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五大連池管委會,市直有關單位:
為科學做好農業生產工作,確保糧食豐產豐收,市政府對2014年全市種植業結構優化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準確把握氣候和市場變化新形勢,科學確定種植計劃
據氣象部門分析預測,在當前降水趨多的氣候背景下,春澇發生頻率比70年代高10—20%,降水增加將成為常態;2013年夏、秋兩季降水超過歷史極值,初冬降雪也較大,2014年春季發生春澇的可能性較大。目前,國家已把大豆從糧食安全保證品種中剔除,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因高緯寒地玉米品質相對較差,一直有取消北部玉米國儲任務或提高收儲質量標準的聲音。這些新變化,都將對我市種植業結構優化產生重大影響。為此,我們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市場規律,突出高緯寒地、歷史傳統、綠色非轉基因、健康安全等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質量和效益并重,結合實際合理確定種植計劃。2014年全市種植業結構優化總的方向是:增加小麥生產,穩定大豆生產,科學調控玉米種植,積極發展水稻、雜糧雜豆、經濟作物、飼料飼草等特色作物,建立各種植區主導作物優勢突出、抗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能力較強的科學輪作制度,不斷優化種植結構。
二、注重規模發展主栽作物,建立科學輪作制度
(一)大力發展小麥生產。在第五、六積溫帶,引導大的經營主體規模種植小麥。推廣抗旱、抗赤霉病、桿強的小麥品種,做好種子提純復壯,試驗、篩選冬小麥和俄羅斯小麥品種。合理密植,公頃保苗650—850萬株,推廣小麥晚播生產技術,集成完善適宜不同生態區的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大力開展小麥高產攻關,推廣藥劑拌種、抽穗初期防治赤霉病等防病技術。堅持工程措施與耕作措施相結合,加強地力建設,提高抗旱除澇能力,大幅度提高小麥單產水平,確保穩產。2014年力爭小麥種植面積比上年增長50%以上。
(二)推進大豆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在第四積溫帶科學調控大豆種植規模,在第五、六積溫帶穩定發展大豆生產。發展高油、高蛋白、芽豆等專用品種生產,推廣大豆小壟密、大壟密等模式化栽培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增施鉀肥,噴施硼、鉬等微肥。推廣高效氟吡甲禾靈、氟磺胺草醚等無毒、無殘留、無藥害新型除草劑,最大限度消除除草劑對大豆生長的影響。全面實施標準化作業,推廣促早熟技術措施,提高大豆生產效益,穩定大豆生產形勢。2014年大豆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10%。
(三)提高玉米生產質量。在第五積溫帶中限以上區域科學發展玉米生產,堅決杜絕越區種植,嚴禁在第五積溫帶下限和第六積溫帶種植玉米。推廣脫水快、品質佳、產量高的玉米優質品種,選用有100℃積溫保證的品種。合理密植,推廣通透密植栽培技術,德美亞1號、2號玉米公頃保苗不超過10萬株,利合16玉米公頃保苗不超過9萬株。適時早播,堅持整地、播種、鎮壓連續作業,實現早播、快播,確保早出苗,搶奪積溫。增加鏟趟,及時深松,增地溫,促生長。科學追肥,噴施葉面肥、植物生長調節劑,加快作物生育進程,全面提高玉米品質。做好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等病蟲害預防工作,重茬玉米要采取綜合防治技術,防止病蟲害大面積發生。擴大玉米穗收比例,力爭穗收面積占一半以上,確保玉米及時收獲,為秋整地爭取時間。加快倉容建設,科學規劃建設曬場、大型玉米樓和玉米烘干塔,提高玉米烘干、晾曬、脫水和倉儲能力,確保玉米生產持續穩定發展。2014年,玉米種植面積與2013年基本持平。
(四)建立科學輪作制度。在第四積溫帶建立玉米—大豆—經濟作物、雜糧輪作制度,在第五積溫帶建立大豆—小麥—馬鈴薯、玉米、經濟作物輪作制度,在第六積溫帶建立大豆—小麥—北藥、經濟作物、雜豆輪作制度。
三、繼續加強農藝農機融合,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
加強良種繁供體系建設,種子質量要全部達到國家良種標準,搞好種子精選、包衣,良種化率達到99%以上,統供率達到60%以上。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測土配方施肥精準度,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200萬畝以上。全面學習推廣農墾農機維護、作業管理辦法,保證農機技術狀態全部達到作業標準。建立農機標準化作業管理制度,嚴格執行農機操作技術規程,強化對駕駛人員的培訓,提高駕駛員操作水平。推進整地、播種、除草、中耕、機械收獲標準化,機械作業標準化率達到95%以上。
四、著力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抗災穩產能力
依托水利重點縣、節水灌溉項目建設,整合資金,重點投入,建設水利樞紐控制工程,加強抗旱水源建設,完善農田抗旱除澇工程體系,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全面提高抗災能力。謀劃實施“硬春紅”小麥生產基地、黑龍江沿江平原高產試驗區、綠色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等項目。加快小型提水灌溉工程和老灌區改造工程建設,提高農田水利工程和水田田間工程標準化建設水平,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提高秸稈還田比例,推廣生物有機肥投入量,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地力水平。指導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完善配套農業生產機械,增加小麥播種機、收割機和玉米播種機、穗收機以及水稻插秧機、收割機數量,推進小麥、玉米、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完善糧食購銷物流信息網絡平臺,為糧食銷售提供市場信息服務。
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一)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各地要把優化種植業結構作為當前“三農”工作的重點,納入重要工作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認真分析市場形勢和本地自然條件,制定適宜本地實際、符合市場需求和科學輪作要求的種植計劃。要組織力量深入村屯,強化宣傳培訓,引導農民合理確定種植意向。各地要在2014年1月15日前將2014年種植計劃上報市農委種植業管理科,聯系人:蘇輝,電話:8272912。
(二)強化政策扶持引導。各地要比照近兩年支持玉米、水稻發展政策,制定出臺增加小麥生產具體措施,提高良種、購機、深松整地、規模經營等補貼標準。要強化組織協調,加大資金、技術投入,確保小麥高產攻關、示范區建設項目落到實處。要積極做好向上爭取工作,將整合的資金和項目向規模發展小麥生產的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傾斜,促進小麥加快發展。
(三)發揮園區帶動作用。各地要高標準推進“三帶百村工程”沿線5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示范園區要全部實現規模連片經營,標準化栽培率、種子包衣率、優質品種率、機械化率均要達到100%。要增加并擴大小麥高產攻關示范、赤霉病防治和玉米適時早播、綜合防治病蟲害以及大豆新型除草劑使用等技術示范數量和規模。要積極開展田間博覽活動,組織農民實地學習和交流,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高產攻關示范田示范引導作用,通過核心區帶動、示范區輻射,全面提升小麥、大豆、玉米、水稻等作物生產標準化水平,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增加效益。
(四)搞好培訓指導服務。各地要認真總結近年來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的經驗教訓,有針對性地編寫培訓教材,組織農業專家開展分層次、分對象培訓活動,加強科學選種、病蟲害防治、增溫促熟、抗災保產等技術培訓,努力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要組織技術人員進社入戶,實行面對面指導服務,幫助農民做好物資、技術、機械等準備。要加強農資市場管理,規范經營秩序,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市里將組成貫徹中央、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宣講團,適時深入各地進行宣講。
黑河市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31日
為科學做好農業生產工作,確保糧食豐產豐收,市政府對2014年全市種植業結構優化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準確把握氣候和市場變化新形勢,科學確定種植計劃
據氣象部門分析預測,在當前降水趨多的氣候背景下,春澇發生頻率比70年代高10—20%,降水增加將成為常態;2013年夏、秋兩季降水超過歷史極值,初冬降雪也較大,2014年春季發生春澇的可能性較大。目前,國家已把大豆從糧食安全保證品種中剔除,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因高緯寒地玉米品質相對較差,一直有取消北部玉米國儲任務或提高收儲質量標準的聲音。這些新變化,都將對我市種植業結構優化產生重大影響。為此,我們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市場規律,突出高緯寒地、歷史傳統、綠色非轉基因、健康安全等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質量和效益并重,結合實際合理確定種植計劃。2014年全市種植業結構優化總的方向是:增加小麥生產,穩定大豆生產,科學調控玉米種植,積極發展水稻、雜糧雜豆、經濟作物、飼料飼草等特色作物,建立各種植區主導作物優勢突出、抗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能力較強的科學輪作制度,不斷優化種植結構。
二、注重規模發展主栽作物,建立科學輪作制度
(一)大力發展小麥生產。在第五、六積溫帶,引導大的經營主體規模種植小麥。推廣抗旱、抗赤霉病、桿強的小麥品種,做好種子提純復壯,試驗、篩選冬小麥和俄羅斯小麥品種。合理密植,公頃保苗650—850萬株,推廣小麥晚播生產技術,集成完善適宜不同生態區的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大力開展小麥高產攻關,推廣藥劑拌種、抽穗初期防治赤霉病等防病技術。堅持工程措施與耕作措施相結合,加強地力建設,提高抗旱除澇能力,大幅度提高小麥單產水平,確保穩產。2014年力爭小麥種植面積比上年增長50%以上。
(二)推進大豆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在第四積溫帶科學調控大豆種植規模,在第五、六積溫帶穩定發展大豆生產。發展高油、高蛋白、芽豆等專用品種生產,推廣大豆小壟密、大壟密等模式化栽培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增施鉀肥,噴施硼、鉬等微肥。推廣高效氟吡甲禾靈、氟磺胺草醚等無毒、無殘留、無藥害新型除草劑,最大限度消除除草劑對大豆生長的影響。全面實施標準化作業,推廣促早熟技術措施,提高大豆生產效益,穩定大豆生產形勢。2014年大豆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10%。
(三)提高玉米生產質量。在第五積溫帶中限以上區域科學發展玉米生產,堅決杜絕越區種植,嚴禁在第五積溫帶下限和第六積溫帶種植玉米。推廣脫水快、品質佳、產量高的玉米優質品種,選用有100℃積溫保證的品種。合理密植,推廣通透密植栽培技術,德美亞1號、2號玉米公頃保苗不超過10萬株,利合16玉米公頃保苗不超過9萬株。適時早播,堅持整地、播種、鎮壓連續作業,實現早播、快播,確保早出苗,搶奪積溫。增加鏟趟,及時深松,增地溫,促生長。科學追肥,噴施葉面肥、植物生長調節劑,加快作物生育進程,全面提高玉米品質。做好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等病蟲害預防工作,重茬玉米要采取綜合防治技術,防止病蟲害大面積發生。擴大玉米穗收比例,力爭穗收面積占一半以上,確保玉米及時收獲,為秋整地爭取時間。加快倉容建設,科學規劃建設曬場、大型玉米樓和玉米烘干塔,提高玉米烘干、晾曬、脫水和倉儲能力,確保玉米生產持續穩定發展。2014年,玉米種植面積與2013年基本持平。
(四)建立科學輪作制度。在第四積溫帶建立玉米—大豆—經濟作物、雜糧輪作制度,在第五積溫帶建立大豆—小麥—馬鈴薯、玉米、經濟作物輪作制度,在第六積溫帶建立大豆—小麥—北藥、經濟作物、雜豆輪作制度。
三、繼續加強農藝農機融合,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
加強良種繁供體系建設,種子質量要全部達到國家良種標準,搞好種子精選、包衣,良種化率達到99%以上,統供率達到60%以上。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測土配方施肥精準度,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200萬畝以上。全面學習推廣農墾農機維護、作業管理辦法,保證農機技術狀態全部達到作業標準。建立農機標準化作業管理制度,嚴格執行農機操作技術規程,強化對駕駛人員的培訓,提高駕駛員操作水平。推進整地、播種、除草、中耕、機械收獲標準化,機械作業標準化率達到95%以上。
四、著力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抗災穩產能力
依托水利重點縣、節水灌溉項目建設,整合資金,重點投入,建設水利樞紐控制工程,加強抗旱水源建設,完善農田抗旱除澇工程體系,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全面提高抗災能力。謀劃實施“硬春紅”小麥生產基地、黑龍江沿江平原高產試驗區、綠色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等項目。加快小型提水灌溉工程和老灌區改造工程建設,提高農田水利工程和水田田間工程標準化建設水平,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提高秸稈還田比例,推廣生物有機肥投入量,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地力水平。指導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完善配套農業生產機械,增加小麥播種機、收割機和玉米播種機、穗收機以及水稻插秧機、收割機數量,推進小麥、玉米、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完善糧食購銷物流信息網絡平臺,為糧食銷售提供市場信息服務。
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一)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各地要把優化種植業結構作為當前“三農”工作的重點,納入重要工作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認真分析市場形勢和本地自然條件,制定適宜本地實際、符合市場需求和科學輪作要求的種植計劃。要組織力量深入村屯,強化宣傳培訓,引導農民合理確定種植意向。各地要在2014年1月15日前將2014年種植計劃上報市農委種植業管理科,聯系人:蘇輝,電話:8272912。
(二)強化政策扶持引導。各地要比照近兩年支持玉米、水稻發展政策,制定出臺增加小麥生產具體措施,提高良種、購機、深松整地、規模經營等補貼標準。要強化組織協調,加大資金、技術投入,確保小麥高產攻關、示范區建設項目落到實處。要積極做好向上爭取工作,將整合的資金和項目向規模發展小麥生產的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傾斜,促進小麥加快發展。
(三)發揮園區帶動作用。各地要高標準推進“三帶百村工程”沿線5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示范園區要全部實現規模連片經營,標準化栽培率、種子包衣率、優質品種率、機械化率均要達到100%。要增加并擴大小麥高產攻關示范、赤霉病防治和玉米適時早播、綜合防治病蟲害以及大豆新型除草劑使用等技術示范數量和規模。要積極開展田間博覽活動,組織農民實地學習和交流,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高產攻關示范田示范引導作用,通過核心區帶動、示范區輻射,全面提升小麥、大豆、玉米、水稻等作物生產標準化水平,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增加效益。
(四)搞好培訓指導服務。各地要認真總結近年來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的經驗教訓,有針對性地編寫培訓教材,組織農業專家開展分層次、分對象培訓活動,加強科學選種、病蟲害防治、增溫促熟、抗災保產等技術培訓,努力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要組織技術人員進社入戶,實行面對面指導服務,幫助農民做好物資、技術、機械等準備。要加強農資市場管理,規范經營秩序,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市里將組成貫徹中央、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宣講團,適時深入各地進行宣講。
黑河市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