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六安開發區、葉集試驗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
2007年12月份以來,市政府組織市直6個牽頭部門分別對全市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以下簡稱專項整治)進行檢查驗收。經市政府同意,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檢查驗收情況
2007年12月14日至15日,由市質監局、市農委、市工商局、市衛生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商務局分別牽頭的6個工作組對全市9個縣區進行了督查驗收。工作組采取聽取當地政府工作匯報、查看資料、現場檢查等方式,認真、細致地開展了檢查和驗收工作。
從檢查驗收情況看,各地高度重視專項整治工作,按照上級要求,及時作出部署,并積極組織相關部門統一行動,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完成了專項整治各項任務,9個縣區的專項整治工作均順利通過了驗收。
2007年12月19日至20日,省政府專項整治行動驗收組到我市進行檢查驗收,驗收組對我市的專項整治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并作出檢查驗收合格的結論。被列入國家質檢總局督辦的壽縣小飲料專項整治也一并通過驗收。
二、專項整治工作開展情況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各縣區和市直六個牽頭部門均成立了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導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并對本地區、本部門的整治任務進行了層層分解,對專項整治工作進行了部署。各縣區政府(管委)主要負責同志以不同形式過問、督促、批示專項整治工作。各縣區政府還在經費上對專項整治工作予以保障,并將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納入了政府年度目標考核。
2、強化督查,全力推動。市整治辦組織了兩次全面的督查和暗訪,六個牽頭部門和各縣區結合各自實際,也開展了大量督查活動,使得專項整治行動不斷向縱深推進。特別是市人大、政協有關領導和部分縣區的主要領導親自帶隊,深入一線開展檢查,有力地推動了專項整治行動。各縣區的人大、政協領導也十分重視專項整治工作,以不同形式開展了督查。
3、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各地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傳培訓活動,在全市上下營造了濃厚的專項整治氛圍。衛生部門在各種媒體上宣傳報道82次,發放宣傳材料18350份,舉辦餐飲宣貫培訓班35次,培訓業主和從業人員5669人;工商部門對市場、超市、商場要求做到“四上墻、三入袋、兩清楚、兩明白”,累計舉辦食品經營人員培訓班90期,培訓從業人員5436人次,在食品經營場所張貼一封信或告知書20418張,媒體跟蹤報道114條,利用網絡發布食品安全信息14536條;藥監部門開展“安全用藥關注民生”大型主題宣傳月活動;農委系統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和送科技下鄉活動,共散發各類明白紙8萬余份、科技及政策宣傳手冊9000余冊;商務部門聯合有關部門拍攝打擊私屠濫宰和豬肉市場專題報道;質監部門發送以專項整治為主要內容的手機短信30萬條,編印近5萬字《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作業指導書》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安徽星星輕紡集團、六安江淮電機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業,聯合發出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倡議書。各縣區均組織了相關職能部門以不同形式深入街道社區、商場超市、農村集鎮、學校和企業,開展了大規模的群眾性的質量安全宣教活動,發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專項整治,營造出人人關心食品安全、重視食品安全的社會氛圍。
4、創新舉措,突破難點。各地在專項整治期間,不斷創造新的舉措,突出重點和難點,努力解決一些長期懸而未決的頑癥。壽縣對小飲料市場整治過程中,堅持整幫結合、重在幫建的指導思想,使飲料市場得以健康發展;金安區在市直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重拳出擊,使得個別鄉鎮長期以來一直解決不掉的“地條鋼”問題得以徹底解決;市整治辦下發了小攤點、小食雜店專項整治的指導性意見,通過推行“三個一批”徹底解決難點問題;工商部門推行“網格化”監管,摸索出“一卡、兩圖、兩表、三本臺賬、四個登記簿、兩項制度”的有效做法;藥監部門公開向社會承諾,消費者買到假藥由藥監部門先行賠付;質監部門與所有納入監管的小作坊簽訂質量安全承諾書;工商和質監部門推行了包保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全社會的質量安全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對小作坊、小餐飲、小食雜店等“三小”的監管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城鄉結合部和廣大農村地區的質量安全監管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切實高度重視,加強組織協調。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把加強質量工作、確保食品安全作為一項長期工作緊抓不放。繼續發揮并加強各級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功能,強化工作合力,為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2、不斷加大力度,鞏固擴大成果。以專項整治為新的起點,采取更加扎實的措施,把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不斷推向深入。要切實做到力度不減、責任不變,把好各個環節,重點打擊生產銷售注水肉、黑心棉、有毒有害食品以及假冒藥品、種子等惡劣違法行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3、建立長效機制,深化整治成果。總結專項整治工作經驗,及時研究出臺全市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幫、扶、建”活動指導意見,鞏固和深化整治成果,建立監管長效機制。開展放心鄉鎮、放心社區、放心工業園區試點,首批確定霍山縣佛子嶺鎮、衡山社區、霍山縣工業園區等12個鄉鎮和社區作為放心鄉鎮、放心社區、放心工業園區試點單位,并逐步推廣。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基層監管網絡,建立基層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和聯絡員隊伍,積極引導和激勵廣大生產經營單位不斷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加強標準化工作,總結推廣金安、壽縣、舒城、金寨等縣經驗,通過設立三十鋪板鴨、八公山豆腐、萬佛湖葛根粉絲和橡栗粉絲、金寨板栗罐頭等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引導農民標準化種植。
4、推進“質量興市”,全面提高質量。以“質量興市”活動為抓手,進一步增強質量意識,切實提升我市企業質量水平。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含量高,以及在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群體,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5、加大基礎投入,完善保障措施。采取切實措施,加大對生豬屠宰企業的扶持力度。繼續創建一批食品安全示范鄉鎮、街道和優質產品生產基地。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一流的公共技術平臺,為各級政府加強質量監管和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6、完善工作機制,提升誠信水平。建立健全質量安全工作的責任機制、監督機制、配合機制、誠信機制以及常態化工作機制,確保質量安全工作扎實有序推進。進一步加快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誠信通”和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建設,整合農業、商務、質監、工商、衛生、食品藥品、銀行、稅務等部門的信用信息,促進企業信用水平的提高。
二○○八年三月十四日
2007年12月份以來,市政府組織市直6個牽頭部門分別對全市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以下簡稱專項整治)進行檢查驗收。經市政府同意,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檢查驗收情況
2007年12月14日至15日,由市質監局、市農委、市工商局、市衛生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商務局分別牽頭的6個工作組對全市9個縣區進行了督查驗收。工作組采取聽取當地政府工作匯報、查看資料、現場檢查等方式,認真、細致地開展了檢查和驗收工作。
從檢查驗收情況看,各地高度重視專項整治工作,按照上級要求,及時作出部署,并積極組織相關部門統一行動,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完成了專項整治各項任務,9個縣區的專項整治工作均順利通過了驗收。
2007年12月19日至20日,省政府專項整治行動驗收組到我市進行檢查驗收,驗收組對我市的專項整治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并作出檢查驗收合格的結論。被列入國家質檢總局督辦的壽縣小飲料專項整治也一并通過驗收。
二、專項整治工作開展情況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各縣區和市直六個牽頭部門均成立了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導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并對本地區、本部門的整治任務進行了層層分解,對專項整治工作進行了部署。各縣區政府(管委)主要負責同志以不同形式過問、督促、批示專項整治工作。各縣區政府還在經費上對專項整治工作予以保障,并將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納入了政府年度目標考核。
2、強化督查,全力推動。市整治辦組織了兩次全面的督查和暗訪,六個牽頭部門和各縣區結合各自實際,也開展了大量督查活動,使得專項整治行動不斷向縱深推進。特別是市人大、政協有關領導和部分縣區的主要領導親自帶隊,深入一線開展檢查,有力地推動了專項整治行動。各縣區的人大、政協領導也十分重視專項整治工作,以不同形式開展了督查。
3、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各地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傳培訓活動,在全市上下營造了濃厚的專項整治氛圍。衛生部門在各種媒體上宣傳報道82次,發放宣傳材料18350份,舉辦餐飲宣貫培訓班35次,培訓業主和從業人員5669人;工商部門對市場、超市、商場要求做到“四上墻、三入袋、兩清楚、兩明白”,累計舉辦食品經營人員培訓班90期,培訓從業人員5436人次,在食品經營場所張貼一封信或告知書20418張,媒體跟蹤報道114條,利用網絡發布食品安全信息14536條;藥監部門開展“安全用藥關注民生”大型主題宣傳月活動;農委系統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和送科技下鄉活動,共散發各類明白紙8萬余份、科技及政策宣傳手冊9000余冊;商務部門聯合有關部門拍攝打擊私屠濫宰和豬肉市場專題報道;質監部門發送以專項整治為主要內容的手機短信30萬條,編印近5萬字《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作業指導書》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安徽星星輕紡集團、六安江淮電機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業,聯合發出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倡議書。各縣區均組織了相關職能部門以不同形式深入街道社區、商場超市、農村集鎮、學校和企業,開展了大規模的群眾性的質量安全宣教活動,發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專項整治,營造出人人關心食品安全、重視食品安全的社會氛圍。
4、創新舉措,突破難點。各地在專項整治期間,不斷創造新的舉措,突出重點和難點,努力解決一些長期懸而未決的頑癥。壽縣對小飲料市場整治過程中,堅持整幫結合、重在幫建的指導思想,使飲料市場得以健康發展;金安區在市直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重拳出擊,使得個別鄉鎮長期以來一直解決不掉的“地條鋼”問題得以徹底解決;市整治辦下發了小攤點、小食雜店專項整治的指導性意見,通過推行“三個一批”徹底解決難點問題;工商部門推行“網格化”監管,摸索出“一卡、兩圖、兩表、三本臺賬、四個登記簿、兩項制度”的有效做法;藥監部門公開向社會承諾,消費者買到假藥由藥監部門先行賠付;質監部門與所有納入監管的小作坊簽訂質量安全承諾書;工商和質監部門推行了包保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全社會的質量安全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對小作坊、小餐飲、小食雜店等“三小”的監管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城鄉結合部和廣大農村地區的質量安全監管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切實高度重視,加強組織協調。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把加強質量工作、確保食品安全作為一項長期工作緊抓不放。繼續發揮并加強各級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功能,強化工作合力,為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2、不斷加大力度,鞏固擴大成果。以專項整治為新的起點,采取更加扎實的措施,把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不斷推向深入。要切實做到力度不減、責任不變,把好各個環節,重點打擊生產銷售注水肉、黑心棉、有毒有害食品以及假冒藥品、種子等惡劣違法行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3、建立長效機制,深化整治成果。總結專項整治工作經驗,及時研究出臺全市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幫、扶、建”活動指導意見,鞏固和深化整治成果,建立監管長效機制。開展放心鄉鎮、放心社區、放心工業園區試點,首批確定霍山縣佛子嶺鎮、衡山社區、霍山縣工業園區等12個鄉鎮和社區作為放心鄉鎮、放心社區、放心工業園區試點單位,并逐步推廣。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基層監管網絡,建立基層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和聯絡員隊伍,積極引導和激勵廣大生產經營單位不斷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加強標準化工作,總結推廣金安、壽縣、舒城、金寨等縣經驗,通過設立三十鋪板鴨、八公山豆腐、萬佛湖葛根粉絲和橡栗粉絲、金寨板栗罐頭等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引導農民標準化種植。
4、推進“質量興市”,全面提高質量。以“質量興市”活動為抓手,進一步增強質量意識,切實提升我市企業質量水平。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含量高,以及在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群體,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5、加大基礎投入,完善保障措施。采取切實措施,加大對生豬屠宰企業的扶持力度。繼續創建一批食品安全示范鄉鎮、街道和優質產品生產基地。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一流的公共技術平臺,為各級政府加強質量監管和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6、完善工作機制,提升誠信水平。建立健全質量安全工作的責任機制、監督機制、配合機制、誠信機制以及常態化工作機制,確保質量安全工作扎實有序推進。進一步加快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誠信通”和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建設,整合農業、商務、質監、工商、衛生、食品藥品、銀行、稅務等部門的信用信息,促進企業信用水平的提高。
二○○八年三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