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轄市人民政府,濟源示范區、航空港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河南省鄉村富民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年4月7日
河南省鄉村富民產業發展行動方案
(2025—2027年)
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做足做好“土特產”文章,推進我省鄉村富民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和河南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在保障糧食安全基礎上,加快農業農村資源開發,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完善聯農帶農富農機制,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鄉村富民產業集群,為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上奮勇爭先、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提供有力支撐。
聚焦6大產業集群,因地制宜培育18條鄉村富民產業鏈,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構建布局合理、特色鮮明、聯農帶農、集群發展的鄉村富民產業格局。
——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深度發掘,業態類型不斷豐富,鄉鎮實力明顯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鄉村富民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鏈式集群形成新格局。培育一批產值超百億元、千億元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一批產值超十億元鄉鎮,創響一批“鄉字號”“土字號”鄉土品牌。
——產業生態呈現新局面。人才、資本、技術加速布局鄉村富民產業,基本形成創新鏈前瞻引領、產業鏈完整融合、供應鏈協同集聚的鄉村富民產業生態。
——聯農帶農富農取得新突破。農民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顯著提高,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萬元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二、培育重點
(一)糧食產業集群。
1.小麥產業鏈。加快推進豫北豫中豫中東優質強筋小麥、豫南沿淮優質弱筋小麥、豫中和南陽盆地優質中筋小麥生產基地建設,支持企業加快專用面粉、功能性面粉研發,發展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精深加工產品,開發中高檔主食加工產品,推動主食產業化發展。到2027年,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8500萬畝以上,產業鏈規模達到2500億元。
2.玉米產業鏈。穩定傳統玉米種植面積,積極發展鮮食玉米、青貯飼料玉米,推廣高賴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藥用、酒用和加工專用品種。支持企業發展玉米淀粉、蛋白飼料、乙酸乙醇、果葡糖漿、聚乳酸等精深加工產品。到2027年,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5700萬畝左右,產業鏈規模達到1500億元。
3.紅薯產業鏈。擴大豫西南、豫西丘陵旱地紅薯集中種植,推廣蜜薯、優質高淀粉薯品種。支持企業發展紅薯淀粉、粉絲粉條、酸辣粉等精深加工產品。到2027年,紅薯種植面積穩定在300萬畝左右,產業鏈規模達到700億元。
(二)畜牧漁業產業集群。
4.生豬產業鏈。以生豬調出大縣、生豬養殖大市為重點,打造生豬產業優勢區,因地制宜推廣生豬多層樓房養殖,加快中小規模養殖場戶標準化、設施化、智能化改造。支持生豬屠宰加工企業優化產能布局,支持肉制品生產加工企業推進肉品冷鏈化流通、冷鮮化上市,發展火腿腸、肉脯等精深加工產品。到2027年,生豬出欄量穩定在6000萬頭左右,產業鏈規模達到3000億元。
5.肉牛產業鏈。以養牛大縣和肉牛重大項目建設為重點,打造肉牛優勢產區。充分挖掘郟縣紅牛、南陽牛、夏南牛等地方品種優勢,支持企業發展精深加工產品,培育高檔肉牛和牛肉品牌。到2027年,肉牛飼養量達到600萬頭,產業鏈規模達到900億元。
6.奶業產業鏈。打造沿黃區域綠色奶業示范帶,兼顧以平頂山市、南陽市為重點的傳統區和以駐馬店市為重點的潛力區。加快奶畜中小牧場升級改造,支持適度規模牧場“種養加銷一體化”發展。支持省外乳品加工企業在豫建設優質奶源基地,密切上下游利益聯結。支持省內乳企優化產品結構,加快做大做強,適時推動上市。鼓勵區域乳企打好“新鮮牌”,發展低溫奶市場。到2027年,奶類產量達到250萬噸,產業鏈規模達到300億元。
7.漁業產業鏈。加快集中連片低產低效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積極發展工廠化、工程化、集約化設施漁業。推進黃河鯉魚、水庫魚、冷水魚、觀賞魚和稻田蝦等細分產業鏈發展,引導企業發展分割腌制制品、魚丸魚糜制品、醫藥保健品等精深加工產品。到2027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05萬噸,產業鏈規模達到270億元。
(三)油脂油料產業集群。
8.花生產業鏈。打造沿黃及黃河故道大果花生、豫南豫西豫西南小果花生優勢區,發展高油、高油酸花生,推廣高蛋白花生、食用花生新品種。支持花生油加工企業發展高油酸花生油、風味花生油和花生油基食品專用油,支持花生制品加工企業發展多味花生、休閑花生、花生巧克力、花生醬、高端西點食品配料等食品,支持企業研發推廣花生制品飲料,開發花生蛋白、花生肽、花生活性物質提取等高附加值產品。到2027年,花生種植面積穩定在2000萬畝左右,產業鏈規模達到1400億元。
9.大豆產業鏈。建設豫東豫中豫南優質高蛋白大豆產業帶,積極選育推廣高產高油大豆。支持已在我省布局企業加大投資,推動大豆油脂油料精深加工和多功能利用,發展發酵飼料和烘焙、冷凍等食品專用油脂。支持企業發展腐竹、豆皮、植物蛋白粉、飲料、食品配料等精深加工制品。到2027年,大豆種植面積穩定在550萬畝左右,產業鏈規模達到200億元。
10.特色油料產業鏈。建設豫東豫南豫西優質芝麻生產基地、豫南油茶基地、豫西豫北核桃基地,支持芝麻加工企業發展芝麻油、芝麻醬、芝麻餅、芝麻葉等精深加工產品,支持油茶加工企業發展山茶油、日化用品等精深加工產品,支持核桃加工企業發展核桃油、核桃仁等精深加工產品。充分利用核桃、牡丹籽等特色油料資源優勢,深入開發核桃油、牡丹籽油等特色油脂制品。到2027年,特色油料種植面積穩定在800萬畝左右,產業鏈規模達到1000億元。
(四)特色果蔬產業集群。
11.蔬菜產業鏈。鞏固提升50個蔬菜大縣產業發展優勢,支持建設現代設施種植基地、濟源蔬菜種子繁育基地、鄭州惠濟區蔬菜品種地展基地、平頂山和周口韭菜良種繁育基地。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推進蔬菜產后精選、分等分級、凈化包裝、分級銷售等,增強產地產后處理能力。支持蔬菜生產加工企業推進凈菜、維生素、食品添加劑等蔬菜精深加工。到2027年,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2600萬畝左右,產業鏈規模達到2200億元。
12.林果產業鏈。建設豫西黃土高原和豫東黃河故道優質蘋果、豫東南優質梨、豫北花椒、豫南板栗、新鄭大棗、中東部平原特色果品生產區和城市近郊鮮果生產基地。支持林果生產企業建設冷藏專用氣調庫,增強購銷倉儲能力。支持林果加工等企業擴容增產,研發推廣凍干果蔬脆片等產品,推動凍干、果醬、食品添加劑等水果精深加工。支持飲料加工企業提升產品層級,發展果品飲料。做大做強月季、牡丹、菊花、臘梅、玉蘭等優質特色花木產業。到2027年,產業鏈規模達到600億元。
13.食用菌產業鏈。以37個食用菌大縣為重點,建設豫西豫西南豫南山區木腐菌生產基地和平原農區草腐菌基地。支持食用菌生產企業開展食用菌品種繁育,做大做強本土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引進培育食用菌高品質凍干產品、干片產品、罐頭食品、調味品等加工龍頭企業。到2027年,食用菌產量穩定在190萬噸左右,產業鏈規模達到1500億元。
14.中藥材產業鏈。以十大“豫藥”為重點,建設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懷藥區和黃淮海平原五大道地藥材基地。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頭雁”企業,支持中藥材生產加工企業推進我省道地藥材在中藥、藥食同源、日化、中獸藥等領域研發應用。改造提升中藥材市場,打造全國重要的中藥材集散中心。到2027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600萬畝,產業鏈規模達到1600億元。
(五)鄉村農文旅產業集群。
15.鄉村特色手工產業鏈。深入挖掘有傳承基礎、規模數量、發展前景的特色手工業,發展壯大竹溝鎮樂器、嵩山寶劍、三河尖鄉柳編、朱仙鎮木板年畫、浚縣泥咕咕等一批特色手工業,創響鄉土品牌。推動制定鄉村編織、剪紙、刺繡、陶藝、打鐵等傳統技藝生產工藝團體標準、地方標準,規范制作流程,保護提升傳統技藝。到2027年,產業鏈規模達到1000億元。
16.鄉村文旅產業鏈。以“三山一灘”為重點,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休閑農業、鄉村康養、鄉村民宿、鄉村體育、鄉土文藝、教育研學、非遺傳承、夜經濟、特色美食等鄉村文旅產業。開展鄉創實踐,在豫南、豫西、豫北山地丘陵地區打造山鄉風貌鄉村,在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等傳統農區打造平原田園鄉村,在沿黃沿淮地區打造河鄉韻味鄉村。打造一批“黃河民宿”“太行民宿”“大別山民宿”“伏牛山居”等精品民宿集群。到2027年,產業鏈規模達到3000億元。
(六)鄉村商貿流通服務業集群。
17.鄉村商貿物流產業鏈。改造升級鄉鎮商貿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貿市場等,推進鄉鎮集貿市場標準化改造。引導快遞物流企業和電商平臺下沉鄉村。建設農產品加工、包裝、冷鏈、倉儲等設施,推廣冷鏈云倉、共同配送、零擔物流等模式。鼓勵電商平臺、直播團隊打造特色產品直播基地、“村播學院”。支持第三方機構加強農產品銷售數據分析,幫助生產主體改進生產決策、調整產品結構,提供適銷對路的特色農產品。到2027年,產業鏈規模達到2370億元。
18.鄉村服裝加工貿易產業鏈。加快臺前羽絨、新密服裝、項城醫護服、光山羽絨服、鄧州穰東鎮女褲、柏莊針織童裝等產業園建設,推動服裝及帽子、手套、襪子等服飾加工產業落戶到鄉鎮、延伸到鄉村。積極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支持企業推行“協會+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衛星工廠”“總廠+幫扶車間”等模式,打造全產業鏈基地,開拓國內外市場。到2027年,產業鏈規模達到1200億元。
三、推進措施
(一)完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能級。支持各地結合開發區建設主導產業園區,在具備條件的中心鎮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園,在重點村發展共富產業園,引導產業鏈向鄉鎮、村莊、農戶延伸,打造縣、鄉、村三級聯動的鄉村富民產業體系。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為全省每個行政村統籌安排100畝左右相對集中的一般耕地,支持有條件的村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設施農業,構建運營主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良好格局。
(二)做強龍頭企業,豐富市場主體。支持通過兼并重組、強強聯合和鏈式整合等方式,分級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引領性、帶動性的“鏈主”企業,形成優質企業發展雁陣。支持“鏈主”企業、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市場主體主動融入產業鏈、供應鏈配套,建設原料基地。支持專業服務公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供銷合作社等開展農業生產托管、農資供應、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新型組織形態。
(三)強化科技賦能,增強發展動力。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建科創聯合體,探索構建團隊共引、平臺共建、項目共研、難題共解的校企、院企協同創新模式,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發揮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作用,打通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全鏈條,推動科技資源下沉鄉村。引導企業面向終端市場開展裝備改造升級,發展柔性生產、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推廣標準化“產業互聯網+綠色低碳”解決方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四)提升質量標準,做強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豫農優品、美豫糧油品牌矩陣,支持各地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創響一批“珍稀牌”“工藝牌”“文化牌”等鄉土品牌。鼓勵入選豫農優品、美豫糧油商標及標識使用人名錄企業建立首席質量官制度,健全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牽頭或參與國際、國家與行業標準制定(修訂),推動制定高于國家標準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持續開展“豫農優品”“美豫糧油”天下行活動,以市場化運營方式開拓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市場;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通過貿易、投資等方式參與海外產業鏈、供應鏈建設。
(五)突出聯農帶農富農,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農民積極參與產業發展,加強技術賦能、金融賦能、服務賦能,通過訂單粘合、資金粘合、政策粘合等方式,推動市場主體與農民建立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讓農民合理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進行資源資產聯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進行股份合作,多種形式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四、推進機制
(一)推動鏈式發展。實行鄉村富民產業鏈鏈長制,分管省領導擔任總鏈長,省農業農村、商務、文化和旅游、糧食和儲備、林業部門和省農科院、河南工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為鏈長責任單位,由廳級領導擔任鏈長。鏈長責任單位負責組建重點產業鏈工作推進專班,建立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力量積極支持、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推進機制。
(二)強化分級指導。省、市兩級聚焦重點產業鏈,加強業務指導、項目扶持、示范帶動,促進規劃、政策、標準等有效銜接,形成高效指導和促進體系。強化縣域統籌,推動縣、鄉、村三級聯動發展,形成縣城、中心鄉鎮、中心村層級分工明顯、功能有機銜接的產業發展格局。引導位置相鄰、產業相同的鄉村加強資源整合,推動聯村抱團發展、區域聯動發展。
(三)實行動態管理。建立“方案+圖譜+清單”制度,分鏈編制產業鏈培育方案,繪制產業鏈圖譜,建立重點企業清單、重點項目清單、重點短板清單、重點事項清單等并動態調整,組織按圖施工、照單作業。將鄉村富民產業鏈培育情況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體系,將考核結果作為資金分配、項目安排、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對工作實績突出、成效明顯的地方和單位按照規定予以激勵。
(四)健全協同體系。全面梳理重點產業鏈行業協會組織,分鏈組建或完善行業協會,搭建上下游企業交流合作橋梁。以行業協會等為主體,分集群組建產業聯盟,強化資源整合、行業鏈接、收儲調節、以商招商等職能,提高供應鏈穩定性。推動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加強行業自律管理,防止無序發展、惡性競爭。
五、要素保障
(一)培養鄉村人才。推動各類人才向鄉村聚集,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統籌高素質農民培育、致富帶頭人培訓等培訓計劃資源,造就一批“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實施鄉村工匠“雙百雙千”培育工程,在刺繡印染、雕刻彩繪、傳統建筑、陶瓷燒造等領域,認定一批鄉村工匠名師、大師,設立一批名師工作室和大師傳習所。
(二)優化資金供給。用好相關行業資金,加強農業產業發展資金、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等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加大對鄉村富民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用足用好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無還本續貸等增量政策。穩步推進“富民貸”和“富民產業貸”試點,用好“精準扶貧企業貸”政策,支持金融機構推出更多符合鄉村富民產業發展特點的金融產品。加強涉農數據歸集和共享,解決政金企信息不對稱問題,健全農村產權交易機制,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完善金融支持條件。鼓勵各地結合實際設立鄉村富民產業基金。
(三)加強用地保障。各地要制定盤活利用農村廢棄宅基地等低效閑置土地政策措施,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對設施農業用地按相關規定在用地規模、“占補平衡”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鼓勵各地探索利用非耕地資源發展設施農業。對智慧農業、創意農業、文化旅游設施等對空間布局有特殊要求的產業項目,在符合耕地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政策要求基礎上,使用預留的鄉村建設用地機動指標予以保障。規模較大、工業化程度較高的產業項目在城鎮開發邊界內的產業園區布局,使用城鎮建設用地指標予以保障。
(四)搭建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設鄉村富民產業信息服務平臺,整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金融機構、科技社團等資源,精準發布技術、人才、資金、政策等供需信息。持續開展“設計河南·美麗鄉村”創意設計大賽,深化設計在鄉村富民產業領域的融合應用,搭建創意設計人員參與鄉村富民產業發展的服務平臺。
(五)強化氛圍營造。及時總結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選樹一批標桿典型,加大復制推廣力度,擴大示范帶動效應。各地要結合實際積極探索,不斷豐富鄉村富民產業發展路徑舉措。新聞媒體要加大對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先進典型和案例的宣傳報道力度,營造濃厚氛圍。
附件:河南省鄉村富民產業鏈鏈長分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