100%,有機質含量達到1.2%以上。同時,著力推進中低產田改造,提升耕地質量檔次。
(三)實施增產技術集成推廣工程。采取“核心試驗、樣板示范、典型引路、區域輻射”的方式,大力推廣適合我市糧食生產實際的配套高產栽培技術。高產創建田小麥寬幅精播、氮肥后移、澆越冬水、“一噴三防”,玉米機械精播、“一增四改”、適期晚收、“一防雙減”等高產栽培技術推廣率達到100%。 建立專家巡回指導和基層農技人員蹲點包片制度,提高高產栽培技術入戶入地率。
(四)實施現代植保統防統治工程。加大農業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體系建設力度,每個區(市)重點扶持發展3-5個“龍頭”型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力爭每個主要產糧鄉鎮有1個植保服務組織,4年內培育專業化防治組織300個,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60%以上。加快新型高效環保型農藥、植保機械等引進和推廣,將適合不同作物使用的優良施藥機械,以政府補貼的方式優先裝備專業化服務組織。大力開展植保從業人員技能培訓,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實現植保專業服務組織全員持證上崗。
三、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
大力實施蔬菜、果品、畜牧、漁業等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啟動實施桑蠶、中藥材、蜂業等五個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區、蔬菜果品標準園、畜禽漁業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建設,突出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
(一)優化蔬菜產業布局。以界河鎮、周營鎮、桑村鎮等鄉鎮的馬鈴薯、辣椒等為重點,建設日光溫室、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銜接配套的設施蔬菜基地100萬畝。以在省內外知名的蕓豆、食用菌等特色精細菜為重點,建設高效特色蔬菜基地15萬畝。以張范街道、壇山街道等近郊鎮街為核心,建設城鎮保障瓜菜基地10萬畝。以海風冠都、龍業果蔬等企業為龍頭,建設蔬菜加工出口基地5萬畝。扶持以新品種繁育和工廠化育苗為主的種苗企業,建設改造5—7個育苗能力達500萬株以上的蔬菜集約化育苗廠(場)。力爭到2017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60萬畝左右,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00萬畝,創建蔬菜標準園50個。
(二)實施果業振興計劃。重點支持具有棗莊地方特色的石榴、長紅棗、大櫻桃、酥梨等名優特果品,提升果品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采取市場引導、行政推動、技術服務、資金扶持等措施,在林果產業優勢產區實行更新換代工程,對傳統果園進行調整更新,力爭在品種選育、技術組裝、規模種植上實現新突破。到2017年,全市力爭建成果品標準園30個以上,果樹栽植面積發展到45萬畝以上。
(三)推動畜禽標準化養殖。加強畜牧技術推廣、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著力抓好標準化養殖示范場、生態養殖場和秸稈養畜養殖場等創建工作,加快推進優勢畜禽品種飼養基地建設。以柴胡店鎮、級索鎮、西集鎮、孟莊鎮、吳林街道、馬蘭屯鎮等畜牧養殖為重點,著力發展生豬、肉牛、肉羊、肉雞等優勢產業,優化畜禽養殖結構。力爭到2017年,全市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5%以上,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40%以上。
(四)積極發展現代漁業。大力實施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推進漁業標準化生產和良種工程建設,推廣無公害水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在巖馬水庫、周村水庫等大中型水庫和市域內河流實施生態養殖,改善恢復生態環境;在濱湖、沿河區域,煤礦、石膏礦塌陷地大力發展魚塘養殖。力爭到2017年,全市漁業放養面積達到20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10萬噸以上。
四、強化推進措施
(一)提高農機裝備水平。針對小麥、玉米生產和病蟲害防治等存在的薄弱環節,加快新型生產機械和植保機械購置推廣。發揮農機購置補貼的引導作用,鼓勵和引導農民購置大功率、多功能、低能耗復式農業機械。高產創建田率先推廣耕作、播種、施肥、植保、收獲、烘干等作業新機具,推進糧食作物生產、病蟲害防治全程機械化。積極開展蔬菜、果品、畜禽、漁業等生產機械化,推廣設施設備,提高機械化、設施化生產水平。
(二)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加快糧食、蔬菜、水果等優良品種的選育和研發,培育、推廣一批有突破性的高產、優質、廣適、抗逆、抗病、適宜機械化生產的優良品種。高產創建田糧食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100%。加快實施種子工程,加強小麥、玉米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龍頭企業,建成一批優勢種子和苗木生產基地。加強地方畜禽、漁業品種資源保護和開發,積極選育、推廣優良品種。
(三)提高農業產業化生產和市場化經營水平。重點扶持發展畜禽、糧油、果蔬、食用菌、乳品等五大農產品生產加工群,培育跨采中心棗莊分中心、祥和乳業、春藤食品等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擴大大宗優勢農產品的產后處理及加工。加強優勢產業專業村鎮建設,推行“企業+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發展經營模式。積極創新農批對接、農超對接、農社對接等農產品短鏈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重點扶持滕州杏花村、市中利民等10大農產品交易市場,打造從產地批發到終端銷售流通鏈條。
(四)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資源,加強重大農業生產關鍵技術的科研與攻關,大力推廣高產創建、生態健康養殖、設施高效種植等先進適用技術。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水平。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等要重點向糧食主產鄉鎮、高產創建田、特色優質高效產業區域傾斜,集中培養一批技術型、專家型職業農民。加強村級農業技術服務點建設,力爭到2017每個行政村配備1—2名農民技術員,切實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建設“優質、高效、品牌”農業為突破口,進一步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十有”標準和“五要”制度,擴大“三品一標”認證。逐步推進有條件的區(市)、鄉鎮按出口標準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施以村為基本單元的農村清潔工程示范,科學使用農藥、化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開展農業投入品專項治理,嚴格執行農藥登記備案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制度。加快建立市、區(市)級監管平臺和質量追溯點,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對糧食生產等重要敏感區進行加密監測、跟蹤監測和風險評估。
五、健全完善政策保障體系
(一)健全政策扶持體系。重點落實好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農機具購置補貼要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市)、鄉鎮傾斜,向大型動力機械、聯合作業機械傾斜。優化財政支農投資結構,支農資金要重點向糧食高產創建傾斜,向特色優質高效產業區域傾斜。各級政府安排的糧食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農民科技培訓等資金,要優先保障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建設需要。糧食高產創建、果菜產業振興、畜禽標準化創建、特色農產品發展等獎補資金要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要逐步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農業政策性貸款制度,加大金融對農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二)構建新型經營體系。著力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動家庭經營、大戶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對流轉土地用于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補助。鼓勵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穩妥推進工商資本下鄉領辦合作社。鼓勵供銷社、郵政公司等行業組織為糧食等農產品生產提供專業化、規模化、系列化的經營性服務。
(三)建立科學防災減災體系。強化農業氣象防災減災,以糧食等農產品主產區(市)、鄉鎮(街道)為重點,完善農業氣象監測站網建設。加強農業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與評估,做好農業氣象跟蹤和技術咨詢服務。加強農業有害生物、重大動物疫病預警與控制站建設,完善應急防控物資儲備和設施建設。加快以農田林網為骨架的高標準防護林體系建設,提高抗拒干旱、早霜、晚霜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實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市農業的苗情、墑情、蟲情、災情“四情一體”的監測預警網絡。強化農業生產風險保障,積極推動農業保險等政策在全市實現全覆蓋。
(四)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整合涉農部門職能,積極構建多元化服務主體,搭建資產評估、產權交易、金融抵押貸款擔保等平臺,推廣土地流轉、托管服務等服務模式,提供產前信息、產中技術、產后銷售服務。加強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建設,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大力發展糧食等農產品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農民合作社、農機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參與糧食等農產品生產專業化服務,努力建立完善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龍頭企業和行業性服務組織為骨干、合作組織為基礎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六、加強組織領導
(一)強化行政推動。各級政府要嚴格落實“米袋子”“菜籃子”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政首長負責制,把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市政府成立糧食高產創建和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農業、財政、發改、國土資源、水利漁業、林業、農業綜合開發、環保、科技、統計、調查隊、氣象、農機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培訓督導和調度考核等日常工作。各區(市)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加強對該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要履行職責、密切協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明確責任分工。各區(市)、鄉鎮政府是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的責任主體,要搞好各類支農項目和資金整合。市、區(市)有關部門在相關支農項目申報和審批時,要統籌規劃,按照“渠道不變、性質不變、集中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將各類支農項目集中向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投入。發改、財政、國土資源、水利漁業、農業綜合開發等部門要統籌安排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土地整治、高標準基本農田、小型農田水利、中低產田改造等各類項目,優先搞好示范方基礎設施條件建設。林業、電力等部門要負責搞好林網建設和農電配套等,環保部門要做好糧食等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農業、科技、農機等部門要圍繞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抓好優良品種和關鍵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市財政局要支持區(市)搞好資金整合,落實好相關方面的資金。
(三)加強宣傳引導。各級各部門要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的意義和作用,爭取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支持,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工作環境。要及時認真總結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動糧食高產創建和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的深入開展。
(四)加大考核力度。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層層分解糧食高產創建任務,把責任落實到人、落實到地塊。市里將糧食生產、糧食高產創建納入對區(市)農業農村改革發展考核,并制定糧食高產創建和建設噸糧區(市)、噸糧鄉鎮(街道)工作考核辦法,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予以表彰。
棗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4年2月10日
為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的意見》(魯政辦發〔2013〕31號),經市政府同意,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促進糧食高產穩產、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以主要農產品主產區(市)、鄉鎮為重點,強化行政推動,依靠科技進步,加大政策支持,集約項目、集成技術、集中投入,進一步推進大規模糧食高產創建和蔬菜、果品、畜禽、水產品等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切實提高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
(二)任務目標。以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為重點,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以馬鈴薯、石榴、大櫻桃等14個特色農產品為重點,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以蔬菜、果品、畜禽、水產品為重點,推動農業綜合生產。力爭到2017年,全市基本建成噸糧市,糧食、蔬菜、果品、肉蛋奶、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200萬噸、500萬噸、50萬噸、70萬噸和10萬噸以上。
二、推進糧食高產創建
以滕州、臺兒莊、嶧城、薛城等糧食主產區(市)為核心,重點規劃建設滕西、棗南百萬畝高產區,覆蓋級索、姜屯、古邵、馬蘭屯、常莊、張范、西王莊、城頭等36個主要產糧鄉鎮。力爭到2017年建成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糧食生產水平明顯提升的糧食高產創建田100萬畝,平均單產達到600公斤以上,人均糧食產量超過500公斤。滕州市鞏固噸糧縣,嶧城區、臺兒莊區建成噸糧區,薛城區、山亭區、市中區基本建成噸糧區;主要產糧鄉鎮建成噸糧鄉鎮,其他鄉鎮基本建成噸糧鄉鎮。
(一)實施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按照高標準農田灌排工程建設標準,完善田間輸配水電設施,確保旱澇保收、節水高效。搞好農田生產路網建設,合理布局防護林網,使高產創建田達到“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旱能澆、澇能排”標準。
(二)實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啟動耕地質量提升計劃、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加快提升高產創建田地力。全面推行田地深耕深松,到2015年對所有高產創建田全部深耕深松一遍。加大測土配方施肥和秸稈還田力度,鼓勵增施有機肥,到2017年,高產創建田測土配方施肥率、秸稈還田率達到100%,有機質含量達到1.2%以上。同時,著力推進中低產田改造,提升耕地質量檔次。
(三)實施增產技術集成推廣工程。采取“核心試驗、樣板示范、典型引路、區域輻射”的方式,大力推廣適合我市糧食生產實際的配套高產栽培技術。高產創建田小麥寬幅精播、氮肥后移、澆越冬水、“一噴三防”,玉米機械精播、“一增四改”、適期晚收、“一防雙減”等高產栽培技術推廣率達到100%。 建立專家巡回指導和基層農技人員蹲點包片制度,提高高產栽培技術入戶入地率。
(四)實施現代植保統防統治工程。加大農業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體系建設力度,每個區(市)重點扶持發展3-5個“龍頭”型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力爭每個主要產糧鄉鎮有1個植保服務組織,4年內培育專業化防治組織300個,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60%以上。加快新型高效環保型農藥、植保機械等引進和推廣,將適合不同作物使用的優良施藥機械,以政府補貼的方式優先裝備專業化服務組織。大力開展植保從業人員技能培訓,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實現植保專業服務組織全員持證上崗。
三、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
大力實施蔬菜、果品、畜牧、漁業等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啟動實施桑蠶、中藥材、蜂業等五個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區、蔬菜果品標準園、畜禽漁業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建設,突出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
(一)優化蔬菜產業布局。以界河鎮、周營鎮、桑村鎮等鄉鎮的馬鈴薯、辣椒等為重點,建設日光溫室、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銜接配套的設施蔬菜基地100萬畝。以在省內外知名的蕓豆、食用菌等特色精細菜為重點,建設高效特色蔬菜基地15萬畝。以張范街道、壇山街道等近郊鎮街為核心,建設城鎮保障瓜菜基地10萬畝。以海風冠都、龍業果蔬等企業為龍頭,建設蔬菜加工出口基地5萬畝。扶持以新品種繁育和工廠化育苗為主的種苗企業,建設改造5—7個育苗能力達500萬株以上的蔬菜集約化育苗廠(場)。力爭到2017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60萬畝左右,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00萬畝,創建蔬菜標準園50個。
(二)實施果業振興計劃。重點支持具有棗莊地方特色的石榴、長紅棗、大櫻桃、酥梨等名優特果品,提升果品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采取市場引導、行政推動、技術服務、資金扶持等措施,在林果產業優勢產區實行更新換代工程,對傳統果園進行調整更新,力爭在品種選育、技術組裝、規模種植上實現新突破。到2017年,全市力爭建成果品標準園30個以上,果樹栽植面積發展到45萬畝以上。
(三)推動畜禽標準化養殖。加強畜牧技術推廣、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著力抓好標準化養殖示范場、生態養殖場和秸稈養畜養殖場等創建工作,加快推進優勢畜禽品種飼養基地建設。以柴胡店鎮、級索鎮、西集鎮、孟莊鎮、吳林街道、馬蘭屯鎮等畜牧養殖為重點,著力發展生豬、肉牛、肉羊、肉雞等優勢產業,優化畜禽養殖結構。力爭到2017年,全市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5%以上,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40%以上。
(四)積極發展現代漁業。大力實施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推進漁業標準化生產和良種工程建設,推廣無公害水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在巖馬水庫、周村水庫等大中型水庫和市域內河流實施生態養殖,改善恢復生態環境;在濱湖、沿河區域,煤礦、石膏礦塌陷地大力發展魚塘養殖。力爭到2017年,全市漁業放養面積達到20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10萬噸以上。
四、強化推進措施
(一)提高農機裝備水平。針對小麥、玉米生產和病蟲害防治等存在的薄弱環節,加快新型生產機械和植保機械購置推廣。發揮農機購置補貼的引導作用,鼓勵和引導農民購置大功率、多功能、低能耗復式農業機械。高產創建田率先推廣耕作、播種、施肥、植保、收獲、烘干等作業新機具,推進糧食作物生產、病蟲害防治全程機械化。積極開展蔬菜、果品、畜禽、漁業等生產機械化,推廣設施設備,提高機械化、設施化生產水平。
(二)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加快糧食、蔬菜、水果等優良品種的選育和研發,培育、推廣一批有突破性的高產、優質、廣適、抗逆、抗病、適宜機械化生產的優良品種。高產創建田糧食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100%。加快實施種子工程,加強小麥、玉米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龍頭企業,建成一批優勢種子和苗木生產基地。加強地方畜禽、漁業品種資源保護和開發,積極選育、推廣優良品種。
(三)提高農業產業化生產和市場化經營水平。重點扶持發展畜禽、糧油、果蔬、食用菌、乳品等五大農產品生產加工群,培育跨采中心棗莊分中心、祥和乳業、春藤食品等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擴大大宗優勢農產品的產后處理及加工。加強優勢產業專業村鎮建設,推行“企業+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發展經營模式。積極創新農批對接、農超對接、農社對接等農產品短鏈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重點扶持滕州杏花村、市中利民等10大農產品交易市場,打造從產地批發到終端銷售流通鏈條。
(四)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資源,加強重大農業生產關鍵技術的科研與攻關,大力推廣高產創建、生態健康養殖、設施高效種植等先進適用技術。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水平。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等要重點向糧食主產鄉鎮、高產創建田、特色優質高效產業區域傾斜,集中培養一批技術型、專家型職業農民。加強村級農業技術服務點建設,力爭到2017每個行政村配備1—2名農民技術員,切實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建設“優質、高效、品牌”農業為突破口,進一步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十有”標準和“五要”制度,擴大“三品一標”認證。逐步推進有條件的區(市)、鄉鎮按出口標準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施以村為基本單元的農村清潔工程示范,科學使用農藥、化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開展農業投入品專項治理,嚴格執行農藥登記備案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制度。加快建立市、區(市)級監管平臺和質量追溯點,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對糧食生產等重要敏感區進行加密監測、跟蹤監測和風險評估。
五、健全完善政策保障體系
(一)健全政策扶持體系。重點落實好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農機具購置補貼要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市)、鄉鎮傾斜,向大型動力機械、聯合作業機械傾斜。優化財政支農投資結構,支農資金要重點向糧食高產創建傾斜,向特色優質高效產業區域傾斜。各級政府安排的糧食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農民科技培訓等資金,要優先保障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建設需要。糧食高產創建、果菜產業振興、畜禽標準化創建、特色農產品發展等獎補資金要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要逐步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農業政策性貸款制度,加大金融對農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二)構建新型經營體系。著力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動家庭經營、大戶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對流轉土地用于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補助。鼓勵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穩妥推進工商資本下鄉領辦合作社。鼓勵供銷社、郵政公司等行業組織為糧食等農產品生產提供專業化、規模化、系列化的經營性服務。
(三)建立科學防災減災體系。強化農業氣象防災減災,以糧食等農產品主產區(市)、鄉鎮(街道)為重點,完善農業氣象監測站網建設。加強農業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與評估,做好農業氣象跟蹤和技術咨詢服務。加強農業有害生物、重大動物疫病預警與控制站建設,完善應急防控物資儲備和設施建設。加快以農田林網為骨架的高標準防護林體系建設,提高抗拒干旱、早霜、晚霜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實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市農業的苗情、墑情、蟲情、災情“四情一體”的監測預警網絡。強化農業生產風險保障,積極推動農業保險等政策在全市實現全覆蓋。
(四)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整合涉農部門職能,積極構建多元化服務主體,搭建資產評估、產權交易、金融抵押貸款擔保等平臺,推廣土地流轉、托管服務等服務模式,提供產前信息、產中技術、產后銷售服務。加強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建設,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大力發展糧食等農產品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農民合作社、農機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參與糧食等農產品生產專業化服務,努力建立完善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龍頭企業和行業性服務組織為骨干、合作組織為基礎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六、加強組織領導
(一)強化行政推動。各級政府要嚴格落實“米袋子”“菜籃子”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政首長負責制,把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市政府成立糧食高產創建和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農業、財政、發改、國土資源、水利漁業、林業、農業綜合開發、環保、科技、統計、調查隊、氣象、農機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培訓督導和調度考核等日常工作。各區(市)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加強對該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要履行職責、密切協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明確責任分工。各區(市)、鄉鎮政府是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的責任主體,要搞好各類支農項目和資金整合。市、區(市)有關部門在相關支農項目申報和審批時,要統籌規劃,按照“渠道不變、性質不變、集中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將各類支農項目集中向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投入。發改、財政、國土資源、水利漁業、農業綜合開發等部門要統籌安排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土地整治、高標準基本農田、小型農田水利、中低產田改造等各類項目,優先搞好示范方基礎設施條件建設。林業、電力等部門要負責搞好林網建設和農電配套等,環保部門要做好糧食等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農業、科技、農機等部門要圍繞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抓好優良品種和關鍵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市財政局要支持區(市)搞好資金整合,落實好相關方面的資金。
(三)加強宣傳引導。各級各部門要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推進糧食高產創建,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的意義和作用,爭取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支持,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工作環境。要及時認真總結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動糧食高產創建和發展特色優質高效農業的深入開展。
(四)加大考核力度。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層層分解糧食高產創建任務,把責任落實到人、落實到地塊。市里將糧食生產、糧食高產創建納入對區(市)農業農村改革發展考核,并制定糧食高產創建和建設噸糧區(市)、噸糧鄉鎮(街道)工作考核辦法,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予以表彰。
棗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4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