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意義重大。“十三五”期間,我們通過嚴格產業準入,強化源頭治理,加強風險隱患管控等措施,與“十二五”期間相比,全市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34.5%,死亡人數下降36.5%;較大事故減少75起,下降49%;重大事故減少2起,下降40%;億元GDP死亡率、工礦商貿十萬人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分別下降45%、13%、23%。全市災害風險防范和監測預警能力明顯增強,全市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為0.7%,年均每百萬人口因災死亡率為0.91。
為進一步統籌好發展與安全,持續推進全市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2019年12月,市應急局牽頭,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經前期調研、起草編制、征求意見、專家論證、規劃銜接等程序,編制完成了《重慶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簡要介紹一下規劃情況如下。
一、規劃編制的主要思路
著力科學有效編制全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我們緊扣“問題導向、目標指引”兩項原則,從風險防范化解、應急救援能力、綜合保障水平等方面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點工程項目入手,著重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市應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及重要舉措,并清晰闡述了相應的重點任務與項目清單。同時,突出智慧應急,強調科技支撐,聚焦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防治領域,提出了優化整合科技資源、加大研發與應用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培育與智庫建設等舉措,為提高我市事故災害防控水平注入新動能。
二、規劃主要包括5個部分的內容
一是應急管理工作現狀與面臨的形勢。總結了“十三五”以來,全市應急管理工作在體系建設、安全生產工作、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應急救援與保障等方面取得的進展與成效,對當前面臨的形勢、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機遇等進行了分析。二是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持續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持黨的領導、以人為本、預防為主、依法管理、協同融合、社會共治等6項基本原則。設置2?項總體目標、5項分類目標和6項核心指標,核心指標中,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9%、5年累計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起數2起以內、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7.5%等為約束性指標。三是主要任務。主要包括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風險預防治理、健全應急力量體系、增強應急應對保障、加強人才與科技支撐、筑牢群防群治基礎等?6大任務、28項具體措施。四是重點工程。主要包括風險監測預警工程、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應急物資裝備保障工程、智慧應急信息化工程、應急科普宣教工程等5類、34個具體項目。五是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強組織保障、加強經費保障、加強監測評估等3項措施。
三、規劃要著力實現的工作目標
總體來講,到2025年,全市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風險防控、基層基礎、應急救援、綜合保障、社會協同能力明顯增強,安全生產整體水平、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著增強,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有序有效應對各類事故災害,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到2035年,基本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重大安全風險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自然災害防御和巨災應對能力達到全國先進水平,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水平達到新高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分類來講:一是要實現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明晰高效。應急管理領導體制、工作機制、職能劃分、機構設置更加科學合理,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改善,履職能力全面提升,法治化、專業化、規范化、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應急管理法制體系更加健全。區縣、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裝備達標率100%。二是要實現事故災害防控能力顯著提升。健全重大安全風險防控體系,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防災減災和監測預警能力明顯增強,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持續下降。突發氣象災害監測率達90%。三是要實現事故災害應急能力明顯增強。綜合應急救援隊伍能力顯著提升、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更加完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基本形成、社會應急力量健康有序發展。應急指揮、應急通信、應急物資、緊急運輸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強。到2025年,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成率達100%,社區應急救援站(微型消防站)建成率達100%。航空應急力量基本實現1小時內達到市域內重大事故災害風險地域。四是要實現應急資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科技支撐、人才保障、信息技術、產業資源更加有力,應急管理科技創新理論研究取得新突破,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初現規模,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具有應急管理相關學歷、職業資格和實踐經驗的執法人員不低于在職執法人員的75%。五是要實現社會共治共建格局基本形成。公眾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明顯提升,市場機制作用有效發揮,應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成功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