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農業農村局、各有關單位:
為持續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戰,加快實現鄉村振興,貫徹落實自治區加快推進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深入實施“10+3”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提升行動,做好2019年全區食用菌生產工作,現將《2019年廣西食用菌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貫徹執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19年6月12日
2019年廣西食用菌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為確保我區食用菌生產持續平穩健康增長,順利完成全年各項工作目標任務,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促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戰,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現就2019年全區食用菌產業推進工作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重要講話精神,根據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桂政發〔2019〕7 號)和自治區農業農村工作決策部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穩中求進為總基調,以“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突出主體培育、技術服務、品牌創建、融合發展,進一步夯實食用菌生產基礎,推動食用菌產業由注重產量向產量質量并重轉型升級,由單一傳統產業向融合多產業、多業態、多模式的現代產業延伸升級,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富民興桂提供有力支撐。
二、工作目標
2019年全區食用菌鮮品總產量達到95萬噸,總產值超過100億元。
三、工作重點
(一)優化生產結構。持續穩定雙孢蘑菇、香菇、木耳、平菇、桑枝食用菌、中高溫菇生產六大優勢特色產區,以推進示范園區和標準化樣板建設為中心,以改造提升老舊菇房和生產設備、推行綠色高效技術標準為抓手,提升以南寧、柳州、桂林為主的雙孢蘑菇、杏鮑菇等工廠化生產基地,以桂林、賀州、玉林、柳州為中心的香菇、木耳、秀珍菇標準化生產基地,以河池、百色為中心的利用桑枝果樹枝生產食用菌基地。加強食藥兼用菌類開發利用,在林木資源豐富、科研能力較強的地區建設靈芝、猴頭菇、茯苓、銀耳、竹蓀等生產加工基地。
(二)推進產業扶貧。堅持“宜菌則菌”發展理念,做好產業扶貧布局,石漠化山區、森林墾區可開展黑木耳、香菇、靈芝、茯苓、竹蓀種植,加強以快速烘干為主的初級加工,引導精深加工企業就近建廠;交通條件較好的地區可試種平菇等成活率高的品種,加強產地冷庫保鮮預冷和冷鏈物流建設。建立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戶以勞力、土地形式參股合作社,村集體資源量化到戶入股合作社,技術員收益與分管農戶收益掛鉤。廣西食用菌產業精準扶貧技術指導專家組指導服務要繼續下沉到深度貧困地區。
(三)培育經營主體。積極引進國內知名企業,提升我區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精深加工、農耕文化綜合開發水平。通過開展產學研共建、企企聯動合作培育龍頭企業,鼓勵企業申請申報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自治區農業龍頭企業。探索開拓對外市場,引導沿邊及國家級出口示范區的大中型企業開展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出口業務。鼓勵成立地方產業協會聯盟,合力打造區域公用品牌。
(四)開發本地原料。深入推進原料本地化工程,充分利用桑枝、稻草、甘蔗葉(渣)、果樹枝條等農林作物秸稈,研發利用中藥渣、樹皮、竹屑、菌草等特色原料。加快水稻聯合收割打捆、桑枝處理機械開發應用,制定桑枝、果樹枝條等新型本土原料收集處理、生產加工相關標準。鼓勵在河池、百色等探索構建桑枝、芒果枝收儲運機制,建設本土原料專業供應基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設菌用專業木材林。
(五)示范良種良法。在南寧、桂林、玉林、柳州等地重點建設菌種生產供應中心,重點選育推廣抗逆性強的木耳、香菇、秀珍菇等優勢品種,引進試種富硒、富鐵及桑黃等兼具食藥用價值的珍稀品種,研究馴化滑菇等野生菌類。推廣應用雙孢蘑菇二次發酵、稻耳(菇)輪作、反季節栽培、周年化生產、間套種及 “種桑養蠶-桑枝食用菌生產-菌糠制肥-還田”等綠色高效技術模式。研發推廣小型簡易輕簡化生產機械,引入使用噴淋滴灌、物聯網智能化、環保鍋爐設備。
(六)加強產品加工。在雙孢蘑菇、秀珍菇、木耳、香菇等大宗品種主產區,示范推廣以保鮮冷鏈、快速烘干等為重點的產后預處理。在南寧、桂林、柳州、賀州、百色及龍州、天峨、浦北等重點市縣,開發以靈芝、云耳、紅椎菌、銀耳等特色品種為主的飲料零食和具有保健功效的食藥用產品。支持副產物循環利用,菌渣直接還田或制成有機肥料,菇腳等邊角料制成醬菜醬料、優質飼料等。鼓勵菌棒商品化處理,加快完善“工廠化制棒+分散化出菇”分工合作模式,制成可直接出菇的菌棒、觀賞盆栽等。
(七)加快品牌創建。加快制定、執行地方標準,支持開展地方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引導經營主體建立生產經營檔案,鼓勵經營主體建立內部質量追溯系統。積極開展食用菌產品“三品一標”、富硒、GAP認證和商標注冊登記工作,全年各市新增食用菌品牌認證認定3個以上。重點加強區域公用品牌創建,進一步擴大浦北紅椎菌、田林靈芝、賀州黑木耳等區域品牌知名度,支持宜州桑枝食用菌申報地理標志產品,提升云耳、夏香菇等地方特色精品的美譽度。
(八)拓展產業功能。統籌兼顧產業功能開發和生態資源保護、生產可持續發展,大力挖掘食用菌產業休閑、生態、文化功能。鼓勵城區及旅游景區周邊食用菌基地,合作開展“一日游”“親子游”等消費體驗活動。加快浦北縣龍門鎮“紅椎菌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紅椎林生態康養項目。加強科普食用菌種植及種類識別、烹飪食用等生活知識,傳遞精神文化內涵。
四、工作措施
(一)抓牢培訓指導。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堡壘作用,結合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針對生產發展需求,舉辦技術培訓、現場觀摩、座談交流等指導服務活動。主動對接自治區主席院士顧問團隊、產業創新團隊等專家,開展品種選擇、本地原料利用、保鮮加工、質量控制等專題講座。邀請管理、營銷、餐飲等相關領域名師授課指導,整體提高產業從業人員綜合素質。
(二)抓實調查統計。要抓實數據統計,加強廣西農業技術推廣調查分析系統數據報送工作,各縣(市、區)要按時間節點、實事求是填報生產進度和工作情況;各市要認真審查校對有關數據,及時督促指導轄區做好報送工作。要抓實調查研究,深入一線“看情況、找問題、聽意見、謀對策”,出臺適宜本地的惠菌政策,實現差異化、特色化高質量發展格局。
(三)抓緊項目建設。各地要重點支持獲得農業農村部、自治區扶持專項資金的項目,及時跟蹤關注項目進展。要進一步優化項目設計,合理設置生產任務、帶動任務,提升基地設施化水平和集中生產供應能力。鼓勵有條件的經營主體聯合科教單位,參與申報農業、科技、生態等項目計劃,強化經營主體創新發展能力和市場綜合競爭力。
(四)抓好消費引導。要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廣西名特優農產品交易會及國內大型農展會,組織食用菌企業、產品參加展示展銷。在主流新聞媒體、新型網絡平臺上開展宣傳,科普菌類安全食用和健康食療知識、菌類在醫藥保健等領域研究成果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食用菌貿易集散物流市場,在商超設置食用菌精品區、扶貧銷售區等。
(五)促進行業交流。全區年內組織到吉林等產業發展先進地區舉辦培訓班,參加行業會議、考察學習等活動20次以上。協會聯盟要進一步在凝聚區域生產協作共識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共同營造良性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全州、田林、宜州、龍州4個食用菌縣域特色作物試驗站要作為前沿技術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示范推廣的主陣地,引領輻射區域特色化發展。
為持續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戰,加快實現鄉村振興,貫徹落實自治區加快推進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深入實施“10+3”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提升行動,做好2019年全區食用菌生產工作,現將《2019年廣西食用菌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貫徹執行。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19年6月12日
2019年廣西食用菌產業發展指導意見
為確保我區食用菌生產持續平穩健康增長,順利完成全年各項工作目標任務,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促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戰,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現就2019年全區食用菌產業推進工作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重要講話精神,根據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桂政發〔2019〕7 號)和自治區農業農村工作決策部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穩中求進為總基調,以“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優化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突出主體培育、技術服務、品牌創建、融合發展,進一步夯實食用菌生產基礎,推動食用菌產業由注重產量向產量質量并重轉型升級,由單一傳統產業向融合多產業、多業態、多模式的現代產業延伸升級,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富民興桂提供有力支撐。
二、工作目標
2019年全區食用菌鮮品總產量達到95萬噸,總產值超過100億元。
三、工作重點
(一)優化生產結構。持續穩定雙孢蘑菇、香菇、木耳、平菇、桑枝食用菌、中高溫菇生產六大優勢特色產區,以推進示范園區和標準化樣板建設為中心,以改造提升老舊菇房和生產設備、推行綠色高效技術標準為抓手,提升以南寧、柳州、桂林為主的雙孢蘑菇、杏鮑菇等工廠化生產基地,以桂林、賀州、玉林、柳州為中心的香菇、木耳、秀珍菇標準化生產基地,以河池、百色為中心的利用桑枝果樹枝生產食用菌基地。加強食藥兼用菌類開發利用,在林木資源豐富、科研能力較強的地區建設靈芝、猴頭菇、茯苓、銀耳、竹蓀等生產加工基地。
(二)推進產業扶貧。堅持“宜菌則菌”發展理念,做好產業扶貧布局,石漠化山區、森林墾區可開展黑木耳、香菇、靈芝、茯苓、竹蓀種植,加強以快速烘干為主的初級加工,引導精深加工企業就近建廠;交通條件較好的地區可試種平菇等成活率高的品種,加強產地冷庫保鮮預冷和冷鏈物流建設。建立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戶以勞力、土地形式參股合作社,村集體資源量化到戶入股合作社,技術員收益與分管農戶收益掛鉤。廣西食用菌產業精準扶貧技術指導專家組指導服務要繼續下沉到深度貧困地區。
(三)培育經營主體。積極引進國內知名企業,提升我區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精深加工、農耕文化綜合開發水平。通過開展產學研共建、企企聯動合作培育龍頭企業,鼓勵企業申請申報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自治區農業龍頭企業。探索開拓對外市場,引導沿邊及國家級出口示范區的大中型企業開展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出口業務。鼓勵成立地方產業協會聯盟,合力打造區域公用品牌。
(四)開發本地原料。深入推進原料本地化工程,充分利用桑枝、稻草、甘蔗葉(渣)、果樹枝條等農林作物秸稈,研發利用中藥渣、樹皮、竹屑、菌草等特色原料。加快水稻聯合收割打捆、桑枝處理機械開發應用,制定桑枝、果樹枝條等新型本土原料收集處理、生產加工相關標準。鼓勵在河池、百色等探索構建桑枝、芒果枝收儲運機制,建設本土原料專業供應基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設菌用專業木材林。
(五)示范良種良法。在南寧、桂林、玉林、柳州等地重點建設菌種生產供應中心,重點選育推廣抗逆性強的木耳、香菇、秀珍菇等優勢品種,引進試種富硒、富鐵及桑黃等兼具食藥用價值的珍稀品種,研究馴化滑菇等野生菌類。推廣應用雙孢蘑菇二次發酵、稻耳(菇)輪作、反季節栽培、周年化生產、間套種及 “種桑養蠶-桑枝食用菌生產-菌糠制肥-還田”等綠色高效技術模式。研發推廣小型簡易輕簡化生產機械,引入使用噴淋滴灌、物聯網智能化、環保鍋爐設備。
(六)加強產品加工。在雙孢蘑菇、秀珍菇、木耳、香菇等大宗品種主產區,示范推廣以保鮮冷鏈、快速烘干等為重點的產后預處理。在南寧、桂林、柳州、賀州、百色及龍州、天峨、浦北等重點市縣,開發以靈芝、云耳、紅椎菌、銀耳等特色品種為主的飲料零食和具有保健功效的食藥用產品。支持副產物循環利用,菌渣直接還田或制成有機肥料,菇腳等邊角料制成醬菜醬料、優質飼料等。鼓勵菌棒商品化處理,加快完善“工廠化制棒+分散化出菇”分工合作模式,制成可直接出菇的菌棒、觀賞盆栽等。
(七)加快品牌創建。加快制定、執行地方標準,支持開展地方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引導經營主體建立生產經營檔案,鼓勵經營主體建立內部質量追溯系統。積極開展食用菌產品“三品一標”、富硒、GAP認證和商標注冊登記工作,全年各市新增食用菌品牌認證認定3個以上。重點加強區域公用品牌創建,進一步擴大浦北紅椎菌、田林靈芝、賀州黑木耳等區域品牌知名度,支持宜州桑枝食用菌申報地理標志產品,提升云耳、夏香菇等地方特色精品的美譽度。
(八)拓展產業功能。統籌兼顧產業功能開發和生態資源保護、生產可持續發展,大力挖掘食用菌產業休閑、生態、文化功能。鼓勵城區及旅游景區周邊食用菌基地,合作開展“一日游”“親子游”等消費體驗活動。加快浦北縣龍門鎮“紅椎菌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紅椎林生態康養項目。加強科普食用菌種植及種類識別、烹飪食用等生活知識,傳遞精神文化內涵。
四、工作措施
(一)抓牢培訓指導。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堡壘作用,結合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針對生產發展需求,舉辦技術培訓、現場觀摩、座談交流等指導服務活動。主動對接自治區主席院士顧問團隊、產業創新團隊等專家,開展品種選擇、本地原料利用、保鮮加工、質量控制等專題講座。邀請管理、營銷、餐飲等相關領域名師授課指導,整體提高產業從業人員綜合素質。
(二)抓實調查統計。要抓實數據統計,加強廣西農業技術推廣調查分析系統數據報送工作,各縣(市、區)要按時間節點、實事求是填報生產進度和工作情況;各市要認真審查校對有關數據,及時督促指導轄區做好報送工作。要抓實調查研究,深入一線“看情況、找問題、聽意見、謀對策”,出臺適宜本地的惠菌政策,實現差異化、特色化高質量發展格局。
(三)抓緊項目建設。各地要重點支持獲得農業農村部、自治區扶持專項資金的項目,及時跟蹤關注項目進展。要進一步優化項目設計,合理設置生產任務、帶動任務,提升基地設施化水平和集中生產供應能力。鼓勵有條件的經營主體聯合科教單位,參與申報農業、科技、生態等項目計劃,強化經營主體創新發展能力和市場綜合競爭力。
(四)抓好消費引導。要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廣西名特優農產品交易會及國內大型農展會,組織食用菌企業、產品參加展示展銷。在主流新聞媒體、新型網絡平臺上開展宣傳,科普菌類安全食用和健康食療知識、菌類在醫藥保健等領域研究成果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食用菌貿易集散物流市場,在商超設置食用菌精品區、扶貧銷售區等。
(五)促進行業交流。全區年內組織到吉林等產業發展先進地區舉辦培訓班,參加行業會議、考察學習等活動20次以上。協會聯盟要進一步在凝聚區域生產協作共識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共同營造良性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全州、田林、宜州、龍州4個食用菌縣域特色作物試驗站要作為前沿技術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示范推廣的主陣地,引領輻射區域特色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