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可能是因為食品生產經營行為不當造成,也可能因為個人誤食引起。其致病因素包含細菌性、化學性、有毒動物、有毒動植物、真菌及毒素等。
加拿大衛生部負責制定食品安全和營養質量標準法規。加拿大食品檢疫局確保國內銷售的食品符合衛生部要求,進行相關檢查和執行工作。加拿大公共衛生局負責國家實驗室監測、協調國家疫情響應、提供專業知識、構建食源性疾病爆發的響應能力。
加拿大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包括加拿大法定傳染病監測系統(CNDSS)、國家腸道監測計劃(NESP)、強化國家李斯特菌監測、加拿大食品網(FoodNet)、省級地區疾病監測報告系統、急性胃腸道疾病國家研究(NSAGI)、PulseNet、加拿大耐藥性監測綜合計劃(CIPARS)。
加拿大疫情匯總報告系統(Outbreak Summaries (OS) Reporting System)作為國家監測工具,向地方、省/地區和聯邦當局開放。加拿大網絡公共衛生情報(CNPHI)為其提供了平臺。該系統目前有兩個模塊:一個用于腸道、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一個用于呼吸道和疫苗可預防疾病。
加拿大網絡公共衛生情報,沒有公開數據https://www.cnphi-rcrsp.ca/cnphi/index.jsp
根據歐盟成員國收集的數據,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與歐盟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發布年度人畜共患病和食源性疾病報告。EFSA還對各國人畜共患病、食源性疾病、抗生素耐藥性監控和報告提供指導。
https://www.efsa.europa.eu/en/biological-hazards-data/reports
丹麥國家食品研究所(National Food Institute)在對抗沙門氏菌方面處于全球領先,每年發布人畜共患病年度報
告。http://www.food.dtu.dk/Publikationer/Sygdomsfremkaldende-mikroorganismer/Zoonoser-aarlige-rapporter
英格蘭和威爾士通過電子食源性和非食源性胃腸疫情監測系統(eFOSS)提交數據,并會定期發布食源性疾病報告。https://www.gov.uk/guidance/foodborne-and-non-foodborne-gastrointestinal-outbreaks-surveillance
OzFoodNet是澳大利亞監控食源性疾病的網絡,于2000年建立,覆蓋7個州。由澳大利亞州和地區衛生部門聘請流行病學專家進行食源性疾病監測,隸屬澳大利亞傳染病網絡。
食源性疾病數據提供了數量的統計,具體信息只有部分在年度或月報告中提及http://health.gov.au/internet/main/publishing.nsf/Content/cdna-ozfoodnet-reports.htm#annual
全球食源性疾病監測網(GFN)涵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食源性疾病和其他腸道感染監測,致力于增強國家檢測、響應和預防食源性疾病以及腸道感染的能力。涵蓋了177個成員國的國家參考實驗室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研究所的1500名個人成員。
國際食品安全管理當局網絡(INFOSAN)是一個連接各國食品安全當局的全球網絡,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管理,其秘書處設在世界衛生組織。每個國家指定一個INFOSAN緊急聯絡點,一個或數個INFOSAN聯絡點。成員僅限于國家食品安全機構。
http://www.who.int/foodsafety/areas_work/infosa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