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市、區)農委(畜牧獸醫局、畜牧水產局),委屬有關單位:
根據農業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關于印發2018年“三品一標”工作要點的通知》(中綠辦〔2018〕23號)和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關于做好2018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工作的通知》(農質安辦〔2018〕1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我委制定了《2018年農產品“三品一標”質量管理工作要點》,現予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落實。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辦公室
2018年4月18日
2018年農產品“三品一標”質量管理工作要點
2018年,各級農業部門要全面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全國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工作會議、全國“三品一標”工作會議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質量品牌升級工程”,扎實做好農產品綠色發展質量管理工作。全年重點工作安排如下:
一、精準發力,不斷推進“三品一標”高質量發展
(一)規范認證,高質量加快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
2018年新增“三品一標”生產基地300萬畝以上,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300個以上,新增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個。
1.提升綠色食品發展質量。綠色食品總量穩中有增,續展率穩定在65%以上。優化區域布局,加大茶葉、水果等特色農產品認證力度,優先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等地發展綠色食品。嚴格審核認證,提升發展質量,防范風險隱患。發揮認證系統與專家組優勢,采取集中認定和認證評審,提高工作效率。
2.推進有機農產品發展。利用農業系統資源條件,發揮工作體系優勢,積極推進有機農業發展,實現認證總量持續增長,再認證率保持在85%以上。率先將農業部門認證的有機農產品納入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追溯平臺管理,持碼上市,增強為獲證農產品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品牌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3.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配合修訂《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和相關配套制度,提高登記保護工作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報程序把關和質量管理。立足獨特產地環境和人文歷史,著力保持地標產品的獨特品質。依托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打造知名的地理標志品牌,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力爭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數量有大的突破,做好已獲命名的績溪縣農產品地理標志國家示范樣板,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4.穩步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制度調整改革。做好有效期內全國統一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后續跟進服務工作。依據農業部制定的無公害農產品改革方案和新修訂的《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結合我省實際,制訂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堅持統一標準規范、統一標志式樣、統一證書編號、統一檢驗機構“四統一”布局,遵循頻道不換、放而不亂、程序簡化、重心下移、集中時段、專家評審的原則,做好無公害農產品“兩證合一”工作,承接做好農業部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下放工作。支持蕪湖市、滁州市、馬鞍山市、淮南市開展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兩證合一”改革試點工作。
5.強化“三品一標”農產品市場宣傳推介。抓住“農業品牌提升年”機遇,強化“三品一標”農產品在做強農業品牌的作用。參加在廈門市舉辦的第十九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和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組織參加在長沙市舉辦的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地標產品專展工作。組織參加“綠色食品宣傳月”活動。參加大型紀錄片《源味中國》、“世界知識產權日”農產品地理標志宣傳活動,講好有機品牌故事。完善制作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宣講模板和專題片。開展安徽省十強綠色食品評選活動,著力提升“三品一標”品牌影響力、號召力和競爭力,讓“三品一標”成為食用農產品的金字招牌。
(二)強化監管,維護“三品一標”品牌公信力
6.提高準入門檻。研究提高綠色食品種植類產品產地面積、養殖類產品養殖規模申報門檻。對審核中發現的風險高、問題多的申報主體及產品,加大現場核查力度。將企業內檢員作為綠色食品申報主體資質條件,在現有基礎上加快推進。對有機蔬菜等高風險項目進行認證前評估調研,不符合條件的不予受理。
7.從嚴審查把關。突出綠色食品審查重點,嚴格現場檢查,探索采用信息化技術手段以及第三方監督等措施,確保現場檢查真實有效;加大續展工作的抽查和核查力度。建立健全一審通過率、專家評審會發現問題、續展核查情況等通報反饋制度。規范有機農產品認證,優化再認證項目計劃管理,組織交流檢查、集中綜合審核。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現場核查工作,切實把好材料審核關口。
8.強化證后監管。委托農業部農產品貯藏保鮮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對“三品一標”市場品牌、生產基地等開展風險評估。省級通過招標第三方機構,對“三品一標”農產品開展專項監測,監測樣品不低于150個。年度內采取“雙隨機一公開”方式,組織開展1-2次“三品一標”質量管理工作檢查,督促獲證生產經營單位落實主體責任。
9.指導專業營銷平臺建設。指導經營單位建設“三品一標”農產品專營店、專柜,搭建專業營銷平臺。積極開拓專業營銷網絡,搭建線上線下交易平臺。支持“三品一標”農產品專業電商平臺建設,實現與獲證單位有效對接。引導建立一支“三品一標”專業營銷隊伍,拓展市場,服務生產經營單位。
(三)延伸產業鏈條,增強“三品一標”品牌效應
10.提升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管理水平。支持懷寧縣、績溪縣開展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樹立好已獲農業部命名的桐城市、望江縣、黟縣、渦陽縣、石臺縣、譙城區、碭山縣、蕭縣、懷遠縣、太和縣、潁東區、鳳臺縣、南譙區、和縣、霍邱縣、南陵縣、裕安區、樅陽縣等縣(市、區)20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品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農產品綠色生產。落實基地年度檢查和抽檢、單位督導及約談制度,強化基地屬地管理職責。強化退出機制。開展綠色食品示范單位創建試點,帶動質量管控水平整體提升。
11.穩步推進“三產”融合和有機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扎實推進舒城縣首批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工作,使示范園區成為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優勢發揮的平臺、文化與形象展示的窗口、標準化生產的樣板。配合修訂《有機農業示范基地管理辦法》,有效提升基地管理水平。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開展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
二、認真盡責,扎實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
(四)完善綠色農業標準體系,嚴格生產過程管控,著力增加高質量的農產品供給
深入開展農業質量年活動,堅持推行按規程操作,依標生產,著力實施生產標準化推進、農業品牌提升、農產品安全民生工程等行動。
12.完善綠色農業標準體系。按照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要求,參與農業部清理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廢止與農業綠色發展不適應的標準。對已列入省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的綠色農業標準項目進行指導。配合農業部啟動并在我省開展農產品品質、營養標準的研制。
13.開展全程控制體系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工作。與國家同頻共振,探索將無公害農產品及產地,適時轉化為全程控制體系標準化(GAP、HACCP、GMP)(GAP指良好農業規范、HACCP指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GMP指良好生產操作規范)示范基地。選擇太湖縣、岳西縣、廬江縣、利辛縣、靈璧縣、泗縣、懷遠縣、界首市、臨泉縣、壽縣、天長市、金寨縣、裕安區、繁昌縣等14個縣(市、區),依托“三品一標”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開展全程控制體系標準化示范生產經營單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創建活動;依托已通過認證的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開展全程控制體系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開展全程控制技術指導和培訓。
14.嚴格“三品一標”生產過程管控。在“三品一標”生產基地,率先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縱深推進測土配方施肥,試點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加強病蟲害統防統治和全程綠色防控。規范使用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規定,著力解決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問題。指導和督促生產經營者規范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臺帳,如實記載使用農業投入品的有關情況、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以及農產品收獲、屠宰、捕撈的日期等情況。推進農產品減控減施投入品質量安全示范創建。
15.扎實開展農產品安全民生工程和“三品一標”扶貧工作。根據《2018年農產品安全民生工程實施方案》,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獎補認證的“三品一標”生產經營單位1472家,實時將數據上傳至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追溯平臺。重點支持貧困地區舉辦農產品“三品一標”培訓班,優先組織和幫助貧困地區“三品一標”獲證單位開展品牌宣傳、市場推介等活動,促進生產經營單位增效、農民增收,帶動脫貧。
(五)強化科普,開展科普示范和微信公眾號宣傳
16.建設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示范基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宣傳,鼓勵各地依托相關技術優勢單位,建立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示范基地。依托科普示范基地,指導創建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示范生產經營單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組織有關人員加入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微信公眾號,及時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政務信息,科學解讀農產品質量安全熱點問題,準確提供“三品一標”農產品及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信息,推動農產品質量可追溯。
17.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技術支撐工作。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業務培訓,提高各地應急處置能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風險交流,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虛假信息、傳言謠言處理數據庫,總結應急處置典型案例。
(六)積極配合,有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
18.推進“三品一標”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爭取將我省納入國家開展的10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省份。推動部省平臺對接,統一追溯編碼,帶編碼上線、帶標識上市。優先在“三品一標”大縣,重點對農業部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的宿松縣、肥東縣、廬江縣、懷遠縣、潁上縣、明光市、來安縣、金寨縣、涇縣、宣州區、義安區、石臺縣、黃山區等13個縣(市、區)19個生產經營單位44個有機產品納入追溯管理,引領產銷對接,實現農產品快捷入市,提升“三品一標”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美譽度。適時總結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優秀案例,樹立示范樣板。
19.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業務支撐工作。按照統一部署,跟進做好第一、二批已命名的國家級和省級45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協助做好第三批18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創建試點過程中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列入各級培訓班內容。
20.配合開展農產品包裝標識收集登錄和展示推廣工作。按照低碳環保、綠色優質、經濟實用的要求,配合對農產品包裝、包裝材料及標識進行收集登錄和評價比對,配合及時發布農產品最新包裝標識材料年度名錄,加強推廣應用。組織開展農產品包裝標識設計比對評價與宣傳推廣。積極參與編輯出版《農產品包裝標識指南》。
21.強化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技術指導。參與編輯出版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公共服務指南(手冊),積極指導鄉鎮監管站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培訓、農業投入品篩查選型、田間地頭技術指導、生產過程巡查檢查、農藥獸藥使用間隔(休藥)期和食用農產品產地證明管理等工作中的作用。
三、夯實基礎,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能力
22.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食品)管理隊伍建設。建好隊伍,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等認證、標志使用、產地管理,安全技術培訓和標準化技術工作等職責。配合修訂發布《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檢測機構管理辦法》,整合現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檢測業務,嚴格督促落實抽樣檢測相關規定。加強技術培訓,提升“三品一標”工作隊伍能力水平。依托“三品一標”內檢員,開展農產品“三品一標”生產經營主體追溯技術培訓。
23.加強政策與技術研究。圍繞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和重要工作,組織開展“三品一標”重大專題研究,推動事業發展與工作機制改革創新。發揮省農業生態環保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產業技術體系作用,開展“三品一標”農業技術相關研究技術推廣工作。推動安農大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食品)管理課程。發布“三品一標”年度發展白皮書報告。
各級農業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加強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創新工作方法,強化工作督查與考核,提升工作效能,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根據農業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關于印發2018年“三品一標”工作要點的通知》(中綠辦〔2018〕23號)和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關于做好2018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工作的通知》(農質安辦〔2018〕1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我委制定了《2018年農產品“三品一標”質量管理工作要點》,現予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落實。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辦公室
2018年4月18日
2018年農產品“三品一標”質量管理工作要點
2018年,各級農業部門要全面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全國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工作會議、全國“三品一標”工作會議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質量品牌升級工程”,扎實做好農產品綠色發展質量管理工作。全年重點工作安排如下:
一、精準發力,不斷推進“三品一標”高質量發展
(一)規范認證,高質量加快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
2018年新增“三品一標”生產基地300萬畝以上,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300個以上,新增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個。
1.提升綠色食品發展質量。綠色食品總量穩中有增,續展率穩定在65%以上。優化區域布局,加大茶葉、水果等特色農產品認證力度,優先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等地發展綠色食品。嚴格審核認證,提升發展質量,防范風險隱患。發揮認證系統與專家組優勢,采取集中認定和認證評審,提高工作效率。
2.推進有機農產品發展。利用農業系統資源條件,發揮工作體系優勢,積極推進有機農業發展,實現認證總量持續增長,再認證率保持在85%以上。率先將農業部門認證的有機農產品納入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追溯平臺管理,持碼上市,增強為獲證農產品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品牌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3.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配合修訂《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和相關配套制度,提高登記保護工作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報程序把關和質量管理。立足獨特產地環境和人文歷史,著力保持地標產品的獨特品質。依托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打造知名的地理標志品牌,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力爭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數量有大的突破,做好已獲命名的績溪縣農產品地理標志國家示范樣板,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4.穩步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制度調整改革。做好有效期內全國統一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后續跟進服務工作。依據農業部制定的無公害農產品改革方案和新修訂的《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結合我省實際,制訂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堅持統一標準規范、統一標志式樣、統一證書編號、統一檢驗機構“四統一”布局,遵循頻道不換、放而不亂、程序簡化、重心下移、集中時段、專家評審的原則,做好無公害農產品“兩證合一”工作,承接做好農業部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下放工作。支持蕪湖市、滁州市、馬鞍山市、淮南市開展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兩證合一”改革試點工作。
5.強化“三品一標”農產品市場宣傳推介。抓住“農業品牌提升年”機遇,強化“三品一標”農產品在做強農業品牌的作用。參加在廈門市舉辦的第十九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和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組織參加在長沙市舉辦的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地標產品專展工作。組織參加“綠色食品宣傳月”活動。參加大型紀錄片《源味中國》、“世界知識產權日”農產品地理標志宣傳活動,講好有機品牌故事。完善制作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宣講模板和專題片。開展安徽省十強綠色食品評選活動,著力提升“三品一標”品牌影響力、號召力和競爭力,讓“三品一標”成為食用農產品的金字招牌。
(二)強化監管,維護“三品一標”品牌公信力
6.提高準入門檻。研究提高綠色食品種植類產品產地面積、養殖類產品養殖規模申報門檻。對審核中發現的風險高、問題多的申報主體及產品,加大現場核查力度。將企業內檢員作為綠色食品申報主體資質條件,在現有基礎上加快推進。對有機蔬菜等高風險項目進行認證前評估調研,不符合條件的不予受理。
7.從嚴審查把關。突出綠色食品審查重點,嚴格現場檢查,探索采用信息化技術手段以及第三方監督等措施,確保現場檢查真實有效;加大續展工作的抽查和核查力度。建立健全一審通過率、專家評審會發現問題、續展核查情況等通報反饋制度。規范有機農產品認證,優化再認證項目計劃管理,組織交流檢查、集中綜合審核。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現場核查工作,切實把好材料審核關口。
8.強化證后監管。委托農業部農產品貯藏保鮮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對“三品一標”市場品牌、生產基地等開展風險評估。省級通過招標第三方機構,對“三品一標”農產品開展專項監測,監測樣品不低于150個。年度內采取“雙隨機一公開”方式,組織開展1-2次“三品一標”質量管理工作檢查,督促獲證生產經營單位落實主體責任。
9.指導專業營銷平臺建設。指導經營單位建設“三品一標”農產品專營店、專柜,搭建專業營銷平臺。積極開拓專業營銷網絡,搭建線上線下交易平臺。支持“三品一標”農產品專業電商平臺建設,實現與獲證單位有效對接。引導建立一支“三品一標”專業營銷隊伍,拓展市場,服務生產經營單位。
(三)延伸產業鏈條,增強“三品一標”品牌效應
10.提升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管理水平。支持懷寧縣、績溪縣開展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樹立好已獲農業部命名的桐城市、望江縣、黟縣、渦陽縣、石臺縣、譙城區、碭山縣、蕭縣、懷遠縣、太和縣、潁東區、鳳臺縣、南譙區、和縣、霍邱縣、南陵縣、裕安區、樅陽縣等縣(市、區)20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品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農產品綠色生產。落實基地年度檢查和抽檢、單位督導及約談制度,強化基地屬地管理職責。強化退出機制。開展綠色食品示范單位創建試點,帶動質量管控水平整體提升。
11.穩步推進“三產”融合和有機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扎實推進舒城縣首批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工作,使示范園區成為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優勢發揮的平臺、文化與形象展示的窗口、標準化生產的樣板。配合修訂《有機農業示范基地管理辦法》,有效提升基地管理水平。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開展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
二、認真盡責,扎實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
(四)完善綠色農業標準體系,嚴格生產過程管控,著力增加高質量的農產品供給
深入開展農業質量年活動,堅持推行按規程操作,依標生產,著力實施生產標準化推進、農業品牌提升、農產品安全民生工程等行動。
12.完善綠色農業標準體系。按照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要求,參與農業部清理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廢止與農業綠色發展不適應的標準。對已列入省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的綠色農業標準項目進行指導。配合農業部啟動并在我省開展農產品品質、營養標準的研制。
13.開展全程控制體系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工作。與國家同頻共振,探索將無公害農產品及產地,適時轉化為全程控制體系標準化(GAP、HACCP、GMP)(GAP指良好農業規范、HACCP指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GMP指良好生產操作規范)示范基地。選擇太湖縣、岳西縣、廬江縣、利辛縣、靈璧縣、泗縣、懷遠縣、界首市、臨泉縣、壽縣、天長市、金寨縣、裕安區、繁昌縣等14個縣(市、區),依托“三品一標”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開展全程控制體系標準化示范生產經營單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創建活動;依托已通過認證的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開展全程控制體系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開展全程控制技術指導和培訓。
14.嚴格“三品一標”生產過程管控。在“三品一標”生產基地,率先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縱深推進測土配方施肥,試點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加強病蟲害統防統治和全程綠色防控。規范使用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規定,著力解決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問題。指導和督促生產經營者規范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臺帳,如實記載使用農業投入品的有關情況、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以及農產品收獲、屠宰、捕撈的日期等情況。推進農產品減控減施投入品質量安全示范創建。
15.扎實開展農產品安全民生工程和“三品一標”扶貧工作。根據《2018年農產品安全民生工程實施方案》,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獎補認證的“三品一標”生產經營單位1472家,實時將數據上傳至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追溯平臺。重點支持貧困地區舉辦農產品“三品一標”培訓班,優先組織和幫助貧困地區“三品一標”獲證單位開展品牌宣傳、市場推介等活動,促進生產經營單位增效、農民增收,帶動脫貧。
(五)強化科普,開展科普示范和微信公眾號宣傳
16.建設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示范基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宣傳,鼓勵各地依托相關技術優勢單位,建立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示范基地。依托科普示范基地,指導創建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示范生產經營單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組織有關人員加入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微信公眾號,及時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政務信息,科學解讀農產品質量安全熱點問題,準確提供“三品一標”農產品及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信息,推動農產品質量可追溯。
17.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技術支撐工作。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業務培訓,提高各地應急處置能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風險交流,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虛假信息、傳言謠言處理數據庫,總結應急處置典型案例。
(六)積極配合,有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
18.推進“三品一標”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爭取將我省納入國家開展的10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省份。推動部省平臺對接,統一追溯編碼,帶編碼上線、帶標識上市。優先在“三品一標”大縣,重點對農業部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的宿松縣、肥東縣、廬江縣、懷遠縣、潁上縣、明光市、來安縣、金寨縣、涇縣、宣州區、義安區、石臺縣、黃山區等13個縣(市、區)19個生產經營單位44個有機產品納入追溯管理,引領產銷對接,實現農產品快捷入市,提升“三品一標”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美譽度。適時總結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優秀案例,樹立示范樣板。
19.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業務支撐工作。按照統一部署,跟進做好第一、二批已命名的國家級和省級45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協助做好第三批18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創建試點過程中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列入各級培訓班內容。
20.配合開展農產品包裝標識收集登錄和展示推廣工作。按照低碳環保、綠色優質、經濟實用的要求,配合對農產品包裝、包裝材料及標識進行收集登錄和評價比對,配合及時發布農產品最新包裝標識材料年度名錄,加強推廣應用。組織開展農產品包裝標識設計比對評價與宣傳推廣。積極參與編輯出版《農產品包裝標識指南》。
21.強化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技術指導。參與編輯出版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公共服務指南(手冊),積極指導鄉鎮監管站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培訓、農業投入品篩查選型、田間地頭技術指導、生產過程巡查檢查、農藥獸藥使用間隔(休藥)期和食用農產品產地證明管理等工作中的作用。
三、夯實基礎,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能力
22.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食品)管理隊伍建設。建好隊伍,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等認證、標志使用、產地管理,安全技術培訓和標準化技術工作等職責。配合修訂發布《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檢測機構管理辦法》,整合現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檢測業務,嚴格督促落實抽樣檢測相關規定。加強技術培訓,提升“三品一標”工作隊伍能力水平。依托“三品一標”內檢員,開展農產品“三品一標”生產經營主體追溯技術培訓。
23.加強政策與技術研究。圍繞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和重要工作,組織開展“三品一標”重大專題研究,推動事業發展與工作機制改革創新。發揮省農業生態環保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產業技術體系作用,開展“三品一標”農業技術相關研究技術推廣工作。推動安農大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食品)管理課程。發布“三品一標”年度發展白皮書報告。
各級農業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加強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創新工作方法,強化工作督查與考核,提升工作效能,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