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高新區管委會,市直各企事業單位:
為認真貫徹《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通知》(魯政發〔2006〕66號)精神,進一步加強我市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促進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堅持安全發展理念,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組織領導
1.安全生產關系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確定了安全發展的理念,明確提出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高度重視和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2.各級政府要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的理念,關注安全,關愛生命,把安全發展的理念和安全第一的原則落實到各項工作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切實做到思想認識上警鐘長鳴、制度保證上嚴密有效、技術支撐上堅強有力、監督檢查上嚴格細致、事故處理上嚴肅認真,努力實現我市安全生產狀況的根本好轉。
3.各級政府、各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是安全生產工作第一責任人,對本地區、本部門的安全生產工作負總責,要認真落實政府安全生產監管職責,定期(至少每季度一次)研究本地區、本部門的安全生產形勢,分析安全生產的規律和特點,解決安全生產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和落實安全生產關鍵措施,確保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控制指標。
4.各級政府要重視安全生產監管和執法監察隊伍建設,為依法監管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企業相對集中、安全生產工作任務較重的區、鄉鎮(辦事處),要進一步加強安全監管機構、執法監察隊伍建設,按工作需要進一步充實增強安全監管和執法監察力量。
二、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努力構建長治久安的安全生產工作機制
5.政府是安全生產監管主體,部門是落實監管主體責任的具體實施單位。各部門要按照“一崗雙責”和“誰主管、誰負責,誰發證、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嚴格準入條件,并將本部門管理的領域和行業內的所有企業單位納入安全管理范圍,不留監管空檔和死角。市安監局要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職責。市發改委要把安全生產納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政策和行政審批工作中。市經貿委在組織實施工業行業安全生產法規和規章、技術標準及規范時,要把安全生產作為重要內容,監督、指導企業落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強對企業負責人的安全業績考核等。
6.市安監、公安、交通、建設、質監、煤炭、人防、林業、水利、糧食、氣象等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要按照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依法履行各項安全監管和安全監察職責。市交通、建設、煤炭、林業、水利、教育、糧食等負有行業(系統)管理職責的部門和單位,要承擔起行業(系統)安全管理職責,建立嚴密、完整、有效的行業安全管理體系,加強對行業(系統)所屬企業單位的安全管理。
7.企業是安全生產責任主體。企業主要負責人必須承擔和履行好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所有企業必須建立健全內部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逐級落實公司(廠)、車間、班組和每個崗位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形成嚴密的安全生產管理網絡。
8.政府、部門、企業單位要層層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明確和落實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把能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作為考核各級領導班子政績和領導干部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堅持一票否決。
9.各企業單位要建立安全生產激勵與約束機制,把安全指標作為考核員工業績的重要內容。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民用爆破器材、煙花爆竹等重點企業要實行安全績效工資制,堅持每月考核兌現,確保各項安全生產制度、規程和措施的落實。
10.建立健全“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安全生產聯合執法機制,加大安全監管和執法監察力度。堅持“專家查隱患、政府抓督查、部門抓監管、企業抓整改”的隱患排查、整改和監管機制。進一步深化“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自主負責、群眾參與監督、全社會廣泛支持”的專群結合工作機制,把安全防范觸角延伸到鄉鎮(辦事處)、村(居)。充分發揮政府和部門、企業、專家、群眾及工會組織、社會輿論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齊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安全防范體系。
11.發揮工會群眾和新聞媒體的宣傳教育和監督作用。各級工會要認真履行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監督檢查職責,發現企業違章指揮、強令工人冒險作業,或者生產過程中發現有重大事故隱患的,要及時提出解決建議;當發現危及職工生命安全的情況時,要立即向企業建議組織職工撤離危險現場。各新聞單位要大力宣傳黨和國家關于安全生產工作的方針政策和為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采取的重大舉措,普及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知識,推廣安全生產工作的成果和先進典型,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增強各級干部和社會成員的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
三、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許可制度,嚴把市場準入關
12.嚴把生產經營單位的市場準入關,嚴格控制新上高危企業和高危項目。“十一五”時期,我市不再批準設立劇毒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和生產規模小于國家規定的最低生產建設規模的礦山企業。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安監局、市煤炭局、市環保局等有關部門要嚴格項目審查關和報批關,普通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山規模不得低于5萬立方米/年,飾面石材礦山規模不得低于5千立方米/年;新建鐵礦企業開采規模必須大于3萬噸/年,生產或在建鐵礦企業開采規模必須大于2萬噸/年,達不到要求的要重新整合。到2007年,生產規模在3萬立方米/年以下的普通建筑用砂石露天開采礦山要全部退出市場。到2008年,年核定生產能力9萬噸以下的小煤礦要全部退出市場。
13.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的“三同時”管理制度。新建企業和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凡不符合產業政策、技術標準和規劃布局、未經“三同時”審查、環評和安全設施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的,一律不得立項、施工和生產,各級發改、工商、國土資源、建設等部門一律不予辦理行政許可手續。進入工業園區的各類企業特別是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儲存企業,必須嚴格論證審查和安全評價,絕不能降低門檻、放寬標準。
四、加大安全生產投入,提升安全生產技術水平
14.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研究制定加大安全投入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的政策,支持企業在安全生產方面增加投入。督促企業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傷亡事故賠償和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等有關規定。
15.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民用爆破器材、煙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重點行業、企業,必須按照國家和省里的規定進行安全投入,更新設備和工藝。未按規定投入和改造,造成重大安全隱患和重特大事故的,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16.利用信息化技術對重點企業、重要設施、重點崗位實現安全監控網絡化。2006年年底前,利用GPS衛星定位系統實現對道路營運車輛(主要是長途客運和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的全程跟蹤監控。
17.加快“科技興安”戰略步伐,增加研發經費。礦山企業要針對我市地質條件復雜的實際,積極組織開展瓦斯治理、防治水等安全生產科研攻關,提高安全生產技術水平和防御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各級各有關部門和企業要加快安全生產科技進步,積極采用科技含量高、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
18.加強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建設。各級政府要認真履行政府管理社會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加快安全生產綜合監管應急救援指揮平臺建設進度,2006年年底前要完成市級指揮平臺建設工作。2007年年底前完成市、區兩級安全生產綜合監管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建設工作,實現對全市地下礦山企業、劇毒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和煙花爆竹生產、批發、儲存企業的實時監控。要依托大型骨干企業,整合社會應急救援資源,采用政府扶持、企業管理、有償服務的方式,建立各類礦山、危險化學品等專業性的應急救援分中心,在全市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條塊結合、屬地服務為主的應急救援體系,提高政府處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
五、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安全專項整治
19.對安全生產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要制訂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專項整治方案,突出重點,認真實施。煤礦以“一通三防”、防治水、沖擊地壓、整合礦井和私開亂挖為整治重點;非煤礦山以尾礦庫、地下開采礦山、基建礦井為整治重點;危險化學品以生產、儲存、經營、運輸環節和槽罐車充裝為整治重點;煙花爆竹以生產、銷售、運輸環節為整治重點;道路交通以危險路段、高速公路、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長途客運車輛和農用車為整治重點;消防安全以人員密集場所的火災隱患為整治重點;建筑施工以施工現場高處作業和起重機械安全使用為重點。其他行業和領域也要針對事故易發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部位,明確各自的整治重點和整治措施。
20.對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關鍵環節,要組織專門力量不間斷地進行監督檢查。特別是在重大節日、重要活動期間,要采取嚴格、有效的安全保障和監控措施。
六、加強企業管理,提高企業安全保障能力
21.企業管理是企業的永恒主題,安全生產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特別是行業主管部門,要引導、督促企業采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斷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使安全管理水平與企業的發展速度、規模相適應。
22.大力開展安全標準化工作,培育和樹立安全標準化樣板企業,推進安全標準化建設。中小企業要全面實行安全助理制度,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煤礦和地下開采的非煤礦山要嚴格執行企業領導干部下井跟班作業制度,及時發現和消除事故隱患。
23.各部門、單位和企業要依靠科技進步,利用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替代傳統的生產工藝和手段,盡量減少在崗人員,控制作業場所易燃易爆物品的數量,并按規定為員工配備勞動防護用品。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重點部位和重點崗位,在工作崗位設置和人員數量的安排上必須以保障人身安全為重點,實行定崗定員制度。
24.規范企業用工管理工作,企業招用農民工必須到當地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勞動用工登記備案手續,并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建立用工檔案,納入企業統一管理,依法參加工傷保險。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民用爆破器材、煙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高危企業,新招收的工人包括農民工必須經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25.各級安全監管、監察部門要加強生產現場的安全監管工作,防止企業突擊生產、超能力生產、超定員生產。對于有章不循、管理混亂、不能保證安全生產的企業,安全監管、監察部門要依法向政府提出停產整頓建議。企業停產整頓期間,地方政府要派駐安全督查員,確保各項整改措施的落實。
七、加強安全生產培訓教育工作,提高監管隊伍和企業員工素質
26.各級政府要抓好安監、建設、交通、水利、質監、煤炭等部門的安全生產監管隊伍培訓工作,不斷提高監管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執法監察水平。
27.各級安監部門擔負著安全生產的監管職責,要加強自身建設,認真履行政府賦予的各項綜合監管和專項監管職責,加強隊伍內部建設,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廉潔勤政、業務精通、作風過硬、執法有力”的安全監管隊伍。
28.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執法監察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進行必要的軍事訓練,開展業務訓練和形象教育,實行規范化、制度化的檢查和執法,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廉潔執法,為企業和社會提供良好的安全服務。
29.安監、煤炭、建設等部門要定期對企業主要負責人(項目負責人)進行培訓,對大型企業的安監隊伍要定期進行培訓,提升企業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技術方法。
30.企業要堅持全員安全培訓教育制度,建立三級(公司、車間、班組)全員培訓體系,重要部位、關鍵崗位的員工必須先培訓后上崗,并定期進行再教育。要把保障人身安全作為重點培訓內容,增強員工的安全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
31.實現安全生產,營造法治環境是關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采取多種形式,認真學習、宣傳、貫徹《山東省安全生產條例》,落實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安全生產法定職責,建立有效的安全生產法治秩序。
八、堅持“四不放過”原則,認真做好事故調查處理和事故隱患整改
32.嚴格執行安全生產值班和事故報告制度,明確事故接報、上報和續報的工作程序。一旦發生重特大及重特大未遂事故,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逐級上報,并做好事故續報工作。對遲報、漏報、瞞報事故的,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33.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已發生的事故,要按照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得不到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不落實不放過、教訓不吸取不放過的“四不放過”原則,認真調查處理,嚴肅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建立事故處理情況反饋制度,確保事故責任者的責任追究處分和防范措施落實到位。
34.要按照“預防第一,關口前移”的精神,把“四不放過”原則前移到事故隱患的檢查整改工作中。對發現的重大事故隱患和嚴重違法生產經營行為視同于事故,對不及時整改事故隱患的生產經營單位、不及時查處和制止非法生產經營行為的部門單位,也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進行嚴肅處理。????
萊蕪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為認真貫徹《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通知》(魯政發〔2006〕66號)精神,進一步加強我市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促進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堅持安全發展理念,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組織領導
1.安全生產關系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確定了安全發展的理念,明確提出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高度重視和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2.各級政府要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的理念,關注安全,關愛生命,把安全發展的理念和安全第一的原則落實到各項工作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切實做到思想認識上警鐘長鳴、制度保證上嚴密有效、技術支撐上堅強有力、監督檢查上嚴格細致、事故處理上嚴肅認真,努力實現我市安全生產狀況的根本好轉。
3.各級政府、各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是安全生產工作第一責任人,對本地區、本部門的安全生產工作負總責,要認真落實政府安全生產監管職責,定期(至少每季度一次)研究本地區、本部門的安全生產形勢,分析安全生產的規律和特點,解決安全生產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和落實安全生產關鍵措施,確保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控制指標。
4.各級政府要重視安全生產監管和執法監察隊伍建設,為依法監管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企業相對集中、安全生產工作任務較重的區、鄉鎮(辦事處),要進一步加強安全監管機構、執法監察隊伍建設,按工作需要進一步充實增強安全監管和執法監察力量。
二、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努力構建長治久安的安全生產工作機制
5.政府是安全生產監管主體,部門是落實監管主體責任的具體實施單位。各部門要按照“一崗雙責”和“誰主管、誰負責,誰發證、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嚴格準入條件,并將本部門管理的領域和行業內的所有企業單位納入安全管理范圍,不留監管空檔和死角。市安監局要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職責。市發改委要把安全生產納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政策和行政審批工作中。市經貿委在組織實施工業行業安全生產法規和規章、技術標準及規范時,要把安全生產作為重要內容,監督、指導企業落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強對企業負責人的安全業績考核等。
6.市安監、公安、交通、建設、質監、煤炭、人防、林業、水利、糧食、氣象等負有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要按照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依法履行各項安全監管和安全監察職責。市交通、建設、煤炭、林業、水利、教育、糧食等負有行業(系統)管理職責的部門和單位,要承擔起行業(系統)安全管理職責,建立嚴密、完整、有效的行業安全管理體系,加強對行業(系統)所屬企業單位的安全管理。
7.企業是安全生產責任主體。企業主要負責人必須承擔和履行好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的職責。所有企業必須建立健全內部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逐級落實公司(廠)、車間、班組和每個崗位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形成嚴密的安全生產管理網絡。
8.政府、部門、企業單位要層層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明確和落實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把能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作為考核各級領導班子政績和領導干部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堅持一票否決。
9.各企業單位要建立安全生產激勵與約束機制,把安全指標作為考核員工業績的重要內容。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民用爆破器材、煙花爆竹等重點企業要實行安全績效工資制,堅持每月考核兌現,確保各項安全生產制度、規程和措施的落實。
10.建立健全“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安全生產聯合執法機制,加大安全監管和執法監察力度。堅持“專家查隱患、政府抓督查、部門抓監管、企業抓整改”的隱患排查、整改和監管機制。進一步深化“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自主負責、群眾參與監督、全社會廣泛支持”的專群結合工作機制,把安全防范觸角延伸到鄉鎮(辦事處)、村(居)。充分發揮政府和部門、企業、專家、群眾及工會組織、社會輿論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齊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安全防范體系。
11.發揮工會群眾和新聞媒體的宣傳教育和監督作用。各級工會要認真履行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監督檢查職責,發現企業違章指揮、強令工人冒險作業,或者生產過程中發現有重大事故隱患的,要及時提出解決建議;當發現危及職工生命安全的情況時,要立即向企業建議組織職工撤離危險現場。各新聞單位要大力宣傳黨和國家關于安全生產工作的方針政策和為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采取的重大舉措,普及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知識,推廣安全生產工作的成果和先進典型,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增強各級干部和社會成員的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
三、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許可制度,嚴把市場準入關
12.嚴把生產經營單位的市場準入關,嚴格控制新上高危企業和高危項目。“十一五”時期,我市不再批準設立劇毒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和生產規模小于國家規定的最低生產建設規模的礦山企業。市發改委、市國土資源局、市安監局、市煤炭局、市環保局等有關部門要嚴格項目審查關和報批關,普通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山規模不得低于5萬立方米/年,飾面石材礦山規模不得低于5千立方米/年;新建鐵礦企業開采規模必須大于3萬噸/年,生產或在建鐵礦企業開采規模必須大于2萬噸/年,達不到要求的要重新整合。到2007年,生產規模在3萬立方米/年以下的普通建筑用砂石露天開采礦山要全部退出市場。到2008年,年核定生產能力9萬噸以下的小煤礦要全部退出市場。
13.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的“三同時”管理制度。新建企業和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凡不符合產業政策、技術標準和規劃布局、未經“三同時”審查、環評和安全設施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的,一律不得立項、施工和生產,各級發改、工商、國土資源、建設等部門一律不予辦理行政許可手續。進入工業園區的各類企業特別是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儲存企業,必須嚴格論證審查和安全評價,絕不能降低門檻、放寬標準。
四、加大安全生產投入,提升安全生產技術水平
14.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研究制定加大安全投入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的政策,支持企業在安全生產方面增加投入。督促企業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傷亡事故賠償和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等有關規定。
15.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民用爆破器材、煙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重點行業、企業,必須按照國家和省里的規定進行安全投入,更新設備和工藝。未按規定投入和改造,造成重大安全隱患和重特大事故的,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16.利用信息化技術對重點企業、重要設施、重點崗位實現安全監控網絡化。2006年年底前,利用GPS衛星定位系統實現對道路營運車輛(主要是長途客運和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的全程跟蹤監控。
17.加快“科技興安”戰略步伐,增加研發經費。礦山企業要針對我市地質條件復雜的實際,積極組織開展瓦斯治理、防治水等安全生產科研攻關,提高安全生產技術水平和防御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各級各有關部門和企業要加快安全生產科技進步,積極采用科技含量高、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
18.加強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建設。各級政府要認真履行政府管理社會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加快安全生產綜合監管應急救援指揮平臺建設進度,2006年年底前要完成市級指揮平臺建設工作。2007年年底前完成市、區兩級安全生產綜合監管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建設工作,實現對全市地下礦山企業、劇毒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和煙花爆竹生產、批發、儲存企業的實時監控。要依托大型骨干企業,整合社會應急救援資源,采用政府扶持、企業管理、有償服務的方式,建立各類礦山、危險化學品等專業性的應急救援分中心,在全市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條塊結合、屬地服務為主的應急救援體系,提高政府處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
五、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安全專項整治
19.對安全生產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要制訂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專項整治方案,突出重點,認真實施。煤礦以“一通三防”、防治水、沖擊地壓、整合礦井和私開亂挖為整治重點;非煤礦山以尾礦庫、地下開采礦山、基建礦井為整治重點;危險化學品以生產、儲存、經營、運輸環節和槽罐車充裝為整治重點;煙花爆竹以生產、銷售、運輸環節為整治重點;道路交通以危險路段、高速公路、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長途客運車輛和農用車為整治重點;消防安全以人員密集場所的火災隱患為整治重點;建筑施工以施工現場高處作業和起重機械安全使用為重點。其他行業和領域也要針對事故易發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部位,明確各自的整治重點和整治措施。
20.對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關鍵環節,要組織專門力量不間斷地進行監督檢查。特別是在重大節日、重要活動期間,要采取嚴格、有效的安全保障和監控措施。
六、加強企業管理,提高企業安全保障能力
21.企業管理是企業的永恒主題,安全生產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特別是行業主管部門,要引導、督促企業采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斷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使安全管理水平與企業的發展速度、規模相適應。
22.大力開展安全標準化工作,培育和樹立安全標準化樣板企業,推進安全標準化建設。中小企業要全面實行安全助理制度,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煤礦和地下開采的非煤礦山要嚴格執行企業領導干部下井跟班作業制度,及時發現和消除事故隱患。
23.各部門、單位和企業要依靠科技進步,利用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替代傳統的生產工藝和手段,盡量減少在崗人員,控制作業場所易燃易爆物品的數量,并按規定為員工配備勞動防護用品。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重點部位和重點崗位,在工作崗位設置和人員數量的安排上必須以保障人身安全為重點,實行定崗定員制度。
24.規范企業用工管理工作,企業招用農民工必須到當地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勞動用工登記備案手續,并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建立用工檔案,納入企業統一管理,依法參加工傷保險。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民用爆破器材、煙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高危企業,新招收的工人包括農民工必須經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25.各級安全監管、監察部門要加強生產現場的安全監管工作,防止企業突擊生產、超能力生產、超定員生產。對于有章不循、管理混亂、不能保證安全生產的企業,安全監管、監察部門要依法向政府提出停產整頓建議。企業停產整頓期間,地方政府要派駐安全督查員,確保各項整改措施的落實。
七、加強安全生產培訓教育工作,提高監管隊伍和企業員工素質
26.各級政府要抓好安監、建設、交通、水利、質監、煤炭等部門的安全生產監管隊伍培訓工作,不斷提高監管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執法監察水平。
27.各級安監部門擔負著安全生產的監管職責,要加強自身建設,認真履行政府賦予的各項綜合監管和專項監管職責,加強隊伍內部建設,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廉潔勤政、業務精通、作風過硬、執法有力”的安全監管隊伍。
28.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執法監察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進行必要的軍事訓練,開展業務訓練和形象教育,實行規范化、制度化的檢查和執法,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廉潔執法,為企業和社會提供良好的安全服務。
29.安監、煤炭、建設等部門要定期對企業主要負責人(項目負責人)進行培訓,對大型企業的安監隊伍要定期進行培訓,提升企業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技術方法。
30.企業要堅持全員安全培訓教育制度,建立三級(公司、車間、班組)全員培訓體系,重要部位、關鍵崗位的員工必須先培訓后上崗,并定期進行再教育。要把保障人身安全作為重點培訓內容,增強員工的安全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
31.實現安全生產,營造法治環境是關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采取多種形式,認真學習、宣傳、貫徹《山東省安全生產條例》,落實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安全生產法定職責,建立有效的安全生產法治秩序。
八、堅持“四不放過”原則,認真做好事故調查處理和事故隱患整改
32.嚴格執行安全生產值班和事故報告制度,明確事故接報、上報和續報的工作程序。一旦發生重特大及重特大未遂事故,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逐級上報,并做好事故續報工作。對遲報、漏報、瞞報事故的,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33.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已發生的事故,要按照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得不到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不落實不放過、教訓不吸取不放過的“四不放過”原則,認真調查處理,嚴肅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建立事故處理情況反饋制度,確保事故責任者的責任追究處分和防范措施落實到位。
34.要按照“預防第一,關口前移”的精神,把“四不放過”原則前移到事故隱患的檢查整改工作中。對發現的重大事故隱患和嚴重違法生產經營行為視同于事故,對不及時整改事故隱患的生產經營單位、不及時查處和制止非法生產經營行為的部門單位,也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進行嚴肅處理。????
萊蕪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七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