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網

丹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促進我市柞蠶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意見(丹政辦發[2006]13號)

   2011-04-06 967
核心提示: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我市是全國的柞蠶生產基地和絲綢工業基地,放養規模和蠶繭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5%和全省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我市是全國的柞蠶生產基地和絲綢工業基地,放養規模和蠶繭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5%和全省的40%。柞蠶業是我市山區的傳統支柱產業,在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柞蠶場也是林業主要資源之一,是我市綠色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五”期間,我市立足于解決好柞蠶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矛盾,積極調整林蠶結構,實行科學養蠶,使全市柞蠶產業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一是通過結構調整,實施“天保工程”,全市完成退蠶還林、栽果120萬畝,實際留存蠶場面積200萬畝。蠶場占全部林地的比重由21.3%下降為13.3%。二是蠶場生態建設得到加強。采取蠶場補植、中刈放拐和小流域治理等綜合措施,使蠶場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三是科學養蠶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顯著增加。2005年全市蠶繭總產量1.78萬噸,總收入2.09億元,蠶民戶均收入由5000元提高到8000元。四是蠶業產業化進程逐步加快。全市現已擁有50家繅絲和絲綢民營加工企業,年加工蠶繭能力1.5萬噸,初步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的柞蠶產業化工業集群。目前我市柞蠶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蠶場承包責任制不到位、蠶場產權不清晰、投入機制不合理、產業政策不完善、蠶場生態建設滯后、服務體系不健全、龍頭企業牽動力不強等等,尤其是蠶場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為推進蠶場建設與科學養蠶的協調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在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中促進絲綢工業再創輝煌,經市政府同意,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穩定柞蠶生產規模,深化產權制度改革;規范蠶場管理,加強蠶場建設;實行科學養蠶,發展生態蠶業,轉變蠶業經濟增長方式;做大做強柞蠶加工龍頭企業,加快蠶業產業化進程,推動我市柞蠶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發展目標:根據我市特色農業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經過進一步調整,柞蠶場規模長期穩定在200萬畝。2010年,柞蠶放養3萬把,平均畝產翻一番。總產2萬噸,產值2.4億元,分別比“十五”期末增長12.4%和14.8 %。以二類蠶場改造升級為重點,加快蠶業生態建設步伐。2010年,全市建設標準化生態型蠶場50萬畝,二類蠶場改造升級50萬畝。完成全市絲綢行業的改造升級。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利稅8000萬元,年遞增26%左右,力爭實現絲綢工業全面振興。加快蠶業產業基地建設,把丹東建設成為全國的柞蠶業物流中心、研發中心、蠶種基地和柞蠶絲綢工業基地。到“十一五”期末,全市蠶業全行業社會總產值達到14億元,成為丹東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進一步深化蠶場產權制度改革
 
  廣大蠶農是經營、建設蠶場的主體。為切實保護、調動蠶農管好、用好、建好蠶場的積極性,根據全市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將柞蠶場產權制度改革納入其中一并進行。在改革過程中,要進行全面的調查摸底,查清現有蠶場資源狀況和經營管理狀況。結合蠶業生產特點,兼顧生產和生態、當前和長遠、國家和個人的利益關系,針對蠶區的不同特點,制定改革方案。蠶場資源較多的地方,實行一戶承包一把;蠶場資源較少的地方,可以大把變小把承包到戶,也可以將蠶場平均承包到戶,實行聯戶放養。在落實蠶場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同時,必須把蠶場生態建設責任和防治蠶場退化措施落實到戶,由村委會與蠶農依法簽訂合同,登記造冊,由縣級人民政府核發蠶場林權證書。
 
  三、切實搞好蠶場生態建設以建設生態蠶場為重點,加強一類蠶場保護,加快二類蠶場改造,堅決停封三類蠶場。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二類蠶場改造升級活動。一是補植加密,提高蠶場植被率;二是推廣中刈放拐、蠶場施肥、種植綠肥等措施,提高蠶場肥力,增強樹勢;三是開展蠶場小流域綜合治理,提高蠶場水土保持和生態功能。建設具有三層植被結構的標準化生態型柞蠶場,大力推進示范區建設,為指導全市蠶場生態建設提供典型和樣板。
 
  蠶民要保護和建設蠶場生態,實行科學放養,對造成退化、沙化的蠶場,實行停蠶封育;蠶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蠶場使用情況的監督,實行年檢制度,把預防蠶場生態退化和治理有效地結合起來。蠶場生態建設是山區建設的一項治本工程,投入大,周期長,必須建立以蠶農為主體,國家、集體和個人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以加快蠶場建設步伐。通過深化蠶場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調動廣大蠶農投工投勞,建設蠶場的積極性。對蠶場投入多、建設效果好的蠶農,各級政府可以通過以獎代補方式予以鼓勵。各有關部門要積極爭取國家、省生態建設專項資金,集中用于標準化生態型柞蠶場示范區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的經濟補償政策,對已經劃歸國家公益林的蠶場不允許開封養蠶,按程序變更森林資源檔案,按照有關生態公益林規定進行管理,對劃歸公益林的蠶場可享受公益林補償政策。繼續發展替代產業,開辟新的生產門路,幫助退蠶農民擺脫貧困。
 
  四、轉變蠶業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傳統的廣放薄收的粗放經營,實行精養細放的集約經營。改變把產的統計單位,實行以畝產為統計單位。大力推廣普及雜交種,實現良種化;搞好柞蠶“三病兩蟲”的綜合防治,提高結繭率;改進放養方法,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在穩定蠶場面積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發揮蠶場的最大經濟效益。要通過科技創新,使柞蠶單位面積產繭量比“十五”期間翻一番。積極鼓勵開展蠶場綜合利用,立體開發。通過延長柞樹更新周期,做到樹上養蠶,樹下栽培天麻、黑木耳以及各種食用菌,提高柞蠶場的綜合效益。
 
  五、加快柞蠶產業化發展步伐充分發揮現有絲綢工業基礎資源,鼓勵、扶持外資和民營資本進入絲綢行業。以絲綢優勢企業為龍頭,加快資源整合、資產重組和機制轉換,加大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力度,提高柞蠶繭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帶動我市柞蠶基地的發展壯大。要用足用好振興老工業基地各項政策,積極爭取國債項目。重點扶持遼寧絲綢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柞蠶絲高檔特種工藝綢系列產品產業化建設項目和“優耐特”公司的柞蠶定型絲整理布料和針織服裝項目,增強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牽動作用。對蠶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給予必要的貸款貼息扶持。大力發展柞蠶綜合利用,加大對“百媚生”系列化妝品、真絲織品、真絲被等優勢產品的扶持力度,增加蠶業產業的附加值。搞好同國內外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快對柞蠶抗菌肽、凝集素、溶菌酶以及干擾素、白細胞介素等高新技術的研究,逐步拓寬我市柞蠶業的生產領域。
 
  六、加強對蠶業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要把蠶業生產納入農業發展總體規劃,端正對柞蠶產業的認識,切實加強領導。從增加農民收入和保護生態雙重目標出發,妥善解決蠶業與林業、生產與生態的矛盾,促進農村各個特色產業的協調發展。要加強蠶業干部隊伍建設。為理順蠶業管理體制,按照省里的機構名稱,將市、縣(市)區蠶業管理機構統一更名為蠶業管理總站,單位類型屬于行政管理型事業單位,受政府委托,對轄區內的蠶業生產、蠶種管理、蠶場管理,實施依法行政。建立和健全蠶場管理的年度檢查制度。基層鄉鎮蠶業站機構改革后并入農(林)業站,要設有專人負責蠶業生產,保持蠶業干部隊伍的相對穩定。各級財政要保證各級蠶業部門的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解決蠶業科技人員的后顧之憂。各級蠶業管理部門要加強干部隊伍的自身建設,提高政策水平和業務素質,認真貫徹執行各項法律、法規,促進我市柞蠶生產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應有的貢獻。
 
  丹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二○○六年三月一日


 
地區: 遼寧
標簽: 產業化 產權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更多>同類法規
 
鹽池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