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長春市2008-2012年建設2000個健康畜禽養殖小區項目規劃(長府辦發〔2008〕52號)

   2011-04-20 704
核心提示:近年來,我市畜牧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產業化程度迅速提升,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主要畜產品產量已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畜牧業已


近年來,我市畜牧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產業化程度迅速提升,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主要畜產品產量已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畜牧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與此同時,畜牧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機制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來,畜產品質量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和生態安全等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社會的普遍關注。加快畜禽飼養方式的轉變,大力發展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已成為新時期畜牧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全力推進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加快推進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建設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現代畜牧業要求用現代發展理念指導畜牧業,用現代設施裝備畜牧業,用現代科技改造畜牧業,用現代經營管理方式發展畜牧業。進入21世紀以后,環境與安全問題已成為畜牧業發展成敗的關鍵。但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沿用的傳統分散飼養方式,不僅不科學、不衛生、不安全,而且還極大地影響到畜禽品種品質和畜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從粗放的分散飼養向規模飼養邁進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規律,也是畜禽養殖方式的重大變革。實施小區養殖可以進一步提高動物疫病的綜合防治能力,加強飼料安全管理,從源頭上控制畜禽產品質量安全。

  (二)加快推進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建設是在剛性市場需求面前的必然選擇。近兩年來,受市場波動及疫情的影響,南方主產省份的畜牧業遭到嚴重的打擊,短期內得到恢復的可能性較小。南方市場對我市畜產品的需求量增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將十分有利于我市畜牧業發展。從目前市場需求的走勢看,畜產品消費呈剛性增長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安全、高品質和高檔次畜產品的需求在人們的飲食、衣著等領域的比重越來越大。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對畜產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需求日趨旺盛;在國際上,歐盟、中東、俄羅斯、日本、韓國等一些國家都看好我國特別是東北的畜產品資源。這種剛性的市場需求對小區建設乃至整個畜牧業的發展將產生強勁的市場拉力。

  (三)加快推進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建設是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迫切需要。牧業小區是畜產品加工業的“第一車間”,畜禽養殖品質直接關系到加工制成品的質量。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建設不僅能夠打造健康養殖新格局,促進畜禽品種品質優化,為加工企業提供穩定優質的畜產品,滿足企業和市場需求,而且有利于畜產品加工業創品牌、創名牌,提高國際競爭力,促進小區與企業形成緊密聯系和利益關系,形成良性的產業發展鏈條。從我市的情況看,畜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壯大需要小區的強有力支撐。近年來,我市畜產品的年加工能力不斷提升,但并沒有達到滿負荷生產,而且隨著后續建設項目的陸續完成及加工業整體規模的發展壯大,對畜禽養殖量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

  (四)加快推進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速鄉容村貌的改變是我市今后一個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傳統的養殖方式恰恰是造成農村“臟亂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可以有效解決人畜混居、畜禽散養等問題,做到畜禽養殖遠離村屯、遠離學校、遠離交通要道,實現安全清潔生產,防止人畜共患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人居環境,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水平。

  二、總體思路和建設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全面提高畜牧產業的經濟總量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落實市政府各項扶持政策為保障,大力實施“退戶入區”戰略,加速推進畜禽飼養方式轉變,利用5年時間,集中建設2000個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努力打造畜產品加工業的“第一車間”,加速構建現代牧業經濟產業體系,走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全面推進我市現代牧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二)規劃目標

  1.建設期限和數量。從2008年開始到2012年,全市新建和擴建健康畜禽養殖小區2000個,平均每年建設400個。其中生豬小區500個(其中生態養豬小區260個),肉牛小區260個,奶牛小區100個,肉雞小區400個,蛋雞小區100個,肉鵝小區210個,養鴨小區60個,養羊小區40個,養兔小區200個,梅花鹿小區(場)100個,經濟動物及其它小區30個。

  2.畜禽及畜產品產量。到2012年,全市畜禽飼養總量達到?6.17?億頭(只),其中生豬發展到1673.4萬頭,出欄1105.9萬頭;肉牛發展到645.2萬頭,出欄310萬頭;肉羊發展到213.5萬只;鹿存欄27.6萬只;奶牛存欄6.9萬頭;兔存欄65.4萬只。家禽發展到5.9億只,其中蛋雞存欄6079.9萬只;肉雞發展到45748.1萬只,出欄38400.2萬只;鵝發展到2935.4萬只,出欄2107.9萬只。肉類總產量達到244.1萬噸;禽蛋產量達到57.0萬噸;奶類產量達到16.6萬噸。畜牧業實現產值235.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2%;牧業增加值實現121.9億元,占農業增加值45.7%。

  3.社會效益。農民牧業人均收入達到2646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41.3%;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50萬人。規模飼養率達到70%以上,真正實現“退戶入區”,使農村的村屯環境大大改觀。

  (三)基本原則

  1.規范化和標準化原則。從小區的規劃設計到建設施工和驗收,都要嚴格按規范化和標準化要求進行,確保小區建設質量。

  2.與龍頭企業配套原則。通過資產聯結、契約聯結、服務聯結等方式,使加工企業和小區融為一體,努力形成聯系緊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營機制。

  3.講求生態效益的原則。堅持安全和環保在先,推廣清潔養殖。在高度重視環境因素的前提下,力爭減少環境污染,做到可持續發展。在長春市周邊10公里內重點推廣生態養殖小區建設。

  4.種養殖相結合的原則。對奶牛、肉牛和肉鵝的飼養,要大力推廣種植優良飼草,追求最佳的經濟效益。

  (四)建設標準

  1.布局合理。必須在政府劃定的畜禽禁養區范圍之外。禁止在國家和地方法律規定的水源保護區、旅游區、自然保護區等區域內建設小區。符合城鎮總體規劃和環保要求,距離交通要道、學校、居民區等500米以上,擴建小區最近的直線距離300米以上;管理區、生活區、生產區、糞便處理區應分開;生產區要安排在管理區的下風或側風向。

  2.規模適度。

  (1)小區面積標準。占地面積≥6000㎡,綠化面積≥5%。

  (2)飼養面積標準。豬舍≥1200㎡,肉牛舍≥1200㎡,奶牛舍≥1000㎡,蛋雞舍≥2000㎡,肉雞舍≥2000㎡,羊舍≥1000㎡,兔舍≥1000㎡,鵝舍≥2400㎡,鴨舍≥2400㎡,鹿舍≥1500㎡,貂狐貉籠位占地面積大于1500平方米。豬、雞、兔舍為封閉式舍;奶牛、羊、鹿、鵝、鴨等要有足夠的運動場。飼養面積含舍內過道面積,不包括飼料間、飼養員室、獸醫室等附屬設施所占面積。

  (3)擴建的小區新建畜禽舍面積。豬舍≥1000㎡,肉牛舍≥1000㎡,奶牛舍≥800㎡,蛋雞舍≥1500㎡,肉雞舍≥1500㎡,羊舍≥800㎡,兔舍≥800㎡,鵝舍≥2000㎡,鴨舍≥2000㎡,鹿舍≥1200㎡。

  (4)畜禽舍建設標準。各類畜禽舍應為磚瓦或彩鋼結構,屋頂形采用雙坡式屋頂,采用保溫材料吊頂。畜禽舍外側墻、屋頂外側顏色按統一要求著色。地面要求為水泥地面。畜禽舍高度≥2m,豬舍、牛舍、蛋雞舍跨度≥8m,鹿、羊、鵝、鴨、兔舍跨度≥4m。雞舍要安裝排風設備,實行縱向排風。生態養豬的豬舍按生態養豬技術要求建設。

  (5)畜禽數量標準。

  養豬小區:商品豬存欄600頭以上或存欄種母豬300頭以上。商品豬每頭在25公斤以上,種母豬在100公斤以上。

  養雞小區:蛋雞存欄在10000只以上或蛋種雞存欄5000只以上;肉雞存欄15000只以上或肉種雞10000只以上。商品蛋雞達到40日齡以上,商品肉雞達到20日齡以上,種雞達到60日齡以上。

  養牛小區:肉牛存欄300頭或飼養種母牛150頭以上,奶牛存欄100頭以上。種母牛和奶牛要達到6月齡,體重150公斤以上。

  羊小區:成齡羊存欄量達到500只以上。

  兔小區:成齡兔存欄5000只以上或種母兔存欄2000只以上。

  鵝小區:成齡鵝存欄2000只以上或種鵝存欄1000只以上。

  鴨小區:成齡鴨存欄8000只以上。

  鹿小區:成齡鹿存欄200只以上。

  特產小區:成齡貂、狐、貉存欄500只以上。

  3.設施完備。要達到“四通六有一規范”,即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話;有圍墻、有門衛室、有消毒室、有貯糞化糞池、有治污排水能力、有綠化用地;區內統一規劃、分區布局、科學設計、整齊達標。

  (1)管理區內的值班室、辦公室、技術服務室和消毒室的總建筑面積不少于100㎡;材質為磚瓦或磚預制板結構,室內最低凈高不低于2.5m。

  (2)病死畜禽及廢棄物無害化處理間面積不少于10㎡;為磚瓦或磚預制板結構,室內最低凈高不低于1.8m。

  (3)小區圍墻高度不低于1.6m。

  (4)小區采取集中自動給水方式,通過配水管網將水送到小區各用水點,供應飼養用水。對取水源周圍要采取保護措施,防止污染。

  4.生產清潔。雨水和污水排放系統分離;糞尿儲存設施、堆糞設施應防止雨水進入;儲存場所地面要硬化。飼養小區應采取干法清糞工藝,糞便要日產日清,堆積后進行無害化處理再利用。排放的污水經過無害化處理后還田,凈化后的污水要達到《畜禽養殖業污物排放標準》。

  5.防疫安全。由專職獸醫執行統一規范的防疫和消毒規程,并建立規范的免疫和用藥檔案。

  6.管理科學。飼養畜禽應品種優良,有中級職稱以上技術人員指導,有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操作規程,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有完整的生產紀錄。

  三、投資估算和資金來源

  (一)總投資。

  建設2000個健康畜禽養殖小區,預計總投資在30億元左右。

  (二)資金來源。

  資金問題是小區建設的關鍵。要廣泛籌措資金,保證小區建設順利開展。

  1.農民自籌。動員有條件的養戶和農民,利用自有資金投入小區建設。

  2.企業投資。按照與龍頭企業配套的原則,組織加工企業投資建設各類小區。

  3.社會資金。以扶持政策為導向,廣泛吸納省內外各類公司、私企老板和有志于開發畜禽養殖業的人士,投資興建小區。

  4.政府補貼。按照長府辦發〔2007〕40號文件的規定,市級財政對每個小區補貼10萬元;縣(市)、區財政配套補貼5萬元。建設2000個小區,市縣兩級財政將投資獎補資金3億元。同時對享受省級以上貸款貼息的予以配套貼息。

  5.爭取資金。爭取國家發改委和省新農村辦每年對小區建設的專項扶持資金。

  四、主要工作和保證措施

  (一)科學規劃設計。

  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統籌規劃,科學設計。一方面要搞好小區用地的規劃。2006年,我市牧業部門已組織各縣(市)、區對2006—2020年的牧業用地分別進行了規劃,全市牧業園區、牧業小區、養殖場、加工企業建設用地和商業用地共38044.4公頃,并已報市國土資源局。各縣(市)、區牧業和國土資源部門要對小區建設用地進一步調整,以確保小區建設用地需要。另一方面,要搞好小區建設的布局規劃。各縣(市)、區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未來5年的小區建設進行具體規劃設計,做到科學安排,布局合理。

  (二)加強技術指導。

  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要加強技術指導。在小區建設中,要組織人員對小區的設計、布局、原材料的使用和施工以及畜禽品種的引進、飼養等全過程,進行科學的技術指導,以保證小區建設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三)強化政策扶持。

  要認真宣傳和貫徹落實《長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場)建設的通知》(長府辦發〔2007〕40號)精神和小區建設獎補《實施細則》,對小區建設實行每個年度一驗收,每個年度一獎補,以切實增強政策的導向作用和吸引力。市財政每年要列出4000萬元的預算,保證小區建設的獎補需要。

  (四)提供各項服務。

  1.搞好畜禽防疫。防疫工作是確保小區健康發展的關鍵。要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對小區的防疫工作落實責任,確定專人實施包保。在抓好春秋防的同時,注重實施常規免疫,并針對畜牧業發展威脅最大的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牲畜口蹄疫、豬瘟、雞新城疫五大疫病,實施重點免疫。

  2.提供良種畜禽。要加快實施良種繁育工程。在重點抓好十大種畜禽基地建設的同時,突出抓好肉種牛、肉種豬、肉種鵝的繁改和雙陽梅花鹿的提純復壯工作。在此基礎上,與養殖小區配套,向小區提供優良的畜禽品種,以確保養殖小區畜禽品種品質的提高。

  3.加強科技培訓。小區建設和小區經營管理需要專門的科技人員。配合小區建設,每年要對各小區業主和技術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以不斷提高其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

  4.健全服務組織。要在已有畜牧業各類協會、學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組織力度,幫助養戶建立健全各類畜牧合作經濟組織,使之在小區的生產和畜產品的流通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五)按照程序實施。

  小區建設獎補扶持政策的兌現,要嚴格按按照長府辦發〔2007〕40號文件和《實施細則》的規定程序組織實施,切實做好每個年度的小區登記申報、審核、驗收、公示和兌現獎補等各個環節的工作,做到不出問題和紕漏。

  五、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工作的領導,市里成立由馮強副市長為組長,張俊先副秘書長和楊泗祖、胡延生局長為副組長的小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由牧業、財政等部門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牧業局,負責對小區建設工作的組織指導、審核和驗收等各項工作,并向領導小組及時報告小區建設的進展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土地、供水、供電、交通、通訊、環保等部門要密切配合,積極為健康畜禽養殖小區建設搞好各項服務,以確保小區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和5年目標的實現。各縣(市)、區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落實責任,分工負責,扎實推進小區建設。



 
地區: 吉林 吉林市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