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河南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1月25日
河南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我省深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四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的關鍵時期。謀劃我省“十三五”農業經濟發展思路,對深入實施我省中原經濟區等國家戰略規劃,保持全省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河南省“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樹立發展新理念,厚植發展新優勢,開辟發展新境界,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強省建設,特編制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來,全省各地、各部門以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建設為契機,緊緊圍繞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創新發展思路,自我加壓奮進,強化科技支撐,推進產業融合,保護農業生態,順利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各項任務。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全省糧食總產連續跨越550億公斤、600億公斤兩大臺階,2015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606.71億公斤,實現歷史性的“十二連增”。優勢經濟作物產量持續提升,設施蔬菜面積達到350萬畝,油料、蔬菜及食用菌、水果總產量分別達到599.7萬噸、7456.5萬噸和930萬噸,分別比2010年增長10.91%、12.56%、16.83%。畜牧、水產穩步發展,全省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711萬噸、410萬噸和352.3萬噸,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1.05億頭、1483萬頭、4052萬只和16億只,均居全國前列;水產品產量達到125.36萬噸,比2010年增長26.16%。2015年全省農業增加值達到4348.41億元,較2010年增長1090.3億元,年均增長4.2%。
2.農業物質技術裝備達到新水平。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順利實施,全省累計投入414億元,建成五網配套的高標準糧田4602萬畝,占全部規劃任務的72%。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965.9萬畝。全省種畜禽場數達638家,年供種量近7億頭(只);飼料獸藥行業加快轉型,飼料產量達到1240萬噸,獸藥企業達到242家。農業科技創新日新月異,選育了矮抗58、浚單20、鄭麥366等一大批優良品種,有力推進了糧食主推品種升級換代,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6%,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全省新增農機總動力9254.26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7.5%,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收率達到73%,水稻機收率達到85.7%。涉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55家,洛陽普萊柯公司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獸用藥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3.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成效顯著。龍頭企業規模逐步擴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680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60家,省級龍頭企業760家。在境內外上市的涉農企業17家,新三板掛牌23家。農業產業化集群517個,分布全省農業領域11個產業、50多個子產業,基本覆蓋全省優勢農產品產業和區域性特色產業,實現年銷售收入10152億元,其中年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有61個,50億元以上有17個,100億元以上有6個,吸納農民就業140.5萬人,促進農民增收2180億元。全省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達到12.3萬家,家庭農場2.7萬家,種糧大戶4.3萬戶;農村土地流轉面積3897萬畝,占家庭承包面積的38.9%,糧食生產經營面積在10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6.9萬個。完成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11.5萬人。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方興未艾。“互聯網+”廣泛應用,農村電商異軍突起,阿里村淘項目在22個縣落地,1100多個村級服務站投入運營。全省電商企業超過20萬家,農村網店突破3萬家。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每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人數達到4500萬人次,從業人數200多萬人。
4.深化農村改革激發了新活力。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展順利,鄭州、新鄉、信陽、濟源、蘭考、鶴壁、濮陽等地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農村金融加快創新,中原銀行成立“三農”金融事業部積極服務農村經濟發展,河南農業、糧食、畜牧三家涉農擔保公司健康運營,中原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全省累計獲批組建農商行53家、村鎮銀行70家。新鄉、信陽成為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探索的改革經驗在全國得到總結推廣。16個省轄市的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和鶴壁、濟源等7個一體化試點市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濟源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長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進展順利;鄧州、長葛等9個縣(市)獲批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滑縣、蘭考獲批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農墾等改革深入推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5.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穩步增強。全省累計制定發布農業地方標準291項。創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5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區244個、省級標準化示范縣4個。累計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973個,全省有效期內“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數2764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21個農產品品牌被命名為“中國名牌”,43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南陽、三門峽、周口成為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在全國率先實施了畜牧獸醫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基本形成了省、市、縣、鄉三級四層執法體系,全面完成了畜禽屠宰監管職能調整工作,從養殖到屠宰的全過程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完善,違法添加“瘦肉精”等違禁物質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省畜產品平均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沒有發生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6.農業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建成了1031個鄉鎮(區域)農技推廣站、71個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發展植保專業化統防組織4423個,每年測土配方施肥面積6050萬畝次,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7000萬畝次;建成省、市、縣三級獸醫實驗室144個,設立動物衛生監督分所1080個、疫情監測網點6180個,動物防疫工作步入依法防控的新階段,綜合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全省未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實施水、土壤、農產品及地膜常態化監測,逐步擴大農田面源污染監測網絡覆蓋范圍。市場信息體系逐步完善,完善12316“三農”熱線服務平臺,建成以河南農業信息網為核心,鏈接市、縣兩級162個農業門戶網站的網絡體系;部省認定農產品定點批發市場58家,農業部認定農產品產地市場1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進一步完善,18個省轄市、127個縣(市、區)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實現省、市、縣三級全覆蓋。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建設全面推進,鄭州、洛陽、平頂山、漯河、駐馬店、濟源6個市和124個縣級農業部門成立了綜合執法機構。
7.農業對外合作持續深入。“十二五”期間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65.7億美元,年均增長17.6%。農產品出口基地發展區域化、集群化、標準化,初步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的速凍食品及面制品加工出口基地,以漯河、許昌為重點的肉類出口基地,以鄭州、開封為重點的大蒜出口基地,以南陽、三門峽為重點的食用菌出口基地。農業“走出去”步伐加快,豫塔、豫吉、豫烏、豫哈等重點農業合作項目有序推進,在中亞、東南亞、歐洲、澳洲等地設立農業種植、養殖及深加工企業55家,投資總額70多億美元,資產總額約90億美元,年營業收入130億美元。雙匯集團成功并購美國最大的生豬生產加工企業—史密斯菲爾德,河南進口肉類指定口岸和河南澳大利亞進口屠宰活牛指定口岸相繼建成運行。
8.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農民收入穩步提高,2015年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853元,年均實際增長10.1%,連續6年增速超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0年的2.65∶1縮小至2015年的2.36∶1。農村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5726處,推進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實現67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二)“十三五”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我省農業經濟處在轉型關鍵期,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力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既存在不少有利條件,又面臨很多困難挑戰。
1.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
(1)政策環境日益寬松。中央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出臺的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將引領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為我省現代農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我省深入實施中原經濟區等國家戰略規劃,加快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將更多得到國家政策支持,補齊農業短板,拉長農村短腿。
(2)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當前農業生產要素集聚步伐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面積不斷擴大,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推進,以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逐漸成長,農業市場化、區域化經營的優勢和趨勢日益明顯,農業發展方式正在逐漸轉變升級。
(3)要素支撐更加有力。隨著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深入,農業融資渠道逐步拓寬,工商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勢頭強勁,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本動力。新型職業農民逐漸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有利于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涌現,“互聯網+”催生新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增長空間,將進一步厚植農業發展優勢,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隨著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將進一步盤活農村資產資源,激發發展潛力和活力。
(4)市場潛力依然巨大。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和消費水平提高,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農產品和服務消費潛力巨大,有機、綠色、無公害食品及蔬菜、水果、花卉、中藥材等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旅游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與農業的深度融合,為農業功能拓展和價值鏈延伸提供了廣闊的增值空間。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國際陸港、鄭歐班列、跨境E貿易等項目建設,為擴大我省農產品的出口、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2.重大挑戰和不利因素。
(1)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國際國內價格倒掛,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擠壓越來越重,部分農產品結構性供求失衡,糧食生產在高起點上實現穩產增產的難度加大。農民工就業形勢趨緊,市場需求不足,部分農民工出現回流,依靠務工增加農民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加,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加大。
(2)農業結構調優迫在眉睫。長期以來,我省的農業尤其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主要是以產量目標為主,努力增加農產品社會供應量。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結構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早已不是滿足夠吃飽問題,而是要吃好、講品質、講安全、講休閑、講養生。農產品供求關系開始向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轉變,一方面出現大量農產品過剩滯銷,另一方面農業上的許多新興需求卻得不到滿足,部分品種需要靠進口彌補缺口。我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的問題較為突出,優質化、多樣化和專用化的農產品發展依然滯后,質量安全水平不高,不能適應城鄉居民對農產品消費需求的變化。
(3)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仍然較低。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深入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的問題,已經由農業生產環節轉向農業產前、產后環節。我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850萬畝,只占全部耕地面積的64%,有1/3的耕地“靠天收”,很多地方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抗災減災能力低。除糧食作物外,大多數農產品生產機械化作業率仍然較低,不利于減少生產成本。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不健全,不能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需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依然明顯。農業有害生物防治手段依然落后,監測預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4)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我省農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分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4/5和1/5、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0。隨著化肥、農藥、農膜的大量使用,不僅地越種越薄,而且帶來了嚴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再加上工業和生活垃圾污染,農村環境問題較為嚴峻,農產品和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確保“舌尖上的安全”任務艱巨、不容樂觀。
(5)高素質農業勞動力緊缺。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狀況日益凸顯。農業勞動力整體素質的結構性下降加大了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難度,“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在“十三五”期間將顯得更加突出,農業勞動力供求結構進入總量過剩與結構性、區域性短缺并存新階段,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新農村建設缺人力問題日顯普遍。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省委十次黨代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和“四化”同步的總體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努力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果蔬為重點,以現代農業示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農獸藥基礎數據平臺、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平臺等五區一園四平臺為載體,以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為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全方位推進農業科技、物質裝備、經營方式、產權制度、保障措施等方面創新,加快形成創新驅動型的發展方式。
2.堅持協調發展。把協調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大力推進主體協同、產業融合、區域統籌,補齊短板,拉長短腿,加快形成科學合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結構。
3.堅持綠色發展。把綠色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良好、田園風光秀美的發展格局。
4.堅持開放發展。把開放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緊跟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充分發揮我省農業資源稟賦和技術優勢,“走出去”,引進來,加快形成優勢特色互補、合作互利共贏的農業對外開放新局面。
5.堅持共享發展。把共享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推進發展機會均等、發展成果共享,更加注重種糧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更加注重精準脫貧,更加注重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明顯進展,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果蔬和農業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四優四化”取得明顯成效,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業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把河南打造成全國領先的現代農業強省。
1.供給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650億公斤左右,符合企業加工標準的優質專用強筋、弱筋小麥發展到1200萬畝以上;棉油、蔬菜、瓜果、肉蛋奶、水產品等農產品供給充足,主要農產品供給結構更加合理。
2.質量效益水平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動植物疫病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基本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發展格局,規模經營主體基本實現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左右、加工增值率提高到1∶3左右,全省60%以上的農戶從產業融合發展中直接受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000元,比2010年翻一番,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3.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全面提升。農業資源保護永續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實現農業灌溉用水總量不增加,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4.技術裝備水平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基本構建,基本形成以高標準糧田為基礎的產能保障格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良種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民素質顯著提升,畜牧業、水產業、農產品加工和倉儲物流設施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高。
5.適度規模經營引領水平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基本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骨干力量,新型職業農民數量明顯增加。

三、產業發展布局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優化產業布局。在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的平原,重點發展優質糧食、畜牧等傳統種養業;在生態環境較好的崗丘山地,重點發展茶葉、經濟林果、中藥材種植和休閑觀光、生態旅游等特色生態農業;在城市郊區,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生態公園等都市生態農業。
(一)種植業
以糧食生產核心區95個縣(市、區)為重點,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重點抓好小麥、水稻口糧作物生產,穩定面積,優化結構,集中打造6369萬畝平均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糧田,重點建設豫北優質強筋、沿淮優質弱筋小麥基地。大力建設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太行山前平原優質專用小麥和優質水稻產業帶,推進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打造50個5億公斤以上的糧食生產大縣。調優玉米種植結構,堅持以加促養、以養帶種,選擇牛羊飼養基礎好的縣(市),開展糧改飼試點,依托牛羊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青貯玉米種植,推動牛羊飼養從籽粒飼喂向全株青貯飼喂適度轉變;積極推廣高賴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加工專用品種,依托玉米加工龍頭企業,引導農民種植加工專用玉米。在豫西、豫西北丘陵旱作區開展適應性種植,推廣種植谷子、紅薯、小雜豆等有區域特色的雜糧雜豆。在商丘、周口、南陽等大豆主產區,推廣玉米大豆輪作、麥豆一年兩熟或玉米大豆間作套種,種植推廣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適當恢復大豆種植面積。
依托資源比較優勢,優化經濟作物種植結構和產品結構,穩定油料、蔬菜和棉花種植規模,發展茶、菌、蠶等特色優勢產業,重點發展優質花生和優質果蔬,打造“4321”大宗經濟作物規模化生產基地(沿黃區域及黃河故道優質大果花生、豫西豫南豫西南優質小果花生、豫南沿淮雙低油菜、豫南白芝麻4大油料生產基地,設施溫棚瓜菜、地方特色瓜菜和高山越夏瓜菜3大瓜菜生產基地,豫西黃土高原和豫東黃河故道2個大宗水果生產基地,沿黃新興棉花生產基地)和“2424”特色經濟作物優勢產業帶(大別山區、桐柏山區2大茶葉優勢產區,黃淮海平原區、豫西北山區、南陽盆地和淮南區4個食用菌優勢產區,豫西豫南丘陵山區和黃河故道2個桑蠶優勢產區,太行山區、伏牛山區、大別山區和四大懷藥4個道地中藥材優質產區)。
(二)畜牧業
穩定生豬、家禽生產,加快以肉牛奶牛為主的草食畜牧業發展,形成生產布局優化、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環境良好的畜牧業發展新格局。在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等傳統畜牧主產區,穩定產量,逐步淘汰小規模分散飼養落后產能,提高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水平。調整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宜養區,引導畜牧業新增產能向自然條件好、環境容量大的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黃河灘區布局。以豫西南、豫西地區為重點,大力發展母牛養殖,建立夏南牛等優質母牛品種繁育基地。在平原農區,大力發展肉牛標準化規模育肥,建設肉牛育肥基地,夯實肉牛產業發展基礎。以沿黃地區和豫東、豫西南奶業優勢區為重點,加快小區牧場化轉型,推進養殖場與乳品加工企業融合,開發適銷對路的大眾化低溫乳制品。鞏固發展豫東肉羊傳統優勢產區,積極培育“三山一灘”(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區、黃河灘區)肉羊新興優勢區。拓展林下養殖空間,建設特色畜產品生產基地。以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為主攻方向,優化畜牧品種結構,提高精深加工產品比重,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三)水產業
加強新品種培育和遺傳改良,支持低碳高效循環水養魚及其他形式的工廠化流水養魚、稻田綜合種養,擴大名特優水產品養殖規模。優化特色優勢水產品區域布局,建設沿黃優質黃河鯉魚產業帶、豫南豫西南水庫漁業產業集群和豫北名特水產品示范區。培育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示范帶動力強的水產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品質好、社會認知度高的河南名牌、國家名牌水產品。在保障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水產品加工流通業和休閑漁業。
(四)農產品加工物流業
立足我省糧食產業優勢,推進糧食加工業發展,提高食品在糧食加工業中的比重,發展休閑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推動糧油加工企業進行節糧技術改造,開展副產品綜合利用試點,發展油料加工、肉類加工、酒精加工等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裝備改造升級,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打造一批產值百億級的奶牛、肉牛和肉羊產業化集群。培育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電子商務實體,完善鮮活農產品、特色農產品流通網絡,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立國家級、省級和田頭市場相結合的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推進農產品產銷銜接、農超對接。引導企業開展“三品一標”認證,打造國內國際知名品牌。
(五)農業新興業態
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分享農業、定制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養生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集生產、經濟、生態、文化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新型農業。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以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推進農業數字化改造,大力發展精準農業、智慧農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開展農業電子商務試點示范,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各類涉農電子商務平臺,支持名特優、“三品一標”“一村一品”和鄉村旅游資源入駐電商平臺,探索新型互聯網營銷模式。【
完整內容請查看】
《河南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1月25日
河南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我省深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四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的關鍵時期。謀劃我省“十三五”農業經濟發展思路,對深入實施我省中原經濟區等國家戰略規劃,保持全省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河南省“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樹立發展新理念,厚植發展新優勢,開辟發展新境界,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強省建設,特編制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來,全省各地、各部門以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建設為契機,緊緊圍繞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創新發展思路,自我加壓奮進,強化科技支撐,推進產業融合,保護農業生態,順利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各項任務。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全省糧食總產連續跨越550億公斤、600億公斤兩大臺階,2015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606.71億公斤,實現歷史性的“十二連增”。優勢經濟作物產量持續提升,設施蔬菜面積達到350萬畝,油料、蔬菜及食用菌、水果總產量分別達到599.7萬噸、7456.5萬噸和930萬噸,分別比2010年增長10.91%、12.56%、16.83%。畜牧、水產穩步發展,全省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711萬噸、410萬噸和352.3萬噸,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1.05億頭、1483萬頭、4052萬只和16億只,均居全國前列;水產品產量達到125.36萬噸,比2010年增長26.16%。2015年全省農業增加值達到4348.41億元,較2010年增長1090.3億元,年均增長4.2%。
2.農業物質技術裝備達到新水平。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順利實施,全省累計投入414億元,建成五網配套的高標準糧田4602萬畝,占全部規劃任務的72%。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1965.9萬畝。全省種畜禽場數達638家,年供種量近7億頭(只);飼料獸藥行業加快轉型,飼料產量達到1240萬噸,獸藥企業達到242家。農業科技創新日新月異,選育了矮抗58、浚單20、鄭麥366等一大批優良品種,有力推進了糧食主推品種升級換代,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6%,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全省新增農機總動力9254.26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7.5%,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收率達到73%,水稻機收率達到85.7%。涉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55家,洛陽普萊柯公司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獸用藥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3.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成效顯著。龍頭企業規模逐步擴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680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60家,省級龍頭企業760家。在境內外上市的涉農企業17家,新三板掛牌23家。農業產業化集群517個,分布全省農業領域11個產業、50多個子產業,基本覆蓋全省優勢農產品產業和區域性特色產業,實現年銷售收入10152億元,其中年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有61個,50億元以上有17個,100億元以上有6個,吸納農民就業140.5萬人,促進農民增收2180億元。全省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達到12.3萬家,家庭農場2.7萬家,種糧大戶4.3萬戶;農村土地流轉面積3897萬畝,占家庭承包面積的38.9%,糧食生產經營面積在10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6.9萬個。完成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11.5萬人。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方興未艾。“互聯網+”廣泛應用,農村電商異軍突起,阿里村淘項目在22個縣落地,1100多個村級服務站投入運營。全省電商企業超過20萬家,農村網店突破3萬家。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每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人數達到4500萬人次,從業人數200多萬人。
4.深化農村改革激發了新活力。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展順利,鄭州、新鄉、信陽、濟源、蘭考、鶴壁、濮陽等地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農村金融加快創新,中原銀行成立“三農”金融事業部積極服務農村經濟發展,河南農業、糧食、畜牧三家涉農擔保公司健康運營,中原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全省累計獲批組建農商行53家、村鎮銀行70家。新鄉、信陽成為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探索的改革經驗在全國得到總結推廣。16個省轄市的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和鶴壁、濟源等7個一體化試點市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濟源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長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進展順利;鄧州、長葛等9個縣(市)獲批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滑縣、蘭考獲批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農墾等改革深入推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5.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穩步增強。全省累計制定發布農業地方標準291項。創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5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區244個、省級標準化示范縣4個。累計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973個,全省有效期內“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數2764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21個農產品品牌被命名為“中國名牌”,43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南陽、三門峽、周口成為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在全國率先實施了畜牧獸醫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基本形成了省、市、縣、鄉三級四層執法體系,全面完成了畜禽屠宰監管職能調整工作,從養殖到屠宰的全過程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完善,違法添加“瘦肉精”等違禁物質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省畜產品平均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沒有發生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6.農業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建成了1031個鄉鎮(區域)農技推廣站、71個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發展植保專業化統防組織4423個,每年測土配方施肥面積6050萬畝次,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7000萬畝次;建成省、市、縣三級獸醫實驗室144個,設立動物衛生監督分所1080個、疫情監測網點6180個,動物防疫工作步入依法防控的新階段,綜合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全省未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實施水、土壤、農產品及地膜常態化監測,逐步擴大農田面源污染監測網絡覆蓋范圍。市場信息體系逐步完善,完善12316“三農”熱線服務平臺,建成以河南農業信息網為核心,鏈接市、縣兩級162個農業門戶網站的網絡體系;部省認定農產品定點批發市場58家,農業部認定農產品產地市場1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進一步完善,18個省轄市、127個縣(市、區)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實現省、市、縣三級全覆蓋。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建設全面推進,鄭州、洛陽、平頂山、漯河、駐馬店、濟源6個市和124個縣級農業部門成立了綜合執法機構。
7.農業對外合作持續深入。“十二五”期間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65.7億美元,年均增長17.6%。農產品出口基地發展區域化、集群化、標準化,初步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的速凍食品及面制品加工出口基地,以漯河、許昌為重點的肉類出口基地,以鄭州、開封為重點的大蒜出口基地,以南陽、三門峽為重點的食用菌出口基地。農業“走出去”步伐加快,豫塔、豫吉、豫烏、豫哈等重點農業合作項目有序推進,在中亞、東南亞、歐洲、澳洲等地設立農業種植、養殖及深加工企業55家,投資總額70多億美元,資產總額約90億美元,年營業收入130億美元。雙匯集團成功并購美國最大的生豬生產加工企業—史密斯菲爾德,河南進口肉類指定口岸和河南澳大利亞進口屠宰活牛指定口岸相繼建成運行。
8.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農民收入穩步提高,2015年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853元,年均實際增長10.1%,連續6年增速超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0年的2.65∶1縮小至2015年的2.36∶1。農村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5726處,推進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實現67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二)“十三五”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我省農業經濟處在轉型關鍵期,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力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既存在不少有利條件,又面臨很多困難挑戰。
1.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
(1)政策環境日益寬松。中央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出臺的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將引領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為我省現代農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我省深入實施中原經濟區等國家戰略規劃,加快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將更多得到國家政策支持,補齊農業短板,拉長農村短腿。
(2)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當前農業生產要素集聚步伐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面積不斷擴大,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推進,以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逐漸成長,農業市場化、區域化經營的優勢和趨勢日益明顯,農業發展方式正在逐漸轉變升級。
(3)要素支撐更加有力。隨著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深入,農業融資渠道逐步拓寬,工商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勢頭強勁,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本動力。新型職業農民逐漸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有利于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涌現,“互聯網+”催生新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增長空間,將進一步厚植農業發展優勢,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隨著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將進一步盤活農村資產資源,激發發展潛力和活力。
(4)市場潛力依然巨大。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和消費水平提高,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農產品和服務消費潛力巨大,有機、綠色、無公害食品及蔬菜、水果、花卉、中藥材等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旅游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與農業的深度融合,為農業功能拓展和價值鏈延伸提供了廣闊的增值空間。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國際陸港、鄭歐班列、跨境E貿易等項目建設,為擴大我省農產品的出口、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2.重大挑戰和不利因素。
(1)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國際國內價格倒掛,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擠壓越來越重,部分農產品結構性供求失衡,糧食生產在高起點上實現穩產增產的難度加大。農民工就業形勢趨緊,市場需求不足,部分農民工出現回流,依靠務工增加農民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加,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加大。
(2)農業結構調優迫在眉睫。長期以來,我省的農業尤其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主要是以產量目標為主,努力增加農產品社會供應量。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結構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早已不是滿足夠吃飽問題,而是要吃好、講品質、講安全、講休閑、講養生。農產品供求關系開始向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轉變,一方面出現大量農產品過剩滯銷,另一方面農業上的許多新興需求卻得不到滿足,部分品種需要靠進口彌補缺口。我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的問題較為突出,優質化、多樣化和專用化的農產品發展依然滯后,質量安全水平不高,不能適應城鄉居民對農產品消費需求的變化。
(3)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仍然較低。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深入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的問題,已經由農業生產環節轉向農業產前、產后環節。我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850萬畝,只占全部耕地面積的64%,有1/3的耕地“靠天收”,很多地方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抗災減災能力低。除糧食作物外,大多數農產品生產機械化作業率仍然較低,不利于減少生產成本。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不健全,不能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需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依然明顯。農業有害生物防治手段依然落后,監測預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4)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我省農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分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4/5和1/5、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0。隨著化肥、農藥、農膜的大量使用,不僅地越種越薄,而且帶來了嚴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再加上工業和生活垃圾污染,農村環境問題較為嚴峻,農產品和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確保“舌尖上的安全”任務艱巨、不容樂觀。
(5)高素質農業勞動力緊缺。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狀況日益凸顯。農業勞動力整體素質的結構性下降加大了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難度,“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問題在“十三五”期間將顯得更加突出,農業勞動力供求結構進入總量過剩與結構性、區域性短缺并存新階段,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新農村建設缺人力問題日顯普遍。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省委十次黨代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和“四化”同步的總體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努力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果蔬為重點,以現代農業示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農獸藥基礎數據平臺、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平臺等五區一園四平臺為載體,以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為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全方位推進農業科技、物質裝備、經營方式、產權制度、保障措施等方面創新,加快形成創新驅動型的發展方式。
2.堅持協調發展。把協調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大力推進主體協同、產業融合、區域統籌,補齊短板,拉長短腿,加快形成科學合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結構。
3.堅持綠色發展。把綠色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良好、田園風光秀美的發展格局。
4.堅持開放發展。把開放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緊跟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充分發揮我省農業資源稟賦和技術優勢,“走出去”,引進來,加快形成優勢特色互補、合作互利共贏的農業對外開放新局面。
5.堅持共享發展。把共享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推進發展機會均等、發展成果共享,更加注重種糧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更加注重精準脫貧,更加注重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明顯進展,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果蔬和農業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四優四化”取得明顯成效,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業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把河南打造成全國領先的現代農業強省。
1.供給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650億公斤左右,符合企業加工標準的優質專用強筋、弱筋小麥發展到1200萬畝以上;棉油、蔬菜、瓜果、肉蛋奶、水產品等農產品供給充足,主要農產品供給結構更加合理。
2.質量效益水平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動植物疫病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基本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發展格局,規模經營主體基本實現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左右、加工增值率提高到1∶3左右,全省60%以上的農戶從產業融合發展中直接受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000元,比2010年翻一番,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3.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全面提升。農業資源保護永續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基本實現農業灌溉用水總量不增加,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4.技術裝備水平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基本構建,基本形成以高標準糧田為基礎的產能保障格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良種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民素質顯著提升,畜牧業、水產業、農產品加工和倉儲物流設施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高。
5.適度規模經營引領水平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基本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骨干力量,新型職業農民數量明顯增加。

三、產業發展布局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優化產業布局。在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的平原,重點發展優質糧食、畜牧等傳統種養業;在生態環境較好的崗丘山地,重點發展茶葉、經濟林果、中藥材種植和休閑觀光、生態旅游等特色生態農業;在城市郊區,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生態公園等都市生態農業。
(一)種植業
以糧食生產核心區95個縣(市、區)為重點,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重點抓好小麥、水稻口糧作物生產,穩定面積,優化結構,集中打造6369萬畝平均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糧田,重點建設豫北優質強筋、沿淮優質弱筋小麥基地。大力建設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太行山前平原優質專用小麥和優質水稻產業帶,推進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打造50個5億公斤以上的糧食生產大縣。調優玉米種植結構,堅持以加促養、以養帶種,選擇牛羊飼養基礎好的縣(市),開展糧改飼試點,依托牛羊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青貯玉米種植,推動牛羊飼養從籽粒飼喂向全株青貯飼喂適度轉變;積極推廣高賴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加工專用品種,依托玉米加工龍頭企業,引導農民種植加工專用玉米。在豫西、豫西北丘陵旱作區開展適應性種植,推廣種植谷子、紅薯、小雜豆等有區域特色的雜糧雜豆。在商丘、周口、南陽等大豆主產區,推廣玉米大豆輪作、麥豆一年兩熟或玉米大豆間作套種,種植推廣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適當恢復大豆種植面積。
依托資源比較優勢,優化經濟作物種植結構和產品結構,穩定油料、蔬菜和棉花種植規模,發展茶、菌、蠶等特色優勢產業,重點發展優質花生和優質果蔬,打造“4321”大宗經濟作物規模化生產基地(沿黃區域及黃河故道優質大果花生、豫西豫南豫西南優質小果花生、豫南沿淮雙低油菜、豫南白芝麻4大油料生產基地,設施溫棚瓜菜、地方特色瓜菜和高山越夏瓜菜3大瓜菜生產基地,豫西黃土高原和豫東黃河故道2個大宗水果生產基地,沿黃新興棉花生產基地)和“2424”特色經濟作物優勢產業帶(大別山區、桐柏山區2大茶葉優勢產區,黃淮海平原區、豫西北山區、南陽盆地和淮南區4個食用菌優勢產區,豫西豫南丘陵山區和黃河故道2個桑蠶優勢產區,太行山區、伏牛山區、大別山區和四大懷藥4個道地中藥材優質產區)。
(二)畜牧業
穩定生豬、家禽生產,加快以肉牛奶牛為主的草食畜牧業發展,形成生產布局優化、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環境良好的畜牧業發展新格局。在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等傳統畜牧主產區,穩定產量,逐步淘汰小規模分散飼養落后產能,提高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水平。調整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宜養區,引導畜牧業新增產能向自然條件好、環境容量大的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黃河灘區布局。以豫西南、豫西地區為重點,大力發展母牛養殖,建立夏南牛等優質母牛品種繁育基地。在平原農區,大力發展肉牛標準化規模育肥,建設肉牛育肥基地,夯實肉牛產業發展基礎。以沿黃地區和豫東、豫西南奶業優勢區為重點,加快小區牧場化轉型,推進養殖場與乳品加工企業融合,開發適銷對路的大眾化低溫乳制品。鞏固發展豫東肉羊傳統優勢產區,積極培育“三山一灘”(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區、黃河灘區)肉羊新興優勢區。拓展林下養殖空間,建設特色畜產品生產基地。以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為主攻方向,優化畜牧品種結構,提高精深加工產品比重,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三)水產業
加強新品種培育和遺傳改良,支持低碳高效循環水養魚及其他形式的工廠化流水養魚、稻田綜合種養,擴大名特優水產品養殖規模。優化特色優勢水產品區域布局,建設沿黃優質黃河鯉魚產業帶、豫南豫西南水庫漁業產業集群和豫北名特水產品示范區。培育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示范帶動力強的水產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品質好、社會認知度高的河南名牌、國家名牌水產品。在保障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水產品加工流通業和休閑漁業。
(四)農產品加工物流業
立足我省糧食產業優勢,推進糧食加工業發展,提高食品在糧食加工業中的比重,發展休閑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推動糧油加工企業進行節糧技術改造,開展副產品綜合利用試點,發展油料加工、肉類加工、酒精加工等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裝備改造升級,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打造一批產值百億級的奶牛、肉牛和肉羊產業化集群。培育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電子商務實體,完善鮮活農產品、特色農產品流通網絡,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立國家級、省級和田頭市場相結合的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推進農產品產銷銜接、農超對接。引導企業開展“三品一標”認證,打造國內國際知名品牌。
(五)農業新興業態
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分享農業、定制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養生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集生產、經濟、生態、文化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新型農業。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以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推進農業數字化改造,大力發展精準農業、智慧農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開展農業電子商務試點示范,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各類涉農電子商務平臺,支持名特優、“三品一標”“一村一品”和鄉村旅游資源入駐電商平臺,探索新型互聯網營銷模式。【
