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出臺的背景依據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李克強總理指出,大力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對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市委市政府明確要求。市委、市政府把農產品加工作為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召開會議、制發文件進行專題部署推動。陳敏爾書記強調,要“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做大農產品加工業,更加注重補短板鍛長板筑底板,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接一連三。”三是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市農產品加工業這些年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存在加工產值比低、企業規模不大、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與中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有較大差距。編制“十四五”期間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科學合理進行產業布局,可為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宏觀指導。
二、《規劃》編制過程
根據市農業農村委統一部署,《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于2020年9月啟動編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銜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重慶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規劃》中落地見效。堅持開門問策,廣泛吸納市級部門、區縣農業農村部門、科研機構、社會等各方的意見,確保規劃編制科學性、實效性。《規劃》文稿形成后,多次征求區縣和市級部門、專家意見,反復修改,經市農業農村委2021年第23次主任辦公會議審議通過。
三、《規劃》的主要內容
(一)“十四五”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思路
《規劃》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綜合效益為核心,堅持奮力突破、追趕發展,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經營向集群發展轉變,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全市工業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二)“十四五”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目標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0%以上,總產值突破6000億元,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達到2:1。成功創建中國(重慶)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建設20個以上50億級和100億級市級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園區;培育500家以上市級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打造糧食、植物油、果蔬、肉類、調味品、中藥材、煙草、渝酒、飼料、竹木等10個100億級加工產業集群。
(三)“十四五”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一是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減少產后損失,延長供給時間,提高質量效益。
二是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引導龍頭企業廣泛引進現代加工技術、現代加工設備和先進管理方法,向精深加工發展,促進農產品多次加工,實現多次增值。
三是推進綜合利用加工。鼓勵大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四是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主體。重點培育一批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龍頭企業。引進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
五是促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現狀,科學合理布局全市農產品加工園區。支持區縣新建農產品加工園區,重點推進中國(重慶)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創新。
六是推進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加大農產品加工科技投入,推進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整合農產品加工科技資源,培養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圍繞行業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開展聯合攻關,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與產業化對接融通。
七是加強農產品加工質量品牌建設。引導建立農產品加工全程質量標準體系,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支持開展馳名商標、綠色食品、地理標志產品等品牌創建和宣傳推介活動,創響一批公用品牌和知名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
八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堅持田間車間互補、龍頭基地互動,改變“就一產抓一產”的傳統做法,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帶一促三”作用,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前延伸帶動農戶建設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設物流配送、市場營銷服務網絡,促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互聯互通。引導農產品加工業與休閑旅游、文化教育、康體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立足成渝兩地共同優勢,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產品加工協同發展。
(四)“十四五”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布局
遵循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發展規律,兼顧資源供給、市場需求、要素保障等因素,健全企業、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因地制宜科學實施點、線、園梯次布局。推動糧油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規模化原料基地就地實施初加工;推動物流、供應、倉儲企業和項目向交通節點、村鎮中心、城鎮樞紐布局,構建成線成帶產業鏈;推動一批具有成長性、引領性的規模企業、龍頭企業、領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入駐農產品加工園區,促進精深加工集群化發展。
(五)“十四五”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產業
《規劃》明確的重點產業包括六大類,分別為糧油加工業、果蔬加工業、畜禽產品加工業、中藥材加工業、木竹加工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其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包含了調味品加工業、茶葉加工業及蠶桑加工業),并確定了各產業的發展重點和產業布局。
(六)重慶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實施
為保障《規劃》順利實施,《規劃》明確了八大工程,分別為:農產品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建設工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建設工程、農產品精深加工提質工程、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工程、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工程、農產品加工質量品牌提升工程、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工程、農產品加工人才培養工程。同時,提出了建立工作機制、完善扶持政策、細分工作任務、明確工作責任、強化考核督導等保障措施,確保規劃精準化、工程化落地實施。
四、《規劃》涉及的關鍵詞、專業名詞解釋
(一)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是指對糧棉油薯、肉禽蛋奶、果蔬茶菌、水產品、林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等進行工業生產活動的總和。
(二)農產品初加工:是指對農產品一次性的不涉及農產品內在成分改變的加工,即對收獲的各種農新產品(包括紡織纖維原料)進行去籽、凈化、分類、曬干、剝皮、漚軟或大批包裝以提供初級市場的服務活動,以及其他農新產品的初加工活動。
(三)農產品深加工:是指對農業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制作以體現其效益最大化的生產環節,“農產品深加工”與“農產品初加工”概念相對應。
(四)中國(重慶)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是重慶市人民政府向農業農村部申請建設的國家級的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園區按照“一心兩園多基地”進行布局,規劃總占地面積105.1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45.76平方公里,示范區面積59.35平方公里。
五、核心條款解讀
(一)關于完善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
《規劃》提出,完善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全面落實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用電等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品牌培育、人才引進等政策措施。
2021年11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聚焦多措并舉推進我市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圍繞強化創新驅動、強化政策支持、強化稅收優惠、強化金融撬動、強化要素保障、強化督導考核等6個方面,出臺了20條支持我市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比如: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貸款貼息,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對加工企業及加工園區貸款采取貼息方式予以支持,貼息率不高于銀行同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50%。
(二)關于推進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
《規劃》要求,加大農產品加工科技投入,推進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整合農產品加工科技資源,培養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共建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中心和聯合實驗室,圍繞行業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開展聯合攻關,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與產業化對接融通,力爭在重大關鍵技術及裝備創新、推廣、改造上取得新突破,在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上取得新提升。
重點舉措:一是提升創新能力。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和資源,采取有效的運行機制進行人才和先進技術裝備的優化配置和整合。以企業為主體,聯合行業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資源,開展多學科、多形式的聯動,對行業前瞻性、關鍵性技術進行聯合開發,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到2025年,滾動支持100個對標國際同內同行先進的產品開發、重大技改、綜合利用等項目。二是建設創新平臺。聚焦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潛力產業,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產學研聯合體及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平臺,支持已有的創新平臺裝備更新與高效運轉。到2025年,重點打造糧油加工、肉類加工、柑橘加工、中藥材加工及“川菜渝味”食品工業化加工等5個科技創新中心。
(三)關于加強農產品加工質量品牌建設
《規劃》提出,要引導建立農產品加工全程質量標準體系,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鼓勵企業開展各類管理體系認證,實施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完善質量管理制度,提升質量控制能力。支持開展馳名商標、綠色食品、地理標志產品等農產品品牌創建和宣傳推介活動,創響一批區域公用品牌和知名產品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
重點舉措:一是農產品加工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支持和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力提升標準化生產能力,“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開展先進的質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體系認證,建立健全質量管理制度,實現全過程質量管理和控制。二是農產品加工品牌建設。持續打造“巴味渝珍”、“三峽品牌”等區域公用品牌,認定一批名特優新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加工公用品牌和知名品牌。
(四)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發展
《規劃》要求,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現狀,科學合理布局全市農產品加工園區。支持區縣新建農產品加工園區,重點推進中國(重慶)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建設。推進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合,引導園區精準定位、突出特色、創新機制、優化環境,強化科技研發、融資擔保、檢驗檢測等服務,完善倉儲物流、供能供熱、廢污處理等設施,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集聚發展,充分發揮產加銷貫通、貿工農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
重點措施:一是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向“一區兩群”重點區域聚集發展。引導主城都市區向“集群式園區”模式發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向“一園多區綜合性”的模式發展;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向“一園多點”的特色加工園區模式發展。引導包裝、檢測、工業設計、品牌營銷、冷鏈物流企業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產業聯盟,深化大數據智能化應用,建設智慧農產品加工園區,推動中國(重慶)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建設。二是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引導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進入園區集聚發展,提升區域農產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實現農產品加工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聚化,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到2025年,打造30個以上農產品加工園區。三是開展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創建。依托全市農產品加工園區,支持各區縣發揮當地特色資源優勢,突出加工轉化和產業融合,全面統籌布局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功能,打造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農產品加工、體系化物流配送營銷網絡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到2025年,打造20個以上50億級和100億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